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我」的危險▪P2

  ..續本文上一頁時刻刻被煩惱燒灼著,有時也能沒有煩惱。若不是如此,我們早就被這些煩惱逼瘋、逼死了,世界上就不可能還剩下這麼多人!所以我們要感謝遠離煩惱的短暫時刻,使我們不致精神失常、發瘋或死掉。讓我們公平地對待自然的法則,並且感謝自然法則的恩澤,使我們每天有一段充裕的時刻免卻煩惱,如睡眠就是其中之一,當內心清明、冷靜、輕松時也是。一個人如果能遵循自然的軌則,就可以避免精神緊張與心理失常,否則,就會愈來愈緊張而情緒失常,直到並發精神病,甚至死亡。讓我們感謝短暫的涅槃,和由良好的外在環境所成就的涅槃,那時,沒有貪愛、我慢、邪見,更重要的是沒有「我」、「我所有」的念頭,內心是空靈的、自在的;這短暫的時刻足夠讓我們休息一下,因此而保持健康。

  過去的人處于涅槃的時間較多,現代人由于瞬息萬變的知識與活動,比以前的人更常受到煩惱的幹擾,精神緊張或患心理疾病的比以前更多,增加的速度快得令醫院無法應付,這是現代人的恥辱。擁有的知識愈多,卻愈可能精神錯亂!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單純,就是現代人不知道如何放松精神,讓心靈休息。現代人野心太大了,從小開始就被教導要有雄心,也因此從兒童時期起就精神不適,一旦學業完成,他們已經是有精神困擾的人了。這是他們對釋迦牟尼佛的教誨──「我」、「我所有」念頭的生起,就會造成苦──沒有任何興趣的結果。

  現在讓我們深入探討「生」的意義。一個人不管「生」爲什麼,都只有苦,因爲這裏所謂的「生」,是指由于不覺察而生起的執著。這一點很重要,大家都應該明白:一個人的內心生起「我是什麼」,而他能覺察這個念頭的生起,這就不是一種「生」;相反的,如果他迷迷糊糊地不能覺察,就是「生」。因此,佛陀勸導人要時時刻刻保持明覺。如果我們知道自己是什麼、應該做什麼,並且醒覺地做該做的事,就不會有苦,因爲這時沒有「我」、「我所有」的念頭生起;一旦迷惑、失念、漫不經心,就會貪愛執著于「我」、「我所有」、「我是某某」、「我怎麼怎麼」的念頭,這就是「生」。

  

  「生」是苦

  「生」是苦,有什麼樣的「生」就有什麼樣的苦。「生」爲母親就有母親的苦;「生」爲父親就有父親的苦。這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生起作母親的妄念,並因此想要這個、那個,執著于這個、那個,這就是母親的苦;父親的苦也相同,如果他緊抓著身爲父親的妄念不放,而想要這個、那個,執著于這個、那個,這就是父親的苦。但是,如果是一個醒覺、具有智能的人,就沒有這種困惑與曲解,能清清楚楚地明白作爲一個父親(母親)應該做什麼,能以平常心完成應做的事,而不執著于「我是父親(母親)」的妄念,這樣他(她)就沒有父親(母親)的苦,並能給予子女最好的教養。所以,我們必須要明白:「生」爲母親就有母親的苦,「生」爲父親就有父親的苦,同樣地,「生」爲富翁,就有富翁的苦,「生」爲乞丐,就有乞丐的苦,以下再舉一例對照說明。

  如果一個富翁整天迷惑、執著于「我是富翁」,這個念頭本身就是一種苦,而這個富翁所有的言行都被煩惱所驅使,以致于更苦,即使晚上就寢時,也仍沈溺在「我是富翁」的念頭裏而無法成眠,所以說「生」爲富翁就有富翁的苦。同理,如果乞丐爲自己的不幸、貧窮、痛苦與困難而感到苦惱,那就是乞丐的苦。相反地,如果這兩人能有片刻不再執著于那些虛幻的念頭,當下就不再苦了──富翁不再有富翁的苦,乞丐不再有乞丐的苦。這就是有時候我們會見到乞丐快樂唱歌的原因,因爲當時他沒有「生」起乞丐的念頭,不認定自己是正遭遇困境的乞丐,在那一刻,他止息了乞丐念頭的生起,而可能「生」出演唱家、音樂家的念頭來!假設一個貧窮的渡船夫時時刻刻執著貧窮的念頭,劃動船槳時也不免厭倦、自憐,那麼此時此地他就如同掉入地獄般受苦;但如果他能不生起且不陷入這樣的念頭中,反而認爲自己是在做應該做的事,明白工作是人的本分,並且內心醒覺而安穩地工作,那麼他會一邊劃船一邊唱歌。

  所以請務必謹慎地認清以下的問題:前面提過的「生」究竟指的是什麼?如果一個富翁任何時刻生起「我是富翁」的念頭,當下就經曆富翁的苦,一個乞丐産生「我是乞丐」的念頭,當下他就經曆乞丐的苦。相反地,如果一個人不這樣自我認定,他就沒有「生」,也就沒有苦了──不論是富翁、乞丐、渡船夫等。現代人聽不進這種觀念,縱容自己被無明、貪愛、執著所支配,所以在一天之內就數不清有多少次會「生」爲這個、「生」爲那個,.... 。 如佛陀所說:任何形態的「生」都不外是苦,唯有不「生」,才能不苦,所以每個人要時時刻刻小心,保持內心的覺醒、觀照,不要被「我」、「我所有」的妄念所迷惑、幹擾,如此,就可以離苦了,不管你是農夫、商人、軍人、公務員,或者是什麼身份,乃至是天神,都將從苦中解脫,但一認定「我是什麼」,馬上就經曆苦。

  如果掌握「有『我』的妄念就有苦」,就可以了解佛教的核心義理,因而受用無窮,不枉生爲人身、值遇佛法;如果無法了解這一層義理,那麼即使你是佛教徒,也得不到佛法的利益,只是虛有其名,枉爲佛教徒,徒列其籍罷了!你將如其它非佛教徒一樣坐著飲泣,繼續受苦。作爲一個真正的佛教徒,就要認真奉行佛陀的教誨,尤其是不要執意認爲有「我」、「我所有」,做任何事都保持醒覺,就沒有苦痛,如果真能這樣,你就能好好工作並享受工作的樂趣。如果心裏有「我」、「我所有」,所有的工作都是苦的,如此一來,任何輕松的工作也將變成沈重的負擔;如果內心不執取「我」、「我所有」,而能清清楚楚,那麼所有的工作,甚至包括繁重、汙穢的工作都將充滿樂趣。

  我們務必要了解這深奧而隱微的真理,它的根本就在一個「生」字。「生」是苦,只要能放下「生」,就能解脫苦。若一個人一天之內經驗無數次的「生」,他就得受無數次的苦,但如果他完全不「生」,就可以完全沒有苦了。所以,直接便捷的修行法(佛教的核心),就是在于持續缜密地觀照心念,不讓它出現輪回的狀態,而維持心原有的涅槃境界。也就是每個人必須時時小心觀照、守護心念,始終保持清涼、寂靜的心境,不讓輪回有機可乘,那麼,心會培養出涅槃的習慣,在某個適當的因緣下,就會達到絕對、永恒的涅槃。事實上,我們每天都有短暫的涅槃──外在環境良好時的短暫涅槃,它是涅槃的樣品,是預嘗的涅槃經驗。每個人都要好好保持這種涅槃,不要給輪回、「我」、「我所有」的念頭任何機會,不要讓「我」的觀念出「生」。請小心保持醒覺,增長觀慧!不論在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情,都要醒覺地做,不要有「我」、「我所有」的念頭,輪回就沒有機會出現,內心就會保持在原有的涅槃境界中,直到完全習慣于涅槃,不再變化,這就是圓滿的涅槃。

  從小到大的生活方式就很容易讓我們「生」出「我」、「我所有」,並且習慣于輪回,這已變成天性的一部分,沈睡在我們內心深處,難以拔除,這種性格有時被稱爲系縛(samyojana )或隨眠( anusaya )。 不管怎麼稱呼,都是指使「我」、「我所有」生起,製造「我」、「我所有」意識的習慣。在某種形態時,它稱爲貪;在另一種形態時稱爲瞋;又一種形態時,則稱爲癡。不管它是什麼形態,都只是「我」、「我所有」及自我中心的表現。當「我」要某種東西時,就是貪;若得不到想要的,就生瞋;若猶豫不決、迷迷糊糊地,不知道需求什麼,則是癡,都是陷溺在希望與可能性裏。不管是什麼樣的貪、瞋、癡,都只是「自我」,一旦它們在心裏出現,涅槃就會完全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難以休止的輪回。人處在這個情況下,是很難活得長久的,幸好「自然」幫了忙,就像前面所說的,人很自然地會疲倦,在睡覺和其它形式的休息時,輪回的過程便自動停止,情況因而改善,得以逃過「死亡」。【譯注叁】

  

  

  奉行正確的生活方式

  

  在世界曆史中許多證悟的人已經發現,延長涅槃的時間是可能的,他們也教導世人,抵達終極目標最直接的修行方法是奉行八正道。它是一種修行的途徑,可以防止「我」、「我所有」的念頭生起,延長清涼與涅槃的時間,減少受苦或輪回的時間。佛陀說:「如果所有比丘過正道的生活,世上就不會缺少阿羅漢」,這道理簡單得令人難以相信,但大家如果深入了解,就必定會相信無疑。

  「正道的生活」有深刻、重要的涵意,它代表沒有「我」、「我所有」的念頭。我們雖然天天過日子,但並不是過正道的生活,「我」、「我所有」的念頭常常生起,一天之中甚至突然來臨很多次,因此沒有機會達到究竟涅槃的境界,也無法成爲阿羅漢。正道的生活表示遵循八正道的生活: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圓滿這八項,即在踐行八正道,如果我們以這種方式正確地生活,煩惱就不可能産生,「我」、「我所有」也不會生起,久而久之,「我」、「我所有」還會像動物缺少營養般幹癟消瘦,因爲正確的生活剝奪了它們的養分,使它們喪失精力,直到完全幹竭、永遠消失,就證得八正道的果──究竟涅槃。

  重要的是必須保持正見與正業,讓「我」、「我所有」無法生起,就沒有所謂的「生」,一旦沒有任何形式的「生」,就沒有任何形式的苦,也就擁有佛陀所說的真正的喜樂。一個人了解這道理,並確信每次的「生」都不免于苦,他就會努力避免「生」。要知道,精神層面的「生」發生得太迅速、太容易了,確實主宰這種「生」非常困難,一個人在一天甚至一小時之內,可能經曆無數次的「生」,必須小心提防!「生」是我們眼前最迫切的問題,此刻可以駕馭這種「生」,就…

《「我」的危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