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欲求解脫勇士之心寶(夏壩仁波切 講授)▪P12

  ..續本文上一頁

  第十一,“莫讀順世論”。什麼是順世論呢?即否定前生與來世、否定因果、否定涅槃、否定苦集滅道、誹謗佛法教義的書籍。一般佛法根基不深的人讀多了,很容易對佛法産生疑慮。但如果對佛法的道理已經了解到根深蒂固的程度,也需要了解一下這些世俗論等,那是爲了辨別道理。這句話主要是對那些還沒有對佛法形成完整而堅實理論基礎的人說的。

  第十二,“遠離诤執慢”。有的人特別能爭,本來是非常小的事,也非要爭出一個結論,爭個你死我活。差不多就行了!不要老去爭。

  “是”也那麼回事,“非”也那麼回事,幹嘛要去爭呢?應當遠離這種相互爭吵。並且千萬不要有固執、驕慢心。有些人頑固地固守自己的某一個見解,這樣極不好。驕慢是非常可怕的。

  第十叁,“自德不贊歎”。千萬不要贊歎自己的功德,“不矜己長”就是這個意思。所謂的贊歎自德,並不是直接說“我什麼什麼好”,而是在字裏行間想辦法把自己的德充分表現出來。這樣做,只會讓人厭惡,不適當地稱贊或顯示自己的功德有驕慢之嫌。

  第十四,“仇德應宣揚”。即“恒念他德”。恒常尋找他人的德行,並且宣揚他人的德行。尤其是要學會宣揚仇人的德行,這樣你的德性才會增長廣大。你看看,平常說別人壞話的人,是缺德的人還是有德的人?平常老說包括敵人在內的功德、卻從不說別人壞話的人,是有德之人還是缺德之人?想想不就明白了嗎?所以,宣揚自己仇人和對自己不悅之人的功德,這樣不但使自己增長功德,還可以化解與仇人之間的怨恨。對方聽說了,會想“這個人總是贊揚我的功德,看來嗔恨早就忘了,這個人原來是個好人啊”。所以對仇人的功德,更應該宣揚贊歎。

  第十五,“莫攻他要害”。千萬不要攻擊他人的要害。人總有痛處,或者覺得很恥辱的事情。這裏的“要害”不是生命的要害,主要是令他人遭受身敗名裂的一些要害之處。所以千萬不要說人家的短處或要害處。

  第十六,“及不以惡心,舉發他過非”。不應該以惡的心態去揭發他人的過失。“你做了什麼什麼,你什麼什麼錯了……”當然,管寺院紀律的人例外,看到他人的過失就必須要說出來。除此之外,不要去揭發他人的過失,這很不好。

  第十七,“恒應觀己過”。是不是心裏知道“我有錯”就行了呢?不是。要把自己的錯誤數出來,“我身、口、意曾經犯什麼錯,別解脫戒當中犯了什麼錯,菩薩戒當中犯了什麼錯,密戒當中犯了什麼錯……”,把自己記憶所及的錯,全部一一揭露出來,只有明白自己究竟犯過多少過失,才能做到不重犯。唯有這樣,你的過失才會越來越少。

  第十八,“他由何種過,常爲智者責,自應斷彼盡,亦應遮止他”。任何人有過失,都是有智慧的人所呵責的對象。首先把自己的過失滅掉,之後發現周圍的人有過失時,應善巧地勸令他人斷掉。龍樹菩薩說,話有叁種:一是美語,一是實語,一是虛言。其中,運用美語和實語,先贊歎他的功德,然後適當地使用實語指出他的過失,令其改善。如果直接批評,他接受不了。

  第十九,“他害莫嗔恚,應念宿業感,爲後不受苦,自應離諸過”。如果他人對自己作了損害和傷害的事情時,應該這樣想這是我往昔所造罪業的果報所感,千萬不要對損害者産生嗔恨之心,因爲瞋恚將成爲後世遭受更加猛烈痛苦的原因。所以,爲了後世不受苦,自己應該遠離一切嗔恨等過失。

  第二十,“不希望報酬,于他作饒益”。不希望得到什麼報酬、回報,而去作饒益他人的事。從一開始幫助別人的時候,心裏就要想“我不需要回報”,以這樣的心態去幫人,才能真正地增長智慧。

  第二十一,“有苦唯自受,樂與求者共”。如果有苦惱,要有“有苦我一人受,有福大家同享”的心態。“同甘共苦”這是世間話,佛法當中,作爲菩薩行是“同樂而不共苦”,什麼意思呢?有苦我個人承受,有樂與大家同享,這才是最好的。

  第二十二,“雖具天圓滿,亦不應驕傲,窮困如餓鬼,亦不應怯弱”。自己雖然具有如天人一般圓滿良好的條件,也千萬不要産生驕傲之心;窮困潦倒如餓鬼一般,也千萬不要怯弱,不要屈服。有的人,窮困潦倒不怕,他受得了,可是一旦有了條件之後,他就開始驕慢、懈怠、墮落了。有的人,有福他不怕,不會驕慢,但是一旦遭受了挫折,遇上麻煩,窮困潦倒了,他就徹底地失去了信心,這兩種態度都是極端的。雖已窮困潦倒如餓鬼,只要不失去信心,就一定會好起來的。雖天資圓滿,如果驕慢,隨時都有失去的可能,要謹記。

  第二十叁,“由說真實語,自死失王位,亦應常說彼,不說其他語”。對于有益于他人的話,哪怕死去或者失去王位,也要說。漢地非常強調忠誠,進忠言,做忠臣。就是國王殺頭,也一定要進忠言。非常好,應該這樣。但是對于說欺诳、欺騙之言,對他人無益之言,即使能夠生存或者得到王位,也不應該說。

  第二十四,“如所說而行,誓願應堅持,由此具吉祥,地上成勝量”。自己怎麼說的,行爲就應怎麼做,說到做到,不失言。由此可具足諸般功德,能取得殊勝證量。

  第二十五,“汝恒于一切,應善觀察行,由見真實義,故不隨他轉”。我們要學會于恒時中常常觀察自己一切行爲、言語、起心動念處,並且當明了一切可取與必舍的、如法與不如法的事情,要立刻做取舍。只要你明白了真相,即便旁邊的人給你指錯路,你也不會去走。

  這就是增長智慧的二十五種方便,是精華,我們心中要常念。

  一切衆生 視爲父母 如子生慈心

  把一切衆生當成自己的父母,自己作爲父母的孩子,應知恩報恩,對所有父母發起大慈之心。“一切衆生視爲父母”就是大乘修菩提心的七因果法。

  在修七因果之前必須先修“平等舍”。念想:一個曾經作過損害自己利益的敵人,一個沒有損害也沒有利益過自己的中庸衆生,一個對自己極有恩德的親人,這樣分別觀察。首先念想中庸之人,在無數世來曾經作過我無數次的父母,每當做我父母的時候都對我有恩;念想敵人,他每次做我父母的時候,爲我所付出的那些母愛,對我有恩;念想自己最親和貪愛的人,他曾經作過我無數次的敵人,砍掉的頭顱聚在一起,如同須彌山一樣高。由此對敵、友、中庸之人,消除貪心、嗔心,令心住平等舍。這首先要從中庸人開始觀察,因爲平等舍對中庸人容易生起;然後對親人消除貪,對仇人消除嗔;最後觀所有的陌生人和所有的六道輪回衆生,分別憶念他們曾經作過自己無數世的父母,緣念其種種恩德,生起平等舍。

  第一,知母。首先要知道一切衆生是自己的母親。一切衆生是自己母親的理由,是因爲輪回無始,所以我們的生死無始。生死經由一世又一世,根本沒有一個我未曾投生過的處所,根本沒有一個我未曾投生過的衆生之身,投生次數不能計數。也因爲如此,根本沒有一個衆生未曾作過我的母親,每一位衆生作過我母親的次數也是不計其數。即使每一位衆生皆爲人身,也沒有一個未曾作過我的母親,次數不但不可計數,而且必將繼續做我的母親。由此應想:一切衆生其實都是曾施恩保護于我的母親。這就是知母的道理。

  第二,念恩。光“知母”是不夠的,要念起每一位衆生做自己母親時的恩德。把今世的母親念想爲年邁的外相,思惟我今世的母親不僅今世是我的母親,而且曾無數世作過我的母親。她最初在胎中慈護我,出生後即置于軟墊,十指頂上搖抱,以身之暖氣擁抱懷中,慈顔笑迎,喜顔顧視,擦拭鼻涕,手除不淨。我遭受到的點滴痛苦,與母親所遭受的如舍命般的痛苦相比,母親的痛楚更爲深劇。而且母親毫不顧惜自己的罪苦、惡名及性命,把疲乏勞苦獲得的飲食、財物慈愛地給予我。可以說,母親爲我帶來了無量的利益與安樂,爲我忍受了無邊的傷損與痛苦,如此想來,著實深恩浩大。

  如此修習,自心萌生覺受,然後緣父親等。念想他今生做父親,過去無數世中也一樣作過我的母親,于我慈恩救護等等,深恩浩大。然後依次緣親屬、中庸人、陌生人、怨敵、所有人類、一切衆生,念想深恩浩大,如此“念恩”。

  第叁,修習“報恩”之理。念想無始以來施恩于我的母親,因煩惱魔使,致心擾動,心識不得自在而趨瘋狂,因遠離了增上生及決定勝的慧見之眼,失去善知識的引導而迷茫。每一刹那都爲惡作亂而顛仆蹶倒。總之墮在輪回,特別行在叁途堪畏的崖邊。在這種情況下,若予棄舍,委實太可羞愧。因此我需報恩,應將一切如母有情從輪回痛苦中救拔出來,安置于解脫之樂,如此有力行持,這就是報恩。

  第四,修慈心。將一切衆生視爲父母,而令自己生慈心。緣念一個像自己母親一樣的曾經刻骨銘心的人。她哪裏有無漏之樂呢?即使是有漏的安樂也付之阙如,現在她自以爲是安樂的,終究趨變爲苦。她雖希求安樂,也勤苦尋求,但後來卻都只是作爲墮入惡趣的苦因。

  今世不過徒爲煩勞困苦,根本沒有真實的安樂可言。因此,若她具足安樂及安樂因該多好啊,願她具足一切安樂及安樂的因,我當令她具足安樂及安樂因,如此有力行持,乃爲修慈心。

  在修“慈心”之前要先生起“平等舍”、“知母”、“觀母恩”、“報母恩”之心。這是修慈心的基礎。

  第五,就是修“悲心”。首先清晰地念想一只正在遭受宰殺的羔羊,肢體被縛,胸皮被割剝,屠夫的手伸入羔羊腹內。羔羊已知即將喪命,眼睛眨也不眨地看著屠夫的臉,緣想其痛苦可悲的情況。因此,願它遠離一切痛苦及痛苦因,我當令它遠離一切痛苦及痛苦因,如此有力行持。

  我小時候就曾看到過一只羊被屠夫先割掉一塊皮,然後手伸入腹內抓斷心髒的情景,我現在想起來都發抖。如此念想之後,再把這種念想轉移到受苦的其他衆生,比如雞等,然後依次緣念自己的父母、親屬、陌生人等等一…

《欲求解脫勇士之心寶(夏壩仁波切 講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