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逾片時。
佛的事業無須勵力,任運而不間斷。
(二)法的功德者,佛具有的無邊功德,都是因爲修證了滅道二谛,方得生起。滅道二谛屬于證法,教證二法都有斷除過失,生起功德的作用。
(叁)僧寶,主要是指聖補特伽羅,他們有著隨念法寶而如理修習的功德。
壬二、由知差別之門皈依:
(一)相差別:現證圓滿菩提是佛寶相,佛所證得的果爲法寶相,依靠他人的教授如法清淨地修習爲僧寶相。
(二)事業差別:叁寶的事業中,佛的事業爲傳授教法;法的事業爲斷除應斷的煩惱;僧的事業是勇猛精進地修習,增長一切善根。
(叁)信解差別:對佛寶懷著親近承事的態度;對法寶應懷著希求證得的態度;對僧寶應懷著如法和合共住的態度。
(四)修行差別:對佛寶應修供養承事的正行;對法寶應修習瑜伽方便的正行;對僧寶應修共同享受利養及正法的正行。
(五)隨念差別:隨念叁寶各自功德,如“如來者,謂……。”107中所說。
(六)生福差別:依補特伽羅及法的緣故,增長福德有所差別。108
壬叁、由誓受之門皈依:
自誓受皈依:應承認佛爲皈依的導師,法爲正皈依,僧爲修行的助伴。
壬四、由不言有余之門皈依:
不言有余而皈依,則是了知了內外大師的差別以及教法的勝劣,故而唯皈依叁寶。
簡而言之,則如《安樂道》中所述:
觀想從頂上上師佛身中,化現出上師、本尊、叁寶、勇父勇母及諸護法,遍滿虛空之中,安住于頂上上師佛的周圍。這些皈依境觀想明顯後,隨念諸尊身語意的功德及其事業,住此態中,讓前面所述惡趣的痛苦,在心中重新明了現起,生起怖畏並強烈地祈願:
唯願上師叁寶立刻把我及一切如母有情,從輪回尤其是惡趣的痛苦中解救出來!念誦:“皈依上師本尊叁寶”百千萬遍乃至十萬遍。
辛四、皈依利益:
我們還應當了解皈依叁寶現前究竟的利益,如理地修學皈依的學處。皈依叁寶的利益者:
(一)成爲一名真正的佛弟子;
(二)有了承受一切戒律的基礎;
(叁)過去所集的業障得以削弱乃至永盡;
(四)積聚了廣大的福德;
(五)不墮落惡趣。如昔有位天子將要投生爲豬,由于他皈依了佛,所以從惡趣苦的怖畏中解脫出來,而且生到了更高的天界;
(六)從現世的怖畏中救拔出來,如富樓那尊者有兄長名叫具財,乘著滿載旃檀的大船在大海中航行,夜叉刮起了狂風,船即將覆沒,這時他祈禱皈依尊者富樓那,得以脫離險境。皈依聲聞阿羅漢尚且有這樣大的利益,何況皈依佛呢?
(七)皈依還可以隨願成就;
(八)速疾成佛。
辛五、皈依學處
皈依的學處有各別學處和共同學處二種:
壬一、各別的學處中又分爲二:應遮學處和應修學處。
一、應遮止的學處:
皈依了佛陀以後,不可以頂禮供養其他的天神;
皈依了法以後,應當斷除損害有情的行爲;
皈依了僧以後,不可以與其他外道一起共住。
二、應修習的學處,如不可譏毀佛像等等。
壬二、共同的學處中,當隨念叁寶的差別、功德等數數皈依;
當隨念洪恩,勤修供養,自己未飲食前應先獻供養;
應當隨念大悲,令其他衆生皈依叁寶;
隨作何事,都應心中依靠叁寶;
由知勝利晝夜六時勤修皈依;
從嬉戲乃至舍命之間,隨遇何緣,不舍叁寶。這些都應當善加修學。
庚四、對業果生深忍信,分叁:
辛一、思惟業果總相;
辛二、思惟業果別相;
辛叁、思已如何進退之理。
辛一、思惟業果總相,分二:
壬一、正明總相;
壬二、分別思惟。
壬一、正明總相:
觀想頂端上師佛,住此態中,思維:
(一)業決定理:
經說由修善因唯生樂果,絕不會出生痛苦;而由不善因唯能生出苦果,不會出生安樂。乃至一個被酷熱所苦的人,突然一陣涼風吹來,所生起的快樂,也是從過去所集的善業中産生的;即使不慎被一根刺刺中所生起的痛苦,也是從過去所集的不善業中産生的。因而業果是決定的。
(二)業增長廣大理:
雖然僅作了微小的善因或惡因,如果沒有遇到相違的緣,也會出生極大的果報。在過去有位沙彌金德曾對一位嗓音不好的比丘說:“你的聲音像狗叫”,由此五百世生在犬中。對一位身體敏捷的比丘說:“你像個猴子”,因而後世生在猴中。這就是業會增長廣大的特點。
(叁)未造不遇:
如果沒有造作善惡二因,也就不會領受苦樂二果。這就是未作之業不會遭遇的特點。
(四)造已不失:
如果造作了善惡二因,沒有對治它的話,所造的業不會失壞。如經中說:
“縱使經百劫,所造業不失,
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壬二、分別思惟,分叁:
癸一、黑業道;
癸二、白業道;
癸叁、開示造業的大力門。
癸一、黑業道:
在此,對十業道的安立略作解說:
一、殺生:
事:與自己的心識不同的其他有情。
意樂分叁:一、想,對要殺害的對象確認無疑;二、煩惱爲叁毒中任何一種;叁、動機爲希望殺害對方。
加行:用毒、器械或咒等實行。
究竟:指(所殺的對象)在自己死之前死去。
二、不與取:
事:他所主宰的物品。
意樂:想、煩惱如前;動機爲未經他人許可,希望令他永失此物。
加行:以強奪、暗竊或行騙等方法來獲取。
究竟:指自己生起擁有此物的心。
叁、邪淫:
事:一、非所應行,如母等;二、非道,如口或穢道等;叁、非時,如有孕或住齋戒等;四、非處,如塔寺及上師前等。
想:錯與不錯皆同。
究竟:指兩根交合。
四、妄語:
事:有見聞覺知109四種,以及與此相違的四種。
意樂:想謂于見等轉變爲不見等;煩惱爲叁毒隨一;動機爲希望宣說被篡改後的內容。
加行:作言說或默認。
究竟:指爲他所領解。
五、離間語:
事:指或和合或不和合的諸有情。
意樂:想與煩惱同前,動機爲希望和合的有情相互乖離,或不和合的有情永不和解。
加行:指以或柔軟或粗暴的言辭。
究竟:指他領解了所說的離間語。
六、粗惡語:
事:自己所嗔恚的有情。
意樂:想及煩惱同前,動機爲希望說惡語。
加行:爲了自己或他人,以或真或假之詞,诠說或悅耳或不悅耳的內容。
究竟:指爲他所解。
七、绮語:
事:無義之事。
意樂:想與煩惱同前,動機爲希望信口開河地說不相幹系的胡言亂語。
加行:發勤勇宣說绮語。
究竟:剛剛說完绮語。
八、貪:
事:指爲他所有的財物。
意樂:想與煩惱同前,動機爲希望爲己所有。
加行:心繼續努力作貪思維(令其強烈)。
究竟:作是念“願我擁有這些財物”。
九、嗔恚:
事、想、煩惱如惡語,動機希望毆打等。
加行:繼續努力作嗔的思維(令其強烈)。
究竟:指決定打殺縛等。
十、邪見:
事:確實存在的事物110。
意樂分叁:想謂對所謗義作谛實想,煩惱爲叁毒中任何一種,動機爲希望誹謗。
加行:繼續努力作邪見的思維(令其強烈)。
究竟:指決定誹謗。
癸二、白業道:
以斷殺生這個善業爲例,事爲其他有情;意樂爲見到過患希望斷除;加行爲努力防護殺生的行爲;究竟指守護身業清淨圓滿。其他九種白業道也應當依此類推。
癸叁、開示造業的大力門:
由田故力大者:指對于叁寶、上師、父母等隨作利益或損害之業,其力都極爲強大。
由意樂故力大者:由猛利的悲憫或極度的嗔恨而作的業,其力非常大。
由事物故力大者:法施或布施殊勝的財物,其力非常大。
由所依故力大者:具有叁種戒律者,隨作善惡,其力都非常強大。
對于以上所說生起深刻的信心,于十善等,哪怕極微細的善業也努力去作,即使十不善中極微細的惡業也努力防護不令叁門沾染,精勤地棄惡修善。唯願上師佛加持令我能如是而行!這樣祈禱以後,思維頂上上師佛身分中降下五彩光明甘露,注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之中,自他一切罪障皆得以淨除,尤其能障礙心中生起深信業果的一切罪障皆得以清淨,自他一切有情心中皆生起深信業果的殊勝證悟。
辛二、思惟業果別相:
依靠守持戒律,舍棄十不善,雖可獲得善趣之身,然而若能成就一個具有八種異熟功德的殊勝依身,修習一切種智,修道的進程速度是其他身所無法相比的。所以首先應當了知八種異熟功德的情況,作用如何以及它的因緣。
(一)八種異熟功德依次爲:壽量圓滿,形色圓滿,種姓圓滿,自在圓滿,信言圓滿,具足大勢名稱,具丈夫性,具足大力。
(二)異熟的作用:
壽長可以長時積集善根;
形色圓滿可以攝諸所化,自己所說,他所樂聞;
由于種族高貴,自己所吩咐的事他人不會違背;
由自在故,可以攝受衆多有情,令其成熟;
信言則自己之言爲他信受;
大勢名稱則他人速受教化;
具丈夫性有大無畏,且少障礙;
具足大力則任作何事常生歡喜,速發神通。
(叁)異熟的因緣:
長壽之因,爲不損有情、慈心不殺、贖放生命、遮止害他、布施醫藥、看護病人等;
形色圓滿之因,爲摧伏嗔心,供鮮花、明燈以及鮮淨的衣飾等;
種姓圓滿之因,爲舍棄我慢;
自在圓滿之因,爲布施衣食,雖無來乞討者,也常懷利益他人之心施與財物;
信言之因,爲遠離四種語不善業;
大勢名稱之因,爲敬事叁寶、上師、和尚、阿阇黎以及父母等;
具丈夫性之因,爲觀見女人過患,不希望成爲女身,解救將被閹割的有情;
具足大力之因,他人無力完成的,自己發心代作,或作助伴及惠施飲食等。
辛叁、思已如何進退之理
這八種因, 我們應當至心希求,努力去修習,所生的善根回向圓滿菩提,對上中下座的同行道友,…
《速疾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