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使比丘 内观捷径▪P11

  ..续本文上一页感觉是妄想颠倒的源头,爱和恨也是妄想颠倒的根源。如果能这么想,就比较不会陷入困扰之中。

  所以,问题来自「感受」,不论任何人,即使是小孩也会有爱、恨、害怕、焦虑、渴求或嫉妒的感觉,这些都是不快乐的根源,因为它们会造成执着。如果不再执着那些感受,就不会继续有爱、恨、恐惧、愤怒、羡慕和嫉妒。

  因此,每一次你觉知到感觉,就能从执着中解脱出来,即使是一点一滴地去除,终究会根除不好的、天生的个性和其它陋习,一切都会改善。禅修时,应该好好地觉察这颗心,你将会看见心中如何生起观慧,并且如何从执着中解脱出来,然后你可以默念「放下呀、放下呀、放下呀」,每默念一次,就代表观慧又增强了,仔细观察心是如何变得放下,放下,放下。此时的重点是觉知放下。

  观息灭

  下一步就是观息灭的状态。在经历了放下、放下、放下,最后达到息灭执着的境界时,默念:「息灭呀、息灭呀、息灭呀……执着息灭了」。「我」、「我所有」已经息灭,当你观知息灭的情形之后,就默念:「息灭呀、息灭呀」。在此观息灭的阶段,要一丝不苟、细心、成熟地觉知它。

  总而言之,此时你正在同一种姿势上修习立基于止与观的一心专注和觉知力,这也就是什么称它为「核子时代的止观禅修法门」的原因。

  我们身处于不可能放慢脚步的核子时代,所以修法也不能太慢,这就是必须用如上所劝告的方式来修观的原因。举例来说,我们必须观站姿,分析身心五蕴,观察它的生灭,注意它无常和无我的本质,然后体会从那状态中放下的过程,在观察执取已经息灭了之后,最终也将见证到舍弃最后的执着,这就是观站姿的内容,也就是观站姿的概要说明。

  关于观站姿,我再补充说明一点:你只能在限定的时间内修习它,它并不像坐姿或行走那么方便。因为要观站着的感觉时,你必须保持站着不动,因此这堶蛌k就会有时间的限制,当然,这是当你想修此法,或必须修此法的时候,就可以觉知站姿,也就是说,当你站着的时候,你就可以观站姿,或着当你想站着的时候,也可以去觉知它。这是必须的,因为我们要在一举一动之中修行。

  如果你要靠支撑才能站起来,那就倚靠支撑物修观吧。在这样的情况下,觉知依靠物或与依靠物接触的感觉,此时可以默念「倚靠呀、倚靠呀」,或知道「硬的呀,软的呀,粗的呀」,也可以明确地说出任何一种真正经验到的感觉。

  我已说完观倚靠着的内容,现在就结束观站姿这个主题,我已经很疲累,头晕得像是正坐在水上打转的船上一般,所以,演讲就此结束。

  好了,现在是结束本次演讲的适当时机,比丘们诵经之后,可以听听帕央(Payom)法师演讲的录音带,这录音带已被禁播了,我也还没听过,所以可以一起听。

  今天就讲到这里,其它时间就留给比丘们诵经,藉此激励、强化你们的禅修意愿。

  

  观卧姿及其它

  各位虔诚的法友大家好:

  这次演讲是纪念玛迦扑加节所举办的「核子时代的止观禅修法门」系列演讲第六次开示,要讲的主题是「观卧姿及其它姿势」。

  我不再重复已经说过的部分,请你们简单地回忆以前课程中有利于今天禅修的重点,你可以把觉知呼吸的技巧,用在观站姿和卧姿上。

  现在我要谈到观卧姿及其它动作,如:吃、喝、沐浴、排泄、穿衣、说话和沉默等。无论做什么,你都可以用相同的禅修原则,它们之间只有小细节上的不同,只要自行观察后就会知道。

  

  观卧姿

  躺下之前,先观察你正在改变坐姿,也就是必须从观察前一种姿势开始,绝不可能从站姿或行走中立刻变成卧姿。首先必须先坐着,然后再躺下,因此要觉知每个动作,观察如何从这个动作转换到下一个动作,这点前面已经讲过了。

  接着观察躺下的动作,心中默念「斜躺呀、斜躺呀」,无须出声,当弯下身体时,默念「斜躺呀、斜躺呀、斜躺呀」,当全身完全躺下时,默念「躺下呀、躺下呀、躺下呀」。

  这种禅修的方式听起来似乎有点可笑,但这是培养觉知力的方法,如果你想知道怎么一回事就要做做看。但是不要随着动物的本能发出「呀」,即毫无知觉地念「呀」。如果认为是「你」或「我」在禅修,那你的我执程度就确实很深了。所以,正确的做法是观察每个动作、姿势只是一种自然缘起的现象,是我们给予它们种种的名称,事实上并没有一个「我」在睡觉或躺着。因此非常精确、清楚地觉知到这只是躺着、躺着、躺着的动作。没有「人」在做躺着的动作,这才是正确、明智的观察方式,否则你就会依着动物的本能来观察它,「我」躺下……「我」躺下……「我」躺下,这实在是我执的表现,应该观照每个动作和姿势都只是自然缘起的现象,放下我执,「它就是那样呀」。这就是有智慧的禅观方式。

  为何要说「呀」?这是为了提醒你要觉知自己正在做什么,如此觉知力将会是完美、圆满且明利的。它随时都是完美、清楚、明利而且小心谨慎的。对!只要知道每个姿势都只是自然缘起的现象,依着自然的法则,除了「躺」的动作外,没有别的。为了能更微细地觉知,你可以觉知躺下时的二或三个步骤:倾斜、接触、躺下,这就是躺下的过程。倾斜呀……接触呀……躺下呀。

  不应该有自我的概念,或任何与「我」有关的想法,当每次说「呀」时,应该明白这只是个自然缘起的现象而已,你会从中获取智能。持续不断地觉知每个姿势,就是发展正念的方法,你将可获得正念、智能和一心专注,试试看就知道。

  你也可以把躺的动作分得更细来观察:倾斜呀、往下呀、接触呀、碰地呀、躺下呀。继续保持正念,继续觉知,正念就会是完美且敏锐。

  完全躺下后,你可以观察呼吸,依照我在第三次演讲里所说的方式,觉知呼吸的生灭、无常,觉知受、想、行和识的生起,观察五蕴的无常,即使正躺下时,也要观照它们。以上是卧姿的禅修方法。

  想睡的时候,也可以观照想睡的过程。首先,以觉知呼吸开始,当你打瞌睡时,就对自己默念「想睡呀、想睡呀、睡呀、睡呀、睡呀、睡呀」。让自己进入睡的状态……睡着呀。想想睡之前,也要觉知到你要醒来的时间,告诉自己要睡多久,自己就会自动准时地醒来。例如你希望三点起床,先试着使自己想到三点时要醒过来,它就会烙印在心中,时间一到就真的会醒来。

  刚醒来时,先不要动,也不要立刻起来。首先觉知自己正在醒来,然后对自己说「醒呀……醒呀」,不要匆匆忙忙地起床,在告诉自己「要起床呀、要起床呀」之后,再观照起床的动作,「起床呀……起床呀」,一直观察,直到你坐好及站起来为止,接下来再观照行走及其它的动作。

  这听起来似乎很可笑,被你教的小孩们可能会以为你疯了,但这是发展微细正念的方法,也是明智且精细的方法,用来发展正念、智能及一心专注,而且这快捷方式同时也可以培养戒、定以及智能。

  你可能知道培养正念有两种方式:一是在禅修时;另一则是在日常生活中。禅修时,可以严格地观照所做的每个动作。但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予以适当的觉知即可,不必观察太多步骤,无须放慢动作,要知道培养正念有这两种方法。又禅修时也可以培养自己的细心、谦和与智能。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觉知每个动作,但无须大声说你在做这个和做那个呀。

  说「呀」的目的是提醒自己正在做什么,只要能持续地保持觉知,你就会获得定力或一心专注,而当你明白这个生命是无我的时候,这就是智能。每个觉知的当下就是正知或正念,此时自己能遵守某些原则的能力就是「戒」,然后发愿持戒就不会徒劳而无功。你将如实地遵守誓约,进而培养一心专注,依戒行事比发愿持戒更重要,有人认为戒是在受戒口头发愿的仪式上取得的。但事实上,戒是在禅修中取得的。「戒」是一种能够把持自己,使自己处于良好状况的能力,而不是大声地说你将不杀、盗、淫等,最重要的是如何把持自己;「定」就是能使自己把心专注在某物上的能力;智能则是观知事物的本质是无我的;而能使我们时时刻刻保持觉知的就是正念。因此,在禅修时,同时可以培养戒、定、正念和智能。

  观用餐

  现在谈到用餐的姿势。在禅修期间,应该觉知每一个动作,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只要适度地观照即可。

  用餐时,我想你不会站着吃或边走边吃,最可能是坐着吃。首先,你坐着,并以我说过的方法作观,然后再观吃的动作。

  用餐前也有觉知的对象,要觉知时有些预备动作。例如觉知走路的动作,而走进斋堂、走进厨房时,要觉知走进厨房的动作;注意拿起盘子、拿起汤匙的方式,觉知每个小动作。例如伸出手……伸呀、伸呀、拿呀、拿呀、舀起食物呀等。

  粗层次的练习只观察两个步骤:舀呀、吃呀。觉知从盘里舀起食物及将食物放入口中的动作。

  如果你想觉知得更微细,可以观察舀起食物到放入口中之间的动作。例如:舀起、往嘴巴送、送到嘴唇、张开嘴巴、把食物拿起及将食物放入口中、嚼碎,吞咽呀。其中有很多步骤,你可以选择觉得必要的步骤去觉知,这端看你要观察得多粗或多细。

  当你正在咀嚼时,可能生起一种感觉,觉得食物很可口──「可口呀」,如嘛q念「可口呀」,观这感觉,只是一种感觉而已,没有「人」或「我」在感觉可口,觉知它只是舌头运作时的感觉,是自然的现象。食物好吃,不是「我」觉得好吃,那只是感觉而已,那是自然现象,其中没有一个主体,也与「我」无关。如果它是难吃的,只需觉知难吃的就可以了。

  以正念或觉知力观察感觉,有了正念就不会被快乐或不快乐的感受所动摇,如果你被快乐所动摇,就自己,告诉自己,错了,「快乐呀、快乐呀」…

《佛使比丘 内观捷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我」的危险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