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附帶所積的惡不善業,也足以令自己再也得不到人身。空想得到人身的心,猶如春種芥子,卻想在秋天收割青稞一般,太癡心妄想了!如是思惟,乃至未産生覺受之間而修。
丁叁、從體性方面難得者:
猶如身臨其境一般,觀想自己坐在夏季一片地毯大小的地面上,其間蟲蟻衆多:
嗚呼!餓鬼比旁生衆多,地獄有情又比餓鬼衆多。旁生中有情大多數住于洲間黑暗的地方,零星分散的旁生是極少數的,然而在此方寸之地,就連十個人都坐不下,卻有著似乎難以數計的微小生命。一個城鎮上,人如何地多,不會超過十萬多少,而那些微小的生命,卻是數不勝數。這些道理,不必用比量推度,賢愚之人都很明白。比較起善趣身,人身是稀少的,而其中能值遇正法的人身更爲稀少。即便值遇正法,聽不持文、思不達義、修不生起的補特伽羅又是那麼地多!有著聞思修的智慧,卻完全爲了今生的生計而奔波的人也是非常的多。依于如是等現象,我們應對此具備一切修法順緣的身體,猶如一個貪財的人得到了稀世珍寶一般,乃至未生起這般的覺受之間而盡力修習。
頌曰:
多生于諸輪回樂,盡享依然苦堪憫,
于此今生衣食物,執爲最勝愚夫汝,
昔于如今之行徑,八法白黑花大魔,
入心錯執苦爲樂,究竟希願隨風逝!
現今成辦善樂基,偶一獲此暇滿舟,
不去決定勝寶島,空還輪回心腐朽!
乙二、如何受取心要之理,分叁:
丙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
丙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
丙叁、于上士道次修心。
初者,如《 道炬論 》中說:
“若以何方便,唯于生死樂,
但求自利益,知爲下士夫。”
普通的下士,一心追求的唯是今生的安樂、斷除今生的痛苦,與旁生相似,並非此處所說的下士。此處所說的特別下士,不再追求今生的安樂,唯追求來世的安樂。而此處科判中所說“共道”者,其作用是說,心厭一切輪回之前,需要厭離叁惡趣之苦,因此,此科分二:
丁一、生起一種希求後世的心;
丁二、依止後世安樂的方便。
初中有二:
戊一、思惟死殁無常;
戊二、思惟惡趣之苦。
初者,有些愚昧的人連死亡會不會來,都不知動動腦子想想。大多數人雖然想到某個時候會死,但在未衰老之間,或者此年此月此日,總感到不會死,由此即便患了不治之症,或活了一百歲,還是會現前生起希望再活些時候的思想,因此,也就只爲了今生的一切而營謀奔波。比如若有了常住此地、不往他方的想法,也就根本不做上路的准備,而是多方營建家園稼穑等的生計排場。若思想與此相反,感到就連明天不死的把握也沒有,雖准備了下個月的飲食,但那時也許自己已投生爲身形與現在不同、披毛戴角的異類。若時常地生起此種思想時,這種感念速死的心自然而然地令我們不再勤苦于今世的塵勞,而做利益來世的方便,此乃法爾如是。比如,一位有計劃速去他方的人,也就不再做久住家鄉的准備,而是用心地准備馱馬等外出的行李。
希求此法的人們修習死殁無常的法是很重要的,此中分叁:
己一、思惟決定死;
己二、思惟何時死不決定;
己叁、思惟死時,除法之外,其它任何都沒有利益。
初者,如《 無常集 》中說:
“若佛若獨覺,若諸佛聲聞,
尚須舍此身,何況諸庸夫!”
其中又說:
“住于何處死不入,如是方所定非有,
空中非有海中無,亦非可住諸山間。”
我們一定會死的,往昔應迹的圓滿正覺,皆已獲得生死自在,但爲了勸勉那些執常的所化弟子,已示現趣入涅槃。
同樣,《 佛教史 》、曆史故事等裏面記載著印藏班智達、大成就者、王臣菩薩等無數勝劣補特伽羅,這一切曆史人物,在我們不考慮的時候,感覺似乎現在還活著,而一旦仔細地想一想,除了有關他們的記載外,不複存在于現在的任何時間地點,皆已永別人間、示現涅槃。就連我們自己親身接觸的堪布、阿舍黎、父母兄弟親朋等親仇中庸的無邊衆生,也多已辭世。如今的大集會中,雖有成萬的人聚在一起,但從現在這個時間算起,一百年之內,這裏的人一定都會死去。既然沒有聽說“某某古人沒有死,壽量無疆”,哪裏就容得下自己一人特別,不會死去的道理?
雖說壽量近乎六十歲,即便如是,二萬一千出入息度過一晝夜,叁十晝夜度過一月,十二月度過一年,如是十二年爲一年輪,經過這樣的五個年輪也就到了生命的盡頭。
如《 廣大遊戲經 》中說:
“叁有無常如秋雲,衆生生死等觀戲,
衆生壽行如空電,猶崖瀑布速疾行。”
壽命刹那不停,也不會像飲食財物一樣,被慢慢消耗了,還可重新添加,而是失去後,沒有重新添加的可能,如《 入行論 》中說:
“晝夜不暫留,此生續衰減,
額外無複增,吾命豈不亡?”
以如是等因喻善加思惟,乃至未生起決定死亡的定解之間而修。
己二、這樣修習後,若感到:最終雖免不了死亡,但暫且在滅仇護親的世事上以及修法的順緣上,先辛苦一下,最後再修法不遲。
雖說叁界有情有著各自的壽量,但那是就最長際而說的,如其所說壽量能決定的,除了北俱盧洲人之外,其它有情是沒有的,特別是南瞻部洲人,如《 俱舍論 》中說:
“此洲壽不定,後十初叵量。”
其中是說壽量極不決定。如其所說,自己亦親眼所見,過去有許多比自己年輕的人已死去了,現在有許多比自己年長的人仍然健在,哪裏有什麼決定自己就不先他而去呢?
如《 無常集 》中說:
“明日及後世,孰先至難知。
勿營明日計,當勉後世義!”
我們無法斷言,到底是先成辦明天與後世中陰中的哪一種?
有些人認爲:畢竟有著很多養生的順緣,如飲食、湯藥、醫療等。
但如《 寶鬘論 》中說:
“死緣極衆多,活緣唯少許,
此等亦死緣,故當常修法。”
如飲食不適、藥物過敏、房屋倒塌、船只傾覆、親友欺騙等天災人禍,本是活緣,反而轉成死緣的情況極多。猶如酥油燈雖有著燈芯、酥油等讓它長時燃亮的諸多因緣,但一陣風吹來就會令其熄滅。壽量雖未盡,但諸如四大不調、壽難、時而利益、時而損害的魔類等作傷害的也極其繁多,如《 親友書 》中雲:
“若其壽命多損害,較風激泡尤無常,
出息入息能從睡,有暇醒覺最希奇!”46
不管思惟什麼,都要對于死無定期的道理,乃至未生起決定的覺受之間而修。如若自己有一個可怕的敵人一定會來,而什麼時候來又不知道,每天都會提高警惕一般,至極關要!
己叁、如《入行論 》中說:
“魔使來執時,親朋有何益?
唯福能救護,然我未曾修。”
稱爲死無常的大路就像懸崖滾石一般,一定會來,而一旦來臨之際,靈丹妙藥、咒術禅定、勇士的利器都沒辦法阻擋,富人的財物也不能誘騙,巧言令色的話語也不能欺蒙。衆多親友雖圍繞在周邊,力量財富雖可堪與轉輪王比美,然而不要說有帶走這些的任何權力,即便從母胎中俱生的這個身體也須頓時舍棄,心識孤伶伶地不由自主地前往後世時,跟隨並護佑自己的唯是往昔所積的善業等正法。如是思惟,乃至未産生覺受之間而修習。
有些愚人把死時正法能利益的意思,理解爲不會死了,能令長生不老。而此宗認爲,雖然不是不會死,但死的方式不同,如噶當先哲們口傳說,好的行者歡喜死,中的行者不怕死,差的行者無憂悔。
頌曰:
惑業自在引此生,成即絲毫無休息,
馳往無常死主前,除愚誰作久住計!
年月日辰無定時,老幼無序赴死期。
見已猶定何時死,眼泡雖亮目盲人!
永不言棄白善友,舍已于親眷財物,
思爲恒利癡心汝,恐趣中陰險惡途!
戊二、思惟惡趣之苦,分叁:
己一、思惟地獄之苦;
己二、思惟旁生之苦;
己叁、思惟餓鬼之苦。
初者,在此前,先要修習死無常的法,如是死之後,並非如燈熄滅,或火燒草堆般,同類的相續就斷了,而是一定要投生,別無選擇。投生之處也超不出善趣、惡趣中的任何一處。生于善趣的因是善法,而在自己的記憶裏,乏善可陳,過去沒有積集下一件令自己感覺踏實心安的善業,在過去的生世裏,也不知道積集了沒有?而不善業,卻像王庫一般,比目皆是。
如果我們一定要感受它的惡趣苦果,那麼,不管在這個身體上,或者換個身體領受,並沒有任何差別。現在我們在不思考的時候,當患上如毒瘡的疾病時,總似乎是在相連的骨肉上受苦,而事實上,是心識在感受。若不然,死之後,用利器刺屍體,也應感受到痛苦,而事實上一定不會是這樣。因此,今天正享受著人天榮華的心識,在明天之後,哪有決定就不會感受無間地獄的痛苦呢?
于彼等理,我們欲心生厭離,就理應思惟地獄的痛苦,如龍樹依怙雲:
“日日恒應念,極寒熱地獄。”
思惟的情形者,現今大多數人似乎只是泛泛地念誦一下經文及其偈頌,以向外攀緣的心觀看他人的痛苦,根本沒有結合到自己的內心上。比如,在行刑房中,當看到犯人被種種酷刑折磨時,善良的人們雖也會由此生起出離心及悲心,但多數人反而有幸災樂禍的心,或生起像看戲一般,事不關己的感覺。如果有著這種感覺的人一旦被牽入刑房,受著鐵索綁身等的刑罰時,先前那種安樂的心就會轉成刹那也不能忍受的痛苦之心,除了有“從此處擺脫該多好”的思想外,不會現前生起其它的心來。
此處所代表的輪回之苦,在修習時,大多數也應攝心內觀,修習自己已投生于六道的任何一處,其中的痛苦已降到自己上面。
經言,由嗔恨力所積集的不善業,當成辦地獄果報的中陰時,身體會有冷的感覺,因而希求溫暖,中陰即滅,生于炎熱地獄。
全部炎熱地獄的下面皆是熾熱的鐵地基,周邊是熾熱的輪圍鐵山,上下空間充斥彌滿著熾然的火焰,其中等活地獄者:
我們努力觀修自己已真正地投…
《文殊口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