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文殊口授▪P4

  ..續本文上一頁堅固而住。

  然後,略攝積淨扼要的七支供中頂禮者:

  在觀想皈依境的狀態中頂禮,“無等向導大師婆伽梵……”,廣大行與甚深見傳承諸位上師的各各祈請直至宗喀巴大師之間的內容,如普遍流傳的那樣而作,然後誦:

  善巧成就“智慧獅子”足,

  本一切智“根敦主巴”尊,

  現證叁身果位“善賢寶”,

  具德上師叁尊我啓請!

  妙音喜笑“根敦嘉措”軍,

  語之昊日“善妙吉祥賢”,

  智成大德“福德吉祥賢”,

  正量善士叁尊我啓請!

  蓮花妙手“福德大海”尊,

  奉行深義教授“法賢德”,

  諸部遍主“光明金剛”足,

  大善賢哲叁尊我啓請!

  恩德無比“喜熱都德”名,

  言語自在善慧大海部,

  胸懷甚深廣大正法藏,

  直接傳承總持我啓請!

  把其中的啓請變爲頂禮。以“所有十方世界中……”等頌36頂禮迎請來的諸佛菩薩。

  供養中初者爲供曼則。曼則盤的質量,上者爲珍寶所造,若條件不富裕,亦可在石片等上面,准備谷物等堆。開始時,以叁十七堆供法,隨自己意願,念誦數遍,計數時,則以七堆供法爲主,二十一遍乃至一百遍不等,隨文入觀而供。

  我們在積集福德資糧的這個時候,如果連一粒米都沒擺上,身語方面少許的辛苦也不願意受,而借口以觀想與定力作供養的話,則如善知識博朵瓦所說:

  “于一穢螺杯中,略擲少許香草,念雲:“旃檀冰片妙香水”,是諸生盲欺明眼者。”

  若自己有條件,但由于悭貪與懈怠,而供養劣質、微薄的東西,或根本不供養的話,則是自己對于法與補特且羅根本沒有生起信心的真實表露。

  如今真正在修習正法的人寥若晨星,對于這些絕無僅有的真正修行人,也視如“澤達”地方兩條腿的人一般,不算入人數。或者妄言:“我們不修那些固步自封、隨波逐流的俗套修法!”或者對于法的傳承上師,自己連一兩位都說不上來,還信口雌黃、處處炫耀,如“噶孜”地方的某些小國,殺了自己的父親還敲鼓慶祝一般……,這些不良的現象比比皆是,因此,我們萬不可粗心大意、隨欲臆造。

  其它供品則如“供物淨水及華蓋…”等頌供二水、受用品、音樂,或以其它各種相應的頌子供五妙欲、七政寶等。如果座次漸多,以及恒常修習時,爲了稍微方便些,即可僅以“以諸最勝妙華鬘…”37等頌作爲供養支。海會聖衆對于實設意觀盡所有的供品,雖沒有貪著之心,但爲了圓滿我們自己的資糧,我們當觀想諸位聖衆非常歡喜地受用。

  “我昔所造諸惡業…”38一頌,以完備的四種對治力忏悔叁門積集的一切罪障。

  “十方一切諸衆生…”39 一頌,對于一切凡聖的善根,修習隨喜,發歡喜心,由此,則能平等共享彼等所造善根的福報。

  “十方所有世間燈…”40一頌是請轉*輪。

  “諸佛若欲示涅槃…”41 一頌是請佛住世、不般涅槃。據言,我們應堅固地勝解,當祈請資糧田聖衆時,他們都歡喜地應允下來。

  “所有禮贊供養佛…”42一頌是回向支,把前六支的善根回向無上菩提。正如《 海慧請問經》中所說:

  “猶如滴水入于海,海若不枯滴水存,

  如是善根回菩提,直至菩提亦無盡。”

  此中有著善不失壞、增長廣大的甚深扼要。

  在舊的引導文中,說到《 總忏 》等的修法。這樣雖使更爲圓滿,但在後面有詳細地出現,因此,爲了方便修習,在現今的修持中就不加了。

  剛剛所說的前行與正行的修法內容,從此乃至止觀之間的一切所緣次第,其間的次序不可紊亂,依于前後不同而導致的廣略差別等的修持、口傳,一定要參照所看到的傳承。

  如果像當今持誦攝類學的辯論難點般,隨心所欲地省略其中的內容等,則使一切善行皆有過失。這點在廣略道次第中都有提到。有智慧的人應仔細地思考,此至關重要,但如今不少修行人,不遵循善知識開示的直接引導,而把書本當成自己的上師,雖說是在修行,這一切莫不是被沾染上過失的善行,無非是徒勞無果罷了!

  另複一切威儀,以堅固的正知謹慎防護,不增不減,恰如其分,正座時正修的所緣法與座間如何行持,在廣略道次第等論中有詳細的解說,望從中參閱。如果令心放任自流,說其功德力量進度極爲微劣。

  從依止善知識乃至菩提心的修持之間,以觀修爲主,奢摩他等則以止修爲主。比如,依止善知識法時,思惟上師的功德等是觀修,當最後其它的分別心都銷聲匿迹後,一心安住于信心之上,即止修。數數思惟奢摩他修法的扼要是觀修,一心安住是止修。不明白此中關鍵,卻說“不用觀察思惟,只作修習”等的邪說,則清楚明示了自己並沒有具量的修習。

  如《 經莊嚴論 》中說:“此依先聞,如理作意,起修正作意,真義境智生。”43以此爲例,諸大論典廣爲宣說。

  頌曰:

  嗚呼饑渴逼惱衆,衣食財物作饒益,

  或行救護脫敵害,思爲恩人廣宣揚,

  無邊輪回叁苦逼,一切怖畏悉救護,

  示極樂寶如掌物,總持師恩誰能量?

  寂樂果位亦難得,安立長劫難獲證,

  過盡德圓“佛”盛名,本爲叁世諸佛容,

  于自顛倒心目前,己過現爲師行爲,

  定是自心深腐壞!知爲己過如毒舍。

  行何皆善清淨相,說何依教信敬意,

  做何入法甚深要,思何成辦利樂根。

  甲二、正行,依止後如何修心的次第,分二:

  乙一、依于暇身,勸取心要;

  乙二、如何受取心要之理。

  初者,分叁:

  丙一、認識暇滿;

  丙二、思惟義大;

  丙叁、思惟難得。

  初者,如《親友書 》中說:

  “邪見生鬼畜,泥犁法不聞,

  邊地蔑戾車,生便癡啞性,

  或生長壽天,除八無暇過,

  閑暇既已得,爾可務當生。”

  其義是說,邪見人、叁惡趣、佛未出世、邊地下賤、愚癡喑啞、長壽天是八種無空閑處,遠離此八種即是八有暇。

  “人、生中、根具,業未倒、信處。”此中說五種自圓滿:生而爲人;複生中土;諸根具足;業邊未倒;信仰依處。

  “佛降、說正法,教住隨教轉,有他具悲憫。”此中說五種他圓滿:佛應化世間,猶未涅槃;佛陀或其聲聞弟子正宣說正法;佛住世時的證教沒有衰滅,猶存世間;由宣說正法,劣慧補特且羅觀見證果成聖,以此爲緣,隨學他人;他人心懷悲憫。我得到了具有如是十八種特法的這個人身!

  如是思惟,不可人雲亦雲,而應反觀自身思惟:自己既生而爲人,自然不必再考慮是不是叁惡趣或天人;若有著對于前後世、業果、叁寶的決定解,則不是邪見者;賢劫的第四佛釋迦如來應迹世間,教法猶存,也就有佛經存在;在此雪域藏地,四衆雖不全,但由于有比丘,從其內在意義上講,也是中土;能稍微理解佛經的詞義,即不是愚啞之人,是爲八有暇。

  總的而言,自己得到人身;特別是,生于以佛法界定的中土;五根具足;未造五無間業;信奉叁藏。他圓滿中表面宣示的前四種,雖很困難,但就內在的含義上講是具足的:佛陀應化世間;佛宣說正法;教法未衰,猶住世間;自己進入佛門;施主等施與衣食等各種順緣,如是爲十圓滿。

  如是十八種暇滿法,現在自己得到的這個人身上具不具足呢?如是思惟。

  若是具足,乃至沒有于彼生起一種明快的歡喜心之間而應修習。

  據說,現今在沒有觀察的時候,自認爲是暇滿人身的,一旦觀察時,實際上不具足的情況很多。

  丙二、對于暇滿具足的人身,我們雖心生歡喜,但若不思惟歡喜的原因,就像一個悭貪的人即便得到了一件于己毫無益處的東西,也會暗自高興一番而已。我們當決定了知具有的意義, 不要落入那般盲目的情況。

  如《 弟子書 》中說:

  “善逝道依將成導衆生,廣大心力人所獲得者,

  此道非天龍得非非天,妙翅持明似人腹行得。”44

  叁惡趣者,主要領受著不善業的異熟果報,依彼之身,造業的能力極其微弱;諸天則受用著善業的異熟,造業的力量也很微弱。而人造善惡業的力量則很大,特別是我們南瞻部洲人,是業地人,若立下志願,不錯取舍,那麼,就可成辦增上人天之身、聲緣涅槃、引導衆生趣至佛地的發心,甚至殊勝無比的佛果。因此,我所獲得的人身,遠遠超過如意寶!如是思惟,感到“將成就昔未成就的大義利”而發歡喜,猶如窮人發現寶藏一般,乃至未湧起這樣的歡喜心之間而修。

  丙叁、從喻、因、體性方面思惟難得的道理。

  丁一、初者,如《 入行論 》中說:

  “如海目盲龜,頸入轭木孔。”

  其義是說,在汪洋無際的大海中,漂浮著一塊獨孔金枙木,被風吹著四處漂蕩。每一百年,有一只盲龜浮到海面,其頸正好僥幸地進入轭木孔中,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事。

  有一個較此更清楚些的比喻,我們現前就知道,抛一捧豆子到牆上,能沾上去的幾率非常少,我所受生無數的身體中,生于無暇處的就如掉在地上的豆子,假設有一二粒沾上去了,暇滿的人身就如沾在牆上的豆子。如是思惟,一定要把喻義結合在自己的內心上而修,就如“這次稍不幸運,差點就掉落懸崖”所說的時候,驚喜、恐懼的兩種心態都會真實地生起來。

  丁二、從因方面難得的道理:

  一般而言,僅僅得到善趣身,即應守護下至一條的戒律,特別是要得到暇滿的人身,如 “施富戒安樂”45所說,則應以淨戒爲基礎,施等爲助伴,以無垢的發願作結合。

  而叁惡趣中,連善心的現行都難生起。天界有情散亂于禅悅或五欲的安樂。人中,若是在正法未流行的地方,連善的音聲都聽不到。若把法不流行的地方作爲青稞堆,法盛行的地方就如一粒青稞而已。以我們藏地爲例,成千上萬人集會的地方,其中能受持戒律的人非常少,而此中能具足前面的圓滿叁因者,更是廖若晨星!暫且把攀緣外境的心收回來,自我觀察一下,除了自己有點想修法的心之外,能讓自己心安理得的善事,找不出幾個,實在少得可憐!在自己的余生裏,若未把握住緊要的地方,自己…

《文殊口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