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我」的危险

  「我」的危险

  佛使比丘

  

  

  ◎【前言】

  ◎日常语言,法的语言

  ◎「我」的幻觉

  ◎「生」是苦

  ◎奉行正确的生活方式

  ◎八趣

  ◎观心

  ◎从自我中解脱出来

  ◎精进

  ◎注释

  

  【前言】

  现在我们要讨论的主题是佛陀所说的两句话,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尽力辨认它们:

  「一次次的『生』是一次次的苦」(Dukkham jati punappunam)。

  「彻底调伏『我慢』是无上的喜乐」【译注一】( Asmimanassa vinayo etam ve paramam sukham )。

  人类的问题可以说只是「苦」的问题,不论是由他人或自己的烦恼造成,「苦」是人最迫切的问题──因为没有人愿意受苦。前面所说的两句话中,佛陀把「受苦」与「生」相提并论:「一次次的『生』是一次次的苦」;同时,他也认为完全放下「我」、「自我」、「我是」、「我存在」等错误观念就是喜乐。

  「生」是苦的原因,这说法很复杂,其中有好几层意义。大部分的人之所以难以了解,是因为不明白「生」指的是什么,而往往以一般常识来判断,认为「生」就是指出自母体的「肉体之生」。佛陀说「一次次的『生』是一次次的苦」,是指肉体的出生吗?大家想想看!如果是指肉体的出生,他就不可能再说:「彻底调伏『我慢』是无上的喜乐」。在此,佛陀清楚地指出造成苦的原因是我慢,而当我慢完全破除时,就有真正的喜乐,可见「苦」其实是来自于「我」、「我是」、「我拥有」等错误观念。其次,佛陀说:「一次次的『生』是一次次的苦」, 这里的「生」很明显地,就是指我慢( asmimana)的生起。

  「生」是指我慢的生起,它绝不是一般认为的肉体的出生。把「生」误解为肉体的出生,是障碍我们正确了解佛陀教诲的主要因素。

  

  日常语言,法的语言

  一般说来,一个字可视情况而有多种意义,主要可区分为两种:(一)一般人用以说明物质世界的日常用语;(二)描述精神世界、内心世界和法的用语,是懂得佛法和了解佛陀教诲的人所说的语言。前者是一般人所用的,称为「日常语言」;后者是了解「法」的人所用的,称为「法的语言」。

  一般人照自己所学的日常语言来说话,当他说「生」时,是指肉体自母体中出生。而了解法的人用法的语言说「生」,指的是我慢的生起,只要任何时刻心中生起我慢,「我」就出生了,一旦我慢消失,没有任何「我」,「我」当下就不存在;若我慢又在心中生起,「我」也再度出生。这是法的语言中「生」的意义──不是由血肉之躯的母亲所生的「肉体之生」,而是从精神的母亲所生的「精神之生」。所谓精神的母亲,主要是指渴爱、无明与执取。渴爱为母,无明为父,这二者结合的结果就是「我」的「生」,也就是说「我」的「父母」是无明、渴爱、执取等。由无明、愚痴、邪见而生出「我」,这种方式的「生」每一次都是苦。肉体的出生──从母亲身上诞生,只需短暂的时间,就不会「再生」(一次又一次的「生」),毕竟人的肉体只被生产一次而已。

  我们经常听人说「再生」,以及随之而来不可避免的苦。然而,「再生」究竟是指什么?是什么「再生」呢?在法的语言中,「生」指的是发生在内心的事情。依日常语言,「生」指的是自母体的出生;而依法的语言,则是指从渴爱、无明所生起的「我」、「我是」、「我所有」等观念。这是「生」的两种意义。

  日常语言用在物质世界,法的语言用在精神世界,这两种语言表示两层意义,而后者只有了解它的人才会用。我们必须关心、了解、掌握这一点,否则永远不可能了解佛陀的任何教诲,以下再举几例加以说明、澄清。

  以「道路」一词而言,平常我们所说的「道路」,是指车辆、人与动物可以走的道路,但「道路」也可以指佛陀所教导证入涅槃的修行方法: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道路在日常语言是指物质的道路,在法的语言则是八条正确的修行途径,即所谓的八正道。以上是「道路」的两种意义。

  同样地,「涅槃」在日常语言中,指的是某种炙热的东西冷却下来。例如炙热的煤炭冷却了,就说这煤炭已经「涅槃」了;盘里热腾腾的食物凉了,也说食物已经「涅槃」了,这是日常语言中涅槃的意义。依法的语言,涅槃是指消除烦恼所得的清凉。任何时刻,只要脱离烦恼,当下就是清凉、短暂的涅槃。因此「涅槃」或「清凉」具有日常语言和法的语言两种解释。

  另一个重要的字──「空」,依日常语言,「空」的意思是没有任何物质;依法的语言,是指没有「我」、「我所有」的意识,当内心不执着任何事物为「我」、「我所有」时,就处于空的境界,也就是内心什么都没有。因此「空」字有两层意义,一指物质世界,一指精神世界;一是以日常语言,一是以法的语言表示。物质层面的空是指物质不存在、空无一物,精神层面的空则是指物质世界仍然存在,但内心不把它们执取为「我所有」的一种状态,心处于这种状态就称为「空」。当内心明白外缘不值得追求、执着时,内心就是空的,或称为「空心」,而不是指内心空无所有。所有事物还如常存在,思考也依然进行,只是不再踏上执取「我」、「我所有」的途径罢了,内心不再执取,就称为「空心」。正如经文所记载:「心空掉贪、瞋、痴,便是『空心』。」这时,世界也是空的,因为其中没有任何事物可被当作是「我」、「我所有」,依此意义而言,世界被称为「空」。总之,依法的语言,「空」并不是指没有任何东西存在的物质空。

  由上述例子,我们可以明白:如果没有看透语言定义不一的情况,而以日常语言去瞭解「道路」、「涅槃」、「空」的法义,会造成什么样的困惑与误解!因此,我们必须瞭解法的语言才可能了解佛法,而其中以「生」这个字最为重要。

  

  「我」的幻觉

  为我们带来问题的「生」是精神上的「生」──「我」的意识生起。一旦我慢生起,「我是什么」也就不可避免地随之出现,如「我是人」、「我是动物」、「我是好人」、「我是坏人」等等。当「我是什么」生起后,分别计较也就生起,如「我比某人强」、「我比某人差」、「我和某人不相上下」.... 这些念头都属于同一类, 都是我慢──认为有「我」存在。「生」指的就是这种念头的生起。因此,一个人可以在一天内「生」很多次、几十次,甚至一小时内,就可以经历许多次「生」。每当生起「我」、「我是什么」的念头时,就是一次的「生」;反之,就没有「生」,这种从「生」解脱的境界就是清凉的境界。所以,谨记这原则:当「我」、「我所有」的念头生起,心中的轮回就出现了,而这就意味着痛苦、烧灼、轮回;若从这些观念的缺憾中超脱,当下就是涅槃,这种涅槃称为「一向涅槃」( tadanga-nibbana )或「镇伏涅槃」( vikkhambhana-nibba na )。

  增支部讨论过一向涅槃。一向涅槃是指当外境出现时,却意外地【译注二】在剎那间没有生起「我」、「我所有」等念头的境界,也就是由于良好的外在环境造成「我」、「我所有」的念头暂时不存在的状态。而比一向涅槃更高的层次是在我们从事某种修行,尤其是修定时,控制自己的心念,不让「我」、「我所有」的念头生起,这种暂时止息「我」、「我所有」的状态,就称为镇伏涅槃。只有当我们成功地去除一切烦恼,才能达到圆满、真实的涅槃。

  接着,我们把讨论范围设定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上。大家必须明白:任何时候只要有「我」、「我所有」的念头,当下就有「生」、苦与轮回。「我」生了,过一会儿,「我」止息了,随后又「生」,持续一阵子,再度止息,这种过程称为轮回。因为「我」的意识「生」起,所以苦;如果外在环境美好,以致「我」没有生起,内心就呈现安详,这就是一向涅槃,是一种短暂的涅槃,是涅槃的「样品」,它寂静、清凉。

  如果我们留意增支部如何诠释涅槃,将更了解涅槃的意义。增支部说涅槃的意思是清凉,如果炙热的东西冷了,就说它已经「涅槃」了;野生动物被驯服而不具危险性了,也说牠已经「涅槃」了。那么,人要怎样才能「冷却」(清凉)呢?这问题相当复杂,因为人类的智能并不能在一瞬间达到顶峰,而是长期慢慢累积来的,所以我们必须先回顾历史。

  佛世之前的人认为涅槃就是感官的满足,因为人若能得到他所冀求的某种官能的满足,就会经验到某种程度的清凉。例如在大热天里,冲个冷水澡,便感觉清凉;进入安静的环境,有不受干扰的满足感,也会产生另一种形式的清凉。所以当时的人就大量追求感官满足的涅槃。后来,较有智能的人发现这并不圆满,他们明白感官的满足是骗人的,于是转而追求禅定,并发现禅定的清凉。因此,他们认为禅定是涅槃,尤其是四禅天,正是在释迦牟尼佛觉悟之前,人们所追求的涅槃。当时的老师教导人们:涅槃就是最微细、最深入的禅定境界, 佛陀证悟前所追随的最后一位导师郁陀罗罗摩子( Uddaka- Ramaputta)就告诉佛陀:得到非想非非想处定,苦就彻底止息了。但是佛陀并不相信、不接受、不认为这是真正的涅槃,于是离开郁陀罗罗摩子,以自己的方法继续深入地探讨,直至证悟到:完全去除烦恼执着就是涅槃。正如佛陀后来教导:「彻底调伏『我慢』是无上的喜乐」,当烦恼彻底消除时,就是涅槃;如果只是暂时没有烦恼的困扰,那是短暂的涅槃,因此就出现一向涅槃、现法涅槃与镇伏涅槃等名词,这些同样都是指某种程度的解脱。

  如果我们正确地检视自己,会发现身心并非时…

《「我」的危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