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无云秋空,以星聚庄严”所说而思惟。
修习佛身之理,也不是像在密咒时,在修行者的面前生起三昧耶尊,着意地观想清楚,而是,比如我们到了大市场,其中上演着高低不同阶层的人都喜闻乐见的节目,如鼓舞等不同的场景、服饰、仆眷等,场面壮观、引人入胜,后来我们即便到了别的地方,当回忆起来的时候,节目中人物的音容笑貌、衣着姿态等,犹如亲临其境一般,又栩栩如生、鲜明地浮现出来,而不是特意在面前观想修而显现的。同样,此处,我们也是反复地观看或是绘画或是塑造的佛像。后来观想忆及时,“如来之身,色如纯金,三衣庄严,相好严饰,观无厌足!”则以先前眼识之境为缘,而清楚地显现出来。彼时,还需生起清明的信心,“观无不顺、见即有利的功德,非菩萨以下的有情所有,而是佛身的殊胜功德。”感到“若亲值佛陀……”的热切之心;“如是随念佛陀,福德何其大焉”的欢喜心等,乃至未强烈生起之间而修。
同样,佛语的功德者,如《 谛者品 》中说:
“若诸有情于一时,发多定语而请问,
一刹那心遍证知,由一音酬各各问。
由是应知胜导师,宣说梵音于世间,
此能善转正*轮,尽诸人天苦边际。”
我们应如其所说而思惟,然而,我们善缘微劣,不能直接听到类似佛语或堪为比喻的一种音声,现在权从一种自己喜欢的一种乐声,例如悦耳的琵琶声来作比度。佛身为万德庄严,喉中传出六十四支的韵音语,即便三界一切众生同时发问,佛以梵语一音作答,也能随类显现为众生的不同语言,顿时扫除一切的疑惑等。如前所说,当从信心、热切之心、欢喜心三方面产生觉受。
意功德者,如《 赞应赞 》中说:
“惟尊智能遍,一切所知事,
除尊余一切,惟所知宽广。”49
智功德现前一切法,一切智智随应所化的根机,善巧方便地随机摄受,如《 百五十颂 》中说:
“此一切众生,惑缚无差别,
尊为解众生,烦恼长悲缚。
为应先礼尊,为先礼大悲,
尊知生死过,令如此久住。”50
世尊被悲悯一切有情的无尽大悲所束缚。即便右边被有情涂以檀香香水,而左边被有情劈砍以利斧,也不会有亲疏远近之别,因此,对于一切有情,犹如慈母疼爱独子一般。于此等诸理,亦如前思惟。
事业功德者,如《 百五十颂 》中说:
“尊说摧烦恼,显示魔谄动,
说生死苦性,亦示无畏所。
思利大悲者,凡能利有情,
此事尊未行,岂有此余事?”
唯是悲悯有情的悲心,声缘等众也是具有的,但仅仅具有并不能产生利益,比如手臂残废的母亲,当她的儿子被水冲走时,她只能求援于他人才能救出儿子。而佛陀,圆满了救度众生的威神之力,若能利益他人,即便地狱的火坑,也能像欲界天宫的欢喜园一般,欢喜勇悍地趣入,任运无碍地利益众生。于此等诸理,亦如前思惟。
如是身语意的功德,非是从无因或不顺因中产生的,而是经由闻思以开示灭道二谛为主要所诠的教法宝,现证二谛,证得断证功德的证法宝而来。乃至于此未获得决定解,缘于法宝的真实信心未生起之间而修。
僧宝者,弥勒、文殊、观音等为菩萨僧宝,大迦叶、二胜51等为声闻僧宝。如前善加忆念身语意的大行,如是思惟功德:“诸位僧宝虽没有证得佛陀一般无二的功德,但可作为修习二谛、成办救护的助伴。”
如是不仅要具有殊胜的清净信心,而且希求证得的心也是重要的。比如,世间的达官贵人救护仇怨的伤害,或者神医治愈四大不调的怖畏,自己虽然没必要也得到他们那样的地位,但由于倾慕于他们炙手可热的权势或者妙手回春的医术,“我若成为那样的话……”的些许念头,哪有不会生起的决定?
唯是下士,并不要自己也证得三宝的功德,以其三宝的悲心,救护暂时的痛苦、施以世间的安乐,以片面的救护作救助;中士阶段,则应以现证声缘随一有学无学证德的方式作救助;上士时,则应现证暂时救护的菩萨道与究竟救护的一切种智,以此方式受持三宝为救护处。如《 戒律广释》52中说,佛为皈依导师,法为正皈依,僧为皈依的助伴。我们应一再地明现自己的意乐:“我亦当证得如是的果位!”
若念:“此时若是以上士为主,乞求以无住涅槃为正皈依,那么,对于声缘的涅槃与僧宝,又为何要持为皈依呢?”
特别的情况,如证得第二地的菩萨,不必皈依初地的断证法与僧宝,彼等已成为因皈依故,犹如已渡脱河流之险的桥梁一般。但我等未入道之人,实应皈依三乘的救护处,不可随逐于不了佛经扼要的狂妄之言!
如果没有依于信仰三宝及希求证得为由,生起一种信解恭敬之心:“苦乐何境,唯您知晓!”则如无环、无弯之物,铁钩不能牵引一般,三宝悲心虽大,方便与智慧也会脱离开来,不能相应。因此,我们应随念上面刚刚所说的功德,希求证得功德之心与胜解心等,相互之间如竞相增上一般,于此状态中,怀着对于一切有情的大悲心,观想:为了利益我等有情,诸圣尊大悲自在,如鸟飞翔般地降临而来。并请如下念诵:
“皈依佛,两足尊!
祈请作我导师,救度轮回恶趣之苦!
皈依法,离欲尊!
祈请作我正救护,救度轮回恶趣之苦!
皈依僧,众中尊!
祈请作我助伴,救度轮回恶趣之苦!”
如是反复念诵计数,每座随力念百来遍等。念诵前面所说的皈依文虽然也可以,但此处,我的上师说,一定要如《 纯金 》中所出而修。
己二、如是在正座时皈依还不够,座间时还应善学诸学处:
皈依佛已,不可寻求永久皈依于世间的大力天神;
皈依法已,断除伤害有情;
皈依僧已,对于不信三宝之人,不可作为永久的朋友。此为三种应遮止的学处。
对于工艺、质量低劣的佛像,也应胜解为真佛;对于四偈以上的经文,也应胜解为法宝;对于仅现出家相的出家人,也应胜解为僧宝,断除三门不敬,供养赞叹承事。此为三种应修的学处。
我们依于如理地修习,即可荡尽今生来世一切的衰损,使之成为一切利乐善法的最胜出生处。
颂曰:
如电无常今世乐,为之折腰事权贵,
达成夙愿心狂喜,梦寐以求观见已,
救度难忍恶趣怖,无欺三宝绽笑颜,
此中扼要得值遇,皆由昔积万福成。
往昔所造不善力,受彼恶趣苦足矣,
如今胸中怀壮志,有慧!当修增上身!
戊二、修习一切善乐的根本——业果:
由忆念暇满难得、死殁无常、恶趣之苦的三种内涵,虽然我们会有种急切想要修法的心,但若未明白修法的关键,反而对于衣食受用,假名修法的顺缘,而不知厌足地追求,为此,造下形形色色的恶业,唯以花色八法虚度时光。或有的淡泊于衣食名声,稍微能压制三种身不善业,但又完全受控于其它七种不善,唯以白色八法消耗余生。
因此,难得有不被三门罪堕沾染的清净行者,复依于此,身命死后,善恶之业,如影随形,如《宝鬘论》中说:
“不善感诸苦,恶趣亦如是;
由善感乐趣,诸生中安乐。”53
其中宣说,善恶业果不虚。宣说此理者,即是于前皈依时,自己已对其生起具量信心觉受的大觉世尊。
世尊所宣说的《三摩地王经》中说:
“设月星处皆堕落,具山聚落地坏散,
虚空界可变余相,然尊不说非谛语。”
“佛陀一切时处不会说虚诳语!”乃至未发生如是对于因果的不变信心之间而思惟。
我们自身有时处于身心康泰、没有怨魔的伤害、左右逢源等春风得意的时候,有时则处于相反的逆境,有时则苦乐参半,平生绝不会超出这三种境遇。因此,自己处于什么样的境地,我们观想清楚它,乃至苦乐的感受未鲜明地现起之前而修,然后如经中说:
“假使经百劫,诸业无失亡,
若得缘会时,有情自受果。”
现在为酷热所恼,一阵凉风袭身以上的快乐,或者被细刺扎伤以上的痛苦,都唯是过去自己所造善恶业的报应。自己虽然获得由宿世善业力量所引生的这般人身,但是依然有着由往昔所造不善业所圆满的这样那样的痛苦。如是结合自身思惟。
同样,我们看那种生为旁生但却能享乐的有情,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它虽然得到能引不善业所引生的身体,但却得到了能满善业所圆满的这般身体。
一种大力的业能引生许多生身体;许多微弱的业一起只可引生一生身体。这些道理,就如一位富豪可以承事诸多应供处,以及许多穷人共同承事一位应供处一般,于此推比之理,我们当引发深信的决定解。
现在,如果我们有选择的权力,即便仅仅于天界的安乐,若能尽情享受的话,也从不会知道满足,对于一丁点的痛苦,也不堪忍受,虽然如是,过去使我们无奈感受难忍恶趣痛苦的因即是不善业,若未断除它,依然要无可奈何地领受痛苦之果,别无他途。我们要想断除痛苦,就应确认其因——所应断的罪障,不可如“小偷是人”一般,含糊不清。
如《 俱舍论 》中说:
“所说十业道,摄恶妙行中,粗品为其性。”
是说,罪障摄为十不善。身业有杀生、偷盗、邪淫;语业有妄语、离间、恶语、绮语;意业有贪心、嗔心、邪见。
一、杀生,杀害任何一类的有情,都是杀生的不善业。例如,“事”者比如天施;“意乐”差别者,怀着确是此人的“想”法,由三毒“烦恼”中的随便一种发起,怀着想要杀害的“动机”;以自作教他的任一“加行”,刺以利器等;“究竟”对方若死去,即圆满了杀生的不善业。如果“想”发生错误,或者没有杀心,误踏于脚下而死者;或者自己先于对方而死等情况,虽不成为刚才所说具足“事”“意乐”“加行”“究竟”的不善业,但也属于杀生不善业的范围。
二、偷盗,“事”者,如自己不能作主、他人持为己有的黄金;怀着确是此物的“想”法,由随一“烦恼”发起,“动机”希望对方失去,以种种方便的“加行”取得,“究竟”生起得心。
三、邪淫,“事”为…
《文殊口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