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中陰有情于母胎中受生,叁處應當現前並且遠離叁過。
叁處現前者:
母無病、行經期;
食香圍繞欲入;
男女二者相互貪愛相逢。
遠離叁過中,叁過者:
胎過,母胎似青稞形,或似蟻腰、駝嘴形,或被風、膽、涎之病阻止;
種過,父母隨一不出精血,或雖出,時有前後差別,或雖同時,但其一腐壞;
業過,食香昔未造成其子女的業或男女未造成其父母的業。《戒經》中說要六處現前亦是此義。
如是具足叁順緣、遠離叁違緣,將要于胎中受生的食香猶如幻化般地看到父母行邪行,便起貪愛。若當生男,貪與母會,欲令父離;若當生女,貪與父會,欲令母離;其後便欲擁抱所貪之人,但由業力看不到身體的其它部分,唯現隨一男女相,由此發嗔,由貪嗔爲死緣而投胎。
《衆地分》說,爾時父母未行邪行,食香誤于精血見行邪行。《俱舍釋》說看到父母行邪行。
男女交合,由二根觸磨力,下行風上吹,臍部普通拙火熾然之暖消溶白紅明點,白紅明點從七萬二千脈空管中降下,由此身心泰然。彼時即是貪欲至極之時,最後湧出濃厚精液。其後父母決定各出一滴精血,二滴和合住母胎中,猶如熟乳所結乳膜的中間,中有死後之識投入其中。
投入的情況者,最初中有從父口,或其頭頂,或母生處叁門隨一進入,同時伴隨著從七萬二千脈降下的明點。中有階段的催動分別之風收攝,明、增、得叁者依次顯現,中有死光明較前所說舍棄粗大身時還要短暫,迅速顯現。
中有之陽焰到光明間的諸相出現後,光明的後類相續于和合精血中結合而受生,此與成就還滅的近得同時。
第一刹那近得心即是安立“生有”的名言處,亦是最初在生處結生相續的心。從此生起後來的第二刹那近得,如是依次生起增、明、八十自性分別及其風騎。
從明的風騎中生起有著殊勝力量作爲識依的風,從此又依次生起有殊勝力量的火界、水界、地界。
中有從何門入胎者,《安立次第》說從毗盧門——頭頂端進入;《戒源》及《金剛鬘》二者說從父口進入,所以概而言之,最初從父口或頭頂進入,從父密處出來再進入母蓮,于胎內精血中,中有死之識結生相續。
《俱舍釋》說從母生處進入,因此應知入胎有叁門,爲母生處、父口及頭頂。這僅就胎生中有趣入的情況而言。
總的說來,中有沒有滯礙,趣入之門不需要孔道。據說密實的鐵丸破裂後亦有蟲蟻爬出,此乃《俱舍釋》說。在極爲堅硬沒有縫隙的岩石塊中,亦有有情的生存。
胎中身體發育情況者:《入胎經》中說,胎處于母胃之下,肓腸之上的位置。最初爲疱(遏部壇),外如熟乳膜覆蓋,內極堅實。從此開始生成粗蘊,直至死亡中間的粗細身是由四大界組成,地風執持,水風攝集,火風成熟不壞,風風增長。
疱(遏部壇)七日過後,生一新風,風令成熟後,爲血肉塊片(羯羅藍位),內外如酪般濃稠,還未成肉。
七日過後,又生一新風令成熟已,爲堅肉位(閉屍位),已成肉但不堪壓。
七日後,又一新風令成熟已,爲肉團(鍵南位),肉厚實堪壓。
七日後,又一新風成熟已,爲支節位(缽羅露位),二腿、二肩及頭五相突出明顯,以上爲住胎五位,出自《安立次第》
《俱舍釋》、《入胎經》中爲凝酪位(羯羅藍位)、疱(遏部壇),後叁者如前所說。《本地分》中則爲凝酪位(羯羅藍位)、疱(遏部壇),與前位置相換而說。這些差別只是名字的安立的次序不同,本義無違。
第四個七日時,白紅明點分爲濁清,白明點于內生成精、骨、髓,爲從父所得叁藏,紅明點于外生成肉、皮、血,爲從母所得叁藏。
識最初托生的精血處後發育成心髒,其中有極微細風心二者及精血二淨分共四者所聚塊,量如芥子般,其中央爲中脈。左右二脈分別叁次纏繞中脈,從彼上行風上生,下行風下生,由此叁脈向上下伸展,首尾細,中間粗,猶如魚形,如是漸次五位突出,後成五肢。其後,發甲毛發等、諸根、男女相、口中所行氣、舌腭等語八處、意識逐境的念等依次圓滿生起。
懷胎後若是男,住母腹右側,面朝脊背蹲坐;若是女,住母腹左側,面朝前方蹲坐。
住胎時量:《入胎經》亦說經叁十八周後而生,共有二百六十六天。《本地分》中在其上又加四天,經二百七十天而生。《戒源》中說第十月裏産生了欲出來的心思。
這叁部經論同爲九月零十天。《入胎經》及《本地分》所說的日爲太陽日(晝夜),月爲太陰月(29天)
(太陰日:月亮白分和黑分每增減一分的時間,稱爲一個太陰日,叁十個太陰日爲一個太陰月,約合二十九個太陽日。太陽日:以日光對大地的作用而得名。從今晨明辨掌紋時起至明晨能明辨掌紋之間,稱爲一個完整的太陽日)
在第叁十五周時,蘊處界肢節、發甲等身、言語舌腭及意隨趣境之念等圓滿後,在叁十七周,感覺胎中的肮髒不淨,最後在叁十八周時,由昔業感生的支分風生起,令胎中有情身體首尾倒置,二手蜷縮,從母胎衣中朝向胎門。向下視之風起,令胎中有情頭下腳上,吹向産道。第叁十八個七日後生産出世,爲衆所見。如是兒童、少年、青年、壯年、老年爲生時五位,次第經曆。
氣脈明點生成情況者:最初心間左、右、中叁脈,東方的叁繞脈,南方的欲脈,如此五脈同時形成。其後同中脈共住的離魔脈,西方的家脈、北方的拙火脈叁者同時形成,這些被稱爲心間最初形成的八脈。
隨後,四方之脈各分二支,有了四隅脈瓣,如是心間八脈瓣又各分叁支,由此形成二十四處脈。其中每一支又分叁支,成七十二支,每一支又分千支,這樣身上就形成了七萬二千支脈。
風形成情況者:最初胎中結生後的第一月,從微細持命風生起粗大的持命風,那時有情的身形似魚。
第二月,持命風生下行風,其時,有情身體五端突起似烏龜。
第叁月,下行風生等住風,其時有情上身稍彎,似野豬。
第四月,等住風生上行風,其時上身漸豐滿,似獅子。
第五月,上行風生遍行風,其時,有情的身體已有小兒的形狀。
第六月,生眼門的行風及地大。
第七月,生耳門的順行風及水大。
第八月,生鼻門的正行風及火大。
第九月,生舌門的極行風及風大。
第十月,生身門的定行風及空界。這時身體的諸空穴生起。
胎中雖形成十風,但在鼻孔還不能呼吸,出生無間則有呼吸。
明點形成情況者:白紅界的淨分與極微細風心的聚合塊,量如芥子許,住于心間中脈內的些微空間內,稱其爲“不壞明點。”
白色明點一分進入頂端脈輪內安住,稱爲“哈”字,它直接或間接增長其它身處的白色明點。心間紅色明點一分進入臍部脈輪內安住,稱爲“拙火”,由它直接或間接增長其它身處的紅界。
每一脈輪中雖有部分明點安住,但頂端脈輪是增長白界的主要處,臍部脈輪是增長紅界的主要處,心間脈輪則是平等地增長白紅界之處。
據雲白紅界亦是何時需要時,方生長,並非如器中貯水般存在。
于生處結生而受生粗大身稱爲“基位化身”。
如是中有于胎中結生而投生的這些道理,是生起次第中生有轉化身道用的所淨基,複與圓滿次第淨不淨幻身受持粗大化身,或複趣入舊蘊從而爲衆所見的行相相似,亦爲其所淨基。
生有作爲生圓二次的所淨基,沒有什麼差別。生起次第者,以基位死有、中有、生有叁者作爲所淨基,能淨者爲修習與其叁者依次相似的死有轉法身道用、中有轉報身之道用、生有轉化身之道用叁者及其支分,間接地淨化了平庸的死、中、生叁有,而現證與其叁者行相相順的叁身。
圓滿次第者,是以與基位叁法行相相順之道,直接淨化此叁法,與死光明行相相順的爲身遠離、語遠離、意遠離、幻身、有學雙運位時的明、增、得叁者及光明。與中有行相相順的爲第叁次第的不淨幻身,學位雙運的清淨幻身。與生有行相相順的爲淨不淨幻身趣入舊蘊,爲衆所見。
圓滿次第諸道是直接淨化生死中有叁者,圓滿次第瑜伽士以禅定力,遮止自相續中體性一如極微細風心的一分——極微細心輾轉遷流,不令變成平庸死有的光明,而令轉成與其相似的道位時喻義光明及果位時光明法身。此乃淨化死有的情況。
圓滿次第瑜伽士以禅定力,遮止極微細風的輾轉遷流,不令變成平庸死光明的乘騎而起中有身,而令轉化成與中有相似的不淨幻身、學無學雙運的清淨幻身。此乃淨化中有的情況。
若成就如此的幻身,則永滅中有,由此之力,亦遮止由惑業支配的胎中受生,而轉化成幻身趣入舊蘊,宣演佛法,勵修上道,猶如中有受生母胎。此乃淨化生有情況。
因此直接遮止生死中陰叁者的根本,是作爲幻身直接因的究竟意遠離喻光明,由彼直接遮止死有之力,而自然地遮止中有及死有。
從如此的喻光明中成就幻身時,則永遮中有,是因爲生起中有身的極微細風已轉成幻身。由永遮中有,不再由惑業受生,所以若得幻身,此生定證佛果。
前面所說的依據諸多經論,由于懼其繁瑣,沒有一一列舉,望從至尊宗喀巴大師叁父子的嘉言及隨學諸智者成就者的著作中了知。
頌曰:僅依第二佛父子
隨學智言書此理
未達密意衆過愆
上師本尊智前悔
此表純善願自他
速疾究竟賢善道
依于甚深二次第
轉濁叁有爲叁身
爲己備忘故,凡庸之輩 央尖嘎偉洛卓 集諸正士語而書。
釋迦教下弟子緣宗敬譯于西康色須寺極樂殿
二00叁年八月十四日
吉祥圓滿
《基位叁身安立明炬論》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