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文殊口授▪P5

  ..续本文上一页附带所积的恶不善业,也足以令自己再也得不到人身。空想得到人身的心,犹如春种芥子,却想在秋天收割青稞一般,太痴心妄想了!如是思惟,乃至未产生觉受之间而修。

  丁三、从体性方面难得者:

  犹如身临其境一般,观想自己坐在夏季一片地毯大小的地面上,其间虫蚁众多:

  呜呼!饿鬼比旁生众多,地狱有情又比饿鬼众多。旁生中有情大多数住于洲间黑暗的地方,零星分散的旁生是极少数的,然而在此方寸之地,就连十个人都坐不下,却有着似乎难以数计的微小生命。一个城镇上,人如何地多,不会超过十万多少,而那些微小的生命,却是数不胜数。这些道理,不必用比量推度,贤愚之人都很明白。比较起善趣身,人身是稀少的,而其中能值遇正法的人身更为稀少。即便值遇正法,听不持文、思不达义、修不生起的补特伽罗又是那么地多!有着闻思修的智慧,却完全为了今生的生计而奔波的人也是非常的多。依于如是等现象,我们应对此具备一切修法顺缘的身体,犹如一个贪财的人得到了稀世珍宝一般,乃至未生起这般的觉受之间而尽力修习。

  颂曰:

  多生于诸轮回乐,尽享依然苦堪悯,

  于此今生衣食物,执为最胜愚夫汝,

  昔于如今之行径,八法白黑花大魔,

  入心错执苦为乐,究竟希愿随风逝!

  现今成办善乐基,偶一获此暇满舟,

  不去决定胜宝岛,空还轮回心腐朽!

  乙二、如何受取心要之理,分三:

  丙一、于共下士道次修心;

  丙二、于共中士道次修心;

  丙三、于上士道次修心。

  初者,如《 道炬论 》中说:

  “若以何方便,唯于生死乐,

  但求自利益,知为下士夫。”

  普通的下士,一心追求的唯是今生的安乐、断除今生的痛苦,与旁生相似,并非此处所说的下士。此处所说的特别下士,不再追求今生的安乐,唯追求来世的安乐。而此处科判中所说“共道”者,其作用是说,心厌一切轮回之前,需要厌离三恶趣之苦,因此,此科分二:

  丁一、生起一种希求后世的心;

  丁二、依止后世安乐的方便。

  初中有二:

  戊一、思惟死殁无常;

  戊二、思惟恶趣之苦。

  初者,有些愚昧的人连死亡会不会来,都不知动动脑子想想。大多数人虽然想到某个时候会死,但在未衰老之间,或者此年此月此日,总感到不会死,由此即便患了不治之症,或活了一百岁,还是会现前生起希望再活些时候的思想,因此,也就只为了今生的一切而营谋奔波。比如若有了常住此地、不往他方的想法,也就根本不做上路的准备,而是多方营建家园稼穑等的生计排场。若思想与此相反,感到就连明天不死的把握也没有,虽准备了下个月的饮食,但那时也许自己已投生为身形与现在不同、披毛戴角的异类。若时常地生起此种思想时,这种感念速死的心自然而然地令我们不再勤苦于今世的尘劳,而做利益来世的方便,此乃法尔如是。比如,一位有计划速去他方的人,也就不再做久住家乡的准备,而是用心地准备驮马等外出的行李。

  希求此法的人们修习死殁无常的法是很重要的,此中分三:

  己一、思惟决定死;

  己二、思惟何时死不决定;

  己三、思惟死时,除法之外,其它任何都没有利益。

  初者,如《 无常集 》中说:

  “若佛若独觉,若诸佛声闻,

  尚须舍此身,何况诸庸夫!”

  其中又说:

  “住于何处死不入,如是方所定非有,

  空中非有海中无,亦非可住诸山间。”

  我们一定会死的,往昔应迹的圆满正觉,皆已获得生死自在,但为了劝勉那些执常的所化弟子,已示现趣入涅槃。

  同样,《 佛教史 》、历史故事等里面记载着印藏班智达、大成就者、王臣菩萨等无数胜劣补特伽罗,这一切历史人物,在我们不考虑的时候,感觉似乎现在还活着,而一旦仔细地想一想,除了有关他们的记载外,不复存在于现在的任何时间地点,皆已永别人间、示现涅槃。就连我们自己亲身接触的堪布、阿舍黎、父母兄弟亲朋等亲仇中庸的无边众生,也多已辞世。如今的大集会中,虽有成万的人聚在一起,但从现在这个时间算起,一百年之内,这里的人一定都会死去。既然没有听说“某某古人没有死,寿量无疆”,哪里就容得下自己一人特别,不会死去的道理?

  虽说寿量近乎六十岁,即便如是,二万一千出入息度过一昼夜,三十昼夜度过一月,十二月度过一年,如是十二年为一年轮,经过这样的五个年轮也就到了生命的尽头。

  如《 广大游戏经 》中说:

  “三有无常如秋云,众生生死等观戏,

  众生寿行如空电,犹崖瀑布速疾行。”

  寿命刹那不停,也不会像饮食财物一样,被慢慢消耗了,还可重新添加,而是失去后,没有重新添加的可能,如《 入行论 》中说:

  “昼夜不暂留,此生续衰减,

  额外无复增,吾命岂不亡?”

  以如是等因喻善加思惟,乃至未生起决定死亡的定解之间而修。

  己二、这样修习后,若感到:最终虽免不了死亡,但暂且在灭仇护亲的世事上以及修法的顺缘上,先辛苦一下,最后再修法不迟。

  虽说三界有情有着各自的寿量,但那是就最长际而说的,如其所说寿量能决定的,除了北俱卢洲人之外,其它有情是没有的,特别是南瞻部洲人,如《 俱舍论 》中说:

  “此洲寿不定,后十初叵量。”

  其中是说寿量极不决定。如其所说,自己亦亲眼所见,过去有许多比自己年轻的人已死去了,现在有许多比自己年长的人仍然健在,哪里有什么决定自己就不先他而去呢?

  如《 无常集 》中说:

  “明日及后世,孰先至难知。

  勿营明日计,当勉后世义!”

  我们无法断言,到底是先成办明天与后世中阴中的哪一种?

  有些人认为:毕竟有着很多养生的顺缘,如饮食、汤药、医疗等。

  但如《 宝鬘论 》中说:

  “死缘极众多,活缘唯少许,

  此等亦死缘,故当常修法。”

  如饮食不适、药物过敏、房屋倒塌、船只倾覆、亲友欺骗等天灾人祸,本是活缘,反而转成死缘的情况极多。犹如酥油灯虽有着灯芯、酥油等让它长时燃亮的诸多因缘,但一阵风吹来就会令其熄灭。寿量虽未尽,但诸如四大不调、寿难、时而利益、时而损害的魔类等作伤害的也极其繁多,如《 亲友书 》中云:

  “若其寿命多损害,较风激泡尤无常,

  出息入息能从睡,有暇醒觉最希奇!”46

  不管思惟什么,都要对于死无定期的道理,乃至未生起决定的觉受之间而修。如若自己有一个可怕的敌人一定会来,而什么时候来又不知道,每天都会提高警惕一般,至极关要!

  己三、如《入行论 》中说:

  “魔使来执时,亲朋有何益?

  唯福能救护,然我未曾修。”

  称为死无常的大路就像悬崖滚石一般,一定会来,而一旦来临之际,灵丹妙药、咒术禅定、勇士的利器都没办法阻挡,富人的财物也不能诱骗,巧言令色的话语也不能欺蒙。众多亲友虽围绕在周边,力量财富虽可堪与转轮王比美,然而不要说有带走这些的任何权力,即便从母胎中俱生的这个身体也须顿时舍弃,心识孤伶伶地不由自主地前往后世时,跟随并护佑自己的唯是往昔所积的善业等正法。如是思惟,乃至未产生觉受之间而修习。

  有些愚人把死时正法能利益的意思,理解为不会死了,能令长生不老。而此宗认为,虽然不是不会死,但死的方式不同,如噶当先哲们口传说,好的行者欢喜死,中的行者不怕死,差的行者无忧悔。

  颂曰:

  惑业自在引此生,成即丝毫无休息,

  驰往无常死主前,除愚谁作久住计!

  年月日辰无定时,老幼无序赴死期。

  见已犹定何时死,眼泡虽亮目盲人!

  永不言弃白善友,舍已于亲眷财物,

  思为恒利痴心汝,恐趣中阴险恶途!

  戊二、思惟恶趣之苦,分三:

  己一、思惟地狱之苦;

  己二、思惟旁生之苦;

  己三、思惟饿鬼之苦。

  初者,在此前,先要修习死无常的法,如是死之后,并非如灯熄灭,或火烧草堆般,同类的相续就断了,而是一定要投生,别无选择。投生之处也超不出善趣、恶趣中的任何一处。生于善趣的因是善法,而在自己的记忆里,乏善可陈,过去没有积集下一件令自己感觉踏实心安的善业,在过去的生世里,也不知道积集了没有?而不善业,却像王库一般,比目皆是。

  如果我们一定要感受它的恶趣苦果,那么,不管在这个身体上,或者换个身体领受,并没有任何差别。现在我们在不思考的时候,当患上如毒疮的疾病时,总似乎是在相连的骨肉上受苦,而事实上,是心识在感受。若不然,死之后,用利器刺尸体,也应感受到痛苦,而事实上一定不会是这样。因此,今天正享受着人天荣华的心识,在明天之后,哪有决定就不会感受无间地狱的痛苦呢?

  于彼等理,我们欲心生厌离,就理应思惟地狱的痛苦,如龙树依怙云:

  “日日恒应念,极寒热地狱。”

  思惟的情形者,现今大多数人似乎只是泛泛地念诵一下经文及其偈颂,以向外攀缘的心观看他人的痛苦,根本没有结合到自己的内心上。比如,在行刑房中,当看到犯人被种种酷刑折磨时,善良的人们虽也会由此生起出离心及悲心,但多数人反而有幸灾乐祸的心,或生起像看戏一般,事不关己的感觉。如果有着这种感觉的人一旦被牵入刑房,受着铁索绑身等的刑罚时,先前那种安乐的心就会转成刹那也不能忍受的痛苦之心,除了有“从此处摆脱该多好”的思想外,不会现前生起其它的心来。

  此处所代表的轮回之苦,在修习时,大多数也应摄心内观,修习自己已投生于六道的任何一处,其中的痛苦已降到自己上面。

  经言,由嗔恨力所积集的不善业,当成办地狱果报的中阴时,身体会有冷的感觉,因而希求温暖,中阴即灭,生于炎热地狱。

  全部炎热地狱的下面皆是炽热的铁地基,周边是炽热的轮围铁山,上下空间充斥弥满着炽然的火焰,其中等活地狱者:

  我们努力观修自己已真正地投…

《文殊口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