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文殊口授▪P2

  ..续本文上一页量如掌许一小函卷而得定解,是说了解一切至言皆是教授。”20

  成办下至现前增上、究竟一丝安乐的方便,在诸清净无垢的佛语中,莫不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开示。虽则如是,但由于佛语的博大精深,对于其中难以领悟的内容,在诠释佛陀意趣的诸大论典中,复清楚地进行了开示。因此,没有丝毫什么另类的修持教授,是佛经及释论中所未曾宣说的。

  彼等经论中广大开演的一切内容,都于此道次第中,全部纳入前行、正行、结行的三次第中,无所缺失,若于此获得决定解,即为一切佛语现为教授的殊胜。

  若念:“若能这样,一切佛语圆满地现为教授,通过闻思抉择刚才所提到的佛经释论就可以了,又为何另置经函,称名《 道炬论 》、《圣教次第》、《道次第 》等呢?”

  由于时运的关系,所化弟子的慧力越来越低劣,对于深奥难懂、文字浩大的内容,不能断除增益,因此,依于从清净圆满的大觉世尊一脉相承而来的教授,摄为道次第的论著等。

  当然,我们也不要怀着这样的想法:“既然如此,八万四千法蕴等的广大词义,并没有全部摄入道次第的论著中,是否会有过多过少的缺点呢?”

  因为,其中没必要全部摄入一切的文字,能摄入一切的内容即可。比如,配制的二十味冰片的药堆,非常庞大,当服用时,从中取出具备各种药物齐全的一小剂量即可,就能祛除一个人的热病,不用煎服全部的药堆。由此原因,即是依于上师的教授,容易获得胜者密意的殊胜。

  若有某种对治法,能对治一位补特伽罗从凡夫趣入佛地的所断——二障,却未曾于佛经、释论中开示,这样的对治法丝毫也不会存在。在这部论著中,含摄了一切的佛经,因此,若于此理修持,就会遮止一切的罪过之门。

  如《 遍摄一切研磨经 》中说:

  “曼殊室利!毁谤正法,业障细微。曼殊室利!若于如来,所说圣语,于其一类,起善妙想,于其一类,起恶劣想,是为谤法。……。”如其所说,依于谤法所产生的一切罪障,都将被遮止。此为极大罪行自行息灭殊胜。

  修持具有四种殊胜的教授分三:

  甲一、加行;

  甲二、正行;

  甲三、结行次第。

  初者,加行次第:

  三士道次第中,前前为后后的加行,因此,若以上士道为正行,则中士道之前的内容皆可摄入加行中,亦与其它修心等的引导之理是相顺的,这样并非不可以。但在学习总的佛子大行科判中,说到“于总大乘学习道理,特于金刚乘学习道理”,这样看来,在密咒中,行品方面的法类又成为前行。而我们应明确主要的引导所缘法,分清前行正行,否则,则如观待彼山成此山,观待此山成彼山一般,不能准确定位相应阶段的内容,如此一来,流于错乱之道的现象也就很多。因此,具有传承大德的亲授,观看觉受实践的现见传承是很重要的,在本规修法中,从暇满难得乃至止观间的一切法都应作为正行。

  颂曰:

  断污器过存正直,从于总持师口中,

  听闻悦耳妙法音,乃由历劫福财得。

  特于印藏诸大士,心髓具四殊胜法,

  普利群机甘露药,难觅第二最胜道,

  有缘闻思修持众,抛弃微利今生欲,

  以强厌离催心意,往赴山顶远尘嚣。

  芳草秀林花香境,容身仅有小石房,

  与影为友无他人,闲听潺潺溪水声,

  安详鹿群轻声行,不见制造禅定刺,

  能生三毒是非语,披粪扫衣乞食活,

  不染非法信财毒,劝励白善身语意,

  办究竟乐达至境!

  初加行中,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识之理,分二:

  乙一、加行:皈依发心;

  乙二、正行:正式修习依止善知识之道。

  初者,有的智者说,一切法的起始唯是依止善知识之理,在它的前面,没有其它的法。于彼虽似有着许多清净的根据,但若果真如是,就应承认有这么一位既是于依师法修心的菩提道次第正所化机,又没有皈依三宝的行人。这样的化机由于没有皈依,则不入内道佛弟子数,因为阿底峡尊者与香底巴大师认为是以皈依来区别内外道差别的,而且在《 菩提道次第 》的科判中,说趣入圣教的最胜之门即是皈依。

  又有的认为:“仅皈依并不相违,但若修发心则不合理,依止善知识后,是下士的法类故。”

  对此本人颇不以为然。下士的法类说有两种,正下士法与共下士法。于此所修者,并非只是希求后世增上生的下士法,而应是作为上、中士道基础的共下士法。

  如云:

  “诸初业有情,转趣于胜义,

  正等觉说此,方便如梯级。”21

  如《 广论 》中说:“若中下士诸法品类,悉是上士前加行者,作为上士道次足矣,何须别立共中下士道次名耶?……”

  由此当知,此时所讲法的对境是上士道的化机弟子,以其前加行的方式,开示下士道。如是一来,以发心摄持,不仅无过,而且极为善哉!特别是,我的师尊引导的论典,是以《 甘露纯金 》为基础,补以两种道次第而传授的,其中极为明显地开示到皈依发心。

  在诸大论典中,此处关于皈依发心的作法并没有明显开示,因此,那些由于自己没有启请过觉受引导、没有耳闻目睹过语传实践作法,单凭口才、随欲臆说法师们的自以为是,也在情理之中!

  因此,最初皈依者:

  如《 赞应赞 》中说:

  “尊未度众生,何有是衰损?

  未令世间会,岂有此盛事?”22

  如果不是从佛力中产生的,而是依于其它的因缘,让众生解脱有寂的衰乱,或是让众生享受现前究竟安乐之事者,是丝毫都不会存在着的。殊胜稀有功德的佛陀从灭道二谛的正法中生出。如理修习正法,亦需依赖于有学无学的贤圣僧众。因此,从今为始,乃至未证佛果之间,我祈请彼等殊胜的皈依境,为依为怙!为我亲友!如是思惟,以一种清明的信心为前行,胜解诸依怙尊欢喜现前降临,作我依怙。

  以此殷殷胜解之力,救护处诸圣尊具有殊胜的悲智力功德,如鸟掠过天空一般,为摄受所化的弟子,降临面前。这自然是缘起的法性。

  如云:

  “若谁主要发胜解,

  能仁即住彼人前。”

  其义是说,不仅仅是我们一厢情愿的胜解,事实上决定是这样的。

  此处虽不依照那些繁琐的观修法类,如密咒引导的论典般,但是若连显宗方面的修持观修法也没有的话,皈依的语句念得再多,也不过是仅仅遮止了绮语罢了!

  明确了皈依境,皈依的人如何皈依者:

  由于惑业的束缚,自己无奈地沉溺于深广无垠的轮回苦海中,恒受三苦煎迫,于此深生怖畏,犹如不共戴天的宿敌现在正前来取自己的性命般;了知并净信唯有三宝才有从其怖畏中救护的能力,并且希望在自己的内心上生起那样殊胜的功德,而且以深信之心一意托付:“不管发生什么样的苦乐善恶,您悉知悉见!”并且怀着悲悯有情的心,自己虽没有能力救度众生的苦厄,但由祈请三宝作为依靠,也一定能办得到。我们应怀着这些心态,然后称念:

  我及等虚空际的一切有情从今为始,乃至菩提藏之间,皈依具德上师正士!皈依佛世尊!皈依正法!皈依圣僧!

  计数而念,少则二十一遍,多则三百来遍,随正座的长短而定。最初即貌似趣入善行的表现,实在是不知修持的证据。如云:“此复初修,若时长久,易随掉沉自在而转。此若串习,极难医改,故应时短,次数增多。有欲修心,即便截止,则于后次,心欲趣入。若不尔者,见座位时,即觉发呕。”

  我们从一开始,不要变成处处碰壁的教油子是无比重要的。

  皈依的修持结尾,怀着殷切的心称念:

  皈依上师三宝!祈请诸尊加持我的心续!尤其祈请加持迅速地生起三士道次第!

  随应时机,念七遍或二十一遍等。

  由祈请殊胜的福田三宝之力,有着于内心上生起下面所出所缘法类的特别意义。如说:“故于听闻不能持文,思惟不能解义,修习相续不生,慧力至极微劣之时,依福田力,是要教授。”

  令了知最初需要皈依的理由是无比重要的。从此以后,由于我们要学修皈依的简略学处,自然而然地也就会从供养方面积集资粮。

  如一石同时驱散百鸟一般,我们于一开始皈依并祈请三宝,依殊胜的福田力,令内心生起诸道的证悟,并不必要于每一种所缘修法的结束时,启白祈请的文句。

  发心者:我为了利益一切有情,理当证得圆满的佛果,故尔,我当修持三士道次第!

  随文忆念其中的内涵,念诵三遍或七遍,都是可以的。依于发心,下面所产生的一切善业都将转为成佛之因,有着这样特别的意义。

  乙二、正行: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识之理

  正文:

  如《 经庄严论 》中说:

  “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

  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

  所依止的善知识,就其自身也是经由增上三学善加调伏了自己的心续;广博多闻,富有经教的功德;有着证悟真如实相的殊胜慧学;功德巍巍,远超过弟子;思辨敏锐,堪以正理剖析经义,令所化弟子喜闻乐见,善巧引导到清净的正道上来;不观待名闻利养等,悲悯可怜的众生;精进不懈,勤于成办他人的利益;堪忍再再宣说都无疲厌的难行重担。

  具有如是功德的上师正士,所宣说正法的对象——具器弟子者,如《 四百论 》中说:

  “说正住具慧,希求为闻器,

  不变说者德,亦不转听者。”23

  弟子应具有五种功德:远离党执,不贪着自方,嗔恨他方;具有智慧,能分辨邪说善说,如理取舍;无比希求正法;恭敬法师;一心专注。

  如是的上师与弟子若能具足双运,就像具有双翅的小鸟自由地翱翔在天空一般,成办解脱也就不那么困难了!

  具相的弟子依止善知识的情况有两种:

  丙一、意乐依止的情况;

  丙二、加行依止的情况。

  初者,如《 宝炬陀罗尼 》中说:

  “信为前行如母生,守护增长一切德,

  除疑度脱诸暴流,信能表喻妙乐城,

  信无浊秽令心净,能令离慢是敬本,

  信是最胜财藏足,摄善之本犹如手。”24

  如其所言,首先我们一定要生起…

《文殊口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