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时刻刻被烦恼烧灼着,有时也能没有烦恼。若不是如此,我们早就被这些烦恼逼疯、逼死了,世界上就不可能还剩下这么多人!所以我们要感谢远离烦恼的短暂时刻,使我们不致精神失常、发疯或死掉。让我们公平地对待自然的法则,并且感谢自然法则的恩泽,使我们每天有一段充裕的时刻免却烦恼,如睡眠就是其中之一,当内心清明、冷静、轻松时也是。一个人如果能遵循自然的轨则,就可以避免精神紧张与心理失常,否则,就会愈来愈紧张而情绪失常,直到并发精神病,甚至死亡。让我们感谢短暂的涅槃,和由良好的外在环境所成就的涅槃,那时,没有贪爱、我慢、邪见,更重要的是没有「我」、「我所有」的念头,内心是空灵的、自在的;这短暂的时刻足够让我们休息一下,因此而保持健康。
过去的人处于涅槃的时间较多,现代人由于瞬息万变的知识与活动,比以前的人更常受到烦恼的干扰,精神紧张或患心理疾病的比以前更多,增加的速度快得令医院无法应付,这是现代人的耻辱。拥有的知识愈多,却愈可能精神错乱!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单纯,就是现代人不知道如何放松精神,让心灵休息。现代人野心太大了,从小开始就被教导要有雄心,也因此从儿童时期起就精神不适,一旦学业完成,他们已经是有精神困扰的人了。这是他们对释迦牟尼佛的教诲──「我」、「我所有」念头的生起,就会造成苦──没有任何兴趣的结果。
现在让我们深入探讨「生」的意义。一个人不管「生」为什么,都只有苦,因为这里所谓的「生」,是指由于不觉察而生起的执着。这一点很重要,大家都应该明白:一个人的内心生起「我是什么」,而他能觉察这个念头的生起,这就不是一种「生」;相反的,如果他迷迷糊糊地不能觉察,就是「生」。因此,佛陀劝导人要时时刻刻保持明觉。如果我们知道自己是什么、应该做什么,并且醒觉地做该做的事,就不会有苦,因为这时没有「我」、「我所有」的念头生起;一旦迷惑、失念、漫不经心,就会贪爱执着于「我」、「我所有」、「我是某某」、「我怎么怎么」的念头,这就是「生」。
「生」是苦
「生」是苦,有什么样的「生」就有什么样的苦。「生」为母亲就有母亲的苦;「生」为父亲就有父亲的苦。这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生起作母亲的妄念,并因此想要这个、那个,执着于这个、那个,这就是母亲的苦;父亲的苦也相同,如果他紧抓着身为父亲的妄念不放,而想要这个、那个,执着于这个、那个,这就是父亲的苦。但是,如果是一个醒觉、具有智能的人,就没有这种困惑与曲解,能清清楚楚地明白作为一个父亲(母亲)应该做什么,能以平常心完成应做的事,而不执着于「我是父亲(母亲)」的妄念,这样他(她)就没有父亲(母亲)的苦,并能给予子女最好的教养。所以,我们必须要明白:「生」为母亲就有母亲的苦,「生」为父亲就有父亲的苦,同样地,「生」为富翁,就有富翁的苦,「生」为乞丐,就有乞丐的苦,以下再举一例对照说明。
如果一个富翁整天迷惑、执着于「我是富翁」,这个念头本身就是一种苦,而这个富翁所有的言行都被烦恼所驱使,以致于更苦,即使晚上就寝时,也仍沉溺在「我是富翁」的念头里而无法成眠,所以说「生」为富翁就有富翁的苦。同理,如果乞丐为自己的不幸、贫穷、痛苦与困难而感到苦恼,那就是乞丐的苦。相反地,如果这两人能有片刻不再执着于那些虚幻的念头,当下就不再苦了──富翁不再有富翁的苦,乞丐不再有乞丐的苦。这就是有时候我们会见到乞丐快乐唱歌的原因,因为当时他没有「生」起乞丐的念头,不认定自己是正遭遇困境的乞丐,在那一刻,他止息了乞丐念头的生起,而可能「生」出演唱家、音乐家的念头来!假设一个贫穷的渡船夫时时刻刻执着贫穷的念头,划动船桨时也不免厌倦、自怜,那么此时此地他就如同掉入地狱般受苦;但如果他能不生起且不陷入这样的念头中,反而认为自己是在做应该做的事,明白工作是人的本分,并且内心醒觉而安稳地工作,那么他会一边划船一边唱歌。
所以请务必谨慎地认清以下的问题:前面提过的「生」究竟指的是什么?如果一个富翁任何时刻生起「我是富翁」的念头,当下就经历富翁的苦,一个乞丐产生「我是乞丐」的念头,当下他就经历乞丐的苦。相反地,如果一个人不这样自我认定,他就没有「生」,也就没有苦了──不论是富翁、乞丐、渡船夫等。现代人听不进这种观念,纵容自己被无明、贪爱、执着所支配,所以在一天之内就数不清有多少次会「生」为这个、「生」为那个,.... 。 如佛陀所说:任何形态的「生」都不外是苦,唯有不「生」,才能不苦,所以每个人要时时刻刻小心,保持内心的觉醒、观照,不要被「我」、「我所有」的妄念所迷惑、干扰,如此,就可以离苦了,不管你是农夫、商人、军人、公务员,或者是什么身份,乃至是天神,都将从苦中解脱,但一认定「我是什么」,马上就经历苦。
如果掌握「有『我』的妄念就有苦」,就可以了解佛教的核心义理,因而受用无穷,不枉生为人身、值遇佛法;如果无法了解这一层义理,那么即使你是佛教徒,也得不到佛法的利益,只是虚有其名,枉为佛教徒,徒列其籍罢了!你将如其它非佛教徒一样坐着饮泣,继续受苦。作为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就要认真奉行佛陀的教诲,尤其是不要执意认为有「我」、「我所有」,做任何事都保持醒觉,就没有苦痛,如果真能这样,你就能好好工作并享受工作的乐趣。如果心里有「我」、「我所有」,所有的工作都是苦的,如此一来,任何轻松的工作也将变成沉重的负担;如果内心不执取「我」、「我所有」,而能清清楚楚,那么所有的工作,甚至包括繁重、污秽的工作都将充满乐趣。
我们务必要了解这深奥而隐微的真理,它的根本就在一个「生」字。「生」是苦,只要能放下「生」,就能解脱苦。若一个人一天之内经验无数次的「生」,他就得受无数次的苦,但如果他完全不「生」,就可以完全没有苦了。所以,直接便捷的修行法(佛教的核心),就是在于持续缜密地观照心念,不让它出现轮回的状态,而维持心原有的涅槃境界。也就是每个人必须时时小心观照、守护心念,始终保持清凉、寂静的心境,不让轮回有机可乘,那么,心会培养出涅槃的习惯,在某个适当的因缘下,就会达到绝对、永恒的涅槃。事实上,我们每天都有短暂的涅槃──外在环境良好时的短暂涅槃,它是涅槃的样品,是预尝的涅槃经验。每个人都要好好保持这种涅槃,不要给轮回、「我」、「我所有」的念头任何机会,不要让「我」的观念出「生」。请小心保持醒觉,增长观慧!不论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都要醒觉地做,不要有「我」、「我所有」的念头,轮回就没有机会出现,内心就会保持在原有的涅槃境界中,直到完全习惯于涅槃,不再变化,这就是圆满的涅槃。
从小到大的生活方式就很容易让我们「生」出「我」、「我所有」,并且习惯于轮回,这已变成天性的一部分,沉睡在我们内心深处,难以拔除,这种性格有时被称为系缚(samyojana )或随眠( anusaya )。 不管怎么称呼,都是指使「我」、「我所有」生起,制造「我」、「我所有」意识的习惯。在某种形态时,它称为贪;在另一种形态时称为瞋;又一种形态时,则称为痴。不管它是什么形态,都只是「我」、「我所有」及自我中心的表现。当「我」要某种东西时,就是贪;若得不到想要的,就生瞋;若犹豫不决、迷迷糊糊地,不知道需求什么,则是痴,都是陷溺在希望与可能性里。不管是什么样的贪、瞋、痴,都只是「自我」,一旦它们在心里出现,涅槃就会完全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难以休止的轮回。人处在这个情况下,是很难活得长久的,幸好「自然」帮了忙,就像前面所说的,人很自然地会疲倦,在睡觉和其它形式的休息时,轮回的过程便自动停止,情况因而改善,得以逃过「死亡」。【译注三】
奉行正确的生活方式
在世界历史中许多证悟的人已经发现,延长涅槃的时间是可能的,他们也教导世人,抵达终极目标最直接的修行方法是奉行八正道。它是一种修行的途径,可以防止「我」、「我所有」的念头生起,延长清凉与涅槃的时间,减少受苦或轮回的时间。佛陀说:「如果所有比丘过正道的生活,世上就不会缺少阿罗汉」,这道理简单得令人难以相信,但大家如果深入了解,就必定会相信无疑。
「正道的生活」有深刻、重要的涵意,它代表没有「我」、「我所有」的念头。我们虽然天天过日子,但并不是过正道的生活,「我」、「我所有」的念头常常生起,一天之中甚至突然来临很多次,因此没有机会达到究竟涅槃的境界,也无法成为阿罗汉。正道的生活表示遵循八正道的生活: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圆满这八项,即在践行八正道,如果我们以这种方式正确地生活,烦恼就不可能产生,「我」、「我所有」也不会生起,久而久之,「我」、「我所有」还会像动物缺少营养般干瘪消瘦,因为正确的生活剥夺了它们的养分,使它们丧失精力,直到完全干竭、永远消失,就证得八正道的果──究竟涅槃。
重要的是必须保持正见与正业,让「我」、「我所有」无法生起,就没有所谓的「生」,一旦没有任何形式的「生」,就没有任何形式的苦,也就拥有佛陀所说的真正的喜乐。一个人了解这道理,并确信每次的「生」都不免于苦,他就会努力避免「生」。要知道,精神层面的「生」发生得太迅速、太容易了,确实主宰这种「生」非常困难,一个人在一天甚至一小时之内,可能经历无数次的「生」,必须小心提防!「生」是我们眼前最迫切的问题,此刻可以驾驭这种「生」,就…
《「我」的危险》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