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若現在舍,後世自己至少也會得到百倍的回報而不會貧窮。
丁叁、第叁章于上士道修心:
如是我們于共中下士道次第修心已,依如理地修學叁學,我們也僅能獲得擺脫輪回的解脫,不僅自利尚未圓滿,而且利益他人也只是少部分,還須由佛放大悲光策勵,然後再進入大乘。就像是在同一個渡口,卻要麻煩地挽兩次褲腿。因此,我們最好是一開始就趣入大乘。
如《攝波羅蜜多論》中說:
“無力利世間,二小乘當舍,
一味唯利他,趣大悲佛乘。”132
《藍色手冊》中:
“涉水勿二卷褲,初即當入大乘。”
上士道修心次第分二:
戊一、發菩提心法;
戊二、發心後如何修學菩薩行。
戊一、發菩提心法,分二:
己一、正發心;
己二、受持發心儀軌。
己一、正發菩提心,此中又分二:
庚一、由七因果133發菩提心法;
庚二、依修自他相換發菩提心法。
庚一、七因果法:先對一切有情修平等舍,然後修習知母直至發心。
此中又分二:
辛一、座中如何行;
辛二、座間如何行。
辛一、座中分叁:
壬一、加行;
壬二、正行;
壬叁、結行。
壬一、加行:
“遍攝依處上師殊勝天,能仁金剛持前誠祈禱”以上的部分如前所述。然後祈禱:
唯願上師佛加持我及一切如母有情心中生起對一切有情遠離貪嗔親疏的平等心、以及知母、念恩、報恩、慈心、悲心和菩提心的殊勝證悟!思維頂上上師佛身分中降下五彩光明甘露,注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之中,自他有情的一切罪障皆得以淨除,尤其能障心中生起如是殊勝證悟的一切罪障皆得以淨除,身體變爲瑩澈的光明之體,一切福壽教證功德皆得以增長,自他一切有情心中生起對一切有情遠離貪嗔親疏的平等心、以及知母、念恩、報恩、慈心、悲心和菩提心的殊勝證悟。
壬二、正行:
(一)修平等舍心:
修習七因果之始,我們應當先修對一切有情的平等心,若沒修成此心,雖然生起慈悲心,也僅是片面性的慈心和悲心,片面的慈心和悲心並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因爲大慈大悲的所緣一定是一切有情,如“平等大地慈水灌”等所說。
因而,觀想頂上的上師佛,住此態中,清晰地觀想面前有一位對自己未作任何利害的中庸有情。就其自身,無不是希望安樂、厭棄痛苦,故不應時而執爲親近而相饒益,時而又執爲異類而百般加害,應遠離貪嗔親疏兩端,令心平等。祈求上師佛加持令我能如是而行!
若是一位住山者,先緣自己右邊的鄰居修習,心平等後,又緣自己左邊的鄰居修習,待心平等後,同時緣二人而修,此後又緣其他的衆人次第修習。
如是心平等後,緣一位非常情投意合的有情修習。
如《月上童女請問經》中說:
“我昔曾殺汝一切,我昔亦被汝殺害,
一切互相爲怨殺,汝等如何起貪心!”134
心之所以不平等是因爲貪愛的緣故。過去就是由于耽戀所愛而沈溺輪回,然而這些親眷朋友就像商人在一個市場中暫時地相聚一樣,似乎相親相愛,也不過幾天的時間,不久又要各奔東西,故而一切都不應貪著。
如《入行論》中說:
“因吾不了知,死時舍一切,
故爲親與仇,造種種罪業,
仇敵化虛無,諸親亦煙滅,
吾身必死亡,一切終歸無。”135
《道次第四種轉心》中說:
“此生父母子,及諸六親衆,
若客聚逆旅,當令心無系!”136
對親愛的有情修習平等後,當清晰地觀想面前有一心中所討厭的有情而修,令心平等。對這樣的有情之所以心不平等,是由于自己的心中一向視他爲異己分子而生起嗔恨。對此若心不能平等,菩提心則無從生起。
此外,《入行論》中說:
“曾于千劫中,布施及供佛,
所積諸善行,一念嗔能毀。”
吉祥月稱說:
“若于菩薩生嗔恚,百劫積集施戒等,
一刹那間盡毀故,過惡莫大于不忍。”
當緣念嗔恚的過患,遮止不令生起。另外,如前面中士道中講說無定過患時,所引《妙臂請問經》文,應念:“怨敵、親友及一般的人,相互間關系沒有一成不變的,而是這樣反複無常,爲什麼要生起嗔恚呢?”以此遮止嗔心而修習平等。
如此,心平等後,觀想面前有一位像母親一樣至愛的有情和一位像仇敵一樣憎惡的有情,就他們本身而言,莫不希求安樂而厭離痛苦。我如今執爲至愛的,在無始的輪回中也曾無數次作過自己的首敵;我如今執爲至厭的,在無始的輪回中也曾無數次作過自己的母親,對自己慈愛呵護。說到底應該對誰愛,又應該對誰恨呢?所以我應遠離親疏貪嗔,令心平等。唯願上師佛加持令我能如是而行!
對此二者心平等後,當緣一切有情修習平等心。其中道理者,是因爲就一切有情本身而言,都希求安樂而厭離痛苦,就自己這方面而言,一切有情皆是六親眷屬,不應執一方爲親而相饒益,執另一方爲怨而相加害。應遠離貪嗔親疏兩種極端現象,令心平等地觀待一切有情,唯願上師佛加持我令能如是而行!
其後,如何修習知母乃至菩提心呢?
觀上師佛住于頂上,在此狀態中思惟:
(二)知母:
《釋量論》中說:
“最初受生時,呼吸根覺等,
非不待自類,唯從于身生”。137
最初剛剛入胎的心識,應當有其近取因——前念的心識,是心識故,如現在的心識。138依此證明心識無始之理,也可成立輪回無始。應當依此思維修習一切有情都是自己的母親。
《極白增上心·問答善慧笑音》中:“禀告修知母之法如下:當依《釋量論》中所說“最初受生時”等證成心識無始之教理,而善巧修習。”
那麼,若問:“一切有情都是自己親人的根據是什麼呢?”因爲輪回無始,所以自己的受生也沒有始際。生生相續,沒有受生過的地方一處也沒有,而且在每一處都曾無數次地受生;沒有未曾受生過的有情種類,而且每一種身都曾無數次地受生;沒有一位有情未作過自己的母親,而且每一位都曾無數次地作過自己的母親;沒有一位有情不曾在人中作過自己的母親,而且每一位有情都曾無數次地在人中作過自己母親,未來還將會作自己的母親。因此應當想到:這些有情都是深恩哺育過我的母親。
若有人認爲:“有情的數目無量,不會都成爲自己母親的。”應這樣思考:有情無數並不等于就不是自己的母親,有情無數,同樣,自己受生也無數,因而一切有情定是自己的母親。
若心想:“我與一切有情互不相識,因而她們不是自己的母親。”然而,以我和一切有情互不相識爲由,並不能成立她們不是自己的母親。就這一生而言,母子互不相識的例子也有很多,如蓮花色比丘尼未出家前,由于不認識的原因,而成爲自己兒子的妻子,同樣由于不認識,反與自己的女兒成爲共事一夫的妻妾。
又如前面“笞母食父肉”中,說有一人的父親死後受生爲魚,母親死後受生爲一條母狗,他自己吃著魚肉,母親啃著魚骨,前生中曾殺他的仇人如今成爲他的兒子,由于改頭換面,相互竟都不認識。
如果認爲:“一切有情都是過去世中的父母,既已成爲過去,就不應該再是母親。”那麼,昨天的母親在今天已成爲過去,也應當不再是母親了。然而昨日之母與今日之母,作爲母親並無差別,對自己深恩哺育也沒有差別。又譬如去年有人在自己將被國王殺害的時候救過自己的生命,這位恩人與今年救過自己性命的恩人,除了時間前後的差別之外,救命之恩並沒有什麼差別。同理,自己過去生中的母親和今生的母親,都同樣是自己的母親,對自己的深恩也沒有不同。由此,心中應念:一切有情一定是我的母親。
(叁)念恩:
如此知母之後修習念恩:觀上師佛住于頂上,住此態中,思維:
今生我的這位母親不僅此生中是我的母親,于無始生死以來也曾無數次地作過我的母親。就在這一生中,從懷胎時就細心呵護我,十月懷胎生下我時,把我放在柔軟的墊子上,從小就沐浴在母愛的慈輝裏,或十指逗玩,或擁懷送暖,或倚門懸望、慈顔相迎,或口拭鼻涕、手擦屎尿,含辛茹苦地一點點把我養大成人。即使我的母親她有危及生命的痛苦,也不及兒子的一點小病更令她感到痛苦難忍,這時,如果有什麼辦法可以令兒子的病苦轉到她身上,她也會毫不猶豫地取來代受。較之兒子死,甯肯自己代死。把不顧罪苦惡言、受盡艱辛掙來的錢財全部都用在了兒子的身上。爲了兒子娶親、女兒出嫁,甚至兒子修法的宴會,把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的好衣好食,毫無吝惜地拿了出來。總之是盡了她自己一切的能力,凡有利樂無不給予,凡有損苦無不救護,如此的舐犢深恩,粉骨難酬!
在此階段,必須分別觀想每一個所緣境而修,若籠統地緣總的一切境而修,後不得生起,皆是因爲沒有把握住要點所致。這些是基礎,因而不要以爲所花的時間太長而廢棄,應在沒有生起強烈的覺受前堅持修行,這是極爲重要的。
在能清楚地憶念起母親的恩後,應轉換所緣境,觀想今生的父親而修習,次第緣念轉換對象而修極爲重要。隨後,則當緣念中庸之人而修,其方法爲:清晰地觀想面前有中庸的有情,緣于他們思維:表面上現在我與他似乎沒有關系,然而無始生死以來,他曾無數次地作過我的母親,在作母親的時候,也像今生的母親一樣,對我深恩哺育,恩德極爲深重。
這樣生起覺受以後,應當緣念仇敵而修,其法爲:清晰地觀想仇敵的樣子現在面前,思維:我豈可把他當作今世的敵人?無始生死以來,他也曾無數次地作過我的母親,在作母親的時候,給了我無量的利樂,從無量的痛苦中救護我。還曾無數次地作過我至爲心愛的人,相愛相守,我沒有對方就坐立不安,對方沒有我也會失魂落魄般地坐立不安,但如今成爲這個樣子,都是因爲惡業的緣故。他們都是深恩將護過我的母親啊!在生起覺受後,再緣一切有情修習念恩。
(四)報恩:
修習念恩以後,當修報…
《速疾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