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量如掌許一小函卷而得定解,是說了解一切至言皆是教授。”20
成辦下至現前增上、究竟一絲安樂的方便,在諸清淨無垢的佛語中,莫不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加以開示。雖則如是,但由于佛語的博大精深,對于其中難以領悟的內容,在诠釋佛陀意趣的諸大論典中,複清楚地進行了開示。因此,沒有絲毫什麼另類的修持教授,是佛經及釋論中所未曾宣說的。
彼等經論中廣大開演的一切內容,都于此道次第中,全部納入前行、正行、結行的叁次第中,無所缺失,若于此獲得決定解,即爲一切佛語現爲教授的殊勝。
若念:“若能這樣,一切佛語圓滿地現爲教授,通過聞思抉擇剛才所提到的佛經釋論就可以了,又爲何另置經函,稱名《 道炬論 》、《聖教次第》、《道次第 》等呢?”
由于時運的關系,所化弟子的慧力越來越低劣,對于深奧難懂、文字浩大的內容,不能斷除增益,因此,依于從清淨圓滿的大覺世尊一脈相承而來的教授,攝爲道次第的論著等。
當然,我們也不要懷著這樣的想法:“既然如此,八萬四千法蘊等的廣大詞義,並沒有全部攝入道次第的論著中,是否會有過多過少的缺點呢?”
因爲,其中沒必要全部攝入一切的文字,能攝入一切的內容即可。比如,配製的二十味冰片的藥堆,非常龐大,當服用時,從中取出具備各種藥物齊全的一小劑量即可,就能祛除一個人的熱病,不用煎服全部的藥堆。由此原因,即是依于上師的教授,容易獲得勝者密意的殊勝。
若有某種對治法,能對治一位補特伽羅從凡夫趣入佛地的所斷——二障,卻未曾于佛經、釋論中開示,這樣的對治法絲毫也不會存在。在這部論著中,含攝了一切的佛經,因此,若于此理修持,就會遮止一切的罪過之門。
如《 遍攝一切研磨經 》中說:
“曼殊室利!毀謗正法,業障細微。曼殊室利!若于如來,所說聖語,于其一類,起善妙想,于其一類,起惡劣想,是爲謗法。……。”如其所說,依于謗法所産生的一切罪障,都將被遮止。此爲極大罪行自行息滅殊勝。
修持具有四種殊勝的教授分叁:
甲一、加行;
甲二、正行;
甲叁、結行次第。
初者,加行次第:
叁士道次第中,前前爲後後的加行,因此,若以上士道爲正行,則中士道之前的內容皆可攝入加行中,亦與其它修心等的引導之理是相順的,這樣並非不可以。但在學習總的佛子大行科判中,說到“于總大乘學習道理,特于金剛乘學習道理”,這樣看來,在密咒中,行品方面的法類又成爲前行。而我們應明確主要的引導所緣法,分清前行正行,否則,則如觀待彼山成此山,觀待此山成彼山一般,不能准確定位相應階段的內容,如此一來,流于錯亂之道的現象也就很多。因此,具有傳承大德的親授,觀看覺受實踐的現見傳承是很重要的,在本規修法中,從暇滿難得乃至止觀間的一切法都應作爲正行。
頌曰:
斷汙器過存正直,從于總持師口中,
聽聞悅耳妙法音,乃由曆劫福財得。
特于印藏諸大士,心髓具四殊勝法,
普利群機甘露藥,難覓第二最勝道,
有緣聞思修持衆,抛棄微利今生欲,
以強厭離催心意,往赴山頂遠塵囂。
芳草秀林花香境,容身僅有小石房,
與影爲友無他人,閑聽潺潺溪水聲,
安詳鹿群輕聲行,不見製造禅定刺,
能生叁毒是非語,披糞掃衣乞食活,
不染非法信財毒,勸勵白善身語意,
辦究竟樂達至境!
初加行中,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識之理,分二:
乙一、加行:皈依發心;
乙二、正行:正式修習依止善知識之道。
初者,有的智者說,一切法的起始唯是依止善知識之理,在它的前面,沒有其它的法。于彼雖似有著許多清淨的根據,但若果真如是,就應承認有這麼一位既是于依師法修心的菩提道次第正所化機,又沒有皈依叁寶的行人。這樣的化機由于沒有皈依,則不入內道佛弟子數,因爲阿底峽尊者與香底巴大師認爲是以皈依來區別內外道差別的,而且在《 菩提道次第 》的科判中,說趣入聖教的最勝之門即是皈依。
又有的認爲:“僅皈依並不相違,但若修發心則不合理,依止善知識後,是下士的法類故。”
對此本人頗不以爲然。下士的法類說有兩種,正下士法與共下士法。于此所修者,並非只是希求後世增上生的下士法,而應是作爲上、中士道基礎的共下士法。
如雲:
“諸初業有情,轉趣于勝義,
正等覺說此,方便如梯級。”21
如《 廣論 》中說:“若中下士諸法品類,悉是上士前加行者,作爲上士道次足矣,何須別立共中下士道次名耶?……”
由此當知,此時所講法的對境是上士道的化機弟子,以其前加行的方式,開示下士道。如是一來,以發心攝持,不僅無過,而且極爲善哉!特別是,我的師尊引導的論典,是以《 甘露純金 》爲基礎,補以兩種道次第而傳授的,其中極爲明顯地開示到皈依發心。
在諸大論典中,此處關于皈依發心的作法並沒有明顯開示,因此,那些由于自己沒有啓請過覺受引導、沒有耳聞目睹過語傳實踐作法,單憑口才、隨欲臆說法師們的自以爲是,也在情理之中!
因此,最初皈依者:
如《 贊應贊 》中說:
“尊未度衆生,何有是衰損?
未令世間會,豈有此盛事?”22
如果不是從佛力中産生的,而是依于其它的因緣,讓衆生解脫有寂的衰亂,或是讓衆生享受現前究竟安樂之事者,是絲毫都不會存在著的。殊勝稀有功德的佛陀從滅道二谛的正法中生出。如理修習正法,亦需依賴于有學無學的賢聖僧衆。因此,從今爲始,乃至未證佛果之間,我祈請彼等殊勝的皈依境,爲依爲怙!爲我親友!如是思惟,以一種清明的信心爲前行,勝解諸依怙尊歡喜現前降臨,作我依怙。
以此殷殷勝解之力,救護處諸聖尊具有殊勝的悲智力功德,如鳥掠過天空一般,爲攝受所化的弟子,降臨面前。這自然是緣起的法性。
如雲:
“若誰主要發勝解,
能仁即住彼人前。”
其義是說,不僅僅是我們一廂情願的勝解,事實上決定是這樣的。
此處雖不依照那些繁瑣的觀修法類,如密咒引導的論典般,但是若連顯宗方面的修持觀修法也沒有的話,皈依的語句念得再多,也不過是僅僅遮止了绮語罷了!
明確了皈依境,皈依的人如何皈依者:
由于惑業的束縛,自己無奈地沈溺于深廣無垠的輪回苦海中,恒受叁苦煎迫,于此深生怖畏,猶如不共戴天的宿敵現在正前來取自己的性命般;了知並淨信唯有叁寶才有從其怖畏中救護的能力,並且希望在自己的內心上生起那樣殊勝的功德,而且以深信之心一意托付:“不管發生什麼樣的苦樂善惡,您悉知悉見!”並且懷著悲憫有情的心,自己雖沒有能力救度衆生的苦厄,但由祈請叁寶作爲依靠,也一定能辦得到。我們應懷著這些心態,然後稱念:
我及等虛空際的一切有情從今爲始,乃至菩提藏之間,皈依具德上師正士!皈依佛世尊!皈依正法!皈依聖僧!
計數而念,少則二十一遍,多則叁百來遍,隨正座的長短而定。最初即貌似趣入善行的表現,實在是不知修持的證據。如雲:“此複初修,若時長久,易隨掉沈自在而轉。此若串習,極難醫改,故應時短,次數增多。有欲修心,即便截止,則于後次,心欲趣入。若不爾者,見座位時,即覺發嘔。”
我們從一開始,不要變成處處碰壁的教油子是無比重要的。
皈依的修持結尾,懷著殷切的心稱念:
皈依上師叁寶!祈請諸尊加持我的心續!尤其祈請加持迅速地生起叁士道次第!
隨應時機,念七遍或二十一遍等。
由祈請殊勝的福田叁寶之力,有著于內心上生起下面所出所緣法類的特別意義。如說:“故于聽聞不能持文,思惟不能解義,修習相續不生,慧力至極微劣之時,依福田力,是要教授。”
令了知最初需要皈依的理由是無比重要的。從此以後,由于我們要學修皈依的簡略學處,自然而然地也就會從供養方面積集資糧。
如一石同時驅散百鳥一般,我們于一開始皈依並祈請叁寶,依殊勝的福田力,令內心生起諸道的證悟,並不必要于每一種所緣修法的結束時,啓白祈請的文句。
發心者:我爲了利益一切有情,理當證得圓滿的佛果,故爾,我當修持叁士道次第!
隨文憶念其中的內涵,念誦叁遍或七遍,都是可以的。依于發心,下面所産生的一切善業都將轉爲成佛之因,有著這樣特別的意義。
乙二、正行: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識之理
正文:
如《 經莊嚴論 》中說:
“知識調伏靜近靜,德增具勤教富饒,
善達實性具巧說,悲體離厭應依止!”
所依止的善知識,就其自身也是經由增上叁學善加調伏了自己的心續;廣博多聞,富有經教的功德;有著證悟真如實相的殊勝慧學;功德巍巍,遠超過弟子;思辨敏銳,堪以正理剖析經義,令所化弟子喜聞樂見,善巧引導到清淨的正道上來;不觀待名聞利養等,悲憫可憐的衆生;精進不懈,勤于成辦他人的利益;堪忍再再宣說都無疲厭的難行重擔。
具有如是功德的上師正士,所宣說正法的對象——具器弟子者,如《 四百論 》中說:
“說正住具慧,希求爲聞器,
不變說者德,亦不轉聽者。”23
弟子應具有五種功德:遠離黨執,不貪著自方,嗔恨他方;具有智慧,能分辨邪說善說,如理取舍;無比希求正法;恭敬法師;一心專注。
如是的上師與弟子若能具足雙運,就像具有雙翅的小鳥自由地翺翔在天空一般,成辦解脫也就不那麼困難了!
具相的弟子依止善知識的情況有兩種:
丙一、意樂依止的情況;
丙二、加行依止的情況。
初者,如《 寶炬陀羅尼 》中說:
“信爲前行如母生,守護增長一切德,
除疑度脫諸暴流,信能表喻妙樂城,
信無濁穢令心淨,能令離慢是敬本,
信是最勝財藏足,攝善之本猶如手。”24
如其所言,首先我們一定要生起…
《文殊口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