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昧鈍根銅,卻稱“純金持教士”,
行于多智集市時,羞愧無知本色露。
弱冠年幼蛋殼中,觀察慧力雖難滿,
無力搏擊講修空,年長翅豐鳥何能?
不學而知美名聲,虛傳不能令心動,
如窮人財多勵力,略知五明堪光榮!
勝行語要難知結,解開福德千輻輪,
金光熾燃願駕到,四無畏階頂宮殿!
護持佩戴黃帽天,六臂閻王大天眼,
火焚欲天衆魔軍,教證幡插有頂端!
自慧暖熟論金蛋,妙果具有四身面,
不盡莊嚴輪作者,遍智祖先願衆成!
跋曰:
像這樣的菩提道次第導論,有著京俄·洛卓尖參所著的導論等數篇。但其中上半部分解說得往往過于冗長,不能明了所緣的內容。下半部分又太過簡略,令初業行者無所適從。而慧力超凡的人,既然有著慧眼來觀看一切智宗喀巴大師的論著,若再依賴其它的文字,就像在八支功德的湖邊,卻喝鹽堿的井水一般。
雖則如是,本法的傳承在一切智索南嘉措之前,除了兩部道次第,以及無缺的上師傳承親授之外,沒有依于這般筆記的說法。在京俄仁波且·曲華讓布之前,是以《 甘露純金 》爲根本,補以兩部道次第而傳授,沒有把引導簡明地書于文字。
“釀多”吉祥輪大樂修行院“山間歡喜”的阿舍黎、生于“唉熱生源”地方,宣說無邊顯密法的香巴仁欽(慈寶)發大精進,在一個半月的時間裏,詳細地獲得了本法的覺受引導,複殷切地勸請:“要把引導所緣立于文字”,由此本人想到:
總的說來,如果沒有從具有覺受引導傳承的上師處獲得,僅于念誦傳承以及書本上修持,由于沒有傳承,對于自他不會有所利益,不僅如此,像有些僭越正法、膽大妄爲之徒,即便在自己沒有覺受引導的情況下,也敢于向他人宣說。覺沃·噶當巴說,自己沒有修持卻向他人宣說,則是一個空瓶倒向另一個空瓶。在比那時更差的當今時代,把修習直授清楚地書于文字,一方面而言,對于教法的傳流不會有什麼利益,雖則如是,行于濁世、智慧低劣的衆生,不能如理受持上師的教言,還會産生邪說的過患,因此,從另一方面而言,也許對聖教有所利益。懷著這樣的心而著此《 文殊口授——菩提道次第引導文 》。
對于一切佛經不憑賴于他人、诤時遍智昆敦法王的無垢親授,我是從文殊上師的恩德中善加聽聞。在善于言說、語自在至尊上師——貢卻瓊佩前,兩次獲得了一字不漏、詳細解說的《 道次第廣論 》傳承。依于這樣的恩德,自己可以用稍微高揚的聲調敢于宣說本法的道理。具有善緣的薩霍爾僧——“阿旺洛桑嘉措”、“無畏铠甲聖教韶年部”,又名“妙音歡喜親友”,于聖境稱爲“博拉巴”,此方稱作“南強”,文殊陛下之國稱作“戊戌”(公元1658年),即土狗年,梵語“夏巴那”,即牛宿月,漢地稱爲“七月”,即陰曆七月,時輪中“黑暗之黑暗中明之喜”,功德音“啊拉”,輔音“瑪拉”,韻律算中“下弦第二喜”(二十一日),元音“阿”,輔音“查”,“童年”,“界地”,“問欲”,“太陽”與“轸宿”會遇的“達噶拉獅子”合時91,在一切經論的大法苑——吉祥哲蚌大寺著此論文。書記者爲鍾瑪巴·成列嘉措。
祈願善慧聖教宏揚廣大于一切時方!!!
1 、此處“大海”,在原藏文中用的是其藻詞“月亮之母”,因爲月亮有令海水上漲的能力。
2、 此處“釋迦”,在原藏文中用的是其藻詞“日親”、“太陽之親”。
3 、此處“深海”,本爲“低海”,低是指小乘。把小乘比喻爲大海,大乘比喻爲大地,由于小乘興盛,而大乘衰微,就像大地沈入大海一般。此處“大地”,在原藏文中用的是其藻詞“普忍”。
4 、怙主龍樹與聖者無著。
5、 一切佛語,不遺一字,悉爲修行的要訣教授,即爲“噶當”的意思。
6 、智:善巧于講辯著;嚴:戒律精嚴;賢:胸懷慈悲菩提心。
7、 此中智慧被比喻爲金剛杵;邪說謬論被比喻爲山;惡意興難被比喻爲非天,即阿修羅,在藏文中是其藻詞“施生”;非天又被形容爲細腰,細腰是美女的藻詞;宗喀巴大師被比喻爲帝釋天王。
8、 持地:高山的修飾詞。
9 、此處月在藏文中爲其藻詞“睡蓮之親友”、“君陀友”。
10 、昆敦·環覺倫珠,第五世法王的經師。
11 、上師斯·曲央揚卓。
12 、由于釋迦牟尼佛是淨飯王之子,故又常稱爲“淨飯子。”
13、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福田相品第七之一》。其義是說,聽法時,要恒常專一地懷著恭敬與虔信,不可毀謗輕視說法的法師;對于法師最好的供養,就是把他想作真佛一樣。
14 、人間的師長。此中特別是指不依于人間的師長。
15 、文殊菩薩、彌勒菩薩。
16 、法尊法師所譯《菩提道次第攝頌》廣譯本。
17 、阿底峽尊者。
18 、《略論釋》中說:四方大道,有釋上中下叁士道及密乘道者;有說上中下密所共者;有釋爲叁藏及密藏者。實則此語,乃爲上師不擇一道,一切受持。能見經教互不相違者,乃見其要。故宗喀大師特贊仲登巴此語,謂察見其要也。要字,指一切經教互不相違之重要。又雲真班智達,即第八代達賴之上師,謂:“四方大道,乃形容詞,非數目字”。複次,四方之喻,應知如四方骰子,無論如何擲去,皆見其爲方形,喻從各法門修習,皆見其同。自依止上師起,至雙運身止。傳承《朗忍》之降巴吞珠(頗公之上師)常言:“我之規矩應如是解,喻如方棹,任置何處,彼之四足皆安于四方。修法應如方棹,任何教法,我皆攝取修習。”康薩仁波卿于此,但敘各種解釋,不加己見。並謂講竟,應思于自所學法中有無相違,此于顯密皆須敬重。
19、 教正法是叁藏十二部;證正法是戒定慧叁學。由聞思叁藏而生起叁學證德。
20 、所言明了修行的教授,不是說只是對于巴掌大小的經典獲得了定解,而是對于一切佛典,明了都是修行的教授。
21、 出自聖天《攝行炬論》。其意是說,爲了令初業行者最終趣入勝義之理,因此,大覺世尊宣說了這樣的方便,就像階梯一般,漸次地引導有情。
22 、有哪一種衰損,不是世尊您希望救度有情脫離的?有哪一種盛事,是世尊您不希望世間的有情值遇的?
23 、真正有資格聽聞佛法的弟子,心地要正直,沒有黨執;而且有辨明是非的智慧;對于佛法有著極大的希求之心。對于說法師,能夠認清其功德,而不是混淆是非,把功德當成了過失,同時,對于同學也能這樣,黑白分明。
24、 信心是一切功德的前行,就像母親一樣,生長、守護、增長一切功德;信心還可祛除疑心,令渡越無明、見、有及欲四大瀑流;信心就代表著妙樂城,有了信心,自然會達到解脫大樂的涅槃城;信心令心清淨,沒有各種疑惑的汙濁;信心能令遠離傲慢,是恭敬師長的根本;信心還是最勝的財産、寶藏、神足,就像靈巧的手一樣,攝集一切善法。
25、 我此知識說正法,普示一切法功德,遍示菩薩威儀道,專心思惟而來此。此是能生如我母,與德乳故如乳母,周遍長養菩提分,此諸善識遮無利,解脫老死如醫王。如天帝釋降甘雨,增廣白法如滿月,猶日光明示靜品,對于怨親如山王。心無擾亂猶大海,等同船師遍救護,善財是思而來此,菩薩啓發我覺慧,佛子能生大菩提,我諸知識佛所贊,由是善心而來此。救護世間如勇士,是大商主及怙依,此給我樂如眼目,以此心事善知識。
26、 其義是說:在這裏,不用說很多,簡單說來,我們在依止善知識的時候,仔細地觀察並付諸實踐,只要令上師喜歡的一切事情,我們都去做,令上師不歡喜的一切事情,我們就不去做。
27 、上師即是最殊勝的資糧田,當我們供養上師的時候,就等于是供養一切佛,複依于由供養所得的福德資糧,從而證得最殊勝的悉地。
28、 普願大地皆清淨,無諸砂礫等雜物,平坦勻齊如中掌,柔軟滑順琉璃性。
29、 無余有情大依怙,威赫摧滅衆魔軍,清淨遍知一切法,祈佛眷從降此處。世尊無數曠劫中,悲憫群生修大悲,宏願無邊悉圓滿,勤利衆生即此時。故從法界雙運宮,顯示神變加持德,爲渡無邊有情類,遍淨偕眷降此處。
30、 此妙浴室異香馥,水晶爲地極晃耀,熾燃寶柱甚悅意,珍珠傘蓋具光焰。
31、 猶如佛陀降誕時,諸天神衆獻沐浴,我今亦以淨天水,如是沐浴資糧田。
嗡 薩瓦達塔伽達 阿毗克迦達 薩麻雅 室利耶 阿吽。
32、 “佛身語意無惑染,爲淨有情叁門垢,獻此浴水沐世尊,願淨有情叁門垢。
嗡 薩瓦達塔伽達 阿毗克迦達 薩麻雅 室利耶 阿 吽。
此乃布施自性水,能淨悭貪不淨垢,馥郁施香熏染水,敬獻聖衆沐尊身。
此乃戒律自性水,能淨壞戒不淨垢,馥郁守護香熏水,敬獻聖衆沐尊身。
此乃忍辱自性水,能淨嗔恨不淨垢,馥郁慈香熏染水,敬獻聖衆沐尊身。
嗡 薩瓦達塔伽達 阿毗克迦達 薩麻雅 室利耶 阿吽。
此乃精進自性水,能淨懈怠不淨垢,馥郁勤香熏染水,敬獻聖衆沐尊身。
此乃禅定自性水,能淨散亂不淨垢,馥郁叁昧香熏水,敬獻聖衆沐尊身。
此乃智慧自性水, 能淨邪慧不淨垢,馥郁妙智香熏水,敬獻聖衆沐尊身。
嗡 薩瓦達塔伽達 阿毗克迦達 薩麻雅 室利耶 阿 吽。
33、叁千界中皆蒙熏,以諸妙香塗佛身!猶如清洗紫磨金,諸能仁身光熾盛。
34、輕薄柔軟妙天衣,具不退信我獻于,已獲不壞金剛軀,願我亦得金剛身。
35、悲憫我與衆生故,願佛神變威德力,乃至我能供養時,世尊安住不離此。
36、所有十方世界中,叁世一切人獅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複現刹塵身,一一遍禮刹塵佛。 于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
《文殊口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