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坚固而住。
然后,略摄积净扼要的七支供中顶礼者:
在观想皈依境的状态中顶礼,“无等向导大师婆伽梵……”,广大行与甚深见传承诸位上师的各各祈请直至宗喀巴大师之间的内容,如普遍流传的那样而作,然后诵:
善巧成就“智慧狮子”足,
本一切智“根敦主巴”尊,
现证三身果位“善贤宝”,
具德上师三尊我启请!
妙音喜笑“根敦嘉措”军,
语之昊日“善妙吉祥贤”,
智成大德“福德吉祥贤”,
正量善士三尊我启请!
莲花妙手“福德大海”尊,
奉行深义教授“法贤德”,
诸部遍主“光明金刚”足,
大善贤哲三尊我启请!
恩德无比“喜热都德”名,
言语自在善慧大海部,
胸怀甚深广大正法藏,
直接传承总持我启请!
把其中的启请变为顶礼。以“所有十方世界中……”等颂36顶礼迎请来的诸佛菩萨。
供养中初者为供曼则。曼则盘的质量,上者为珍宝所造,若条件不富裕,亦可在石片等上面,准备谷物等堆。开始时,以三十七堆供法,随自己意愿,念诵数遍,计数时,则以七堆供法为主,二十一遍乃至一百遍不等,随文入观而供。
我们在积集福德资粮的这个时候,如果连一粒米都没摆上,身语方面少许的辛苦也不愿意受,而借口以观想与定力作供养的话,则如善知识博朵瓦所说:
“于一秽螺杯中,略掷少许香草,念云:“旃檀冰片妙香水”,是诸生盲欺明眼者。”
若自己有条件,但由于悭贪与懈怠,而供养劣质、微薄的东西,或根本不供养的话,则是自己对于法与补特且罗根本没有生起信心的真实表露。
如今真正在修习正法的人寥若晨星,对于这些绝无仅有的真正修行人,也视如“泽达”地方两条腿的人一般,不算入人数。或者妄言:“我们不修那些固步自封、随波逐流的俗套修法!”或者对于法的传承上师,自己连一两位都说不上来,还信口雌黄、处处炫耀,如“噶孜”地方的某些小国,杀了自己的父亲还敲鼓庆祝一般……,这些不良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我们万不可粗心大意、随欲臆造。
其它供品则如“供物净水及华盖…”等颂供二水、受用品、音乐,或以其它各种相应的颂子供五妙欲、七政宝等。如果座次渐多,以及恒常修习时,为了稍微方便些,即可仅以“以诸最胜妙华鬘…”37等颂作为供养支。海会圣众对于实设意观尽所有的供品,虽没有贪着之心,但为了圆满我们自己的资粮,我们当观想诸位圣众非常欢喜地受用。
“我昔所造诸恶业…”38一颂,以完备的四种对治力忏悔三门积集的一切罪障。
“十方一切诸众生…”39 一颂,对于一切凡圣的善根,修习随喜,发欢喜心,由此,则能平等共享彼等所造善根的福报。
“十方所有世间灯…”40一颂是请转*轮。
“诸佛若欲示涅槃…”41 一颂是请佛住世、不般涅槃。据言,我们应坚固地胜解,当祈请资粮田圣众时,他们都欢喜地应允下来。
“所有礼赞供养佛…”42一颂是回向支,把前六支的善根回向无上菩提。正如《 海慧请问经》中所说:
“犹如滴水入于海,海若不枯滴水存,
如是善根回菩提,直至菩提亦无尽。”
此中有着善不失坏、增长广大的甚深扼要。
在旧的引导文中,说到《 总忏 》等的修法。这样虽使更为圆满,但在后面有详细地出现,因此,为了方便修习,在现今的修持中就不加了。
刚刚所说的前行与正行的修法内容,从此乃至止观之间的一切所缘次第,其间的次序不可紊乱,依于前后不同而导致的广略差别等的修持、口传,一定要参照所看到的传承。
如果像当今持诵摄类学的辩论难点般,随心所欲地省略其中的内容等,则使一切善行皆有过失。这点在广略道次第中都有提到。有智慧的人应仔细地思考,此至关重要,但如今不少修行人,不遵循善知识开示的直接引导,而把书本当成自己的上师,虽说是在修行,这一切莫不是被沾染上过失的善行,无非是徒劳无果罢了!
另复一切威仪,以坚固的正知谨慎防护,不增不减,恰如其分,正座时正修的所缘法与座间如何行持,在广略道次第等论中有详细的解说,望从中参阅。如果令心放任自流,说其功德力量进度极为微劣。
从依止善知识乃至菩提心的修持之间,以观修为主,奢摩他等则以止修为主。比如,依止善知识法时,思惟上师的功德等是观修,当最后其它的分别心都销声匿迹后,一心安住于信心之上,即止修。数数思惟奢摩他修法的扼要是观修,一心安住是止修。不明白此中关键,却说“不用观察思惟,只作修习”等的邪说,则清楚明示了自己并没有具量的修习。
如《 经庄严论 》中说:“此依先闻,如理作意,起修正作意,真义境智生。”43以此为例,诸大论典广为宣说。
颂曰:
呜呼饥渴逼恼众,衣食财物作饶益,
或行救护脱敌害,思为恩人广宣扬,
无边轮回三苦逼,一切怖畏悉救护,
示极乐宝如掌物,总持师恩谁能量?
寂乐果位亦难得,安立长劫难获证,
过尽德圆“佛”盛名,本为三世诸佛容,
于自颠倒心目前,己过现为师行为,
定是自心深腐坏!知为己过如毒舍。
行何皆善清净相,说何依教信敬意,
做何入法甚深要,思何成办利乐根。
甲二、正行,依止后如何修心的次第,分二:
乙一、依于暇身,劝取心要;
乙二、如何受取心要之理。
初者,分三:
丙一、认识暇满;
丙二、思惟义大;
丙三、思惟难得。
初者,如《亲友书 》中说:
“邪见生鬼畜,泥犁法不闻,
边地蔑戾车,生便痴哑性,
或生长寿天,除八无暇过,
闲暇既已得,尔可务当生。”
其义是说,邪见人、三恶趣、佛未出世、边地下贱、愚痴喑哑、长寿天是八种无空闲处,远离此八种即是八有暇。
“人、生中、根具,业未倒、信处。”此中说五种自圆满:生而为人;复生中土;诸根具足;业边未倒;信仰依处。
“佛降、说正法,教住随教转,有他具悲悯。”此中说五种他圆满:佛应化世间,犹未涅槃;佛陀或其声闻弟子正宣说正法;佛住世时的证教没有衰灭,犹存世间;由宣说正法,劣慧补特且罗观见证果成圣,以此为缘,随学他人;他人心怀悲悯。我得到了具有如是十八种特法的这个人身!
如是思惟,不可人云亦云,而应反观自身思惟:自己既生而为人,自然不必再考虑是不是三恶趣或天人;若有着对于前后世、业果、三宝的决定解,则不是邪见者;贤劫的第四佛释迦如来应迹世间,教法犹存,也就有佛经存在;在此雪域藏地,四众虽不全,但由于有比丘,从其内在意义上讲,也是中土;能稍微理解佛经的词义,即不是愚哑之人,是为八有暇。
总的而言,自己得到人身;特别是,生于以佛法界定的中土;五根具足;未造五无间业;信奉三藏。他圆满中表面宣示的前四种,虽很困难,但就内在的含义上讲是具足的:佛陀应化世间;佛宣说正法;教法未衰,犹住世间;自己进入佛门;施主等施与衣食等各种顺缘,如是为十圆满。
如是十八种暇满法,现在自己得到的这个人身上具不具足呢?如是思惟。
若是具足,乃至没有于彼生起一种明快的欢喜心之间而应修习。
据说,现今在没有观察的时候,自认为是暇满人身的,一旦观察时,实际上不具足的情况很多。
丙二、对于暇满具足的人身,我们虽心生欢喜,但若不思惟欢喜的原因,就像一个悭贪的人即便得到了一件于己毫无益处的东西,也会暗自高兴一番而已。我们当决定了知具有的意义, 不要落入那般盲目的情况。
如《 弟子书 》中说:
“善逝道依将成导众生,广大心力人所获得者,
此道非天龙得非非天,妙翅持明似人腹行得。”44
三恶趣者,主要领受着不善业的异熟果报,依彼之身,造业的能力极其微弱;诸天则受用着善业的异熟,造业的力量也很微弱。而人造善恶业的力量则很大,特别是我们南瞻部洲人,是业地人,若立下志愿,不错取舍,那么,就可成办增上人天之身、声缘涅槃、引导众生趣至佛地的发心,甚至殊胜无比的佛果。因此,我所获得的人身,远远超过如意宝!如是思惟,感到“将成就昔未成就的大义利”而发欢喜,犹如穷人发现宝藏一般,乃至未涌起这样的欢喜心之间而修。
丙三、从喻、因、体性方面思惟难得的道理。
丁一、初者,如《 入行论 》中说:
“如海目盲龟,颈入轭木孔。”
其义是说,在汪洋无际的大海中,漂浮着一块独孔金枙木,被风吹着四处漂荡。每一百年,有一只盲龟浮到海面,其颈正好侥幸地进入轭木孔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事。
有一个较此更清楚些的比喻,我们现前就知道,抛一捧豆子到墙上,能沾上去的几率非常少,我所受生无数的身体中,生于无暇处的就如掉在地上的豆子,假设有一二粒沾上去了,暇满的人身就如沾在墙上的豆子。如是思惟,一定要把喻义结合在自己的内心上而修,就如“这次稍不幸运,差点就掉落悬崖”所说的时候,惊喜、恐惧的两种心态都会真实地生起来。
丁二、从因方面难得的道理:
一般而言,仅仅得到善趣身,即应守护下至一条的戒律,特别是要得到暇满的人身,如 “施富戒安乐”45所说,则应以净戒为基础,施等为助伴,以无垢的发愿作结合。
而三恶趣中,连善心的现行都难生起。天界有情散乱于禅悦或五欲的安乐。人中,若是在正法未流行的地方,连善的音声都听不到。若把法不流行的地方作为青稞堆,法盛行的地方就如一粒青稞而已。以我们藏地为例,成千上万人集会的地方,其中能受持戒律的人非常少,而此中能具足前面的圆满三因者,更是廖若晨星!暂且把攀缘外境的心收回来,自我观察一下,除了自己有点想修法的心之外,能让自己心安理得的善事,找不出几个,实在少得可怜!在自己的余生里,若未把握住紧要的地方,自己…
《文殊口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