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种对于善知识不退的信心是很重要的,而且还应观善知识已尽除了一切过失,具备了一切功德。但如“时运故上师功过相掺”所说,在我等业缘不清净的弟子面前,功德与过失总是夹杂在一起。因此,最初我们应遮止分别过失的心。若遮止了这种心,上师具足功德的行相也就自然而然地随之而来。在祛除分别过失的心时,比如一位神医,施以功效强大的药物时,那些慢性的病根就会被激发出来,产生些许的疼痛后就会痊愈一般。同样,那些看似过失的上师言行,我们也应特别地找出来并令其清晰显现。例如,不管是我们的亲人、仇人,还是一般的人,在过去自己看来非常熟悉的行为,如果我们不特意去想的时候,就不会那么鲜明,由此引发的三毒分别也不会现前生起。但如果心里总是萦绕着那些境遇,他们或好或坏的品行,虽已过去很长时间,也会有现在刚发生的感觉,同时心里也会充满着欢欣或悲伤。
哎!我的这位具德上师的身形、语调、心胸的宽厚或狭隘,总之,包括行走穿戴的方式等细微的表现,尽一切或好或坏或一般的行为,自己应一再地观想清楚,令其自然地显现出来,不管是善是恶,就像发生在眼前一般清清楚楚,乃至未到这种程度之间而思惟。
然后,心中会升起这样的疑惑:“这样的显现,是上师本身有过失而显现的呢?还是没有而显现的呢?”这位上师正士怎么可能会有那样的罪过呢?由于自己从无始生死以来,被惑业障严重地染污着,由此之力,虽没有而显现出来。如在错乱的根识前,极为洁白的雪山也会现为蓝色的样子。胆病侵袭的眼识会把白螺看成黄色。自己所见与这些情况又有什么区别?为了利益我等唯被三毒摆布的众生,上师示现出相应的情形,说不定就是上师特意现出那样不清净的外表呢!如是数数思惟。
如果,我们只是盲目地胜解修习,是不堪一击的,稍遇境界就会转变,因此应从因、喻中获得决定。无上的正等正觉佛陀,诸过永尽、万德庄严,但善星、提婆达多、外道等还是把他看得一无是处。圣者无著把至尊弥勒看成是一条下半身爬满蛆虫的母狗。佛智大师把妙音亲大师看成是一位头缠法衣正在耕地的老汉,外现不僧不俗的样子,田里的诸多有情被投进水里煎煮。那若巴看到谛洛巴在烧烤活鱼。沙弥柴哦瓦把金刚亥母看成了麻疯女人。在《 佛说父子相见经 》中也说,如来化现为魔类利益有情。这些道理与自己见到的情形并没有什么差别。
据说,若如是思惟,起先对于上师的各种行为,心不欢喜、漆黑一团的状态,就会依于这样的观察修,犹如阳光照临暗室一般,上师远离过失的光辉形象就会呈现出来。若修的话,初业行者也一定会有这样的觉受。
事实上,上师没有过失,我们对此若获得深忍的信心,由此也间接明白了上师具有一切功德。依于自己的慧力在某方面强烈的力量,作为它反面的一切功过也就会映蔽下去,此乃法尔如是。若我们以强烈的慧力再再思惟,善知识具有善巧、尊严、成就、贤善等的功德,下至即便有着如贪欲淡泊、念诵出色等的少许功德,我们亦当思惟有着如此这般的殊胜功德。如此一来,当上师有着悭贪执着、孤陋寡闻等的过失时,也会被映蔽下去,就如没有一般。如阴历三十时,月亮虽在天空升起,但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好像没有一样。哪怕最微细的过失,也尽力破除;哪怕最微细的功德,也尽力增长自己的信心,这样一来,自己就有了一切善聚成就的根本,极为关键!这样不为他夺的殊胜信心,即便没有对自己直接以恩德利益,但由听闻到上师美妙的名声,也会产生。
但是,我们要生起大恭敬的心,则需要随念上师的恩德,这是很重要的。远离过失、具有一切功德的体性者——诸佛如来,量等恒河沙数,但由于自己善缘低劣,无缘从彼处获得恩德的滋润。而我的这位上师,为了引领刚强难调的暴恶众生,以三世诸佛的本来面目,却示现为凡夫的样子应化而来。
因此,就尽一切过、具一切德而言,上师与诸佛并没有丝毫差异,但对自己而言,上师犹超过诸佛。总的说来,佛陀没有动摇地住于法身大乐中,为了利益不共的所化弟子菩萨圣者,现出受用圆满的报身。由于彼身不是声缘及凡夫俗子的境界,复以殊胜化身的行相应迹于南瞻部洲,安立众生于成熟、解脱的大道上。诸佛并非是怀着亲疏之心,故意舍弃我们。如阳光照不进朝北的岩洞一般,都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业缘,所以不能亲见诸佛,不堪成为尝受法语甘露的容器,因而漂泊无边的轮回,无奈地尝受痛苦罢了!在这次得到暇满人身的此时,若没有值遇这些善知识,更会流转于无暇之处,就连三宝的名字也听不到。即便自己亲见诸佛,也无过于此,善知识开示深广的正法令我们得以听闻。如果自己能够脚踏实地地付诸实践,证得解脱与一切智是无庸置疑的了。在今生,救护仇怨病魔等的怖畏,或者施予衣食财富,尚且被认为是恩深似海,更何况上师令我们一扫轮回总别的痛苦、施与究竟的无上安乐,其恩德的深重,即便用黄金充盈的三千大千世界,又岂能报答得了?毫无疑问,对自己而言,上师的恩德实在超过三世一切佛!如是深心怀着恭敬虔信之意而思惟,乃至身毛竖立、眼泪横流之间而修。据说,若喜广者,可如《 华严经 》所出“我此知识说正法”等的颂文25,以悦耳的声音随文入观。
丙二、加行依止法:
如《 事师五十颂 》中说:
“此何须繁说,励观彼及彼,
应作师所喜,不喜应尽遮。”26
我们应成办善知识欢喜的事情,断除上师不欢喜的事情。往劫,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了听闻一四句偈,也曾身燃千灯、身刺千钉,毫无吝惜地献出娇儿爱妃、一切臣民财宝;常啼菩萨亲近圣者法涌菩萨;那若巴亲近谛洛巴;阿底峡尊者亲近金洲大师,为了乞求菩提心,于浩淼无际的大海中受诸难行;仲敦巴亲近阿底峡尊者;塞尊者亲近卓莫大师;米拉日巴尊者亲近玛尔巴,……,如是等高僧大德们的传记中,随处可见舍身忘己、不待受用的不可思议难行。
上师自然不会顾恋那些财物等,有时虽看似在意那些东西,实际上也是想为了令弟子圆满广大的资粮。如云:
“供师将转成,恒供一切佛,
由供福资粮,证殊胜悉地。”27
为了圆满广大的福德资粮,供出我们自己珍爱的尽所有的一切财宝,或者上师吩咐了似乎难以办到、不合时宜的事情,我们也应想到“这样对我一定有利益”,而毫不迟疑地趣入;若根本不能办成或不如法时,则应如“若以理不能,启白不能理”所说的那样,婉言辞谢,绝对不可不理不睬、漠然置之。经中说,最主要的是以修行供养令师欢喜,因此,我们应以闻思修的方式,抉择上师所开示的正法。
《华严经》、《 金刚手灌顶续 》等诸多经论中说,如果没有如法地依止上师,则是一切罪恶的根本,若是如理如法,则是一切善聚的源泉。我们对此应获得决定解,不可只剩下口头禅,而应付诸实践。
但如常啼菩萨般,毫不吝惜地舍弃身命等难行能行,初业行人是无法切实作到的,但可作为发愿的境界。对于切实可行的,也应顺应时处因缘而定,并非都一定要无条件地实践引导修法中的一切修持。
略摄彼等内容而修持者,即是《 菩提道次第 》科判中“略说修持轨理”阶段的相应内容。我们应知道六加行法的修持即是正行。
在旧的引导论著中,把此六加行法称为“依止善知识的前行法”,于最初出现,显然是考虑到,为了前面所说的观察修在内心上生起而必须积集前行的资粮,如今的次第则不是以那样的方式实践的。
六加行法是金洲大师的行传,谓清洁打扫住处,庄严摆设三宝身语意像;随自己的财物,作陈设供养;于安乐的坐具上,以非放逸的姿势结跏趺坐,或半跏趺等,随宜威仪端正其身。然后修持时,在旧的引导文中,说诵“桑巴瓦”咒净化,生起三昧耶尊。jia华样·达隆扎巴·洛卓嘉措的口传中,说生起根本上师怙主文殊,多多地计数“底”字咒而祈请。在有些引导文中,说生起上师能仁金刚持,在内外许多的莲花瓣上,如坛城中的圣众一般,安住着诸位上师,左右依次排列,如聚会一般。如是等的很多修法都掺入了密咒的味道,与此处的修法稍有差异。
在这里,依于上师瑜伽的资粮田,如药师经仪轨中所说的那样,加持处所资具,迎请圣宾。
愿以三宝谛实力,诸佛菩萨加持力,福慧二资圆满力,法界清净不思议,我之信心胜解力,加持地基及法座等,诵:“普愿大地皆清净”等28。
清楚观想:如加持的处所、界一般,珍宝为地,平坦如掌,其上狮子擎有悦意宝座,左右排列着数等根本传承上师数的宝座,前后高低的形状如阶梯一般,美妙庄严。
如《 纯金 》所说,迎请曰:
“清净法界不动转,悲视十方无量众,
三世绍隆佛事业,上师偕眷降此处。”
“无余有情大依怙”等三颂29。
胜解观想与开示此法的具恩根本上师无二无别的无等释迦牟尼佛,被广行与深见传承的上师众围绕着,周边复围绕着三乘学无学的贤圣僧,如密云一般,如《 摩揭陀贤女传 》中所说的那样,降临并安住于排列的法座上。
诵“此妙浴室异香馥”30等生起浴室,随自己的力量观想自己化现出百千万亿的身体,捧着香水充盈的宝瓶,诵“犹如佛陀降诞时”31等文,然后诵“佛身语意无惑染”32等文,结合六度的颂文等,广略适宜地献沐浴。
当然,实际上,资粮田圣众没有不净的沾染,但在不净众生的显现中似乎存在着,沐浴是为了祛除那些似有实无的垢染。洗浴涂抹、按摩擦拭、侍病护理等,以及称颂功德等,若自己在上师跟前,应切实来做。此处代替彼的内容与下面所出的大部分内容,也是前面所说以财物供养令师欢喜的方法。
然后以“三千界中皆蒙熏”等33文供涂香,以“轻薄柔软妙天衣”等34文供衣,以“悲悯我与众生故”等35文祈请资粮田圣众…
《文殊口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