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是这样,不管在人天、地狱、饿鬼、畜生哪一道受生,都不是安稳的乐园,所以应当知道,这个生就是盛满痛苦的容器啊!
122、纵使头发或衣服着了火,都可以置之不理,而应努力斩断生死的相续,因为最重要的事情也无过于此。
123、临死的时候,要永远离开挚爱的亲人,再也没有机会重新相逢,犹如从树枝上飘落下的树叶,又如一去不复返的滚滚江河水。
124、天界的天人将死时有五种衰相出现。一、身色的威光消失,变得黯淡无光;二、不愿坐在以前喜欢坐的宝座上;三、头上原来鲜艳的花冠,枯萎凋谢;四、洁净的天衣上有了污垢;五、身体本来不出汗,此时腋下却流出汗水。这五种衰相预示着这位天人将要死亡,就像地上的人将死时,会出现各种死亡的征兆那样。
125 、所谓轮回,即是由惑业的支配,不断地受取有漏五取蕴,在三界内流转不息,这个有漏的五取蕴可以说就是轮回。
126、此段指出六种根本烦恼,分别为无明、贪、嗔、慢、见、疑,无明更是其它的根本。
127、 坏聚见:又称萨迦耶见。分两种:执我坏聚见和执我所坏聚见。是将可坏灭的及暂时和合聚集的五蕴与法,执着为真实的我与我所的染污慧。
128、如释云:“谓乃至几时贪著于我,则彼补特伽罗流转生死。若谁见有补特伽罗我,则彼常时爱著于我。由著我故,当爱我乐。由爱障蔽过失,见为功德,周遍爱著。执乐为我所,为成办彼乐而追取故。又彼我执,是过失之根本,以有我执,则知有他。由执我他之分,发生贪嗔。由与此贪嗔相联系,当生一切过失故。”
129、《入中论》皈敬颂中的偈子为:“最初说我而执我,次言我所则著法,如水车转无自在,缘生兴悲我敬礼。”意思为:一切众生最初由我名,而生起我执,由执我故,遂执着于属于我的东西,起我所执,对于衣食受用诸法,贪求不已,造业受苦,流转生死,犹如水车,循环不息,哪有自在可言?这种缘无义受苦的众生而兴起的悲心,即生缘悲,我向这种悲心敬礼。
130、现在或许有人违背了国王的圣旨,但可能会侥幸地没有受到惩罚,但如果肆意违越了能仁的教诫,就会像头上长着多罗树枝的龙一样,堕落在旁生里受苦。
131、四灌顶:宝瓶灌顶、秘密灌顶、智慧灌顶、句义灌顶。
132、 没有力量利益世间有情的声缘二乘,是应当舍弃的;那些以一味利他为己任的菩萨,理应当最初即进入由诸佛大悲心开示的大乘。
133 、七因果:修菩提心的七道程序,依次为知母、念恩、报恩、悦意慈、悲心、增上意乐、正发菩提心。后者的生起要有前者为前提,故称因果。
134、过去世中,我曾残忍地杀害你,同样,我也曾被你无数次地杀害。既然,相互间结怨相杀从未停息过,你们又为什么这样牵挂贪恋我呢?
135、以前,因为我不了解,死时必须舍弃生前的一切,所以,一直为了贪恋身财、亲友,或怨憎仇敌,而造作了种种的罪业,日复一日,仇敌都将化为虚无,亲人也将如云烟一般消失无踪,我自己也必死无疑;同样,一切终归于空无。
136、这一生的父母子女以及六亲眷属,都是由于因缘暂时聚合在一起,犹如旅途中相遇的旅伴,转眼间又要各奔东西,所以,我们不要有太多的牵挂、贪恋。
137、 见《释量论》成量品。是说在最初受生的时侯,其气呼吸、诸根、意觉等,并不是不观待各自的同类因,只是从身体的四大产生的。以此证明有前后世。
138 、最初刚刚入胎的心识是前陈宗依;应当有其近取因——前念的心识是后陈宗依;是心识故是原因;如现在的心识是喻。三支论式简述之:(宗)最初刚刚入胎的心识应当有其近取因——前念的心识;(因)是心故;(喻)如现在的心识。
139 、三千大千世界:如《俱舍论》中世间品说:四大部洲、日月、须弥山、欲界天、梵世间各一千,总说为一小千世界,千倍小千名一中千世界;千倍中千世界,总名大千世界,又由于大千世界三千倍于小千世界,又称三千大千世界。
140 、出自《毗奈耶事》与《本生传》。慈力王所在地的牧民能免于五药叉啖夺精气。
141、 纽绒巴:京俄瓦的高足之一。
142、 在无量无边的佛刹中,用尽无量无边的供品,恒常地供养殊胜的大士佛陀,这样积下的福德,还不如一刹那数短的时间里修习慈心的一分。
143、 慈法的八种功德:一、天或人等都生起慈爱心;二、天人等恒常地守护他;三、心常怀喜悦;四、身体安乐;五、毒不能害;六、刀不能害;七、不用费力,能满所愿;八、来世生入梵天天界。
144 、每日三时布施三百罐饮食,每罐容量大小可盛一斗米粥,并且菜蔬种类达六十种之多,还不如一小会修习慈心的福德一分。
145、二障:烦恼障及所知障。
146、如果有人想要以最迅速有效的方法,救护自己和其他众生免除一切痛苦,那么他应当努力修习这种自他换的法门,因为这是最殊胜的秘密成佛法门。
147、所有这世间上的种种快乐,都是从谋求别人的幸福而逐渐缘生的。所有这世间上的一切痛苦,都是由追求自己的安乐而暗中形成的。这些道理明白易晓,何必再多费唇舌呢?愚笨的凡夫不断追求自利,却惨遭痛苦;牟尼一切智者一向利益众生终成正觉。你瞧,这两方面的功过得失差距有多大A!如果一个人不能学习以自己的幸福,真诚地去替换别人的痛苦。那么未来非但不能修成圆满的佛果,即使在生死中也不会有快活的日子。
148、 诚恳地祈求诸佛菩萨众,悲悯地垂念于我;诸佛如来过去初发菩提心时,都先发起愿、行菩提心,然后再遵循修学的先后次第,把心安住在所受持的菩萨学处上;现在为了利益众生,我也要效法诸佛,在发起愿心之后,受持行菩提心;然后再按部就班地努力修学所受持的各种学处。
149 、我侥幸地在人中受生,如今由此发心并令其充满价值,这一生总算没有被白白地浪费,今天,又因发心而诞生在佛陀的家庭中,欢喜地成为继承如来家业的佛子,所以从今以后,无论如何,我的一切所作所为都要合乎佛子的身份,决不让自己再作出卑劣的恶行,以免染污这无垢尊贵的佛族。
150、 见《入行论》第一品。菩提心利益品。
151、 此处依瑜伽部菩萨戒。
152、《宝鬘论》文,全颂为:“具信故依法,具慧故正知。二中智为主,信是彼前导。”是说,有了对业果、四谛和三宝等的信心,方能依止修行增上生的因—十善法;有了通达甚深空性的智慧,方能如实了知实际究竟义;在信心与智慧二者中,以智慧为主。只有有了智慧,才能解脱三有,对业果等清净的信心,则作为这种智慧的前导,若没有信心为前导,也就不会发生智慧断烦恼的事了。
153、临死时,既然这一切财产最终都要同时舍弃,还不如现在就布施给有情为妙。
154、帕当巴:即当巴桑结,或称帕当巴桑结。南印度人,为西藏希解、觉域二派教法的始祖。他曾依金洲大师学法。
155、大仙人道:佛道。
156、例如一个束手待杀的人,若因断手而得以逃命,岂非明智之举吗?同样,若藉着忍受辞亲割爱等人间修行的小苦,而脱离地狱等大苦,岂非更为明智吗?
157、伤害和痛苦具有很多益处:它使我们心生厌离,能去除骄矜和傲慢,并对轮回众生产生悲愍,自然地羞于作恶,欢喜行善。
158、 无我:人法二种无我。
159、十二分教:契经,直说法义之长行;重颂;讽颂,不依长行,直作偈颂;因缘,如诸经序品,即因缘经;本事,佛说弟子过去世因缘之经文;未曾有,记佛现神力不可思议之经文;本生,佛说自身过去世因缘之经文;譬喻;论义,以法理论义问答之经文;自说,如阿弥陀经;方广;授记。前三为经文之体裁,余九从其经文所载之别事而立文。
160、由于菩萨净除了罪恶,所以身安而无苦;又因为已善达无我的道理,所以坦荡而无忧。
161、欣然骑上菩提心的千里宝马,从安乐驰向更殊胜的无上安乐;有智慧的人怎会生起疲厌而弃舍菩萨行呢?
162、如上所说的七支供、回向、发愿等的福德,如果有了体积,即使以恒河沙数的世界为容器,也盛不下呀!这是世尊金口亲说,载于经中。其中的原因也很显然,所饶益的有情界无量无边,那么这种希望利益他人的心,所产生的福德也同样无量无边。
163、施同,指同前面讲的布施度;示,指爱语;劝学,指利行;自亦随顺转,指同事。
164、有智慧的行者修行的处所,有五种条件:一、易得指容易获得如法的食物;二、贤善处指没有野兽,强盗、非人等的伤害,并且有加持力的地方;三、善地指水土宜人,不生疾病的风水宝地;四、善友指见行一致的人作为同参道友;五、瑜伽安乐资具指对修行的法以闻思抉择清楚,精通所修的内容。
165、总义:是指佛像在我们意识中现起的影像;半分是指佛的影像没有全部现出来,只是粗略地现出一头二手二足的大致轮廓。
166、大德月:即月宫论师,师从安慧论师,尽得世亲唯识之学,曾至那兰陀寺与中观宗月称往复辩难,历经七年之久。
167、 清净的三摩地是在依八种断除过失的行法,灭除五种过失后产生的。八断行对治五过失:信、欲、进、轻安对治懈怠;正念对治忘失教授;正知对治沉掉;作行对治不作行;等舍对治作行。
168、昏昧:一种身心沉重,想睡觉的心理障碍,是沉没之因,或是无记,或是不善。
169、澄净分与明了分不是指境,而是指有境心是否澄净或明了。
170、即明分力,指心对所缘境执持的力量。明了分与明分力的有无,犹如手持念珠时,用劲松紧的差别。
171、无方分极微:佛教内部如经部宗认为极微尘是一切物质中,最微细且不可再分析的物质单元,这种极微没有东方、西方、南方、北方、上方、下方的概念,即无方分。在此处破斥这种无方分极微的存在。
172、此段文在《唯识二十颂》中。意思为:如果无方分极微周围有六个极微尘围绕,这样一来,这个无方分极微就应该有东南西北及上下六部分,它就不再是无方分了。如果中间的这个极微尘是与其它的六个极微同处在一个地方,这样彼此互融互摄,那么,由极微聚合的色法,如山岳等,也就永远保持微小的形态,我们永远也不会看到。因此无方分的极微是不存在的。以此证成极微不是无方分的。
173、见《宝鬘论》第一品。由于有质碍的色体,唯是名言有,所以,虚空也是唯名言有,没有实体。又因为四大种没有自性,又如何有自性成就的色法呢?是故,唯名言的这个名言也是无自性的,因为有此名言的法无自性故。
174、 把一切经教的精髓,略摄为一处的这部菩提道次第直授,是由于几位聪慧者的殷重劝请,同时也为了我本人的忆念串修,而写成的。对于其中的过失,如遗漏未说、颠倒解释、措辞低劣、前后文义不连贯以及秘密处太过于显露导致泄密等一切过失。惟愿根本传承上师、空行、护法圣众悲悯宽恕。为了写成这本书,身口意发起精进,所产生的一切福德,惟愿回向圆满无谬、次第井然不乱的噶丹教法,弘扬于一切方所。还祈愿以彼福力,一切众生不被相似法迷惑,追随大车的清净道迹,迅速证得一切种智的佛果。尤其愿精勤地秉持、守护、弘扬法王宗喀巴教法的人天大众,势力威德光明显赫,增盛增广,愿安乐妙善的吉兆遍布世间。
《速疾道》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