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中,粗分分别心的显现消失后,而显现出空灵的境界,这两种显现方式相似,故尔结合为喻义。实际上,在那些阶段,是不会呈现出虚空等的现象的。
那么,在“明”的前面,八十自性及其风骑收摄完毕后,在“明”、“增”、“得”三种阶段,是否还有要收摄的风呢?
总的说来,风有粗细多种,其中的粗分虽收摄完毕,但细分还是存在的。因此,唯由细分风作为识依处的阶段,是从风收摄入“明”后,乃至“得”收摄入“光明”期间。
四空时,由于后后及其境象较前前及其境象愈来愈微细的原因,在心目中粗分的世俗现象消失后,而呈现出一种空灵的境界,并不是以空性为境。
因此,未曾修道之凡庸人在那些阶段,除了纯粹的谛实成就外,不会呈现出无谛实的现象。因为这时的四种空会于一切死时的有情前呈现,如果认为死时自然地会领悟空性,就会有不须励力自然解脱的过失。
诸凡庸之辈对于死光明,只是以现而不定的方式感受,并不是带着决定的了解去感受。
这种“死光明”是“母光明”,修道时睡眠及醒觉时,以修力呈现的光明称为“子光明”,此二者在死光明时和合而修,即被称为“母子光明和合”。
那么,“死光明”是否为真正意义上的“光明”呢?
若瑜伽士安住于母子光明和合后的正见上,虽是真正的光明,但若不是这种情况,只是凡夫自然显现的死光明,也仅是遮止粗分二现后的一种境界,故而仅是假名“光明”,并不是真正的“光明”。
总的说来,“光明”有两种:微细空性是“境光明”,证悟彼的智慧则被安立为“有境光明(光明智慧)”。
无上的密咒生圆二次的死亡转法身的道用,以及喻、义光明等主要的所净基即此死亡次第,所以对此等产生很好的理解显得是那样的重要。
解说成办中有的次第
甲二、解说成办中有的次第:
如是死光明心在不动转的状态中住几许后,从其状态稍微有所颤动,当出现这种情况后,即准备从光明状态中出来。
遂后,极微细风心从开启的心间白红明点中跃出而舍弃此身,成就中阴身,同时,心间的白界下降,从相尖流出,红界上升从上面的鼻孔中流出。
死光明的风骑第五光明(极微细风)是中阴身的近取因,作(中阴)心的俱生缘,死光明的心作中阴身的俱生缘,作心的近取因。依此,若要投生为人,外表具有人相的风身中阴,在旧有的异熟蕴外真正生起。
这时,如前所说“明”、“增”、“得”等的次序逆转,还灭的黑色“近得”呈现。死光明灭与成办中有是同时的。在上下对法及《瑜伽师地论》等多部论典中,说死有灭与成办中有二者如秤两端低昂般,同时进行。
中有是化生,故一切根、肢节同时成办。刚成办的中有心是还灭的近得,如是依次还灭的增、明、八十自性分别心生起,八十自性分别心生起后,中有则为了寻求生处及香味等,四处驰奔。
那些时候,如前所说的次第逆转上去,从“近得”乃到“阳焰”间的诸相亦次第呈现。
这种仅由风成办的意生身极微细中有,没有四大组成的血肉粗分身躯,被称为“基位报身”、“寻香”。
那么,如此的中有存在是以何为喻的呢?
现在,我们如果进入睡眠,睡时的四相四空与死时相似,转瞬现起后,即呈现出睡眠光明。从彼欲起时,即是准备现起梦身,从睡光明出来后,成办梦身,作种种梦中之事。快醒时,梦的风身如镜面上哈出的蒸汽,从周边消失后摄入心间,融入身体心间中脉内体性一如的极微细风心中,遂即醒来,作种种事。
中有的体性特点者,诸根完备,由于是化生,肢节顿时圆满;由于是微细身,金刚钻石亦不能毁坏;除如母胎的生处外,即使须弥山王等,亦无滞碍,随意穿越;由业所感的神足力,随欲刹那即至,即便佛陀神力也难以遮拦。
《俱舍》虽说成办某趣的中有后,不再转为其它趣,但在《集论》中说,虽成某趣中有,并不一定投生此趣,容有转变。
但在上下对法二种宗规中,都认为有依中阴身证得阿罗汉的中般者,所以都不承许中阴一定要受生。
在《俱舍》中,中阴之异名有:意成、求生、食香、中有、起(成有)五种。
寿量的特点者:最长际虽是七昼夜,但若生缘聚集,亦有刚成办中有即受生的情况,故寿量不定。如果七昼夜生缘不具,七昼夜后,有一小死,复成中有而住,这样七七四十九天后,定得生缘而受生,此在《本地分》有说。
七昼夜末小死情况者,如镜面蒸汽从周边收摄般,中有风身从上下渐次收入心间,中有时的八十自性分别及其风骑收摄后,中阴死亡的四相四空瞬间现起后,中阴死光明生起,光明的风骑作近取因,与成办还灭现起的近得同时,如前成办中阴风身。
中阴身任经几次小死,皆摄入中阴本身。
中阴虽看到以前的身体,但由于业缘已断,不会生起“那是我的身体”的念头,也没有进入其中的想法,此乃《本地分》说。
有些人说:“所言中阴寿量七昼夜是指六道各自的昼夜。”
这种说法是不对的。若是那样,地狱及上界天的中阴要在他们各自的七昼夜等期间而住,岂不是生缘未聚时,要百千万亿年间地存活吗?这样不是太过分了吗?
中阴迁离的差别者:《第八观察续》等中说:若生地狱者,从肛门迁离;饿鬼者口;畜生者小便道;人者眼;欲天者脐;罗刹者鼻;所修天及非人者耳;色界者眉间;无色界者从顶部迁离。
那么,《瑜伽师地论》等中说舍离身体,识从心间迁离,岂不与此相违吗?并不相违。在身体内部的迁识最初从心间迁离,但其后迁离到身体外部时,说是从不同部位迁离。
又《俱舍》中说:
“渐死足脐心,最后意识灭。”
其注释中说:“生恶趣者,在足部识灭,生人者脐部,生天及阿罗汉圆寂在心间识灭。”其义又是如何理解的呢?
(钦降白央的注释中说:若言死时,于身体何处识灭?受生三恶趣、人、天的生者,以及无生者阿罗汉涅槃,若是化生者则不决定。若是顿死,则意与身根顿灭。前面的胚卵湿三种渐生者死时,依次生恶趣者足部,生人者脐部,生天及阿罗汉圆寂,在心间迁识。亦有人认为阿罗汉从顶部迁识。另外,识无形体不可见,不住于境,但在死时,身根犹如热石上洒水般将会消失,识将于足部等处隐没,称之为“迁识”。集论中说,行善者身体先从下冷,造孽者先从上冷。这样一来,应许除摄暖时方向有所不同外,最后皆从心间迁识。)
正如其注释中解说的那样,是指在那些地方意识灭的意思。其义仅仅是在显示在足部等那些地方,由于身根灭的原因,意识亦随之而灭的不同情况,并不是显示从那些地方迁识出身,故与前说不相违。
看见的情况差别者:《俱舍》中说,同类中阴及清净天眼可以看见。由生力所得天眼为不清净天眼,由修力所得的天眼安立为清净天眼。《俱舍释》中也有上上中阴可以看到下下中阴的说法。
体量差别者:《俱舍释》说瞻部洲人的中阴有如五六岁的孩童身量,但并未说决定如此。
外相差别者:恶趣中阴,有如黑氆氇光或阴暗夜所笼罩般;善趣中阴,如被白衣光或晴明夜所笼罩般。此为《本地分》说。
显色差别者:《入胎经》中说,地狱中有如烧杌木;旁生中有其色如烟;饿鬼中有色相如水;人天中有如金色;色界中有洁白。
形貌差别者:《俱舍》说为将来受生何趣的本有身形。
四有者:于生有结生的第一刹那是生有;从此第二刹那乃至死有的最后刹那以前,是为本有;临终最后刹那感受死光明时的为死有;死有至生有中间为中有。
由于对“本有”字面误解,认为中阴是前世的身形,又看到经论说是后世身形,所以有的人认为中阴三日半为前世身形,三日半为后世身形,此说全无清净依据,唯增益执,此在《广论》中有明说。
所以“本有”的“本”是观待后世的死有为本,并不是观待中有而安立为“本”。《俱舍》中“为当本有形”中“当”是指未来,而非过去。
对于说为是将来受生的有情外相的这种说法,有人说如果那样,那么诸根不具足的众生的中阴也应是诸眼不具足。这种看法是极不正确的。只有在受生后才会产生眼等诸根的不具,何处也没有说过中阴是诸根不具足的。若仅仅由于说是将来受生的众生的外相这一点,而要任何方面都完全相同,不是太可笑了吗?
中有的行走方式差别者:《本地分》说天中有向上;人中有横行;恶趣中有倒掷而行。
生欲、色界者要经过中有,所以在《广论》中说:认为上下两种无间业没有中有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上无间业指定生欲、色善趣天之业)
生无色界者,没有中有,于何处没,即于其处成无色蕴。
将来投生无色界的补特且罗从死光明中现起无色定,不再现起从死光明中还灭而起的近得心,因为这种近得心是中有心的缘故。
无色界并不是存在于欲、色二界之外的某个地方。
殊胜中有——一生所系菩萨从兜率没后投入母胎的中有外相为孺童,相好庄严,光明映照百千万四大洲,《俱舍释》及《安立次第》(密集)中作如是说。
那么,岂不是与大德曲旦热觉所说六牙白象入胎的说法相违?
并不需要依照这位大德的说法而承许,而且这只是顺应佛母的梦兆而显示的,如果认为投生为人的中有具有畜生的外相,会与许多具量的论典相违。这种说法在小乘中会依言承许,而在大乘宗义中则只是承许那种外相只是一种示现。
中有的安立是无上生起次第中有转报身之道用及净不净幻身的所净基,所以对于它的详细了解,是很重要的。
(注:不净幻身,在见道无间道前;净幻身与见道解脱道同时;密咒中见道时,断尽烦恼障。)
中有受生的情况
甲三、其受生的情况:
《入胎经》中说,若…
《基位三身安立明炬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