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鸣菩萨造。
56 、其正式名称为《大乘三蕴经》,分三部分:忏悔、随喜、回向。或称为《三十五佛忏》。
57、应当舍弃这种自私自利贪著未来异熟果报的心,由此则可守护一切善法,对于已作的善业,不应后悔,也不要宣扬过去作的善事。
58、五种补特伽罗:一、佛;二、菩萨;三、学无学缘觉;四、学无学声闻;五、凡夫。
59、犹如一滴水融入大海,那么,在大海没有枯干期间,这滴水都会存在,同样的道理,把所积的善根回向大菩提,在未证菩提之间,善根也没有穷尽的时候。
60 、智慧勇识:密乘生起次第中,三重勇识之一,在三昧耶尊胸中莲花、日轮等宝座上,所观等同三昧耶尊形容、不同三昧耶尊形容或种子所生手帜等。
61、 此处为直授资粮田收法。
62、 四身:智慧法身、自性法身、受用报身、变化身。
63、 五次第:由修生圆次第进入成佛的五种修法阶段,分别为:语远离、意远离、幻身、光明、双运。
64、舍弃其余一切的供养方式,好好地在供养上师方面用功,由于令上师欢喜,将会证得一切种智的果位。
65、能够依照这样的依止法,如法依止上师的弟子,我会住在那位上师身中,高兴地接受弟子的供养,由此欢喜将加持弟子自心上的业障得以净化。
66 、萨迦班智达:(1182—1251),本名贡噶坚赞,为萨迦五祖之第四祖。扎巴尖参是其上师和叔父。
67、千劫中修行六度万行,布施头目髓脑手足等所积的广大资粮,我们只需刹那间如理地依止承事上师即可积集,所以对于侍奉上师应好好地修习欢喜心啊。
68、作者为辛底巴,为印度超岩寺中著名大师之一,阿底峡曾依之学法。
69、虽仅仅从某处听闻到一首偈子,如果不把他作为自己的师尊,未来的百世中投生为犬类,即使再生为人也是种姓低贱之辈。
70、如果某人毁谤了自己的阿阇黎,即使他在千劫的时间里,舍弃一切睡眠散乱,精勤地修习各种续部里的最胜修法,也不过是修地狱等痛苦的因而已。
71、有的有情虽然造下无间业,或其它重大的罪恶,但可以在金刚乘大海中,依靠象“密集”这类的殊胜密法,也可以得到殊胜成就,但如果至心恶意毁谤上师,这种人再怎么修高深的密法,也不会得到成就。
72、嗔恨自己的上师有多少刹那数的时间,就会摧坏在这么多数劫的时间里积集的善根,还会在这么多数劫的时间里,饱受地狱的痛苦。
73 、大宝佛子:即无著贤(1295—1369),是一位萨迦派高僧,为宗喀巴的上师仁达瓦的一位师长。此颂文出自其所作的《佛子行三十七颂》。
74、如果与谁相伴,会使我们的三毒增长,闻思修事也日渐衰减,并使我们泯灭慈悲的心,应当远离这样的恶友,即是佛子的行为。
75 、能依所依:指坛城中的本尊圣众及宫殿。
76、为了利益有情,诸佛有时现为帝释天或梵天王,或者现为魔王相,但是世间人不能明白其中的真相。更有些现为女人相,或者畜生的样子,他们本没有贪心,却示现有贪心,本没有怖畏、愚痴、癫狂、身体的残疾,却示现如是等等的过失,不管怎样说,这都是为了调伏相应的有情而变化出各种各样的外相。
77 、善星:曾作释迦牟尼佛多年的侍者,后生大邪见,详见《大般涅槃经》第十二品。
78 、在汉译《大方广华严经》中,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十七参无厌足王。
79 、无庄严阿罗汉:即慧解脱阿罗汉。未得灭尽定,唯由慧力于烦恼障得解脱,未离定障。
80、如释迦佛他是不由师教,自己觉悟的真实薄伽梵,是独一无二、最为尊贵的天中天,然而由于我们的上师亲自如理地传授各种修行教授故,所以说上师的恩德比佛更为超胜。
81 、扎巴尖参:译言称幢(1147—1216),宋代藏传佛教萨迦派高僧,年二十六继承萨迦法位。为萨迦五祖之第三祖。
82、由清净的戒律才可能免除投生为各种各样的畜生,才可以远离八种无暇,得到闲暇来修学佛法。
83、八无暇:一、受持没有三世、业果等的邪见人;二、旁生;三、饿鬼;四、地狱;五、无佛出世的黑暗劫;六、边地中野蛮未开化之人;七、愚痴聋哑等诸根不具者;八、长寿天。投生为这八种的任何一种,即是八无暇的过患。现在既然远离这八种无暇处,在获得有暇的这段时间,应当好好地努力修习,以期脱离生死。
84、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85、中土 :四众弟子游化之地。
86、五无间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87、毗奈耶:梵语。译曰灭,灭三业罪过之义,通译为律,即律藏,在此处则代表三藏。
88 、其它三洲的人,受用富裕,得以愉快地生活,但由于没有分别观择的智慧,所以他们的心智无比愚昧,不能分辨诸法的差别。而赡部洲的人由强大的业力所感召,所以被称为“业地人”。
89、浊世:五浊之世,分别为寿浊、有情浊、烦恼浊、见浊、劫浊。
90、三种律仪: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
91、人们大部分去作各种各样的恶业,所以这些凡夫,死后大多数定会堕入恶趣。
92、大海喻轮回处;海龟喻苦海众生;眼盲喻无明;牛轭喻佛法;百年乃一出水喻偶获人身;龟颈入轭木孔喻值佛得度。
93、诸佛菩萨、独觉以及佛的声闻弟子,都要示现涅槃,舍弃这个幻躯,更何况其他的凡夫俗子呢?
94、三界中,无常大鬼不能到达的地方,是根本找不到的,不管是在冥冥的空中,还是在深邃的海底,还是在苍茫的山林间。
95、具有五种神通的大仙,虽然能腾空到达非常遥远的地方,但他永远到不了没有死亡恐怖的安隐乐园。
96、我的寿命随着昼夜,没有暂停地流逝,日渐衰减,不仅如此,又没有从别处增添寿数的机会,象这样的状况,我怎么会不死呢?
97 、北俱卢洲人,寿数一定为一千岁,西牛货洲人寿数为五百岁,东胜身洲人寿数为二百五十岁,南赡部洲人,寿数不决定,末劫时,十岁就已是长寿的了,而在劫初,寿数却有无量百千岁。
98、我们上午所见到的很多人中间,有的人下午就永远见不到了,我们下午所见到的很多人中间,有的人第二天清晨就永远见不到了。
99、很多的男子女人,正值青春少壮时就突然死了,怎能仅仅因为他还年轻,就可以断定他一定会活下来呢?有的人死在胎中,有的人刚生下来就夭折了,如是有的刚学会在地上乱爬,有的刚刚蹒跚学步,……总之,死亡的时候,有年老、有年幼,有青春韶华。就这样,一个接一个地死去,犹如果子熟透了,自然地从树上落下一般。
100、对于我们而言,明天与后世哪一个先到来,是难以预料的,所以不要汲汲追求明天的生计,应当在来世的利益上下番功夫!
101、导致我们死亡的因素是那样的多,而让我们安享天年的因素却是如此的稀少。
102、由旬:或者称逾缮那,古印度长度单位名。五尺为弓,五百弓为一俱卢舍,八俱卢舍为一由旬,约合二十六市里许。
103、地狱里极为剧烈粗暴的痛苦,即使经受了百千万年,但如果恶业没有报尽,也一定不会舍弃身命,从中解脱出来。
104、 见《菩提心利益品》。如云:“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佛言彼堕狱,久如心数劫。”
105、 有十四种根本堕罪。
106、作为饿鬼要尝受遍求不得,难遂所愿的无边痛苦,并且无法改变这种既成的现实,饥渴、寒热、困顿、羸弱,还有种种的恐惧不安,如是等难以忍受的大苦,恒常困扰着它们。
107、文见《随念三宝经》。
108、对于佛宝,依一位补特伽罗,生最胜福;对法宝,即依此法生最胜福;对于僧宝,依多位补特伽罗生最胜福。
109 、见闻觉知:见为眼见的事物;闻为耳闻的事物;觉为鼻、舌、身三者感觉的事物;知为意识了知的事物。
110 、例如业果、四谛、三宝等。
111、大师开示的教授中,如暇满、义大、难得的道理,速疾坏灭,后生恶趣受苦的道理,以及皈依三宝、深信业果,从而摆脱恶趣苦的道理,我们如果能好好地思惟,获得了坚固的定解,就已经抓住了清净正道的根本。
112、 五神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和神变通。
113 、五明:声明、因明、内明、工巧明和医方明。
114 、八大悉地:宝剑、丸药、眼药、神行、金丹、飞游、隐身和土行。
115、众生由于业力因缘的转换,前世的母亲今生成为自己的妻子;前世的父亲,今生转为自己的儿子;怨恨的敌人成了自己的朋友。同样也有反过来的情况,所以说轮回中,亲仇是不决定的。
116、即使成了世间供奉的帝释天王,也会由于业力,再堕落到地上,成为一个平庸的人;即使成了统御四方的转轮王,还会在轮回之中成为别人随心奴役的仆人。
117、即便得到欲界天人的五欲妙乐,或者梵天的离欲清净乐,后仍会堕入无间地狱中,成为烈火的柴薪,恒常不间断地饱受痛苦的煎熬。
118 、无数次地在地狱中,被迫喝的烊铜铁水,即使大海水的体积也没有那样多;无数次地投生在狗或猪中,所食的肮脏东西,已远远地超过须弥山王的巍峨;又无数次地在生死轮回中与至爱的亲友依依惜别,悲极流下的眼泪,大海都盛不下;又由于相互斗争仇杀,被砍下的脑袋,堆积起来的高度会耸入梵天世界。
119、我孤零零地一个人来到这世上,出生时,骨肉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大限来时,还必须各自分散,何况是原本个体就相异的亲友呢?生时,我孤零零地出生;死时,也只能独自死去。没有人能分担我四大分离的痛苦,只会妨碍我解脱的亲友有什么用呢?
120、 取蕴:或五取蕴,由惑业二因受取的五蕴之身。
121、轮回的本相…
《速疾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