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無雲秋空,以星聚莊嚴”所說而思惟。
修習佛身之理,也不是像在密咒時,在修行者的面前生起叁昧耶尊,著意地觀想清楚,而是,比如我們到了大市場,其中上演著高低不同階層的人都喜聞樂見的節目,如鼓舞等不同的場景、服飾、仆眷等,場面壯觀、引人入勝,後來我們即便到了別的地方,當回憶起來的時候,節目中人物的音容笑貌、衣著姿態等,猶如親臨其境一般,又栩栩如生、鮮明地浮現出來,而不是特意在面前觀想修而顯現的。同樣,此處,我們也是反複地觀看或是繪畫或是塑造的佛像。後來觀想憶及時,“如來之身,色如純金,叁衣莊嚴,相好嚴飾,觀無厭足!”則以先前眼識之境爲緣,而清楚地顯現出來。彼時,還需生起清明的信心,“觀無不順、見即有利的功德,非菩薩以下的有情所有,而是佛身的殊勝功德。”感到“若親值佛陀……”的熱切之心;“如是隨念佛陀,福德何其大焉”的歡喜心等,乃至未強烈生起之間而修。
同樣,佛語的功德者,如《 谛者品 》中說:
“若諸有情于一時,發多定語而請問,
一刹那心遍證知,由一音酬各各問。
由是應知勝導師,宣說梵音于世間,
此能善轉正*輪,盡諸人天苦邊際。”
我們應如其所說而思惟,然而,我們善緣微劣,不能直接聽到類似佛語或堪爲比喻的一種音聲,現在權從一種自己喜歡的一種樂聲,例如悅耳的琵琶聲來作比度。佛身爲萬德莊嚴,喉中傳出六十四支的韻音語,即便叁界一切衆生同時發問,佛以梵語一音作答,也能隨類顯現爲衆生的不同語言,頓時掃除一切的疑惑等。如前所說,當從信心、熱切之心、歡喜心叁方面産生覺受。
意功德者,如《 贊應贊 》中說:
“惟尊智能遍,一切所知事,
除尊余一切,惟所知寬廣。”49
智功德現前一切法,一切智智隨應所化的根機,善巧方便地隨機攝受,如《 百五十頌 》中說:
“此一切衆生,惑縛無差別,
尊爲解衆生,煩惱長悲縛。
爲應先禮尊,爲先禮大悲,
尊知生死過,令如此久住。”50
世尊被悲憫一切有情的無盡大悲所束縛。即便右邊被有情塗以檀香香水,而左邊被有情劈砍以利斧,也不會有親疏遠近之別,因此,對于一切有情,猶如慈母疼愛獨子一般。于此等諸理,亦如前思惟。
事業功德者,如《 百五十頌 》中說:
“尊說摧煩惱,顯示魔谄動,
說生死苦性,亦示無畏所。
思利大悲者,凡能利有情,
此事尊未行,豈有此余事?”
唯是悲憫有情的悲心,聲緣等衆也是具有的,但僅僅具有並不能産生利益,比如手臂殘廢的母親,當她的兒子被水沖走時,她只能求援于他人才能救出兒子。而佛陀,圓滿了救度衆生的威神之力,若能利益他人,即便地獄的火坑,也能像欲界天宮的歡喜園一般,歡喜勇悍地趣入,任運無礙地利益衆生。于此等諸理,亦如前思惟。
如是身語意的功德,非是從無因或不順因中産生的,而是經由聞思以開示滅道二谛爲主要所诠的教法寶,現證二谛,證得斷證功德的證法寶而來。乃至于此未獲得決定解,緣于法寶的真實信心未生起之間而修。
僧寶者,彌勒、文殊、觀音等爲菩薩僧寶,大迦葉、二勝51等爲聲聞僧寶。如前善加憶念身語意的大行,如是思惟功德:“諸位僧寶雖沒有證得佛陀一般無二的功德,但可作爲修習二谛、成辦救護的助伴。”
如是不僅要具有殊勝的清淨信心,而且希求證得的心也是重要的。比如,世間的達官貴人救護仇怨的傷害,或者神醫治愈四大不調的怖畏,自己雖然沒必要也得到他們那樣的地位,但由于傾慕于他們炙手可熱的權勢或者妙手回春的醫術,“我若成爲那樣的話……”的些許念頭,哪有不會生起的決定?
唯是下士,並不要自己也證得叁寶的功德,以其叁寶的悲心,救護暫時的痛苦、施以世間的安樂,以片面的救護作救助;中士階段,則應以現證聲緣隨一有學無學證德的方式作救助;上士時,則應現證暫時救護的菩薩道與究竟救護的一切種智,以此方式受持叁寶爲救護處。如《 戒律廣釋》52中說,佛爲皈依導師,法爲正皈依,僧爲皈依的助伴。我們應一再地明現自己的意樂:“我亦當證得如是的果位!”
若念:“此時若是以上士爲主,乞求以無住涅槃爲正皈依,那麼,對于聲緣的涅槃與僧寶,又爲何要持爲皈依呢?”
特別的情況,如證得第二地的菩薩,不必皈依初地的斷證法與僧寶,彼等已成爲因皈依故,猶如已渡脫河流之險的橋梁一般。但我等未入道之人,實應皈依叁乘的救護處,不可隨逐于不了佛經扼要的狂妄之言!
如果沒有依于信仰叁寶及希求證得爲由,生起一種信解恭敬之心:“苦樂何境,唯您知曉!”則如無環、無彎之物,鐵鈎不能牽引一般,叁寶悲心雖大,方便與智慧也會脫離開來,不能相應。因此,我們應隨念上面剛剛所說的功德,希求證得功德之心與勝解心等,相互之間如競相增上一般,于此狀態中,懷著對于一切有情的大悲心,觀想:爲了利益我等有情,諸聖尊大悲自在,如鳥飛翔般地降臨而來。並請如下念誦:
“皈依佛,兩足尊!
祈請作我導師,救度輪回惡趣之苦!
皈依法,離欲尊!
祈請作我正救護,救度輪回惡趣之苦!
皈依僧,衆中尊!
祈請作我助伴,救度輪回惡趣之苦!”
如是反複念誦計數,每座隨力念百來遍等。念誦前面所說的皈依文雖然也可以,但此處,我的上師說,一定要如《 純金 》中所出而修。
己二、如是在正座時皈依還不夠,座間時還應善學諸學處:
皈依佛已,不可尋求永久皈依于世間的大力天神;
皈依法已,斷除傷害有情;
皈依僧已,對于不信叁寶之人,不可作爲永久的朋友。此爲叁種應遮止的學處。
對于工藝、質量低劣的佛像,也應勝解爲真佛;對于四偈以上的經文,也應勝解爲法寶;對于僅現出家相的出家人,也應勝解爲僧寶,斷除叁門不敬,供養贊歎承事。此爲叁種應修的學處。
我們依于如理地修習,即可蕩盡今生來世一切的衰損,使之成爲一切利樂善法的最勝出生處。
頌曰:
如電無常今世樂,爲之折腰事權貴,
達成夙願心狂喜,夢寐以求觀見已,
救度難忍惡趣怖,無欺叁寶綻笑顔,
此中扼要得值遇,皆由昔積萬福成。
往昔所造不善力,受彼惡趣苦足矣,
如今胸中懷壯志,有慧!當修增上身!
戊二、修習一切善樂的根本——業果:
由憶念暇滿難得、死殁無常、惡趣之苦的叁種內涵,雖然我們會有種急切想要修法的心,但若未明白修法的關鍵,反而對于衣食受用,假名修法的順緣,而不知厭足地追求,爲此,造下形形色色的惡業,唯以花色八法虛度時光。或有的淡泊于衣食名聲,稍微能壓製叁種身不善業,但又完全受控于其它七種不善,唯以白色八法消耗余生。
因此,難得有不被叁門罪墮沾染的清淨行者,複依于此,身命死後,善惡之業,如影隨形,如《寶鬘論》中說:
“不善感諸苦,惡趣亦如是;
由善感樂趣,諸生中安樂。”53
其中宣說,善惡業果不虛。宣說此理者,即是于前皈依時,自己已對其生起具量信心覺受的大覺世尊。
世尊所宣說的《叁摩地王經》中說:
“設月星處皆墮落,具山聚落地壞散,
虛空界可變余相,然尊不說非谛語。”
“佛陀一切時處不會說虛诳語!”乃至未發生如是對于因果的不變信心之間而思惟。
我們自身有時處于身心康泰、沒有怨魔的傷害、左右逢源等春風得意的時候,有時則處于相反的逆境,有時則苦樂參半,平生絕不會超出這叁種境遇。因此,自己處于什麼樣的境地,我們觀想清楚它,乃至苦樂的感受未鮮明地現起之前而修,然後如經中說:
“假使經百劫,諸業無失亡,
若得緣會時,有情自受果。”
現在爲酷熱所惱,一陣涼風襲身以上的快樂,或者被細刺紮傷以上的痛苦,都唯是過去自己所造善惡業的報應。自己雖然獲得由宿世善業力量所引生的這般人身,但是依然有著由往昔所造不善業所圓滿的這樣那樣的痛苦。如是結合自身思惟。
同樣,我們看那種生爲旁生但卻能享樂的有情,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它雖然得到能引不善業所引生的身體,但卻得到了能滿善業所圓滿的這般身體。
一種大力的業能引生許多生身體;許多微弱的業一起只可引生一生身體。這些道理,就如一位富豪可以承事諸多應供處,以及許多窮人共同承事一位應供處一般,于此推比之理,我們當引發深信的決定解。
現在,如果我們有選擇的權力,即便僅僅于天界的安樂,若能盡情享受的話,也從不會知道滿足,對于一丁點的痛苦,也不堪忍受,雖然如是,過去使我們無奈感受難忍惡趣痛苦的因即是不善業,若未斷除它,依然要無可奈何地領受痛苦之果,別無他途。我們要想斷除痛苦,就應確認其因——所應斷的罪障,不可如“小偷是人”一般,含糊不清。
如《 俱舍論 》中說:
“所說十業道,攝惡妙行中,粗品爲其性。”
是說,罪障攝爲十不善。身業有殺生、偷盜、邪淫;語業有妄語、離間、惡語、绮語;意業有貪心、嗔心、邪見。
一、殺生,殺害任何一類的有情,都是殺生的不善業。例如,“事”者比如天施;“意樂”差別者,懷著確是此人的“想”法,由叁毒“煩惱”中的隨便一種發起,懷著想要殺害的“動機”;以自作教他的任一“加行”,刺以利器等;“究竟”對方若死去,即圓滿了殺生的不善業。如果“想”發生錯誤,或者沒有殺心,誤踏于腳下而死者;或者自己先于對方而死等情況,雖不成爲剛才所說具足“事”“意樂”“加行”“究竟”的不善業,但也屬于殺生不善業的範圍。
二、偷盜,“事”者,如自己不能作主、他人持爲己有的黃金;懷著確是此物的“想”法,由隨一“煩惱”發起,“動機”希望對方失去,以種種方便的“加行”取得,“究竟”生起得心。
叁、邪淫,“事”爲…
《文殊口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