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疾道
作者: 第五世班禅大師 洛桑耶喜
夏壩活佛講授
科判表
甲一、講述傳承上師的源流,由此對道的數量、次第生起決定
甲二、生起定解後,正于道次第修心
乙一、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識
丙一、座中如何行
丁一、加行
丁二、正行
戊一、依止善知識的利益
戊二、不依止的過患
戊叁、意樂依止法
己一、修信爲根本
己二、隨念深恩
戊四、加行依止法
丁叁、結行
丙二、座間如何行
乙二、依止後如何修心的情況
丙一、于暇滿身勸取心要
丁一、座中如何行
戊一、加行
戊二、正行
己一、思維暇滿義大
庚一、思維八有暇
庚二、思維十圓滿
己二、思維人身難得
戊叁、結行
丁二、座間如何行
丙二、如何取得心要
丁一、于共下士道修心
戊一、座中如何行
己一、加行
己二、正行
庚一、思維無常
庚二、思維惡趣苦
庚叁、修習皈依叁寶
庚四、對業果生深忍信
己叁、結行
戊二、座間如何行
丁二、于共中士道修心
戊一、生起希求解脫之心
己一、座中如何行
庚一、加行
庚二、正行
辛一、思維輪回總苦
辛二、思維輪回別苦
庚叁、結行
己二、座間如何行
戊二、抉擇趣入解脫道的體性
己一、座中如何行
庚一、加行
庚二、正行
庚叁、結行
己二、座間如何行
丁叁、于上士道修心
戊一、發菩提心法
己一、正發心
庚一、由七因果發菩提心法
辛一、座中如何行
壬一、加行
壬二、正行
壬叁、結行
辛二、座間如何行
庚二、修自他相換發菩提心法
己二、受持發心儀軌
庚一、律儀未得令得
庚二、得已令不失壞
戊二、發心後如何修學菩薩行
己一、修學總菩薩行
庚一、座中如何行
辛一、加行
辛二、正行
壬一、熟自相續修習六度
壬二、熟他相續修習四攝
辛叁、結行
庚二、座間如何行
己二、別學後二種波羅蜜多
庚一、修學靜慮波羅蜜多
辛一、座中如何行
壬一、加行
壬二、正行
壬叁、結行
辛二、座間如何行
庚二、修學般若波羅蜜多
辛一、座中如何行
壬一、加行
壬二、正行
癸一、抉擇人無我後修習之法
癸二、抉擇法無我後修習之法
壬叁、結行
辛二、座間如何行
因此,暫且放下所謂的甚深密咒教授,最初應對出離心、菩提心盡己所能生起覺受,此若生起,則一切善法自然轉成解脫及一切種智之因了。那些認爲此不值得修習的人,實在是全不了知聖道的關鍵所在。
——文殊菩薩
譬如草木,若根是毒,則其枝葉也是毒;若根是藥,則其枝葉也是藥。同樣,由貪嗔癡叁毒發起所作的任何業,唯是惡不善業。
——阿底峽尊者
菩提道次第直授1·趣入一切種智2速疾道
著者:第五世班禅大師 洛桑耶喜
譯者:緣宗
敬禮大寶上師能仁!(皈敬禮)
無比大悲心利鈎, 拔濟他佛所難救,
難調暴惡諸衆生, 虔禮最勝釋迦佛。3
怙主彌勒廣大行, 弘深中觀文殊尊,
龍樹無著贍部嚴, 直至菩提我皈依。4
講修勝主阿底峽, 傳噶當教仲敦巴,
四瑜伽士叁昆仲, 噶當上師我虔禮。5
圓滿聖教善慧海, 講辯著濤浪飛空,
潔白美譽濺十方, 頂禮善慧名稱足。6
善慧法幢勝士擎, 語中自在善慧海,
示無謬道諸恩師, 虔禮悲鈎祈攝受!7
在此,爲了引導具有善緣,不願耽溺于華麗的辭藻,而一心希求一切種智的有緣衆生,令其趣入圓滿佛地的菩提道次第引導。
總文分二:
甲一、講述傳承上師的源流,由此對道的數量、次第生起決定;
甲二、生起定解後,正于道次第修心。
甲一、上師源流:如同江河源自雪山,正法的流傳則源于聖教的教主、圓滿的佛陀——釋迦世尊。此叁士道次第,有廣行道次及甚深道次兩種:前者從釋迦佛傳給至尊彌勒,其後由無著、世親兄弟等次第相傳而來;後者從釋迦佛傳給文殊菩薩,再由龍樹菩薩等次第相傳而來。最終這兩種傳承彙集于阿底峽尊者8。
在聖教中,龍樹菩薩素來被稱爲第二佛陀,而龍樹菩薩所通達的一切佛法,阿底峽尊者也無不通達,因此對阿底峽尊者應生起他是聖教宗主的敬信心。
阿底峽尊者將此道次第秘密地傳授予善知識仲敦巴9,仲敦巴尊者曾不解地問:“尊者爲何對他人傳授密咒,而對我傳這個道次第呢?”
尊者回答:“除你之外,我沒有找到可以托付這個法的人呀!”
然後把這個法口授給了仲敦巴尊者,這是加持他成爲教法之主,也是善知識仲敦巴弘法利生的事業將來極爲廣大的緣起。
其後,大善知識仲敦巴講授予瑜伽自在大阿蘭若師10,又傳至內烏素巴,他傳給塔瑪巴及傑欽波二人。善知識仲敦巴還將道次第傳給了京俄瓦·戒熾11,戒熾傳給甲域瓦12。這兩種是噶當教授派道次第傳承13,法王宗喀巴大師從洛紮大成就者事業金剛14處獲得。
此外,由仲敦巴尊者傳給善知識博多瓦15,博多瓦傳給善知識多瓦16及霞熱瓦17的噶當教典派18道次第傳承,宗大師從紮古寺大堪布法護賢處獲得。這些上師相承的次第在《道次第祈禱頌》中有明述。
宗喀巴大師起初以修文殊菩薩所講的叁要——出離心、菩提心和清淨見爲主,後在熱振寺迎請來著名的阿底峽尊者“側首像”,並長時猛勵地祈禱,由此,親見從圓滿佛陀直至洛紮大成就者虛空幢等一切傳承上師。尤其親見阿底峽尊者、仲敦巴、博多瓦、霞熱瓦等長達一月之久,獲賜許多教授教誡。
最後,博多瓦等叁尊融入阿底峽尊者,尊者舒手摩大師頂說:“你應當對教法作廣大的事業!修行菩提利益衆生,讓我來做你的助伴吧!”言訖不現。象這樣稀有的征兆出現了很多。
那時,在大堪布素浦巴寶吉祥賢及大譯師勝怙吉祥賢等的勸請下,宗喀巴大師著作了《菩提道次第廣論》。
文殊菩薩問:“你著的論文的內容有沒有攝入我所講的出離心、菩提心、清淨見叁主要道呢?”
大師禀道:“這部論是以叁主要道爲命脈,充以《道炬論》等的教理,結合成爲叁士道次第而寫的。”
宗喀巴大師著作此論的過程中,有著如此不可思議的秘密史迹,因此,這個道次第的要點也可說是文殊菩薩傳授給宗喀巴大師的。
宗喀巴大師有許多受持這個法脈的弟子,傳承情況極多。其中,溫薩巴19父子所聽受的傳承是由宗大師、賈曹傑、持律大師名稱幢、克主傑、慧獅子、持律慧隱、班禅法幢、勝護賢、成就自在善慧義成、佛智、班禅一切智善慧法幢直至金剛持寶幢吉祥賢,我從寶幢大師的恩德中獲得此法。另外,還有由宗大師傳給慧獅子,再至持律慧隱,以及由宗大師傳給持律名稱幢,再至慧獅子的傳承。
宗大師在著成《廣論》後,刪去其中引經據典和廣作破立的內容,攝其心要著爲《略論》。然因所化有情的慧力每況愈下,于《廣論》中大師曾慈悲地說:“然能了知一切講說皆爲修持者,實屬少際,故能略攝所應修事,亦可別書。”依此密意,第四世班禅一切智作《菩提道次第安樂道》,法王一切智(第五世達賴喇嘛)作《文殊口授》20,二者篇幅廣略適中,又有教理的抉擇論證,後學者若能依之而修,實無不可,然因他人殷重勸請,希望本人再造一部道次第直授,同時又考慮到自己往昔所集的福力微弱,智慧淺薄,若能藉此因緣,對道次第生起更深的悟解,比起一味探求高量的地道諸果還要關鍵重要,因此,對道的數量、次第、體性等各方面,盡自所解敘述如下:
對于造者殊勝、法殊勝以及如何聽聞講說正法,應從《廣論》及《略論》中了知。
《廣論》中“故彼(菩提道炬論)之作者,亦即此論之作者。”此句的意義,有人認爲“這是宗喀巴大師爲了說明他本人與阿底峽尊者是同一心續”,雖然事實上來說,他們二位是同一心續,但是宗大師極爲持重謙遜,怎麼會承認自己與阿底峽尊者爲同一心識呢?因此,其中的深義應爲:《菩提道炬論》爲《菩提道次第廣論》…
《速疾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