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鳴菩薩造。
56 、其正式名稱爲《大乘叁蘊經》,分叁部分:忏悔、隨喜、回向。或稱爲《叁十五佛忏》。
57、應當舍棄這種自私自利貪著未來異熟果報的心,由此則可守護一切善法,對于已作的善業,不應後悔,也不要宣揚過去作的善事。
58、五種補特伽羅:一、佛;二、菩薩;叁、學無學緣覺;四、學無學聲聞;五、凡夫。
59、猶如一滴水融入大海,那麼,在大海沒有枯幹期間,這滴水都會存在,同樣的道理,把所積的善根回向大菩提,在未證菩提之間,善根也沒有窮盡的時候。
60 、智慧勇識:密乘生起次第中,叁重勇識之一,在叁昧耶尊胸中蓮花、日輪等寶座上,所觀等同叁昧耶尊形容、不同叁昧耶尊形容或種子所生手幟等。
61、 此處爲直授資糧田收法。
62、 四身:智慧法身、自性法身、受用報身、變化身。
63、 五次第:由修生圓次第進入成佛的五種修法階段,分別爲:語遠離、意遠離、幻身、光明、雙運。
64、舍棄其余一切的供養方式,好好地在供養上師方面用功,由于令上師歡喜,將會證得一切種智的果位。
65、能夠依照這樣的依止法,如法依止上師的弟子,我會住在那位上師身中,高興地接受弟子的供養,由此歡喜將加持弟子自心上的業障得以淨化。
66 、薩迦班智達:(1182—1251),本名貢噶堅贊,爲薩迦五祖之第四祖。紮巴尖參是其上師和叔父。
67、千劫中修行六度萬行,布施頭目髓腦手足等所積的廣大資糧,我們只需刹那間如理地依止承事上師即可積集,所以對于侍奉上師應好好地修習歡喜心啊。
68、作者爲辛底巴,爲印度超岩寺中著名大師之一,阿底峽曾依之學法。
69、雖僅僅從某處聽聞到一首偈子,如果不把他作爲自己的師尊,未來的百世中投生爲犬類,即使再生爲人也是種姓低賤之輩。
70、如果某人毀謗了自己的阿阇黎,即使他在千劫的時間裏,舍棄一切睡眠散亂,精勤地修習各種續部裏的最勝修法,也不過是修地獄等痛苦的因而已。
71、有的有情雖然造下無間業,或其它重大的罪惡,但可以在金剛乘大海中,依靠象“密集”這類的殊勝密法,也可以得到殊勝成就,但如果至心惡意毀謗上師,這種人再怎麼修高深的密法,也不會得到成就。
72、嗔恨自己的上師有多少刹那數的時間,就會摧壞在這麼多數劫的時間裏積集的善根,還會在這麼多數劫的時間裏,飽受地獄的痛苦。
73 、大寶佛子:即無著賢(1295—1369),是一位薩迦派高僧,爲宗喀巴的上師仁達瓦的一位師長。此頌文出自其所作的《佛子行叁十七頌》。
74、如果與誰相伴,會使我們的叁毒增長,聞思修事也日漸衰減,並使我們泯滅慈悲的心,應當遠離這樣的惡友,即是佛子的行爲。
75 、能依所依:指壇城中的本尊聖衆及宮殿。
76、爲了利益有情,諸佛有時現爲帝釋天或梵天王,或者現爲魔王相,但是世間人不能明白其中的真相。更有些現爲女人相,或者畜生的樣子,他們本沒有貪心,卻示現有貪心,本沒有怖畏、愚癡、癫狂、身體的殘疾,卻示現如是等等的過失,不管怎樣說,這都是爲了調伏相應的有情而變化出各種各樣的外相。
77 、善星:曾作釋迦牟尼佛多年的侍者,後生大邪見,詳見《大般涅槃經》第十二品。
78 、在漢譯《大方廣華嚴經》中,爲善財童子五十叁參,第十七參無厭足王。
79 、無莊嚴阿羅漢:即慧解脫阿羅漢。未得滅盡定,唯由慧力于煩惱障得解脫,未離定障。
80、如釋迦佛他是不由師教,自己覺悟的真實薄伽梵,是獨一無二、最爲尊貴的天中天,然而由于我們的上師親自如理地傳授各種修行教授故,所以說上師的恩德比佛更爲超勝。
81 、紮巴尖參:譯言稱幢(1147—1216),宋代藏傳佛教薩迦派高僧,年二十六繼承薩迦法位。爲薩迦五祖之第叁祖。
82、由清淨的戒律才可能免除投生爲各種各樣的畜生,才可以遠離八種無暇,得到閑暇來修學佛法。
83、八無暇:一、受持沒有叁世、業果等的邪見人;二、旁生;叁、餓鬼;四、地獄;五、無佛出世的黑暗劫;六、邊地中野蠻未開化之人;七、愚癡聾啞等諸根不具者;八、長壽天。投生爲這八種的任何一種,即是八無暇的過患。現在既然遠離這八種無暇處,在獲得有暇的這段時間,應當好好地努力修習,以期脫離生死。
84、四衆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85、中土 :四衆弟子遊化之地。
86、五無間罪: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
87、毗奈耶:梵語。譯曰滅,滅叁業罪過之義,通譯爲律,即律藏,在此處則代表叁藏。
88 、其它叁洲的人,受用富裕,得以愉快地生活,但由于沒有分別觀擇的智慧,所以他們的心智無比愚昧,不能分辨諸法的差別。而贍部洲的人由強大的業力所感召,所以被稱爲“業地人”。
89、濁世:五濁之世,分別爲壽濁、有情濁、煩惱濁、見濁、劫濁。
90、叁種律儀: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
91、人們大部分去作各種各樣的惡業,所以這些凡夫,死後大多數定會墮入惡趣。
92、大海喻輪回處;海龜喻苦海衆生;眼盲喻無明;牛轭喻佛法;百年乃一出水喻偶獲人身;龜頸入轭木孔喻值佛得度。
93、諸佛菩薩、獨覺以及佛的聲聞弟子,都要示現涅槃,舍棄這個幻軀,更何況其他的凡夫俗子呢?
94、叁界中,無常大鬼不能到達的地方,是根本找不到的,不管是在冥冥的空中,還是在深邃的海底,還是在蒼茫的山林間。
95、具有五種神通的大仙,雖然能騰空到達非常遙遠的地方,但他永遠到不了沒有死亡恐怖的安隱樂園。
96、我的壽命隨著晝夜,沒有暫停地流逝,日漸衰減,不僅如此,又沒有從別處增添壽數的機會,象這樣的狀況,我怎麼會不死呢?
97 、北俱盧洲人,壽數一定爲一千歲,西牛貨洲人壽數爲五百歲,東勝身洲人壽數爲二百五十歲,南贍部洲人,壽數不決定,末劫時,十歲就已是長壽的了,而在劫初,壽數卻有無量百千歲。
98、我們上午所見到的很多人中間,有的人下午就永遠見不到了,我們下午所見到的很多人中間,有的人第二天清晨就永遠見不到了。
99、很多的男子女人,正值青春少壯時就突然死了,怎能僅僅因爲他還年輕,就可以斷定他一定會活下來呢?有的人死在胎中,有的人剛生下來就夭折了,如是有的剛學會在地上亂爬,有的剛剛蹒跚學步,……總之,死亡的時候,有年老、有年幼,有青春韶華。就這樣,一個接一個地死去,猶如果子熟透了,自然地從樹上落下一般。
100、對于我們而言,明天與後世哪一個先到來,是難以預料的,所以不要汲汲追求明天的生計,應當在來世的利益上下番功夫!
101、導致我們死亡的因素是那樣的多,而讓我們安享天年的因素卻是如此的稀少。
102、由旬:或者稱逾繕那,古印度長度單位名。五尺爲弓,五百弓爲一俱盧舍,八俱盧舍爲一由旬,約合二十六市裏許。
103、地獄裏極爲劇烈粗暴的痛苦,即使經受了百千萬年,但如果惡業沒有報盡,也一定不會舍棄身命,從中解脫出來。
104、 見《菩提心利益品》。如雲:“博施諸佛子,若人生惡心,佛言彼墮獄,久如心數劫。”
105、 有十四種根本墮罪。
106、作爲餓鬼要嘗受遍求不得,難遂所願的無邊痛苦,並且無法改變這種既成的現實,饑渴、寒熱、困頓、羸弱,還有種種的恐懼不安,如是等難以忍受的大苦,恒常困擾著它們。
107、文見《隨念叁寶經》。
108、對于佛寶,依一位補特伽羅,生最勝福;對法寶,即依此法生最勝福;對于僧寶,依多位補特伽羅生最勝福。
109 、見聞覺知:見爲眼見的事物;聞爲耳聞的事物;覺爲鼻、舌、身叁者感覺的事物;知爲意識了知的事物。
110 、例如業果、四谛、叁寶等。
111、大師開示的教授中,如暇滿、義大、難得的道理,速疾壞滅,後生惡趣受苦的道理,以及皈依叁寶、深信業果,從而擺脫惡趣苦的道理,我們如果能好好地思惟,獲得了堅固的定解,就已經抓住了清淨正道的根本。
112、 五神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和神變通。
113 、五明:聲明、因明、內明、工巧明和醫方明。
114 、八大悉地:寶劍、丸藥、眼藥、神行、金丹、飛遊、隱身和土行。
115、衆生由于業力因緣的轉換,前世的母親今生成爲自己的妻子;前世的父親,今生轉爲自己的兒子;怨恨的敵人成了自己的朋友。同樣也有反過來的情況,所以說輪回中,親仇是不決定的。
116、即使成了世間供奉的帝釋天王,也會由于業力,再墮落到地上,成爲一個平庸的人;即使成了統禦四方的轉輪王,還會在輪回之中成爲別人隨心奴役的仆人。
117、即便得到欲界天人的五欲妙樂,或者梵天的離欲清淨樂,後仍會墮入無間地獄中,成爲烈火的柴薪,恒常不間斷地飽受痛苦的煎熬。
118 、無數次地在地獄中,被迫喝的烊銅鐵水,即使大海水的體積也沒有那樣多;無數次地投生在狗或豬中,所食的肮髒東西,已遠遠地超過須彌山王的巍峨;又無數次地在生死輪回中與至愛的親友依依惜別,悲極流下的眼淚,大海都盛不下;又由于相互鬥爭仇殺,被砍下的腦袋,堆積起來的高度會聳入梵天世界。
119、我孤零零地一個人來到這世上,出生時,骨肉本來是連在一起的,大限來時,還必須各自分散,何況是原本個體就相異的親友呢?生時,我孤零零地出生;死時,也只能獨自死去。沒有人能分擔我四大分離的痛苦,只會妨礙我解脫的親友有什麼用呢?
120、 取蘊:或五取蘊,由惑業二因受取的五蘊之身。
121、輪回的本相…
《速疾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