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個人曾做過這樣的利益或傷害”,像這樣由貪嗔之心作各種各樣的增益;或如“這個人造了那麼大的惡業,現在依然逍遙自在,業果不是真的”,此等是由非理作意方面增長煩惱。
如果我們沒有識別這六種因,沒能發起猶如“伏擊敵人于險地”的修習,而被煩惱所操控,則會于今後一切世中生起種種的罪惡,感受生死之苦,遠離涅槃。
過去,我們把它看作朋友,使之成爲自己一切衰損的根本。對于現世稍做傷害的人,我們也會對他恨之入骨,稱之爲“仇人”,而從無始生死以來,乃至于現在,唯讓自己受盡痛苦的這個煩惱敵,我們爲什麼不使出渾身的解數對付它呢?如果我們一再地依靠對治法,以摧毀這個煩惱敵,連根拔除,它不會像其他的敵人似的還能卷土重來,如雲:
“常敵受驅逐,仍可據他鄉,
力足旋複返;惑賊不如是。
惑爲慧眼斷,逐已何所之?
雲何返害我?然我乏精進。”
惑業控製下的投生者,終擺脫不了死亡與再次投生。經中說,死亡有壽盡而死的時死,以及食物、行爲等不當導致突然死亡的九緣。如是等雖有多種,但在臨終與死後,能作利益與損害的,則是由前面所說的煩惱所造下的思業、思已業,依于善不善業而出生苦樂的千差萬別。
今生積下大力善業的人,也可能現世在權勢身命上受到意想不到的傷害,在臨終時,也可能會出現嚴重的解支節之苦;一個罪孽深重的人也可能會享受到不盡的榮華富貴。由此,有些愚癡的人就會産生邪分別:“業果就像這樣不真實!”要知道,哪有什麼決定,不是他們前世大力的善惡業在今世成熟的果報現前?換一角度而言,如《 入行論 》中說:
“如彼待殺者,斷手獲解脫;
若以修行苦,離獄豈非善?”
如一個犯下死罪的人,由砍去其手即可得免一死一樣。一個來世要墮入地獄的人,在此人身上受些苦即可代替未來之苦。又如“紮宙”國王“則普尖”向聖者“噶達雅那”撒灰,由此最初天降珍寶等雨,然而到最後降下土雨,全部埋于地下。我們由這些事例也能了知。
特別是,投生到善趣還是惡趣者,如《俱舍論》中說:
“諸業于生死,隨重近串習,
隨先作其中,即前前成熟。”
在我們的自心相續上,有著種種的善不善業。在彼一生,對于善惡業,哪方面串習較大的心在臨終的時候也會現起。外息臨斷時的死心是粗大的。外呼吸斷後、內息未斷之間的死心則是微細的。在死心的粗大階段,或是對于親仇的貪嗔等不善心,或是隨念叁寶等的善心,過去哪一個串習得多,由自力憶念起來;或者有的由于疾病的原因記不清楚,可由朋友通過各種善的話語來提醒。比如,善惡輕重差不多,臨終時感果也沒有遠近之別,這時串習就很重要。一個惡行累累的人,臨終時若是在善心現前的狀態中死去,也會投生到善趣。一個平生積集了大力善業的人,臨終時若是惡心現前,也會投生到惡趣。此中的關鍵即在這裏體現出來。
然而,自心對于自己而言,並不是隱秘的。由回憶過去所作的各種業,自然會現起或歡喜或憂悔的心來。因此,對于一個不辨善惡的惡人而言,自然只會現起平生太過串習的惡心,別無其它選擇。但是如來名號以及殊勝的陀羅尼咒卻可以遮止投生惡趣,利益非常大。
微細的死心時,不會顯現任何的善不善相,是一種無記心。一般而言,積德行善者,解支節苦微弱,如夢境般看到悅目的景色,以及如從黑暗走向光明一般。造惡者,則與此相反。
不管是行善者,還是造惡者,臨命終時,想到現在就要死去,遂對于身體生起強烈的貪心,以此爲因,遷識的同時,成就中有身,如秤杆高低同時般,形狀則是未來何處投生的樣子。
地獄的中有如燒杌木,旁生的中有如煙,餓鬼的中有如水,欲界天及人的中有如金色,色界中有其色潔白。
天的中有向上;人的中有橫行而去;叁惡趣的中有,倒擲而行。
四十九天之內,中有如幻般地看到父母行淫,由于貪嗔的原因而進入,從而投生。假如是要投生地獄的中有,看到那些要被殺的有情,以此爲緣而投生等情形,猶如旋火輪,漂泊生死。我們于此理乃至未生起厭離心之間而修。頌曰:
無始以來與自心,刹那未曾暫舍離,
親密親近此惑友,抛入無邊輪回海。
無奈業風遍鼓動,叁苦逼惱漩渦中,
恒時流轉如旋火,思及惑乃仇中仇。
若殺現世一怨仇,自诩好漢誇英雄,
永爲怨敵此煩惱,時至今日定調伏。
善得暇滿人身寶,了知叁學道扼要,
若今不除集敵軍,恐複辛苦生死域。
戊二、思惟十二緣起:
比如黑暗,可以讓我們看不到外面的景色。無明有兩種:愚昧于因果與愚昧于真如。由此二者,積集黑白業行,由此牽引而投生到善惡二趣。
牽引之理者,分能引因、能生因、所引果、所生果四種。
以善趣爲例,發起前世善業的動機是愚于真如但不愚于因果的“無明”緣起支,在它的發起下,造下欲界所攝的善業“行”緣起支,由此于因位“識”緣起支上熏染習氣,此等爲能引因。
對于已熏染了的業習,爲了生成它,欣樂厭苦的“愛”緣起支與令起貪欲的“取”緣起支二者加以滋潤,從而成爲能有力量引生後有的“有”緣起支,此叁者爲能生因。
依此,因位識在此世母胎中結生相續,果位“識”、“受”、“想”、“行”蘊爲“名”緣起支。如父母精血,或者說暖濕,是“色”緣起支。二者合爲“名色”緣起支。然後成辦眼等六處爲“六處”緣起支。然後長大後,根境識叁者會合,接觸值遇悅意、不悅意、中庸叁種境,爲“觸”緣起支。由此值遇叁境,生起苦樂舍叁受,爲“受”緣起支。此四者爲所引果。
于四生處,心識結生相續已,生出來後,爲“生”緣起支。生下的蘊體,隨其年老色衰的成熟變化,爲“老”,舍棄蘊體爲“死”,此二緣起支爲所生果。
如是依于十二支緣起,流轉于善惡趣的情形,我們若善加修習,即具備了中下士二者修法的扼要。善知識普瓊瓦即是依于十二支緣起流轉還滅的道理而修心的。
我的上師說,在當今的修習中,如前面所說的那樣引導下中士道後,對于慧根深厚的人,則簡明扼要地宣說十二緣起次第的觀修法,而對于中等根性以下的人而言,也不會有或缺少或多余的過失,因此就不用再涉及這方面的觀修法。
有類補特伽羅對于十二緣起法很快就能生起來,因此,有種做法就是,從下士的依止善知識理到皈依之間,如平常的那樣引導,而依于惡趣十二緣起的流轉還滅作下士的覺受引導,依于善趣的流轉還滅作中士的覺受引導。
頌曰:
于彼前世心識上,普遍熏染惑業習,
愛取二者勤滋潤,成就大力後世有。
所成名色蘊體上,界處缤紛呈異彩,
值遇欲境觸受者,生已老死再輪轉。
總之緣起十二支,顯現爲因爲果理,
昔受無數流轉苦,今辦還滅豈不善?
丁二、修習解脫道的次第:
如《 親友書 》中說:
“或頭或衣忽然火,尚應棄舍滅火行,
而當勵求無後有,因無余事勝于此。
應以戒慧靜慮證,寂調無垢涅槃位,
不老不死無窮盡,離地水火風日月。”
其中是說,應學修珍貴的叁學道。戒學令我們散亂的心不再散亂,破壞煩惱的現行,讓我們享受到欲界人天的安樂果;定學令我們不等引的心得到等引,壓伏煩惱的現行,讓我們享受到色無色界天仙的安樂果。慧學令我們未解脫的心得到解脫,從根本上斬斷煩惱的種子,讓我們證得解脫的涅槃果。我們要想在內心上生起慧學,首先應生起令心堪能的定學。這又需要生起戒學,以讓內心不流于散亂。
此等因果的道理,如果我們有條不紊地依次修習,將會從輪回中獲得解脫。因此,所說“滅當證,道當修”的意思,也是說要想證得所獲得的滅谛,就要修習能獲得的道谛。此與前面苦、集的道理是相同的。
對于不再修習上士道、僅爲中士的化機而言,只需更爲詳細地開示前面所說的諸道而已。然而此處,由于是共中士道,除了開示戒律的學持情況外,其它二學在止觀章中將會談及,在此就不必贅言了。
若有人認爲:“既然如此,前面下士時的斷除十不善,以及此處開示的戒學,也含攝于學修總的菩薩行內的戒律中,因此也不必各自分開、另外宣說。”答曰:是必須的。
如《 道歌 》中說:
“淨修叁業諸垢染,忏悔業障尤切要。”
其中是說,我們要想內心上生起上、中士道,淨化十不善等罪墮的方法是重要的。而且,菩薩有兩類,一類具有別解脫戒,一類不具有。對于不具有別解脫戒的菩薩而言,除了以斷除十不善代替外,並沒有全面直接地開示戒學,因而,此處戒學的修習是恰到好處的。
戒學者,如《 親友書 》中說:
“衆德依戒住,如地長一切。”
我們順應自己對治力的大小,受持七類別解脫戒中的任何一類,而且不是僅僅受了戒就可以了的,還要清淨守護。
無知是産生墮罪之門,遮止它的對治法就是了知粗細的各種學處;放逸的對治者,隨念何取何舍,了然于胸,以明察善惡的正知保持警覺,具足慚愧,怖畏異熟;不敬的對治者,對于導師、導師開示的製戒,以及修習佛法的道友,我們當懷著深忍的信心恭敬有加;煩惱粗重的對治者,何種煩惱粗重,即當鏟除它,每日省察是否違背了所承許的學處,若有違背,就應作還淨之法,或以四力等門修習忏護。如《 梵問經 》中所出:
“于彼學尋求,及勤修彼行,
終不應棄舍,命難亦無虧,
常住正行中,隨毗奈耶轉。”
《 叁摩地王經 》等經典中說,清淨的戒律是現前、長久一切安樂的根本,特別是在此五濁熾盛的惡世,其功德更是廣大。尤其噶當派的先覺們,更是把戒律的清淨作爲修行的重點。
如霞惹瓦說:“總有禍福,皆依于法,其中若依毗奈耶說,無須改易(開始即正確,後不必重新從頭學起),內心清淨,堪忍觀察(令他生信),心意安泰,邊際善妙。”…
《文殊口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