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速疾道▪P11

  ..續本文上一頁應當遠離嫉妒、攀比及淩蔑心,隨喜他們的善行。我們暫時未能做到的應當常加觀察,發願將來能做到,現在能做到的,應當長期堅持勵力修行,還應當令他人也受持這八因,對已經受持者應當深加贊歎:“善哉善哉!”

  如《藍色手冊》中,所說“勿期今生圓滿,當爲來世修行。”以及宗喀巴大師所說,“然若成一圓具德相,能修種智,勝所依者……(《廣論》第一叁九頁)”此等的意趣即是這些內容,所以應當隨時隨地盡力而行。

  雖然我們努力于斷惡修善,但是若由于對治力弱、煩惱熾盛而有所違犯,應當依四力精勤忏悔防護。四力忏悔防護法者,先當淨掃居室,恭敬陳設身語意叁依,應生起真實叁寶想。

  思維面前虛空之中安住著上師、本尊、諸佛菩薩、勇士、空行及護法衆,自己對諸聖衆,至心對以往所作的諸惡罪墮深生忏悔,如腹中毒,生起縱使舍命也不再犯的防護心。如有時間可依《金光明經》中所說的四力忏悔防護法而修,或依叁十五佛忏、叁律儀別別忏法、“上師金剛持”頌等而修。

  簡而言之,皈依發心爲所依力;對以往的罪惡深生追悔爲拔除力;念誦甚深經典、修習罪性叁輪不可得的甚深空性、念誦金剛薩埵百字明咒、修造像塔、廣修供養以及稱誦諸佛菩薩殊勝名號等爲對治力;數數思維生起不令絲毫罪墮沾染的防護心爲遮止力。

  己叁、結行,如前所說。

  戊二、座間如何行:

  此當參閱開示共下士道的經論及疏釋等如前。

  如此,修習共下士道在心中生起的量者:過去主要追求今生的利益,而修法以求後世的利益僅爲順帶而行。現在反過來,今世的利益成爲次要的副産品,而主要是尋求後世的利益,這就是生起了合格的心量。

  如果雖作修習,然而我們對很快將死、死後生入惡趣將長時領受劇烈的大苦,心中卻一點也沒有怖畏之心,這是由于過去世中法的習氣太微薄,或在這一生中雖作聞思修,卻未至扼要,心反而因法而變得油滑,這有著非常大的過患。

  夏吾崗瓦大師說:

  “女遊叁夫間,飛鳥脫罟網,

  僧因法油滑,此叁最狡詐。”

  “若不向內觀察思維,聽聞越多,反愈向下墮落,由此可見聽多修少,實爲心變油滑之因。”

  有善知識說:“攀緣外境的心是最粗硬的呀!”

  因此較之未作聞思,心變油滑過失更大。

  宗喀巴大師在道次第中說:“于聞解後,尚須修習,隨自力能,修所聞法,是爲至要。”

  所以,我們應經常地發誓修習正法,不再迷戀外在虛妄的親友、自己的這副臭皮囊以及虛幻的資財受用。

  宗喀巴大師又說:

  “以是此心,縱覺難生,

  然是道基,故應勵力。”

  修習了這些下士道的教法,如果現在心中仍未能生起,我們應當祈求上師叁寶加持令得生起。還要努力積資淨障,對所緣行相應比以前更加勤奮地修習,並發願在未來的生世中能生起。

  如宗大師說:

  “彼所開示教授中,暇滿義大及難得,

  速壞複受惡趣苦,救此皈依業果等,

  善思而獲堅固解,是爲已攝正道本”。111

  也有人雖修習道次第,然而出于懈怠,反而希求通達共通的文化;或者作些相似的念誦,祈求語言的功能;有些希望見到本尊;或稍修持住心之法就看有沒有些許的神通出來;還有的人專事念誦。

  普瓊瓦曾問京俄瓦:“一種是獲五神通112,通達五明113,擁有八大悉地114,一種是尊者的道次第在心中生起,你會選擇哪一個呢?”

  京俄瓦答道:“不要說道次第在心中生起,就算只是心中能生起“道次第確實如此”的勝解,也應當選這個。過去我們曾無數次地獲得五通、通達五明、擁有八大悉地,然而都沒有脫離生死輪回、沒有戰勝輪回。如果獲得了對道次第的定解,就必定能從輪回中解脫出來!”

  如此發自肺腑的心聲,清楚地說明了,有前面那樣想法的人都沒有明白這句話的扼要,他們尚未對道次第獲得定解呀!

  

  

  

  

  積聚皆消散,崇高必墮落,

  合會終別離,有命鹹歸死。

  生聚團團親,死終別別離,

  悲痛深摧心,世間法如是。

  ——《入行論》

  \

  或有戒爲樂,或有戒爲苦,

  具戒則安樂,毀戒則成苦。

  ——《珍愛比丘經》

  

  丁二、第二章于共中士道修心,分二:

  戊一、生起希求解脫之心;

  戊二、抉擇趣入解脫道的體性。

  戊一、此中分二:

  己一、座中如何行;

  己二、座間如何行。

  己一、此中分叁:

  庚一、加行;

  庚二、正行;

  庚叁、結行。

  庚一、加行:

  “…遍攝依處上師殊勝天,能仁金剛持前誠祈禱”此上的部分如前所說。其後當思維:我及一切如母有情沈淪生死輪回,備嘗種種長時劇烈的大苦,都是因爲沒有了知輪回中的一切本性即是苦,沒有生起追求解脫的強烈心願。唯願上師佛加持我及一切如母有情,令得了知輪回本性即是苦,從而生起追求解脫的強烈心願!這樣祈禱以後,思維頂上上師佛身分中降下五彩光明甘露,注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之中,自他無始所積的一切罪障皆得以清淨,尤其那些障礙了知輪回爲苦的罪障以及障礙生起希求解脫心的罪障皆得以淨除,自他一切有情由了知輪回苦性從而生起強烈的追求解脫之心。

  庚二、正行分二:

  辛一、思維輪回總苦;

  辛二、思維輪回別苦。

  辛一、思維輪回總苦:

  觀上師佛住于頂上,住此態中思維:我如理學戒持戒,斷除十種不善,由此雖可超脫惡趣的痛苦而獲善趣之果,然而還沒有得到斷除苦根的解脫,實在也無快樂可言。譬如一個囚犯每天受著火漆滴身、棍棒加身的楚毒,而且一個月後定將被處死,這時雖由某人的情面免除了嚴刑拷打,然而即將被殺的痛苦卻每天迫近,又哪能有快樂可言呢?同樣,因爲沒有獲得從根本上斷除輪回的解脫,任由獲得如何的善趣身,一旦往昔善業力盡,又會墮入惡趣,無奈飽受無量的痛苦。

  (一)無定過患:

  在這個輪回之中,只要是由惑業所受生,就難免日後之苦,親變爲仇,仇複爲親,相益相害無可保信。

  龍樹菩薩說:

  “母或改爲婦,父乃轉成兒,

  怨家翻作友,遷流無定規。”115

  “笞母食父肉,惡敵擁懷中,

  妻啃夫之骨,輪回殊可笑。”

  自己前世之父親卻成了今世之子,前世之母成了今世之妻,前世中的親人成了此世的仇人,甚至上半生的仇人卻成了下半生的親人、上半生的親人在下半生變成仇人……這個輪回中實在沒有絲毫的決定。

  《妙臂請問經》中:

  “時爾仇爲友,時爾親成仇,

  亦或爲陌路,陌人成親仇。

  見此故有智,何時亦莫著,

  遮戀親分別,唯住于善法。”

  (二)無飽足過患:

  任如何受用輪回的安樂,都沒有滿足的時候。

  《廣大遊戲經》中說:

  “大王即令天之樂,及與人中妙樂欲,

  諸樂令此一人得,彼亦無足仍求覓。”

  就是說一個人即使盡得人天中一切諸妙樂欲,仍然不會滿足。這個不知滿足的乞求心,正是病與苦中最爲主要的罪魁禍首。

  馬鳴菩薩說:

  “已獲諸欲樂,日日陳眼前,

  多積仍無厭,病重豈逾此!”

  (叁)數數舍身過患:

  無論獲得何等善妙的身體,終須數數棄舍,這個已獲得的身體也無可憑賴。

  《親友書》中說:

  “既成帝釋世應供,由業力故複墮地,

  縱使身成轉輪王,複于輪回爲奴婢。”116

  “雖得天界大欲樂,及諸梵天離欲樂,

  後墮無間爲火薪,忍受衆苦無間絕。”117

  (四)數數結生過患:

  無始以來數數地結生,仍見不到生的邊際。

  龍樹菩薩說:

  “一一曾飲諸乳汁,過四海水而今後,

  隨異生性流轉者,所飲遠當逾于此。”

  是說一般諸異生在生死中互相爲母,所飲的母乳多于四大海水,若還不精勤修道,相互所飲的乳汁將遠甚于前,而且依然看不見輪回中受生的邊際。如是相互爲仇一一相殺的頭顱,堆積起來超過梵天世間,而互爲親愛因愛人的亡故所流的眼淚,積聚起來超過大海之水,卻仍不見輪回中受生的邊際。

  如《除憂經》中說:

  “數于地獄中,所飲諸烊銅,

  雖複大海水,亦無如許量。

  生于犬豕中,所食諸不淨,

  較須彌山王,其量極高廣。

  又于生死中,離別諸親友,

  所泣諸淚滴,大海亦難容。

  由相互诤鬥,所截諸頭顱,

  積之高若是,梵世亦超過。”118

  (五)數數高下過患:

  無論受用多少輪回中的圓滿盛事,最終卻都要舍棄,因此,所獲的圓滿皆無可憑賴。經中說:

  “積聚皆消散,崇高必墮落,

  合會終別離,有命鹹歸死。”

  《入行論》中說:

  “生聚團團親,死終別別離,

  悲痛深摧心,世間法如是。”

  (六)無伴過患:

  自己終須獨赴他世,友伴也無可憑賴。

  《入行論》中說:

  “獨生此一身,俱生諸骨肉,

  壞時尚各散,何況余親友。

  生時獨自生,死時還獨死,

  他不取苦份,何需作障親!”119

  因此,這次我偶獲極爲難得且具有重大意義的暇滿之身,無論如何應當依之斷除一切輪回的痛苦,證得殊勝解脫正等正覺的圓滿佛陀寶位。唯願上師佛加持令我能如是而行!思維頂上上師佛身分中降下五彩光明甘露,注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之中,自他一切罪障皆得以淨除,尤其能障心中生起了知輪回總苦殊勝證悟的一切罪障皆得以淨除,自他一切有情心中皆生起如是的殊勝證悟。

  辛二、思維輪回別苦,分二:

  壬一、思惡趣苦;

  壬二、思善趣苦。

  觀想頂上上師佛,住此態中思維:

  壬一、思惡趣苦:

  只要是成就了取蘊120,就無法超出苦的本性,何況叁惡趣呢?

  壬二、思善趣苦,分叁:

  癸一、思惟人苦;

  癸二、思惟非人苦;

  癸叁、思惟天苦。

  癸一、思惟人苦:

  有了人的五取蘊,就有了饑渴和追求的痛苦,毫不顧忌惡言毒語、用種種手段來謀取受用財物,自己稍有財物,就有…

《速疾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文殊口授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