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是這樣,不管在人天、地獄、餓鬼、畜生哪一道受生,都不是安穩的樂園,所以應當知道,這個生就是盛滿痛苦的容器啊!
122、縱使頭發或衣服著了火,都可以置之不理,而應努力斬斷生死的相續,因爲最重要的事情也無過于此。
123、臨死的時候,要永遠離開摯愛的親人,再也沒有機會重新相逢,猶如從樹枝上飄落下的樹葉,又如一去不複返的滾滾江河水。
124、天界的天人將死時有五種衰相出現。一、身色的威光消失,變得黯淡無光;二、不願坐在以前喜歡坐的寶座上;叁、頭上原來鮮豔的花冠,枯萎凋謝;四、潔淨的天衣上有了汙垢;五、身體本來不出汗,此時腋下卻流出汗水。這五種衰相預示著這位天人將要死亡,就像地上的人將死時,會出現各種死亡的征兆那樣。
125 、所謂輪回,即是由惑業的支配,不斷地受取有漏五取蘊,在叁界內流轉不息,這個有漏的五取蘊可以說就是輪回。
126、此段指出六種根本煩惱,分別爲無明、貪、嗔、慢、見、疑,無明更是其它的根本。
127、 壞聚見:又稱薩迦耶見。分兩種:執我壞聚見和執我所壞聚見。是將可壞滅的及暫時和合聚集的五蘊與法,執著爲真實的我與我所的染汙慧。
128、如釋雲:“謂乃至幾時貪著于我,則彼補特伽羅流轉生死。若誰見有補特伽羅我,則彼常時愛著于我。由著我故,當愛我樂。由愛障蔽過失,見爲功德,周遍愛著。執樂爲我所,爲成辦彼樂而追取故。又彼我執,是過失之根本,以有我執,則知有他。由執我他之分,發生貪嗔。由與此貪嗔相聯系,當生一切過失故。”
129、《入中論》皈敬頌中的偈子爲:“最初說我而執我,次言我所則著法,如水車轉無自在,緣生興悲我敬禮。”意思爲:一切衆生最初由我名,而生起我執,由執我故,遂執著于屬于我的東西,起我所執,對于衣食受用諸法,貪求不已,造業受苦,流轉生死,猶如水車,循環不息,哪有自在可言?這種緣無義受苦的衆生而興起的悲心,即生緣悲,我向這種悲心敬禮。
130、現在或許有人違背了國王的聖旨,但可能會僥幸地沒有受到懲罰,但如果肆意違越了能仁的教誡,就會像頭上長著多羅樹枝的龍一樣,墮落在旁生裏受苦。
131、四灌頂:寶瓶灌頂、秘密灌頂、智慧灌頂、句義灌頂。
132、 沒有力量利益世間有情的聲緣二乘,是應當舍棄的;那些以一味利他爲己任的菩薩,理應當最初即進入由諸佛大悲心開示的大乘。
133 、七因果:修菩提心的七道程序,依次爲知母、念恩、報恩、悅意慈、悲心、增上意樂、正發菩提心。後者的生起要有前者爲前提,故稱因果。
134、過去世中,我曾殘忍地殺害你,同樣,我也曾被你無數次地殺害。既然,相互間結怨相殺從未停息過,你們又爲什麼這樣牽挂貪戀我呢?
135、以前,因爲我不了解,死時必須舍棄生前的一切,所以,一直爲了貪戀身財、親友,或怨憎仇敵,而造作了種種的罪業,日複一日,仇敵都將化爲虛無,親人也將如雲煙一般消失無蹤,我自己也必死無疑;同樣,一切終歸于空無。
136、這一生的父母子女以及六親眷屬,都是由于因緣暫時聚合在一起,猶如旅途中相遇的旅伴,轉眼間又要各奔東西,所以,我們不要有太多的牽挂、貪戀。
137、 見《釋量論》成量品。是說在最初受生的時侯,其氣呼吸、諸根、意覺等,並不是不觀待各自的同類因,只是從身體的四大産生的。以此證明有前後世。
138 、最初剛剛入胎的心識是前陳宗依;應當有其近取因——前念的心識是後陳宗依;是心識故是原因;如現在的心識是喻。叁支論式簡述之:(宗)最初剛剛入胎的心識應當有其近取因——前念的心識;(因)是心故;(喻)如現在的心識。
139 、叁千大千世界:如《俱舍論》中世間品說:四大部洲、日月、須彌山、欲界天、梵世間各一千,總說爲一小千世界,千倍小千名一中千世界;千倍中千世界,總名大千世界,又由于大千世界叁千倍于小千世界,又稱叁千大千世界。
140 、出自《毗奈耶事》與《本生傳》。慈力王所在地的牧民能免于五藥叉啖奪精氣。
141、 紐絨巴:京俄瓦的高足之一。
142、 在無量無邊的佛刹中,用盡無量無邊的供品,恒常地供養殊勝的大士佛陀,這樣積下的福德,還不如一刹那數短的時間裏修習慈心的一分。
143、 慈法的八種功德:一、天或人等都生起慈愛心;二、天人等恒常地守護他;叁、心常懷喜悅;四、身體安樂;五、毒不能害;六、刀不能害;七、不用費力,能滿所願;八、來世生入梵天天界。
144 、每日叁時布施叁百罐飲食,每罐容量大小可盛一鬥米粥,並且菜蔬種類達六十種之多,還不如一小會修習慈心的福德一分。
145、二障:煩惱障及所知障。
146、如果有人想要以最迅速有效的方法,救護自己和其他衆生免除一切痛苦,那麼他應當努力修習這種自他換的法門,因爲這是最殊勝的秘密成佛法門。
147、所有這世間上的種種快樂,都是從謀求別人的幸福而逐漸緣生的。所有這世間上的一切痛苦,都是由追求自己的安樂而暗中形成的。這些道理明白易曉,何必再多費唇舌呢?愚笨的凡夫不斷追求自利,卻慘遭痛苦;牟尼一切智者一向利益衆生終成正覺。你瞧,這兩方面的功過得失差距有多大A!如果一個人不能學習以自己的幸福,真誠地去替換別人的痛苦。那麼未來非但不能修成圓滿的佛果,即使在生死中也不會有快活的日子。
148、 誠懇地祈求諸佛菩薩衆,悲憫地垂念于我;諸佛如來過去初發菩提心時,都先發起願、行菩提心,然後再遵循修學的先後次第,把心安住在所受持的菩薩學處上;現在爲了利益衆生,我也要效法諸佛,在發起願心之後,受持行菩提心;然後再按部就班地努力修學所受持的各種學處。
149 、我僥幸地在人中受生,如今由此發心並令其充滿價值,這一生總算沒有被白白地浪費,今天,又因發心而誕生在佛陀的家庭中,歡喜地成爲繼承如來家業的佛子,所以從今以後,無論如何,我的一切所作所爲都要合乎佛子的身份,決不讓自己再作出卑劣的惡行,以免染汙這無垢尊貴的佛族。
150、 見《入行論》第一品。菩提心利益品。
151、 此處依瑜伽部菩薩戒。
152、《寶鬘論》文,全頌爲:“具信故依法,具慧故正知。二中智爲主,信是彼前導。”是說,有了對業果、四谛和叁寶等的信心,方能依止修行增上生的因—十善法;有了通達甚深空性的智慧,方能如實了知實際究竟義;在信心與智慧二者中,以智慧爲主。只有有了智慧,才能解脫叁有,對業果等清淨的信心,則作爲這種智慧的前導,若沒有信心爲前導,也就不會發生智慧斷煩惱的事了。
153、臨死時,既然這一切財産最終都要同時舍棄,還不如現在就布施給有情爲妙。
154、帕當巴:即當巴桑結,或稱帕當巴桑結。南印度人,爲西藏希解、覺域二派教法的始祖。他曾依金洲大師學法。
155、大仙人道:佛道。
156、例如一個束手待殺的人,若因斷手而得以逃命,豈非明智之舉嗎?同樣,若藉著忍受辭親割愛等人間修行的小苦,而脫離地獄等大苦,豈非更爲明智嗎?
157、傷害和痛苦具有很多益處:它使我們心生厭離,能去除驕矜和傲慢,並對輪回衆生産生悲愍,自然地羞于作惡,歡喜行善。
158、 無我:人法二種無我。
159、十二分教:契經,直說法義之長行;重頌;諷頌,不依長行,直作偈頌;因緣,如諸經序品,即因緣經;本事,佛說弟子過去世因緣之經文;未曾有,記佛現神力不可思議之經文;本生,佛說自身過去世因緣之經文;譬喻;論義,以法理論義問答之經文;自說,如阿彌陀經;方廣;授記。前叁爲經文之體裁,余九從其經文所載之別事而立文。
160、由于菩薩淨除了罪惡,所以身安而無苦;又因爲已善達無我的道理,所以坦蕩而無憂。
161、欣然騎上菩提心的千裏寶馬,從安樂馳向更殊勝的無上安樂;有智慧的人怎會生起疲厭而棄舍菩薩行呢?
162、如上所說的七支供、回向、發願等的福德,如果有了體積,即使以恒河沙數的世界爲容器,也盛不下呀!這是世尊金口親說,載于經中。其中的原因也很顯然,所饒益的有情界無量無邊,那麼這種希望利益他人的心,所産生的福德也同樣無量無邊。
163、施同,指同前面講的布施度;示,指愛語;勸學,指利行;自亦隨順轉,指同事。
164、有智慧的行者修行的處所,有五種條件:一、易得指容易獲得如法的食物;二、賢善處指沒有野獸,強盜、非人等的傷害,並且有加持力的地方;叁、善地指水土宜人,不生疾病的風水寶地;四、善友指見行一致的人作爲同參道友;五、瑜伽安樂資具指對修行的法以聞思抉擇清楚,精通所修的內容。
165、總義:是指佛像在我們意識中現起的影像;半分是指佛的影像沒有全部現出來,只是粗略地現出一頭二手二足的大致輪廓。
166、大德月:即月宮論師,師從安慧論師,盡得世親唯識之學,曾至那蘭陀寺與中觀宗月稱往複辯難,曆經七年之久。
167、 清淨的叁摩地是在依八種斷除過失的行法,滅除五種過失後産生的。八斷行對治五過失:信、欲、進、輕安對治懈怠;正念對治忘失教授;正知對治沈掉;作行對治不作行;等舍對治作行。
168、昏昧:一種身心沈重,想睡覺的心理障礙,是沈沒之因,或是無記,或是不善。
169、澄淨分與明了分不是指境,而是指有境心是否澄淨或明了。
170、即明分力,指心對所緣境執持的力量。明了分與明分力的有無,猶如手持念珠時,用勁松緊的差別。
171、無方分極微:佛教內部如經部宗認爲極微塵是一切物質中,最微細且不可再分析的物質單元,這種極微沒有東方、西方、南方、北方、上方、下方的概念,即無方分。在此處破斥這種無方分極微的存在。
172、此段文在《唯識二十頌》中。意思爲:如果無方分極微周圍有六個極微塵圍繞,這樣一來,這個無方分極微就應該有東南西北及上下六部分,它就不再是無方分了。如果中間的這個極微塵是與其它的六個極微同處在一個地方,這樣彼此互融互攝,那麼,由極微聚合的色法,如山嶽等,也就永遠保持微小的形態,我們永遠也不會看到。因此無方分的極微是不存在的。以此證成極微不是無方分的。
173、見《寶鬘論》第一品。由于有質礙的色體,唯是名言有,所以,虛空也是唯名言有,沒有實體。又因爲四大種沒有自性,又如何有自性成就的色法呢?是故,唯名言的這個名言也是無自性的,因爲有此名言的法無自性故。
174、 把一切經教的精髓,略攝爲一處的這部菩提道次第直授,是由于幾位聰慧者的殷重勸請,同時也爲了我本人的憶念串修,而寫成的。對于其中的過失,如遺漏未說、顛倒解釋、措辭低劣、前後文義不連貫以及秘密處太過于顯露導致泄密等一切過失。惟願根本傳承上師、空行、護法聖衆悲憫寬恕。爲了寫成這本書,身口意發起精進,所産生的一切福德,惟願回向圓滿無謬、次第井然不亂的噶丹教法,弘揚于一切方所。還祈願以彼福力,一切衆生不被相似法迷惑,追隨大車的清淨道迹,迅速證得一切種智的佛果。尤其願精勤地秉持、守護、弘揚法王宗喀巴教法的人天大衆,勢力威德光明顯赫,增盛增廣,願安樂妙善的吉兆遍布世間。
《速疾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