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是非常瘋狂的。總之,要觀照進餐時的每個真實的感覺,而不是有口無心地說。
回想食物的美味與否就是想蘊,以憤怒的想法去思考就是行蘊,了別舌頭與食物的接觸是識蘊的功能,而食物本身則是色蘊。
進食時,你可以觀色、受、想、行、識等五蘊。這是真的五蘊,它們並不是從教科書、課堂上或死背來的五蘊,那些聽來或背來的五蘊無法呈現無常、苦和無我的真理。
隨著觀察的過程直到結束,你可以先說「開始吃呀」,吃完後再說「吃完呀」,依照緣起法則,一個現象接著一個現象生起,符合因緣法則的變化,其中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實體在做任何事,這就是無我的本質。
不斷的覺知這個本質,最後你會對曾以爲是美味的食物感到厭煩,執著的感覺也將減少,至于消滅,消滅呀……滅去呀……完全息滅呀。
用餐後要起身時,你要先覺知起身的動作:起身呀……起身呀……站呀。如果要整理餐桌、洗碗,就默念「拿起盤子呀……拿起刀叉及湯匙呀」,只是覺知拿起的動作而沒有「我」在做事的念頭,當然這是一般自然的情形。「擦地呀」,只有動作,沒有做動作的「人」,無論清潔與否,只是觀察,如實觀照事物的本來面目,不要覺得快樂或不快樂,這就是培養正念的方法,心裏試著不要起起伏伏,或快樂、悲傷,或上上下下等。完成後,再覺照下一個動作,無論走出去或走到那裏,都要清楚覺知行走的每個動作。
現在可以覺知喝的動作,吃和喝常常是在一起的,你可以用覺知吃的步驟來覺知喝水的動作,從拿起玻璃杯開始覺知,然後是杯子接觸嘴唇、張開嘴巴、倒水、吞水的動作,也可以觀照喝水前的姿勢,如坐、站或躺的姿勢。
一舉一動都要明白地告訴自己:拿起呀、喝呀、吞呀、到胃呀。清楚了知每個動作,只有動作,沒有「我」,只有依緣起法則而生起的姿勢。
這個聽起來可能很可笑,但是爲了培養正念使它不中斷,就必須這麼做。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藉此增長正念,觀察自己的一舉一動,每個細小的動作都不放過,當你舉杯時,觀察動作,觀察其中每個小細節,觀察水如何碰觸到嘴唇、如何喝下、吞下等的過程,不要讓自己在沒有觀察下任意行動。
觀沐浴
現在再來談沐浴的部分,觀照是否要坐下或站著,或是想在澡堂或在河邊沐浴,覺知每個動作,然後注意沐浴的方式。你可以用一般人沐浴的方式,或用西方人常用的淋浴,如還是我們這裏常用的方法,那就是在河邊或水桶旁沐浴。
我們一般常用的沐浴方式是用勺子舀起水來,舀水呀……倒呀,觀察每個動作的細節,觀察水如何流過全身,觀察每個小細節,覺照力不要中斷了,觀察如何舀水、裝滿勺子,舉起呀、舉起呀、倒下啊,如果覺得水重,就默念「重呀」。
如果你覺得冷,就默念「冷呀」,如果水是熱的,就默念「熱呀」,覺得舒服,就默念「舒暢呀」,但不要被任何感受動搖心念,你可以有舒暢的覺受,但不要沈迷進去,當然這需要很微細的覺照力才行。舀呀……裝滿水呀……舉起呀……重呀……倒下呀……冷呀………熱呀……舒暢呀……這是屬于較粗層次的覺知方式。
如果想觀見無常的本質,就要覺知動作的生滅;想了知每種五蘊的存在,就要覺知每個感覺的生起,例如冷呀……冷呀。峇F知識蘊的生起──覺知感覺的存在。了知沐浴時生起的想蘊,這意味著即使在沐浴時你也能觀察五蘊,之後你就能觀察無常的本質,你將能洞見事物的無常相,也將看到幹擾如何生起。事實上,要常常沐浴就是件麻煩的事,麻煩呀……麻煩呀……麻煩呀。而這一切都是無我呀……無我呀……沒有自我呀。如果你有特殊的沐浴嗜好,現在可能醒覺了一點,不會再陷入沐浴的狂熱中,執取的感覺也會松脫……減輕呀……減輕呀,執著的感覺會消逝呀……消逝呀、滅盡呀……不再存在……不再存在呀。
這就是泰國沐浴的習俗,必須覺知每個步驟,如果你不覺知這些步驟,可能會沒有半點知覺地跳入水中,泰國人、西方人、中國人甚至小孩都是如此做的,他們都是心不在焉地跳入水中或是一頭栽進事情中。
觀排泄
現在來談談排泄的部分。當你想上廁所時會怎麼做?首先,覺知走到馬桶旁的動作,然後坐下,坐下啊……坐下呀。之後你會觀照到腸子在蠕動,蠕動呀……蠕動呀。或你也可以再多觀察幾個步驟,讓觀察更微細:想上廁所……感覺有壓力呀……往下出力呀……(腸內的東西在)往下移動呀……出來了呀……上完廁所呀等。之後,可以覺知清洗的動作,可以依照覺知沐浴的步驟去作觀,重點是了知每個當下的小步驟。
觀穿衣
現在觀察穿衣的動作。當然不同文化的人穿著也會不同,但是也有些共同的穿衣步驟:拿起衣服,拿起呀,穿上衣服……穿上呀。最粗層次的覺知是就觀這兩個步驟,若要更微細,就要多觀察幾個步驟:拿起呀、打開呀、抖衣呀、穿上呀。如果想覺知得更微細也可以,這不是浪費時間,而是爲了培養更敏銳的正念或覺知力。
如果你有系腰帶,就觀察如何拿起腰帶,覺知如何系上,如何繞在你的腰上等動作。覺知此時生起的五蘊中的任何一蘊,不管是受蘊或想蘊,都要仔細地觀察它們,直到最後,你會看見無常的變化,這時你就會了知無常的本質。
觀靜默
現在要進行最後的部分,靜默──說話之後是靜默,說話與靜默是不可分的難兄難弟,所以在此我將提及這兩者。從前面所提到的,你應該覺知該說什麼及不該說什麼。要說話前,確實注意到說話的內容後再說出口,現在可以說呀……怎麼說呀……說出呀……靜默呀。不僅對別人說話可以用這方法,對自己說話也可以如此進行覺知,自己要清楚將說什麼……說出口呀。說完之後,再保持覺知,然後再靜默……靜默呀。
你也可以觀察得更細微,現在該說呀……怎麼說呀……說出口呀……動嘴唇呀……說呀……結束呀……靜默呀。
靜默時,也可以觀察許多和靜默有關的步驟:該停止說話呀……決定停止說話呀……停止說話呀……閉嘴呀……靜默呀,然後覺知靜默,長時間的靜默。此時如果有任何起心動念,就去覺知或觀察它,此外,依然是靜默,覺知它,靜默就是這樣,全然空寂、安靜和完全無聲。現在如果有任何事情發生,都要覺知它,如果有噪音,就默念「噪音呀」;如果蚊子咬你,就默念「蚊子咬呀」;如果覺得h,就默念「痛呀」。無論發生什麼事,都告訴自己「就是這樣呀……這樣呀」。藉由這種方法延續正念,就可以覺知和身心相關的每件事。
我已經舉了許多有關姿勢和動作的例子,例如:坐、站、走、臥、吃、喝、沐浴、排泄、穿衣、說話及靜默,當然還可以覺知更多的事情,但只要能夠了解到這裏,任何狀況就能掌握了,巴利經典也是用以上的例子來說明的。
運用覺知觀照一切
你應該運用覺知的原理,覺知你在做的各種動作。
在禅修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不尋常的事物。此時,要穩住覺知力,當你看到、聽到或聞到不尋常的東西時,不要恐慌,只是去覺知它,告訴自己「聞呀」等即可。不要認爲那是怪異的事,只要覺知這種味道是屬于自然的味道,一顆不明智的心,此時可能會創造出惡魔、天堂和地獄等幻象。此時,如果你恰好看到類似這些的東西,只是去覺知它,知道那只是個幻象,幻象呀。無須說出它是惡魔或其它的東西,這種正念可使自己不致于亂了分寸,經由覺知的練習,可以治好有焦慮症的人。學著覺知身體的形相,只是軀殼呀……軀殼呀,學著認知受只是受,想只是想,行只是行,識只是識。
這些虛幻不實的外塵稱爲「內觀煩惱」(vipassana-kilesa),它們是禅修時的障礙,也是虛妄不實的幻象,只要覺知它們是色呀、聲呀、香呀、味呀,它們並不是邪魔及惡鬼,只是色、聲、香、味、觸、法等和五蘊接觸到的部分,如此而已。
現b假設你坐在這邊被蜈蚣咬了,不要受它的幹擾,只要覺知痛及疼痛的點,只覺知痛這個特殊的點,也別過分地想象自己即將死去,否則會破壞了整個覺知的過程,試著去覺知痛的感覺只是感覺罷了。
你可以經由自我控製、一心專注與正念的培養來拯救自己,而它的結果會是什麼?當然是智能。證得這種智能,將能達到醒覺,你將體會到離欲──無明、瞋恚束縛的解開,而從這些束縛中解脫出來。此時,可以默念:「松脫呀……息滅呀……息滅呀」。這就是超越所有障礙的狀態,超越呀。這些就是整個禅修的結果,不再有我執,凡事都只是依緣起法則生起的自然狀態,希望你們能學習緣起法則,它將使我們更易于掌握無我的意義。
我已經說完了覺知身體姿勢的方法。現在我將結束這場演講,我覺得有點疲倦想睡,昨晚到現在一整天我都還沒睡,因爲整天有訪客,沒有足夠時間睡覺,現在就覺得昏昏欲睡。好了,這就是整個觀姿勢的內容。
今天就講到這裏,其它時間就留給比丘們誦經,藉此激勵、強化你們的禅修意願。
《佛使比丘 內觀捷徑》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