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速疾道▪P13

  ..续本文上一页,若现在舍,后世自己至少也会得到百倍的回报而不会贫穷。

  

  丁三、第三章于上士道修心:

  如是我们于共中下士道次第修心已,依如理地修学三学,我们也仅能获得摆脱轮回的解脱,不仅自利尚未圆满,而且利益他人也只是少部分,还须由佛放大悲光策励,然后再进入大乘。就像是在同一个渡口,却要麻烦地挽两次裤腿。因此,我们最好是一开始就趣入大乘。

  如《摄波罗蜜多论》中说:

  “无力利世间,二小乘当舍,

  一味唯利他,趣大悲佛乘。”132

  《蓝色手册》中:

  “涉水勿二卷裤,初即当入大乘。”

  上士道修心次第分二:

  戊一、发菩提心法;

  戊二、发心后如何修学菩萨行。

  戊一、发菩提心法,分二:

  己一、正发心;

  己二、受持发心仪轨。

  己一、正发菩提心,此中又分二:

  庚一、由七因果133发菩提心法;

  庚二、依修自他相换发菩提心法。

  庚一、七因果法:先对一切有情修平等舍,然后修习知母直至发心。

  此中又分二:

  辛一、座中如何行;

  辛二、座间如何行。

  辛一、座中分三:

  壬一、加行;

  壬二、正行;

  壬三、结行。

  壬一、加行:

  “遍摄依处上师殊胜天,能仁金刚持前诚祈祷”以上的部分如前所述。然后祈祷:

  唯愿上师佛加持我及一切如母有情心中生起对一切有情远离贪嗔亲疏的平等心、以及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和菩提心的殊胜证悟!思维顶上上师佛身分中降下五彩光明甘露,注入自他一切有情身心之中,自他有情的一切罪障皆得以净除,尤其能障心中生起如是殊胜证悟的一切罪障皆得以净除,身体变为莹澈的光明之体,一切福寿教证功德皆得以增长,自他一切有情心中生起对一切有情远离贪嗔亲疏的平等心、以及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和菩提心的殊胜证悟。

  壬二、正行:

  (一)修平等舍心:

  修习七因果之始,我们应当先修对一切有情的平等心,若没修成此心,虽然生起慈悲心,也仅是片面性的慈心和悲心,片面的慈心和悲心并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因为大慈大悲的所缘一定是一切有情,如“平等大地慈水灌”等所说。

  因而,观想顶上的上师佛,住此态中,清晰地观想面前有一位对自己未作任何利害的中庸有情。就其自身,无不是希望安乐、厌弃痛苦,故不应时而执为亲近而相饶益,时而又执为异类而百般加害,应远离贪嗔亲疏两端,令心平等。祈求上师佛加持令我能如是而行!

  若是一位住山者,先缘自己右边的邻居修习,心平等后,又缘自己左边的邻居修习,待心平等后,同时缘二人而修,此后又缘其他的众人次第修习。

  如是心平等后,缘一位非常情投意合的有情修习。

  如《月上童女请问经》中说:

  “我昔曾杀汝一切,我昔亦被汝杀害,

  一切互相为怨杀,汝等如何起贪心!”134

  心之所以不平等是因为贪爱的缘故。过去就是由于耽恋所爱而沉溺轮回,然而这些亲眷朋友就像商人在一个市场中暂时地相聚一样,似乎相亲相爱,也不过几天的时间,不久又要各奔东西,故而一切都不应贪着。

  如《入行论》中说:

  “因吾不了知,死时舍一切,

  故为亲与仇,造种种罪业,

  仇敌化虚无,诸亲亦烟灭,

  吾身必死亡,一切终归无。”135

  《道次第四种转心》中说:

  “此生父母子,及诸六亲众,

  若客聚逆旅,当令心无系!”136

  对亲爱的有情修习平等后,当清晰地观想面前有一心中所讨厌的有情而修,令心平等。对这样的有情之所以心不平等,是由于自己的心中一向视他为异己分子而生起嗔恨。对此若心不能平等,菩提心则无从生起。

  此外,《入行论》中说:

  “曾于千劫中,布施及供佛,

  所积诸善行,一念嗔能毁。”

  吉祥月称说:

  “若于菩萨生嗔恚,百劫积集施戒等,

  一刹那间尽毁故,过恶莫大于不忍。”

  当缘念嗔恚的过患,遮止不令生起。另外,如前面中士道中讲说无定过患时,所引《妙臂请问经》文,应念:“怨敌、亲友及一般的人,相互间关系没有一成不变的,而是这样反复无常,为什么要生起嗔恚呢?”以此遮止嗔心而修习平等。

  如此,心平等后,观想面前有一位像母亲一样至爱的有情和一位像仇敌一样憎恶的有情,就他们本身而言,莫不希求安乐而厌离痛苦。我如今执为至爱的,在无始的轮回中也曾无数次作过自己的首敌;我如今执为至厌的,在无始的轮回中也曾无数次作过自己的母亲,对自己慈爱呵护。说到底应该对谁爱,又应该对谁恨呢?所以我应远离亲疏贪嗔,令心平等。唯愿上师佛加持令我能如是而行!

  对此二者心平等后,当缘一切有情修习平等心。其中道理者,是因为就一切有情本身而言,都希求安乐而厌离痛苦,就自己这方面而言,一切有情皆是六亲眷属,不应执一方为亲而相饶益,执另一方为怨而相加害。应远离贪嗔亲疏两种极端现象,令心平等地观待一切有情,唯愿上师佛加持我令能如是而行!

  其后,如何修习知母乃至菩提心呢?

  观上师佛住于顶上,在此状态中思惟:

  (二)知母:

  《释量论》中说:

  “最初受生时,呼吸根觉等,

  非不待自类,唯从于身生”。137

  最初刚刚入胎的心识,应当有其近取因——前念的心识,是心识故,如现在的心识。138依此证明心识无始之理,也可成立轮回无始。应当依此思维修习一切有情都是自己的母亲。

  《极白增上心·问答善慧笑音》中:“禀告修知母之法如下:当依《释量论》中所说“最初受生时”等证成心识无始之教理,而善巧修习。”

  那么,若问:“一切有情都是自己亲人的根据是什么呢?”因为轮回无始,所以自己的受生也没有始际。生生相续,没有受生过的地方一处也没有,而且在每一处都曾无数次地受生;没有未曾受生过的有情种类,而且每一种身都曾无数次地受生;没有一位有情未作过自己的母亲,而且每一位都曾无数次地作过自己的母亲;没有一位有情不曾在人中作过自己的母亲,而且每一位有情都曾无数次地在人中作过自己母亲,未来还将会作自己的母亲。因此应当想到:这些有情都是深恩哺育过我的母亲。

  若有人认为:“有情的数目无量,不会都成为自己母亲的。”应这样思考:有情无数并不等于就不是自己的母亲,有情无数,同样,自己受生也无数,因而一切有情定是自己的母亲。

  若心想:“我与一切有情互不相识,因而她们不是自己的母亲。”然而,以我和一切有情互不相识为由,并不能成立她们不是自己的母亲。就这一生而言,母子互不相识的例子也有很多,如莲花色比丘尼未出家前,由于不认识的原因,而成为自己儿子的妻子,同样由于不认识,反与自己的女儿成为共事一夫的妻妾。

  又如前面“笞母食父肉”中,说有一人的父亲死后受生为鱼,母亲死后受生为一条母狗,他自己吃着鱼肉,母亲啃着鱼骨,前生中曾杀他的仇人如今成为他的儿子,由于改头换面,相互竟都不认识。

  如果认为:“一切有情都是过去世中的父母,既已成为过去,就不应该再是母亲。”那么,昨天的母亲在今天已成为过去,也应当不再是母亲了。然而昨日之母与今日之母,作为母亲并无差别,对自己深恩哺育也没有差别。又譬如去年有人在自己将被国王杀害的时候救过自己的生命,这位恩人与今年救过自己性命的恩人,除了时间前后的差别之外,救命之恩并没有什么差别。同理,自己过去生中的母亲和今生的母亲,都同样是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深恩也没有不同。由此,心中应念:一切有情一定是我的母亲。

  (三)念恩:

  如此知母之后修习念恩:观上师佛住于顶上,住此态中,思维:

  今生我的这位母亲不仅此生中是我的母亲,于无始生死以来也曾无数次地作过我的母亲。就在这一生中,从怀胎时就细心呵护我,十月怀胎生下我时,把我放在柔软的垫子上,从小就沐浴在母爱的慈辉里,或十指逗玩,或拥怀送暖,或倚门悬望、慈颜相迎,或口拭鼻涕、手擦屎尿,含辛茹苦地一点点把我养大成人。即使我的母亲她有危及生命的痛苦,也不及儿子的一点小病更令她感到痛苦难忍,这时,如果有什么办法可以令儿子的病苦转到她身上,她也会毫不犹豫地取来代受。较之儿子死,宁肯自己代死。把不顾罪苦恶言、受尽艰辛挣来的钱财全部都用在了儿子的身上。为了儿子娶亲、女儿出嫁,甚至儿子修法的宴会,把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的好衣好食,毫无吝惜地拿了出来。总之是尽了她自己一切的能力,凡有利乐无不给予,凡有损苦无不救护,如此的舐犊深恩,粉骨难酬!

  在此阶段,必须分别观想每一个所缘境而修,若笼统地缘总的一切境而修,后不得生起,皆是因为没有把握住要点所致。这些是基础,因而不要以为所花的时间太长而废弃,应在没有生起强烈的觉受前坚持修行,这是极为重要的。

  在能清楚地忆念起母亲的恩后,应转换所缘境,观想今生的父亲而修习,次第缘念转换对象而修极为重要。随后,则当缘念中庸之人而修,其方法为:清晰地观想面前有中庸的有情,缘于他们思维:表面上现在我与他似乎没有关系,然而无始生死以来,他曾无数次地作过我的母亲,在作母亲的时候,也像今生的母亲一样,对我深恩哺育,恩德极为深重。

  这样生起觉受以后,应当缘念仇敌而修,其法为:清晰地观想仇敌的样子现在面前,思维:我岂可把他当作今世的敌人?无始生死以来,他也曾无数次地作过我的母亲,在作母亲的时候,给了我无量的利乐,从无量的痛苦中救护我。还曾无数次地作过我至为心爱的人,相爱相守,我没有对方就坐立不安,对方没有我也会失魂落魄般地坐立不安,但如今成为这个样子,都是因为恶业的缘故。他们都是深恩将护过我的母亲啊!在生起觉受后,再缘一切有情修习念恩。

  (四)报恩:

  修习念恩以后,当修报…

《速疾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文殊口授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