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他人,甚至毫無顧惜地做出自殺等極其愚昧的行爲。
這些被煩惱所控製的衆生是真正的弱者,是非常悲慘、可憐的。我們應該對無數世來被貪嗔癡等煩惱所惑、一直迷茫地輪轉在六道輪回中的一切衆生,念起他們未來世當中還要在地獄、餓鬼、畜生中遭受無窮無盡的種種苦惱的情形,應該對他們生起如同自己唯一獨子遭受苦難一般的大悲之心、同情之心,令他們脫離苦惱,千萬不可以對他們産生嗔恨之心,更不能生輕辱之心。
于衆敵友 並諸轄屬 遠離偏執貪
不要對曾經傷害過自己的敵人及其轄屬産生偏執的嗔恨,對曾經于自己有恩者及其轄屬産生偏執的貪心。遠離嗔恨、貪執和偏心,這是住平等舍的道理。在生死流轉中,父母等親人在他世中轉爲怨敵,怨敵轉爲自己的親屬,父親轉爲孩子,孩子轉爲父親,母親轉爲妻子,妻子轉爲母親等等。而這樣的次第流轉,沒有任何可以憑信之處。《親友書》裏說:
“父轉爲子母爲妻,怨仇衆生轉爲親,
及其返此而死殁,故于生死全無定”。
所以,我們不應把怨敵當做固定的怨敵,說不定他們是我們前世的父母。今生的父母,說不定前世是殺你的敵人。生生世世中沒有任何一層不變的關系。釋迦牟尼佛曾經在《妙臂請問經》中這樣說過:
“有時怨敵轉爲親,親愛如是亦爲怨,
如是一類爲中庸,即諸中庸複爲怨,
如是亦複爲親愛,具慧了知終莫貪,
于親當止愛分別,于心善法安樂住”。
就是說,有時怨敵轉爲自己的親屬,有時自己親愛之人轉爲怨敵。不要說來世了,就今生也是這樣的:上半生最好的朋友,下半生可能會變成相互非常仇恨的敵人;上半生水火不相容的敵人,下半生可能會變成交心的朋友。今生當中都是世事多變,何況來世呢!所以不必在乎和固執這些事,要把心住于善法當中修正法,這才是真正永久的利樂之本。
我們盡其一生爲了親眷,忙忙碌碌地勞累了一輩子,受盡了辛苦。無時不受著苦苦和壞苦的煎熬,心中沒有一絲快樂。而終生所忙的又唯是惡業,沒有生起善心,所以死後一定會立刻墮入惡趣,備嘗種種長時劇烈的大苦。一切衆生也都如此,他們若能遠離一切痛苦及痛苦之因該有多好!“惟願他們遠離一切痛苦及痛苦因!我當令他們遠離一切痛苦及痛苦因!惟願上師加持,令我能如是而行!”此爲“大悲”。“願一切衆生具得一切安樂及安樂因,豈不善哉!願其具足!我令具足!願一切諸佛菩薩保佑我能如是行!”此爲“大慈”。“願一切衆生永不墮入地獄、餓鬼、畜生等叁惡道之苦,在叁善道的安樂當中走向涅槃的永久安樂處,豈不善哉!我令如此,願我能如是行!”此爲“大喜”。“願一切衆生遠離一切親仇之貪嗔之心,住平等舍豈不善哉!願其安住!我令安住!願一切諸佛菩薩保佑我能如是行!”這是“大舍”。以這樣的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四無量”心,對待前面所說的“衆敵友及轄屬,遠離偏執貪愛”,是爲殊勝方便。
不嫉有德 倍加恭敬 虔心取其德
不要嫉妒有德之人,而要學會倍加恭敬,並且以非常虔誠的心來學習有德之人的所有功德,向他們學習,以他們爲榜樣,這非常重要。
《入菩薩行論》中說:
“贊揚令我心馳散,亦能壞失厭離心,
于他有德生嫉妒,亦能壞諸圓滿事”。
得到贊揚能夠令自己的心散亂,並且失壞厭離輪回之心。對有德者産生嫉妒,能壞一切圓滿事。所以要盡可能避免贊揚我德,學會對有德之人不嫉妒,倍加恭敬。
“是故若人恒趣求,破壞我之名聞等,
豈非恒進防護我,免令墮于惡趣中”。
有些補特伽羅,恒時勤求破壞我之名聞等,他們豈非恒進防護,免我墮于惡趣嗎?那麼,我爲什麼還要嗔恨呢?因此千萬不要去嗔恨那些對自己損害的人,千萬不要嫉妒有德之人。
勿尋他短 返觀己過 棄之如壞血
不矜已長 恒念他德 敬衆自如仆
“出壞血”,是古代的一種醫療方法。紮出壞血,以此祛病。這裏是說不要去尋找他人的短處,要觀察自己的過失。發現了過失之後,如同壞血一樣棄掉。
《入行論》中說:
“愚夫于苦非所欲,而于苦因常貪慕,
咎由自取受其害,何能嗔恚責他人,
譬如地獄諸邏卒,亦如刀山劍葉林,
皆由自業之所生,當于何人生嗔恨”。
愚夫受苦,並不是他想受苦,而是由于貪欲等煩惱所致,是咎由自取受到的侵害。我們今天所受的任何災害疾病痛苦,怨不得任何人。譬如地獄猛烈的火和刀山劍樹等,都是自己的業力所致,並沒有人專門製造一個地獄讓我們去受苦。所以,一定要學會不去觀察他人的缺點、過失,不去怨他人,多多地“返觀己過”。其實,越是觀察他人的短處,就越增加自己的煩惱,自己的缺點和過失就會增加。爲什麼呢?有兩個因素:第一個,“他都這樣,我爲什麼不可以呀?”有這種攀比心態。第二個,由于你長時間觀察他人的這個過、那個過之後,自己很容易起傲慢心,“你看他有這個缺點,我沒有”。這使得自己的功德未生不令生,已生漸漸會退失。在僧團及居士當中,有的人喜歡用佛法的鏡子去照別人,從來不照自己。說別人的時候,比誰的口才都好,喜歡挑這個人的毛病,找那個人的缺點,心裏面總覺得“別人都不如我”,覺得自己特別委屈,從來都不覺得“我欠缺什麼”,或者“他人具有的品德我還不具有”。這樣的心態非常可怕。所以一定要學會觀察自己的過失,越多越好。千萬不要觀察他人的短處,而一定要觀察他人的功德。
比如,想擁有一個和睦的家庭,必須做到四件事:第一,對自己的丈夫或妻子、父母和孩子,多看他們的功德,千萬不要觀察他們的短處,否則你就會漸漸地厭惡他、鄙視他,這樣將永遠也不會有一個讓自己滿意的家庭。第二,一定不要去算自己的功勞,要多算算自己的過患和過失,自己的過失越多,就越覺得“我欠他的”,就能越對他好,由此營造出一個幸福的家庭。第叁,一定要多看、多算他人在這個家中的功勞,因爲你覺著他們的功勞比你大,由此産生滿足,于是你就會覺得自己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第四,千萬不要去算自己的功德,不要去想“我做了什麼什麼”,否則你會起傲慢心,由此會毀壞幸福的。這就是居家的道理。要學會觀他人的德,不去觀他人的短處;學會觀自己的過失,不要觀自己的德。
對于出家人而言要學會一件事:一個寺院就是一個家庭,這個寺院裏面每一個僧人就是這個家庭的一個成員。必須牢牢地記住一件事,除了專門管紀律的人和管理寺院的人之外,任何人不要挑他人的毛病,要多挑自己的毛病。千萬不要看自己的功德,要多看他人的功德。唯有這樣,你的功德才能未生令生,已生者增長廣大;唯有這樣,你的過失才能未生不令生,已生漸漸消退。由此也就能造就出一個和睦、和諧、和順的僧團。要學會念他人之德,莫觀他人之過;念自己的過,切莫觀自己的德。由此相互寬容,相互牽就,相互包容,相互善待,方能夠令這個寺院成爲永遠團結、和順、和睦、和合的殊勝道場。把它記在你們內心的最深處,千萬不要忽視它!
“不矜已長,恒念他德,敬衆自如仆”。我們的僧團當中有些僧人,居士中也有很多人,從來沒有把自己當仆人,始終把自己當成主人,這樣很不好!應該學會把自己當成這個團體中的一個仆人。只要有這個念想,那一切都好了,要是沒有這個念想,一切皆壞了。有一個典故:在一個法會上,噶當派有兩位格西相互爭吵了半天還沒入座。有人說:“哇,這麼大的法會還爭位置啊?”後來才明白,原來是互相推讓,讓對方坐上座。現在爭做主人的人太多,滿地都是,別去學他們,要學爭做仆人。“勿尋他短 返觀己過 棄之如壞血,不矜已長 恒念他德 敬衆自如仆”這兩句話一定要深刻的記住。
下面講一下《寶鬘論》中與之相關的內容。有二十五種支分方便能夠增長智慧資糧。
第一,“于正法法師,汝應勝承事”。對于講正法的法師,應倍加恭敬侍奉和侍候。對于正法內明的論典和說法師,自己應以勝妙衣服和飲食等而作承事。
第二,“恭敬聽聞法”。要以非常恭敬的心去聽法,不要起傲慢和驕慢之心。
第叁,“亦恒行法施”。送別人法本也好,給他人講一些佛法的道理也好,總之恒常之中做法布施。這也是增長自己的智慧資糧。
第四,“莫愛世間語”。不要去說那種對他人有損害或既使無損害但無意義的閑話,比如說绮語、惡口、妄言、挑撥離間的兩舌等等,這些是積集正法資糧的障礙。
第五,“應樂出世言”。應該喜歡宣講解脫生死輪回的方便言語,或做這方面的探討。
第六,“如自生功德,亦應令他生”。如果自己已生起功德,想辦法令他人也生起。比如,有人自己手裏有佛教的好書,卻害怕別人也得到這本書,人家想借來複印一份都不行,這種做法是極其惡劣的。自己有好書,恨不得布施給更多的人,讓他們都得到利益,那多好啊。譬如自己對聞思修叁種功德生樂欲一樣,亦應令其他人生起聞思修等功德。
第七,“聞法無厭足”。聽法永遠不厭煩、不知足。對財富權貴,對一切事物,唯有當下知足是最好的,然而對于法,不論聽得再多也不應厭煩滿足。大家已經聽了不少的甚深之法,但我相信今天講的法,雖然比較淺顯,但在這淺顯的道理當中,你們也會得到很多的收獲。因此聽法千萬不能厭足,並且應該希求增進。
第八,“攝義”。聽聞佛法要力求明理,這樣才能正確行持佛法的道理,才能勤奮受持自己已明的佛法道理。
第九,“應分析”。對佛法的甚深密義,應以善巧的智慧一次又一次地分析、思考,以增長智慧。
第十,“于師修供養,常恭敬陳白”。以你自認爲最好的東西對師父進行供養,並在恒常之中恭敬陳白禮拜等…
《欲求解脫勇士之心寶(夏壩仁波切 講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