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文殊口授▪P11

  ..续本文上一页“这个人曾做过这样的利益或伤害”,像这样由贪嗔之心作各种各样的增益;或如“这个人造了那么大的恶业,现在依然逍遥自在,业果不是真的”,此等是由非理作意方面增长烦恼。

  如果我们没有识别这六种因,没能发起犹如“伏击敌人于险地”的修习,而被烦恼所操控,则会于今后一切世中生起种种的罪恶,感受生死之苦,远离涅槃。

  过去,我们把它看作朋友,使之成为自己一切衰损的根本。对于现世稍做伤害的人,我们也会对他恨之入骨,称之为“仇人”,而从无始生死以来,乃至于现在,唯让自己受尽痛苦的这个烦恼敌,我们为什么不使出浑身的解数对付它呢?如果我们一再地依靠对治法,以摧毁这个烦恼敌,连根拔除,它不会像其他的敌人似的还能卷土重来,如云:

  “常敌受驱逐,仍可据他乡,

  力足旋复返;惑贼不如是。

  惑为慧眼断,逐已何所之?

  云何返害我?然我乏精进。”

  惑业控制下的投生者,终摆脱不了死亡与再次投生。经中说,死亡有寿尽而死的时死,以及食物、行为等不当导致突然死亡的九缘。如是等虽有多种,但在临终与死后,能作利益与损害的,则是由前面所说的烦恼所造下的思业、思已业,依于善不善业而出生苦乐的千差万别。

  今生积下大力善业的人,也可能现世在权势身命上受到意想不到的伤害,在临终时,也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解支节之苦;一个罪孽深重的人也可能会享受到不尽的荣华富贵。由此,有些愚痴的人就会产生邪分别:“业果就像这样不真实!”要知道,哪有什么决定,不是他们前世大力的善恶业在今世成熟的果报现前?换一角度而言,如《 入行论 》中说:

  “如彼待杀者,断手获解脱;

  若以修行苦,离狱岂非善?”

  如一个犯下死罪的人,由砍去其手即可得免一死一样。一个来世要堕入地狱的人,在此人身上受些苦即可代替未来之苦。又如“扎宙”国王“则普尖”向圣者“噶达雅那”撒灰,由此最初天降珍宝等雨,然而到最后降下土雨,全部埋于地下。我们由这些事例也能了知。

  特别是,投生到善趣还是恶趣者,如《俱舍论》中说:

  “诸业于生死,随重近串习,

  随先作其中,即前前成熟。”

  在我们的自心相续上,有着种种的善不善业。在彼一生,对于善恶业,哪方面串习较大的心在临终的时候也会现起。外息临断时的死心是粗大的。外呼吸断后、内息未断之间的死心则是微细的。在死心的粗大阶段,或是对于亲仇的贪嗔等不善心,或是随念三宝等的善心,过去哪一个串习得多,由自力忆念起来;或者有的由于疾病的原因记不清楚,可由朋友通过各种善的话语来提醒。比如,善恶轻重差不多,临终时感果也没有远近之别,这时串习就很重要。一个恶行累累的人,临终时若是在善心现前的状态中死去,也会投生到善趣。一个平生积集了大力善业的人,临终时若是恶心现前,也会投生到恶趣。此中的关键即在这里体现出来。

  然而,自心对于自己而言,并不是隐秘的。由回忆过去所作的各种业,自然会现起或欢喜或忧悔的心来。因此,对于一个不辨善恶的恶人而言,自然只会现起平生太过串习的恶心,别无其它选择。但是如来名号以及殊胜的陀罗尼咒却可以遮止投生恶趣,利益非常大。

  微细的死心时,不会显现任何的善不善相,是一种无记心。一般而言,积德行善者,解支节苦微弱,如梦境般看到悦目的景色,以及如从黑暗走向光明一般。造恶者,则与此相反。

  不管是行善者,还是造恶者,临命终时,想到现在就要死去,遂对于身体生起强烈的贪心,以此为因,迁识的同时,成就中有身,如秤杆高低同时般,形状则是未来何处投生的样子。

  地狱的中有如烧杌木,旁生的中有如烟,饿鬼的中有如水,欲界天及人的中有如金色,色界中有其色洁白。

  天的中有向上;人的中有横行而去;三恶趣的中有,倒掷而行。

  四十九天之内,中有如幻般地看到父母行淫,由于贪嗔的原因而进入,从而投生。假如是要投生地狱的中有,看到那些要被杀的有情,以此为缘而投生等情形,犹如旋火轮,漂泊生死。我们于此理乃至未生起厌离心之间而修。颂曰:

  无始以来与自心,刹那未曾暂舍离,

  亲密亲近此惑友,抛入无边轮回海。

  无奈业风遍鼓动,三苦逼恼漩涡中,

  恒时流转如旋火,思及惑乃仇中仇。

  若杀现世一怨仇,自诩好汉夸英雄,

  永为怨敌此烦恼,时至今日定调伏。

  善得暇满人身宝,了知三学道扼要,

  若今不除集敌军,恐复辛苦生死域。

  戊二、思惟十二缘起:

  比如黑暗,可以让我们看不到外面的景色。无明有两种:愚昧于因果与愚昧于真如。由此二者,积集黑白业行,由此牵引而投生到善恶二趣。

  牵引之理者,分能引因、能生因、所引果、所生果四种。

  以善趣为例,发起前世善业的动机是愚于真如但不愚于因果的“无明”缘起支,在它的发起下,造下欲界所摄的善业“行”缘起支,由此于因位“识”缘起支上熏染习气,此等为能引因。

  对于已熏染了的业习,为了生成它,欣乐厌苦的“爱”缘起支与令起贪欲的“取”缘起支二者加以滋润,从而成为能有力量引生后有的“有”缘起支,此三者为能生因。

  依此,因位识在此世母胎中结生相续,果位“识”、“受”、“想”、“行”蕴为“名”缘起支。如父母精血,或者说暖湿,是“色”缘起支。二者合为“名色”缘起支。然后成办眼等六处为“六处”缘起支。然后长大后,根境识三者会合,接触值遇悦意、不悦意、中庸三种境,为“触”缘起支。由此值遇三境,生起苦乐舍三受,为“受”缘起支。此四者为所引果。

  于四生处,心识结生相续已,生出来后,为“生”缘起支。生下的蕴体,随其年老色衰的成熟变化,为“老”,舍弃蕴体为“死”,此二缘起支为所生果。

  如是依于十二支缘起,流转于善恶趣的情形,我们若善加修习,即具备了中下士二者修法的扼要。善知识普琼瓦即是依于十二支缘起流转还灭的道理而修心的。

  我的上师说,在当今的修习中,如前面所说的那样引导下中士道后,对于慧根深厚的人,则简明扼要地宣说十二缘起次第的观修法,而对于中等根性以下的人而言,也不会有或缺少或多余的过失,因此就不用再涉及这方面的观修法。

  有类补特伽罗对于十二缘起法很快就能生起来,因此,有种做法就是,从下士的依止善知识理到皈依之间,如平常的那样引导,而依于恶趣十二缘起的流转还灭作下士的觉受引导,依于善趣的流转还灭作中士的觉受引导。

  颂曰:

  于彼前世心识上,普遍熏染惑业习,

  爱取二者勤滋润,成就大力后世有。

  所成名色蕴体上,界处缤纷呈异彩,

  值遇欲境触受者,生已老死再轮转。

  总之缘起十二支,显现为因为果理,

  昔受无数流转苦,今办还灭岂不善?

  丁二、修习解脱道的次第:

  如《 亲友书 》中说:

  “或头或衣忽然火,尚应弃舍灭火行,

  而当励求无后有,因无余事胜于此。

  应以戒慧静虑证,寂调无垢涅槃位,

  不老不死无穷尽,离地水火风日月。”

  其中是说,应学修珍贵的三学道。戒学令我们散乱的心不再散乱,破坏烦恼的现行,让我们享受到欲界人天的安乐果;定学令我们不等引的心得到等引,压伏烦恼的现行,让我们享受到色无色界天仙的安乐果。慧学令我们未解脱的心得到解脱,从根本上斩断烦恼的种子,让我们证得解脱的涅槃果。我们要想在内心上生起慧学,首先应生起令心堪能的定学。这又需要生起戒学,以让内心不流于散乱。

  此等因果的道理,如果我们有条不紊地依次修习,将会从轮回中获得解脱。因此,所说“灭当证,道当修”的意思,也是说要想证得所获得的灭谛,就要修习能获得的道谛。此与前面苦、集的道理是相同的。

  对于不再修习上士道、仅为中士的化机而言,只需更为详细地开示前面所说的诸道而已。然而此处,由于是共中士道,除了开示戒律的学持情况外,其它二学在止观章中将会谈及,在此就不必赘言了。

  若有人认为:“既然如此,前面下士时的断除十不善,以及此处开示的戒学,也含摄于学修总的菩萨行内的戒律中,因此也不必各自分开、另外宣说。”答曰:是必须的。

  如《 道歌 》中说:

  “净修三业诸垢染,忏悔业障尤切要。”

  其中是说,我们要想内心上生起上、中士道,净化十不善等罪堕的方法是重要的。而且,菩萨有两类,一类具有别解脱戒,一类不具有。对于不具有别解脱戒的菩萨而言,除了以断除十不善代替外,并没有全面直接地开示戒学,因而,此处戒学的修习是恰到好处的。

  戒学者,如《 亲友书 》中说:

  “众德依戒住,如地长一切。”

  我们顺应自己对治力的大小,受持七类别解脱戒中的任何一类,而且不是仅仅受了戒就可以了的,还要清净守护。

  无知是产生堕罪之门,遮止它的对治法就是了知粗细的各种学处;放逸的对治者,随念何取何舍,了然于胸,以明察善恶的正知保持警觉,具足惭愧,怖畏异熟;不敬的对治者,对于导师、导师开示的制戒,以及修习佛法的道友,我们当怀着深忍的信心恭敬有加;烦恼粗重的对治者,何种烦恼粗重,即当铲除它,每日省察是否违背了所承许的学处,若有违背,就应作还净之法,或以四力等门修习忏护。如《 梵问经 》中所出:

  “于彼学寻求,及勤修彼行,

  终不应弃舍,命难亦无亏,

  常住正行中,随毗奈耶转。”

  《 三摩地王经 》等经典中说,清净的戒律是现前、长久一切安乐的根本,特别是在此五浊炽盛的恶世,其功德更是广大。尤其噶当派的先觉们,更是把戒律的清净作为修行的重点。

  如霞惹瓦说:“总有祸福,皆依于法,其中若依毗奈耶说,无须改易(开始即正确,后不必重新从头学起),内心清净,堪忍观察(令他生信),心意安泰,边际善妙。”…

《文殊口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