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文殊口授▪P12

  ..續本文上一頁誠哉斯言!請讓我們舍棄那些舍本逐末的愚行,把此道作爲修行的心要吧!

  頌曰:

  嚴淨毗尼沃土地,施以水肥堪能心,

  成熟勝觀道苗果,根除輪回貧乏苦。

  傲踞不放逸心象,心住等引千眼王,

  揚持無我百股杵,摧折叁有地山足。

  無邊生死野稠林,出生叁學如意樹,

  苦楚火焰不能焚,美妙永樂不死苑。

  微妙清淨銳利器,斬盡無余愚癡網,

  文殊幻化宗喀巴,叁界衆生師親授,

  苦集過患處出離,寶柄撐開叁學傘,

  涅槃摩尼頂端嚴,轉善說輪有頂間。

  不盡大悲無熱海,降注廣行四大河,

  洶湧濤濤恒無間,彙遍智海理今演:

  丙叁、于上士道次修心之理:

  如《 道炬論 》中說:

  “若以自身苦,比他一切苦,

  欲求永盡者,彼是上士夫。”

  于中士時,由怖畏叁有輪回之苦,而生起非造作的希求解脫之心,進而唯依于中士道淨修其心者,則是追求一己的寂滅。

  而此上士時,于共中士道修心之後,由思及自心的痛苦,對于他人同樣的痛苦,心生不忍,希望一切衆生皆能脫離痛苦,從而修習其方便的行者,即是上士。

  由什麼方便之門而修習呢?

  如《 攝波羅蜜多論 》雲:

  “無力引發世間利,畢竟棄舍此二乘,

  一味利他爲性者,應趣佛乘由悲說。”

  其義是說,于四谛修習流轉還滅之道,雖可證得解脫,然而自利猶未圓滿,也不會出生廣大的利他。因此,不要進入無力成辦廣大利他的聲緣之道,而應當趣入大乘,成辦有情的義利。

  如《 弟子書 》雲:

  “易得少草畜亦食,渴逼獲水亦歡飲,

  士夫此爲勤利他,此聖威樂士夫力。

  日勢乘馬照世遊,地不擇擔負世間,

  大士無私性亦然,一味利樂諸世間。”

  僅僅著眼于今生的幸福安樂,畜生也有。而諸位殊勝大士的威力,不可或缺的,則是如日月照破幽冥、大地擔荷世間一般,以大雄心荷負利他的重擔。

  如《 入行論 》中說:

  “生死獄中囚,若生菩提心,

  即刻名佛子,人天應禮敬。”

  其中是說,任何一位生死中的苦惱衆生,發心無間,即成菩薩。

  若不具菩提心,即便有著如何多的大寶叁學等的功德,也不能進入大乘行者之列。

  如《 寶性論 》63中說:

  “大乘信爲子,般若以爲母,

  禅胎大悲乳,諸佛如實子。”

  水及肥料是生長各種谷物的共因,麥種爲不共因,播下麥種,發出的自是麥芽;出身刹帝利的母親,可生育不同種族的孩子,但若父親是婆羅門,則種族一定,身爲婆羅門的父親,不會生出首陀羅的孩子。

  同樣道理,從大小乘何門解脫輪回,二者都需要證悟空性的智慧等,空慧就如母親一般,而菩提心就像父親一樣,是佛果的不共因,猶如金剛大寶一般,橫掃有寂的一切衰敗,映蔽一切低劣的莊嚴飾品。

  修習如是的上士道次第分二:

  丁一、如何發心之理;

  丁二、發心後學修大行之理。 

  初者,分二:

  戊一、淨修菩提心次第;

  戊二、以發心儀軌受持之理。

  初者,一般而言,令發起菩提心的四緣者:或親自看到諸佛菩薩不可思議的功德;或雖未親見,而聽聞到大乘菩薩經藏;或沒有詳細深入地聽聞,但聽到欲證佛果,彼法不容缺少等的大致理由,因而不忍大乘教法的衰敗而發心;或聖教雖未衰落,但感到于此濁世最極惡劣之時,即便發心聲緣菩提已屬難得,更何況發心無上菩提?由此發心希望證得佛位。

  亦有依于種姓圓滿、善知識攝受、悲愍有情、不厭患生死難行如是四因而發菩提心者。

  亦有依于自力、他力、往昔生世修習大乘的因力、于今生修習善法的加行力如是四力而發菩提心者。

  其義是說四因、四力等發心的因緣很多。

  當今修習的重點,盛行的有兩種,從阿底峽尊者所傳:

  一、七因果教授;二、寂天菩薩所傳的教授。

  其中阿底峽尊者的初規——七因果教授,應這樣修習的原由者:

  佛果從菩提心生;菩提心從增上意樂生;增上意樂從悲心生;悲心從慈心生;慈心從報恩生;報恩從念恩生;念恩從知母生。有著如此次第的扼要,但大悲心並不一定除了于增上意樂與慈心之間生起外,于其它時不能生起。

  如《 入中論 》中說:

  “悲性于佛廣大果,初猶種子長如水,

  常時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贊大悲心!”

  不僅于最初,誓願救度衆生脫離輪回依賴悲心,而且于中間時,不爲難行而生懈怠,不誤入小乘道,甚至最後成佛已,不像聲緣一般住于寂滅邊,能無有疲厭,利樂一切有情的大行亦賴于大悲。

  而要生此大悲,又需要一種悅意相,因此應了知一切有情皆是母親的道理。

  未曾修習這些法的人士,對于自己的母親等親朋好友,由思惟憶念恩德,雖也能生起片面狹隘的慈悲心,但對非親的仇家等,不僅生不起慈悲心,相反,還希望對方遭遇不幸痛苦、遠離幸福安樂。

  所以,如果我們最初沒有修成等舍的心,雖貌似在修道,也只會成爲片面的慈悲心,因此,其對治法,就是在最初應當修習等舍之心。

  若心存疑惑:那麼,既然對于母親等,應修成悅意慈,又爲何要遮止現成的悅意心態呢?

  七因果中的悅意慈心,應沒有摻雜絲毫的貪染,而我們現在內心上的慈心,卻是由貪心引發的。如在坎坷不平的地面上,睡眠不會舒服般,心懷貪嗔、高低不平的人,也不會有生起慈心的時機。

  等舍,非如受舍64,而是對于諸位有情,讓自心遠離貪嗔的無量舍65。修習這種無量舍時,師言,最初,清楚觀想一位非親非怨的有情,在內心顯現出他的容貌與行爲等,緣彼特意令自己生起嗔心與慈憫的分別心,雖然,觀其不順的嗔心與觀無厭足的貪心二者都不會非常強烈地生起,但二者還是會有稍微的強弱之分,其中何者稍強,即依其對治法,乃至心未平等之間而修。

  最初緣非親非怨的中庸之人修習,是因爲在這種境上,等舍的成份比較大,容易生起的原故。

  然後,以今生痛恨的一位仇家與無比親愛的一位親人爲所緣境,貪嗔的分別心自會現前生起。

  于此善加思惟:這些仇人在過去世,也曾作過親朋好友,施予許多的利益。這些親友在過去世,也曾作過不共戴天的仇人,殺害自己,做種種傷害。通過思惟這些情形,令貪嗔的分別心息滅下來。

  顯然,我們若是在中士階段,對于怨親不定之理,産生覺受,在此就非常容易修了。

  如一石驅百鳥般,以此叁種所緣境,若能對一切衆生自然地生起平等的心,只修此叁種所緣境也就可以了。若依然感到比較困難,那就轉換諸多不同的對象而修,是其關鍵所在。

  這樣,對于怨親中庸的一切衆生,一向嗔恨與一向貪染的心平等後,即在最初奠定了希求利他之心的基礎。

  爲了了知一切有情皆爲母親,若如是思惟:“輪回無際,我生亦無邊際,于一切有情胎中,豈有未曾投生者?”如是由勝解力雖能現起知母之心,但泛泛地籠統修習,是難以引生決定解的。因此,在自己的面前,觀想清楚今生的母親,或是年輕或是年老的音容笑貌。

  這位母親作爲今生的母親,是既成的現實,同樣,在其它許多生世中,也曾作過母親。如經中說,釋迦如來今生的母親,在過去釋迦如來有學位66時,也曾多番作過母親的情況;還說到其他補特伽羅過去際、未來際的情況。應想到這些經典是具量大師的無欺教言,由此方面比度而修,將獲得一種深深地殊勝決定解。然後,對于今生的父親、親人、一般的人、仇家、地獄等的其它各類衆生修習,最後,知一切有情爲母之心,不待牽強造作,也如感覺是今生的母親一般,自然地生起來。

  這樣生起覺受後,念恩者:如前,觀想清楚自己母親的形象,這位母親,十月懷胎期間,毫不顧忌她自身的安樂與饑渴等,一切的威儀,不管是對自己有害還是有益,都是爲了自己的孩子,從而才給予了自己這般暇滿的身命。因此,最初于己有著極大的恩德。

  降生之後,把自己放于柔軟的墊子上,悲心呵護,慈眼注視,迎以笑顔,喚以昵名,哺以甘乳,含食喂養,口拭涕穢,手擦屎尿,擁懷送暖,從水火險地的怖畏中救護出來,較其子病,甯肯自病,較其子死,甯肯自死,莫不發自于內心,心甘情願地替代。因此,中間于己有著極大的恩德。

  待自己漸漸地長大,母親又親自教導,或讓他人教導,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學問;不怕罪苦、惡名,受盡艱辛地尋求田産、家宅、財物,把視如心肝一般重要的這些東西全部施予自己。因此,最後于己有著極大的恩德。

  如是思惟深恩之理,乃至眼淚橫流、汗毛倒豎、心神恍惚之間而修。

  然後,對于父親乃至仇家之間,以及其它六道的衆生而修,過去世,他們曾無數次地作過自己的母親,在那時,也像今生的母親一樣,施予一般無二的恩德。

  上面所說,母親對自己所作的一切,雖然在畜生等中,不完全具備,但顯然是考慮到沒有不曾作過人中之母者。

  對于念恩生起覺受後,報恩者:

  如《 弟子書 》雲:

  “諸親趣入生死海,現如沈沒大水中,

  易生不識而棄舍,自脫無愧何過此?”67

  慈母有情的心續被煩惱魔所擾亂,不能自主,慧眼爲愚癡的翳障所蒙蔽,不辨取舍,複遠離甚深正法的盛宴,又沒有引導趣往解脫城的善知識的引導,流離于善趣、解脫的休息安樂之處,蹒跚墮入輪回的險怖之地,漂泊流轉于叁苦牢獄。這些有情,只是由于生生死死的遷徙,而導致自己視如漠路外,實則皆是于無數生世中,慈恩饒益自己的父母恩親!因此,彼等母親,若不寄望于作爲兒子的我,複寄望于誰?若我不承擔救度慈母的重擔,複由誰承擔?

  比如,若有今生的父母或者某位親友,于牢獄或曠野之中,遭受著盜匪、猛獸的恐怖,自己雖有著救度的方便,卻漠不關心、悠然閑坐的話,就再沒有較此更無慚無愧的事了。

  如《 龍王鼓音頌 》雲:

  “大海及須彌,地等非我擔,

  若不知報恩,即是我重擔。”

  因此,應當想到…

《文殊口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