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博多瓦·仁欽賽(寶明)、京俄瓦·楚臣跋(戒熾)、普瓊瓦·迅努堅贊(童幢)。
1、 直授:或爲明晰引導,藏義原爲紅色引導,是指不在文字上廣作解釋,而是直截了當地指出教授的心要進行引導,就象高明的醫師解剖開新鮮的屍體,直接爲弟子介紹五髒六腑的構造一樣。
2、一切種智:即佛智,現前證悟一切法的智慧。
3、無比殊勝的大悲心力,猶如利鈎一般,拔濟其他諸佛難以拯救的暴惡衆生,向如此的最殊勝導師釋迦佛,致以虔誠地頂禮。
4、擁有廣大行派的彌勒怙主,惠施甚深中觀見的文殊大士,還有莊嚴美飾南贍部洲的龍樹、無著,我願永遠地皈依你們,直至證得無上菩提。
5、胸懷講修最勝教授的阿底峽尊者、噶當教法的開山鼻祖仲敦巴、以及四瑜伽士、叁昆仲等法門龍象,如是等噶當派的曆代上師,我也發自內心地稽首膜拜。
6、賢善智慧的心海裏蘊含著圓滿的聖教,講經、辯論、著作的洶湧波濤搏擊著長空,晶瑩潔白的美譽浪花播撒向十方,我在如此尊貴的善慧名稱(宗喀巴大師)腳下,不由地俯首叩拜。
7、高擎善慧正法寶幢(第四世班禅)的大士,自然是語中自在善慧海(第五世達賴喇嘛),如是等一切開示無謬清淨道的恩師們,我虔誠地頂禮,並祈願慈悲的利鈎攝受不舍!
善慧法幢:第四世班禅(1567—1662),1601年他住持紮什倫布寺,爲第一任寺主,以後由他轉世的活佛繼承法座。
8、阿底峽尊者(982—1054)。意譯殊勝,法名吉祥燃燈智。出生于東印度薩霍爾王室(現孟加拉國),遍通顯密大小乘經典,後由葉蕃王室後裔智光、菩提光殷重禮聘至西藏傳播佛教,著有《菩提道炬論》等二十多部著作,對藏傳佛教後弘期起過重大作用,成爲噶當派的祖師。在藏地共居住十七年之久,終年七十叁歲。因其一生對古代印度與我國藏傳佛教文化的交流有重大貢獻,藏族一般尊稱之爲“覺沃傑”,意爲尊者。
9、仲敦巴(1005—1064)。仲爲姓氏,敦巴意爲大德、法師,原名甲瓦迥乃,意爲勝生,宋代西藏佛學大家,生于前藏堆龍普,爲阿底峽弟子,開噶當派,1056年宋仁宗嘉祐元年倡建熱振寺。
0、 大阿蘭若師:意爲住寂靜處者,十一世紀時,藏傳佛教噶當派格西。
11、京俄瓦·戒熾(1038—1103),爲仲敦巴近侍,開噶當派教授一派,所著禅裙常用皮革補綴,因而衆稱“皮裙大師”。
12 、甲域瓦(1075—1138)生于堆龍,爲京俄瓦的侍者,極重視承事師長,得生起圓滿二次第教授。後于塔波南甲城地方建寺傳法。噶舉派岡波巴大師也曾從他學法。
13、噶當派分教典派和教授派。教授派以修見行爲主,見爲十二緣起、四谛、二谛;行爲修菩提心、七義修心。
14 、洛紮大成就者事業金剛(1326—1402),又稱南喀堅贊(虛空幢)。屬噶當派教授派,親得金剛手菩薩傳授深法,獲大成就,宗喀巴大師曾依其學法。
15 、博多瓦(1031—1105),本名仁欽賽,仲敦巴大師的弟子,叁昆仲之一。講學以噶當六論等典籍爲主,在噶當派中開教典派一系,創建博多寺,並常駐于此,因此被稱爲博多瓦。弟子輯其語錄並加注釋,名爲《藍色手冊》。
16、 多瓦:博多瓦的親傳弟子,《藍色手冊》一書的編輯者。
17 、霞熱瓦(1070—1141),本名雲丹紮(功德稱),從博多瓦出家學經,默記經論甚多,爲宋代噶當派一大學者。
18、教典派主張學習六論:《本生經》、《集法句經》爲起信之本;《菩薩地》、《大乘經莊嚴論》爲修定之本;《入菩薩行論》、《集學論》爲行道之本。
19、 溫薩巴(1505—1566)。法名爲善慧義成,第叁世班禅大師,獲大成就,由他傳下來的密法教授稱作“溫薩耳傳”。
20 、道次第八大引導。分別爲:宗喀巴大師所著的《廣論》、《略論》、《攝頌》;第叁世達賴喇嘛福海的《道次第·純金》; 第五世達賴喇嘛的《道次第·文殊口授》;第四世班禅善慧法幢的《安樂道》;第五世班禅的《速疾道》即本論;達波·昂旺紮巴的《善說精髓》。
21、《聖教次第》:爲卓隆巴所著,卓隆巴本名洛追窮乃(慧源)。幼年親從阿底峽和仲敦巴聽受噶當諸法,在鄂譯師弟子中以精通一切經教著稱,《聖教次第》有廣略二種,尤以《聖教次第廣論》注解《道炬論》精義,無與倫比。《菩提道次第廣論》即大抵依此而作。
22、 十九年間,形影不離地跟隨尊者,但從沒見到有絲毫的錯亂罪垢沾染尊者的身語意叁門。
23 、過去尊者在索瑪吾熱那個地方,講解《分別熾燃論》時,曾說再過二十年後,將會舍棄這個身體,後來又經過二年,臨去西藏之前,在戒香寺時,又說再過十八年,將會示寂,肉身會留在藏地,現在看來,尊者說的都一一應驗了,這是多麼稀有的事啊!
24、共或正下士:只是追求後世人天的果報,而不再追求解脫或佛果,這類有情是正下士;若把人天的果報當作進而追求解脫或佛果的暫時階段,這類有情則是共下士。
25、共或正中士:只求解脫輪回,不再希求無上菩提的一類有情爲正中士;若把追求自身的解脫當作趣入大乘前的一個階段,這類有情爲共中士。
26、連江河的水都沒能力一口飲盡,又怎能妄想吞盡大海的水呢?同樣,連聲聞、緣覺二乘的心量都生不起來,又怎麼去修學深廣的大乘佛法呢?
27、我們在苦海中漂泊流浪,安樂是如此地匮乏,衆苦又是如此地交相逼惱,當我們想到這些時,都沒有一點恐怖的感覺,又怎會對其它有情少樂多苦的現象,生起不忍其苦的大悲心呢?
28、如父、母、或者天仙梵王,他們即使是爲了自身的利益,尚且不曾在夢中夢見,自己發起如此廣大的饒益心,何況是爲了利他而發起這種菩提願心呢?
29、 密宗四部中的無上部。
30、無谄诳分兩個方面:供品的無谄诳與動機的無谄诳。供品的谄诳:對出家人而言,是指以五邪命取得的物品;對在家人而言,是指以偷盜殺生,缺斤少兩等惡劣的手段獲得物品。動機谄诳,是指爲了今世的名聞利養等,懷著這種低劣的心態去供養,即動機谄诳。
31、 朵瑪:食子,由炒面捏成用以供神施鬼的食品丸子。
32、曼紮:又譯爲曼荼羅,有兩種含義:一種爲壇城義;另一種爲取心要的意義。此處爲第二種。
33、牛淨物:在人迹罕至高山上,黃牛身上所出的糞、尿、酥油、酪、乳五物,把這五種東西放在沸水中煮數日後,丟掉上、下層的東西,只取中層的水製作成丸,在用的時候,把丸溶于水塗抹,有避穢除障之用。
34、九堆觀爲釋迦佛及其八大菩薩眷屬。八大菩薩分別爲:文殊菩薩、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地藏菩薩、除蓋障菩薩、虛空藏菩薩、彌勒菩薩、普賢菩薩。
35、吉祥旋即所言萬字,爲永遠堅固不變的表示。
36、毗盧八支分別爲:手、足、腰、各一支;唇齒舌合爲一支;頭、眼、肩、氣息又各爲一支,如是共八支。毗盧八支其中身體方面的有七支,再加上氣息這一支,爲八支,如果不加上氣息,亦可稱爲毗盧七支。
37 、第四世班禅善慧法幢著。
38、經初的梵文:由梵文譯成的藏文經典,開頭都冠以梵文的原名,如同在漢文的經典有“如是我聞”般,此處比喻修法開始時,最重要的事情。
39、至尊宗喀巴大師把許多修行的要點以設問的方式寫成《極白增上心之問難》,後來班禅大師著《問答·善慧笑音》一書,以回答宗大師的設問。其中有一問題是:“修法之始,如經中梵文最重要的是什麼呢?”第四世班禅答道:“無比的大師您是這樣認爲的,修行者最初應作的是好好地觀察自己的動機,如同經中最開始的梵文。”
40、八法:又名八風。世間有八法四違四順,爲世間人的憎、愛之處,能煽動人心,故又名八風。一利,得可意事;二衰,失可意事;叁毀,不現前誹謗;四譽,不現前贊美;五稱,現前贊美;六譏,現前誹謗;七苦,逼迫身心;八樂,悅適身心。
41、往昔生中漂沒在生死曠野中,所飲用的乳汁彙集起來,超過四大海水量,如果還沒有得到解脫,在未來的輪回路上,反複受生爲凡夫之身,還要在母親身邊喝比這更多的乳汁。
42、聖天:即提婆菩薩。爲龍樹菩薩的弟子,生于西紀170—270年間。著有《四百論》。法尊法師從藏文譯成漢文。玄奘法師漢譯的《大乘廣百論》,相當于《四百論》後半的二百偈。
43 、浩瀚的生死大海中,種種的痛苦沒有邊際,愚癡的你沈溺在裏面,爲什麼沒有恐懼的感覺?
44、 密乘把密續分爲四部,即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四部。前叁者爲下叁部,後者爲無上部。
45、 四無量心中每一種又分四種無量。分別爲:欲無量、願無量、增上意樂無量、祈禱無量。
46、 見《廣論》的皈依叁寶中P112。
47 、谛洛巴:公元十世紀人,印度那若巴的上師,原名慧賢,爲修密宗得成就者,因曾作榨油工,故名。
48 、那若巴:公元十一世紀出生于印度,爲大成就者谛洛巴的弟子,西藏瑪爾巴譯師之師,對瑪爾巴譯師傳授勝樂及那若六法等。
49 、資糧田又名福田,田以生長爲義,于應供養者供養之,則能受諸福報,如農播田,有收獲之利。此處指觀想應供之佛菩薩及本尊天衆等。
50 、叁恩:顯宗方面:授戒、傳經、講解。密宗方面:授灌頂、講續、教授口訣。
51 、法身佛刹界的常寂光淨土。
52 、無始已有,迎來融入叁昧耶尊的出世間本尊。
53 、叁昧耶尊:密乘生起次第中,按照儀軌觀想現起的本尊容貌。
54 、指“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禮供諸如來”兩句。
55、即《總忏悔文》,系馬…
《速疾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