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種對于善知識不退的信心是很重要的,而且還應觀善知識已盡除了一切過失,具備了一切功德。但如“時運故上師功過相摻”所說,在我等業緣不清淨的弟子面前,功德與過失總是夾雜在一起。因此,最初我們應遮止分別過失的心。若遮止了這種心,上師具足功德的行相也就自然而然地隨之而來。在祛除分別過失的心時,比如一位神醫,施以功效強大的藥物時,那些慢性的病根就會被激發出來,産生些許的疼痛後就會痊愈一般。同樣,那些看似過失的上師言行,我們也應特別地找出來並令其清晰顯現。例如,不管是我們的親人、仇人,還是一般的人,在過去自己看來非常熟悉的行爲,如果我們不特意去想的時候,就不會那麼鮮明,由此引發的叁毒分別也不會現前生起。但如果心裏總是萦繞著那些境遇,他們或好或壞的品行,雖已過去很長時間,也會有現在剛發生的感覺,同時心裏也會充滿著歡欣或悲傷。
哎!我的這位具德上師的身形、語調、心胸的寬厚或狹隘,總之,包括行走穿戴的方式等細微的表現,盡一切或好或壞或一般的行爲,自己應一再地觀想清楚,令其自然地顯現出來,不管是善是惡,就像發生在眼前一般清清楚楚,乃至未到這種程度之間而思惟。
然後,心中會升起這樣的疑惑:“這樣的顯現,是上師本身有過失而顯現的呢?還是沒有而顯現的呢?”這位上師正士怎麼可能會有那樣的罪過呢?由于自己從無始生死以來,被惑業障嚴重地染汙著,由此之力,雖沒有而顯現出來。如在錯亂的根識前,極爲潔白的雪山也會現爲藍色的樣子。膽病侵襲的眼識會把白螺看成黃色。自己所見與這些情況又有什麼區別?爲了利益我等唯被叁毒擺布的衆生,上師示現出相應的情形,說不定就是上師特意現出那樣不清淨的外表呢!如是數數思惟。
如果,我們只是盲目地勝解修習,是不堪一擊的,稍遇境界就會轉變,因此應從因、喻中獲得決定。無上的正等正覺佛陀,諸過永盡、萬德莊嚴,但善星、提婆達多、外道等還是把他看得一無是處。聖者無著把至尊彌勒看成是一條下半身爬滿蛆蟲的母狗。佛智大師把妙音親大師看成是一位頭纏法衣正在耕地的老漢,外現不僧不俗的樣子,田裏的諸多有情被投進水裏煎煮。那若巴看到谛洛巴在燒烤活魚。沙彌柴哦瓦把金剛亥母看成了麻瘋女人。在《 佛說父子相見經 》中也說,如來化現爲魔類利益有情。這些道理與自己見到的情形並沒有什麼差別。
據說,若如是思惟,起先對于上師的各種行爲,心不歡喜、漆黑一團的狀態,就會依于這樣的觀察修,猶如陽光照臨暗室一般,上師遠離過失的光輝形象就會呈現出來。若修的話,初業行者也一定會有這樣的覺受。
事實上,上師沒有過失,我們對此若獲得深忍的信心,由此也間接明白了上師具有一切功德。依于自己的慧力在某方面強烈的力量,作爲它反面的一切功過也就會映蔽下去,此乃法爾如是。若我們以強烈的慧力再再思惟,善知識具有善巧、尊嚴、成就、賢善等的功德,下至即便有著如貪欲淡泊、念誦出色等的少許功德,我們亦當思惟有著如此這般的殊勝功德。如此一來,當上師有著悭貪執著、孤陋寡聞等的過失時,也會被映蔽下去,就如沒有一般。如陰曆叁十時,月亮雖在天空升起,但在強烈的陽光照耀下,好像沒有一樣。哪怕最微細的過失,也盡力破除;哪怕最微細的功德,也盡力增長自己的信心,這樣一來,自己就有了一切善聚成就的根本,極爲關鍵!這樣不爲他奪的殊勝信心,即便沒有對自己直接以恩德利益,但由聽聞到上師美妙的名聲,也會産生。
但是,我們要生起大恭敬的心,則需要隨念上師的恩德,這是很重要的。遠離過失、具有一切功德的體性者——諸佛如來,量等恒河沙數,但由于自己善緣低劣,無緣從彼處獲得恩德的滋潤。而我的這位上師,爲了引領剛強難調的暴惡衆生,以叁世諸佛的本來面目,卻示現爲凡夫的樣子應化而來。
因此,就盡一切過、具一切德而言,上師與諸佛並沒有絲毫差異,但對自己而言,上師猶超過諸佛。總的說來,佛陀沒有動搖地住于法身大樂中,爲了利益不共的所化弟子菩薩聖者,現出受用圓滿的報身。由于彼身不是聲緣及凡夫俗子的境界,複以殊勝化身的行相應迹于南瞻部洲,安立衆生于成熟、解脫的大道上。諸佛並非是懷著親疏之心,故意舍棄我們。如陽光照不進朝北的岩洞一般,都是因爲我們自己沒有業緣,所以不能親見諸佛,不堪成爲嘗受法語甘露的容器,因而漂泊無邊的輪回,無奈地嘗受痛苦罷了!在這次得到暇滿人身的此時,若沒有值遇這些善知識,更會流轉于無暇之處,就連叁寶的名字也聽不到。即便自己親見諸佛,也無過于此,善知識開示深廣的正法令我們得以聽聞。如果自己能夠腳踏實地地付諸實踐,證得解脫與一切智是無庸置疑的了。在今生,救護仇怨病魔等的怖畏,或者施予衣食財富,尚且被認爲是恩深似海,更何況上師令我們一掃輪回總別的痛苦、施與究竟的無上安樂,其恩德的深重,即便用黃金充盈的叁千大千世界,又豈能報答得了?毫無疑問,對自己而言,上師的恩德實在超過叁世一切佛!如是深心懷著恭敬虔信之意而思惟,乃至身毛豎立、眼淚橫流之間而修。據說,若喜廣者,可如《 華嚴經 》所出“我此知識說正法”等的頌文25,以悅耳的聲音隨文入觀。
丙二、加行依止法:
如《 事師五十頌 》中說:
“此何須繁說,勵觀彼及彼,
應作師所喜,不喜應盡遮。”26
我們應成辦善知識歡喜的事情,斷除上師不歡喜的事情。往劫,我等本師釋迦牟尼佛爲了聽聞一四句偈,也曾身燃千燈、身刺千釘,毫無吝惜地獻出嬌兒愛妃、一切臣民財寶;常啼菩薩親近聖者法湧菩薩;那若巴親近谛洛巴;阿底峽尊者親近金洲大師,爲了乞求菩提心,于浩淼無際的大海中受諸難行;仲敦巴親近阿底峽尊者;塞尊者親近卓莫大師;米拉日巴尊者親近瑪爾巴,……,如是等高僧大德們的傳記中,隨處可見舍身忘己、不待受用的不可思議難行。
上師自然不會顧戀那些財物等,有時雖看似在意那些東西,實際上也是想爲了令弟子圓滿廣大的資糧。如雲:
“供師將轉成,恒供一切佛,
由供福資糧,證殊勝悉地。”27
爲了圓滿廣大的福德資糧,供出我們自己珍愛的盡所有的一切財寶,或者上師吩咐了似乎難以辦到、不合時宜的事情,我們也應想到“這樣對我一定有利益”,而毫不遲疑地趣入;若根本不能辦成或不如法時,則應如“若以理不能,啓白不能理”所說的那樣,婉言辭謝,絕對不可不理不睬、漠然置之。經中說,最主要的是以修行供養令師歡喜,因此,我們應以聞思修的方式,抉擇上師所開示的正法。
《華嚴經》、《 金剛手灌頂續 》等諸多經論中說,如果沒有如法地依止上師,則是一切罪惡的根本,若是如理如法,則是一切善聚的源泉。我們對此應獲得決定解,不可只剩下口頭禅,而應付諸實踐。
但如常啼菩薩般,毫不吝惜地舍棄身命等難行能行,初業行人是無法切實作到的,但可作爲發願的境界。對于切實可行的,也應順應時處因緣而定,並非都一定要無條件地實踐引導修法中的一切修持。
略攝彼等內容而修持者,即是《 菩提道次第 》科判中“略說修持軌理”階段的相應內容。我們應知道六加行法的修持即是正行。
在舊的引導論著中,把此六加行法稱爲“依止善知識的前行法”,于最初出現,顯然是考慮到,爲了前面所說的觀察修在內心上生起而必須積集前行的資糧,如今的次第則不是以那樣的方式實踐的。
六加行法是金洲大師的行傳,謂清潔打掃住處,莊嚴擺設叁寶身語意像;隨自己的財物,作陳設供養;于安樂的坐具上,以非放逸的姿勢結跏趺坐,或半跏趺等,隨宜威儀端正其身。然後修持時,在舊的引導文中,說誦“桑巴瓦”咒淨化,生起叁昧耶尊。jia華樣·達隆紮巴·洛卓嘉措的口傳中,說生起根本上師怙主文殊,多多地計數“底”字咒而祈請。在有些引導文中,說生起上師能仁金剛持,在內外許多的蓮花瓣上,如壇城中的聖衆一般,安住著諸位上師,左右依次排列,如聚會一般。如是等的很多修法都摻入了密咒的味道,與此處的修法稍有差異。
在這裏,依于上師瑜伽的資糧田,如藥師經儀軌中所說的那樣,加持處所資具,迎請聖賓。
願以叁寶谛實力,諸佛菩薩加持力,福慧二資圓滿力,法界清淨不思議,我之信心勝解力,加持地基及法座等,誦:“普願大地皆清淨”等28。
清楚觀想:如加持的處所、界一般,珍寶爲地,平坦如掌,其上獅子擎有悅意寶座,左右排列著數等根本傳承上師數的寶座,前後高低的形狀如階梯一般,美妙莊嚴。
如《 純金 》所說,迎請曰:
“清淨法界不動轉,悲視十方無量衆,
叁世紹隆佛事業,上師偕眷降此處。”
“無余有情大依怙”等叁頌29。
勝解觀想與開示此法的具恩根本上師無二無別的無等釋迦牟尼佛,被廣行與深見傳承的上師衆圍繞著,周邊複圍繞著叁乘學無學的賢聖僧,如密雲一般,如《 摩揭陀賢女傳 》中所說的那樣,降臨並安住于排列的法座上。
誦“此妙浴室異香馥”30等生起浴室,隨自己的力量觀想自己化現出百千萬億的身體,捧著香水充盈的寶瓶,誦“猶如佛陀降誕時”31等文,然後誦“佛身語意無惑染”32等文,結合六度的頌文等,廣略適宜地獻沐浴。
當然,實際上,資糧田聖衆沒有不淨的沾染,但在不淨衆生的顯現中似乎存在著,沐浴是爲了祛除那些似有實無的垢染。洗浴塗抹、按摩擦拭、侍病護理等,以及稱頌功德等,若自己在上師跟前,應切實來做。此處代替彼的內容與下面所出的大部分內容,也是前面所說以財物供養令師歡喜的方法。
然後以“叁千界中皆蒙熏”等33文供塗香,以“輕薄柔軟妙天衣”等34文供衣,以“悲憫我與衆生故”等35文祈請資糧田聖衆…
《文殊口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