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使比丘 內觀捷徑▪P11

  ..續本文上一頁感覺是妄想顛倒的源頭,愛和恨也是妄想顛倒的根源。如果能這麼想,就比較不會陷入困擾之中。

  所以,問題來自「感受」,不論任何人,即使是小孩也會有愛、恨、害怕、焦慮、渴求或嫉妒的感覺,這些都是不快樂的根源,因爲它們會造成執著。如果不再執著那些感受,就不會繼續有愛、恨、恐懼、憤怒、羨慕和嫉妒。

  因此,每一次你覺知到感覺,就能從執著中解脫出來,即使是一點一滴地去除,終究會根除不好的、天生的個性和其它陋習,一切都會改善。禅修時,應該好好地覺察這顆心,你將會看見心中如何生起觀慧,並且如何從執著中解脫出來,然後你可以默念「放下呀、放下呀、放下呀」,每默念一次,就代表觀慧又增強了,仔細觀察心是如何變得放下,放下,放下。此時的重點是覺知放下。

  觀息滅

  下一步就是觀息滅的狀態。在經曆了放下、放下、放下,最後達到息滅執著的境界時,默念:「息滅呀、息滅呀、息滅呀……執著息滅了」。「我」、「我所有」已經息滅,當你觀知息滅的情形之後,就默念:「息滅呀、息滅呀」。在此觀息滅的階段,要一絲不苟、細心、成熟地覺知它。

  總而言之,此時你正在同一種姿勢上修習立基于止與觀的一心專注和覺知力,這也就是什麼稱它爲「核子時代的止觀禅修法門」的原因。

  我們身處于不可能放慢腳步的核子時代,所以修法也不能太慢,這就是必須用如上所勸告的方式來修觀的原因。舉例來說,我們必須觀站姿,分析身心五蘊,觀察它的生滅,注意它無常和無我的本質,然後體會從那狀態中放下的過程,在觀察執取已經息滅了之後,最終也將見證到舍棄最後的執著,這就是觀站姿的內容,也就是觀站姿的概要說明。

  關于觀站姿,我再補充說明一點:你只能在限定的時間內修習它,它並不像坐姿或行走那麼方便。因爲要觀站著的感覺時,你必須保持站著不動,因此這堶蛌k就會有時間的限製,當然,這是當你想修此法,或必須修此法的時候,就可以覺知站姿,也就是說,當你站著的時候,你就可以觀站姿,或著當你想站著的時候,也可以去覺知它。這是必須的,因爲我們要在一舉一動之中修行。

  如果你要靠支撐才能站起來,那就倚靠支撐物修觀吧。在這樣的情況下,覺知依靠物或與依靠物接觸的感覺,此時可以默念「倚靠呀、倚靠呀」,或知道「硬的呀,軟的呀,粗的呀」,也可以明確地說出任何一種真正經驗到的感覺。

  我已說完觀倚靠著的內容,現在就結束觀站姿這個主題,我已經很疲累,頭暈得像是正坐在水上打轉的船上一般,所以,演講就此結束。

  好了,現在是結束本次演講的適當時機,比丘們誦經之後,可以聽聽帕央(Payom)法師演講的錄音帶,這錄音帶已被禁播了,我也還沒聽過,所以可以一起聽。

  今天就講到這裏,其它時間就留給比丘們誦經,藉此激勵、強化你們的禅修意願。

  

  觀臥姿及其它

  各位虔誠的法友大家好:

  這次演講是紀念瑪迦撲加節所舉辦的「核子時代的止觀禅修法門」系列演講第六次開示,要講的主題是「觀臥姿及其它姿勢」。

  我不再重複已經說過的部分,請你們簡單地回憶以前課程中有利于今天禅修的重點,你可以把覺知呼吸的技巧,用在觀站姿和臥姿上。

  現在我要談到觀臥姿及其它動作,如:吃、喝、沐浴、排泄、穿衣、說話和沈默等。無論做什麼,你都可以用相同的禅修原則,它們之間只有小細節上的不同,只要自行觀察後就會知道。

  

  觀臥姿

  躺下之前,先觀察你正在改變坐姿,也就是必須從觀察前一種姿勢開始,絕不可能從站姿或行走中立刻變成臥姿。首先必須先坐著,然後再躺下,因此要覺知每個動作,觀察如何從這個動作轉換到下一個動作,這點前面已經講過了。

  接著觀察躺下的動作,心中默念「斜躺呀、斜躺呀」,無須出聲,當彎下身體時,默念「斜躺呀、斜躺呀、斜躺呀」,當全身完全躺下時,默念「躺下呀、躺下呀、躺下呀」。

  這種禅修的方式聽起來似乎有點可笑,但這是培養覺知力的方法,如果你想知道怎麼一回事就要做做看。但是不要隨著動物的本能發出「呀」,即毫無知覺地念「呀」。如果認爲是「你」或「我」在禅修,那你的我執程度就確實很深了。所以,正確的做法是觀察每個動作、姿勢只是一種自然緣起的現象,是我們給予它們種種的名稱,事實上並沒有一個「我」在睡覺或躺著。因此非常精確、清楚地覺知到這只是躺著、躺著、躺著的動作。沒有「人」在做躺著的動作,這才是正確、明智的觀察方式,否則你就會依著動物的本能來觀察它,「我」躺下……「我」躺下……「我」躺下,這實在是我執的表現,應該觀照每個動作和姿勢都只是自然緣起的現象,放下我執,「它就是那樣呀」。這就是有智慧的禅觀方式。

  爲何要說「呀」?這是爲了提醒你要覺知自己正在做什麼,如此覺知力將會是完美、圓滿且明利的。它隨時都是完美、清楚、明利而且小心謹慎的。對!只要知道每個姿勢都只是自然緣起的現象,依著自然的法則,除了「躺」的動作外,沒有別的。爲了能更微細地覺知,你可以覺知躺下時的二或叁個步驟:傾斜、接觸、躺下,這就是躺下的過程。傾斜呀……接觸呀……躺下呀。

  不應該有自我的概念,或任何與「我」有關的想法,當每次說「呀」時,應該明白這只是個自然緣起的現象而已,你會從中獲取智能。持續不斷地覺知每個姿勢,就是發展正念的方法,你將可獲得正念、智能和一心專注,試試看就知道。

  你也可以把躺的動作分得更細來觀察:傾斜呀、往下呀、接觸呀、碰地呀、躺下呀。繼續保持正念,繼續覺知,正念就會是完美且敏銳。

  完全躺下後,你可以觀察呼吸,依照我在第叁次演講裏所說的方式,覺知呼吸的生滅、無常,覺知受、想、行和識的生起,觀察五蘊的無常,即使正躺下時,也要觀照它們。以上是臥姿的禅修方法。

  想睡的時候,也可以觀照想睡的過程。首先,以覺知呼吸開始,當你打瞌睡時,就對自己默念「想睡呀、想睡呀、睡呀、睡呀、睡呀、睡呀」。讓自己進入睡的狀態……睡著呀。想想睡之前,也要覺知到你要醒來的時間,告訴自己要睡多久,自己就會自動准時地醒來。例如你希望叁點起床,先試著使自己想到叁點時要醒過來,它就會烙印在心中,時間一到就真的會醒來。

  剛醒來時,先不要動,也不要立刻起來。首先覺知自己正在醒來,然後對自己說「醒呀……醒呀」,不要匆匆忙忙地起床,在告訴自己「要起床呀、要起床呀」之後,再觀照起床的動作,「起床呀……起床呀」,一直觀察,直到你坐好及站起來爲止,接下來再觀照行走及其它的動作。

  這聽起來似乎很可笑,被你教的小孩們可能會以爲你瘋了,但這是發展微細正念的方法,也是明智且精細的方法,用來發展正念、智能及一心專注,而且這快捷方式同時也可以培養戒、定以及智能。

  你可能知道培養正念有兩種方式:一是在禅修時;另一則是在日常生活中。禅修時,可以嚴格地觀照所做的每個動作。但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予以適當的覺知即可,不必觀察太多步驟,無須放慢動作,要知道培養正念有這兩種方法。又禅修時也可以培養自己的細心、謙和與智能。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覺知每個動作,但無須大聲說你在做這個和做那個呀。

  說「呀」的目的是提醒自己正在做什麼,只要能持續地保持覺知,你就會獲得定力或一心專注,而當你明白這個生命是無我的時候,這就是智能。每個覺知的當下就是正知或正念,此時自己能遵守某些原則的能力就是「戒」,然後發願持戒就不會徒勞而無功。你將如實地遵守誓約,進而培養一心專注,依戒行事比發願持戒更重要,有人認爲戒是在受戒口頭發願的儀式上取得的。但事實上,戒是在禅修中取得的。「戒」是一種能夠把持自己,使自己處于良好狀況的能力,而不是大聲地說你將不殺、盜、淫等,最重要的是如何把持自己;「定」就是能使自己把心專注在某物上的能力;智能則是觀知事物的本質是無我的;而能使我們時時刻刻保持覺知的就是正念。因此,在禅修時,同時可以培養戒、定、正念和智能。

  觀用餐

  現在談到用餐的姿勢。在禅修期間,應該覺知每一個動作,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只要適度地觀照即可。

  用餐時,我想你不會站著吃或邊走邊吃,最可能是坐著吃。首先,你坐著,並以我說過的方法作觀,然後再觀吃的動作。

  用餐前也有覺知的對象,要覺知時有些預備動作。例如覺知走路的動作,而走進齋堂、走進廚房時,要覺知走進廚房的動作;注意拿起盤子、拿起湯匙的方式,覺知每個小動作。例如伸出手……伸呀、伸呀、拿呀、拿呀、舀起食物呀等。

  粗層次的練習只觀察兩個步驟:舀呀、吃呀。覺知從盤裏舀起食物及將食物放入口中的動作。

  如果你想覺知得更微細,可以觀察舀起食物到放入口中之間的動作。例如:舀起、往嘴巴送、送到嘴唇、張開嘴巴、把食物拿起及將食物放入口中、嚼碎,吞咽呀。其中有很多步驟,你可以選擇覺得必要的步驟去覺知,這端看你要觀察得多粗或多細。

  當你正在咀嚼時,可能生起一種感覺,覺得食物很可口──「可口呀」,如嘛q念「可口呀」,觀這感覺,只是一種感覺而已,沒有「人」或「我」在感覺可口,覺知它只是舌頭運作時的感覺,是自然的現象。食物好吃,不是「我」覺得好吃,那只是感覺而已,那是自然現象,其中沒有一個主體,也與「我」無關。如果它是難吃的,只需覺知難吃的就可以了。

  以正念或覺知力觀察感覺,有了正念就不會被快樂或不快樂的感受所動搖,如果你被快樂所動搖,就自己,告訴自己,錯了,「快樂呀、快樂呀」…

《佛使比丘 內觀捷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我」的危險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