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欲求解脱勇士之心宝(夏坝仁波切 讲授)▪P11

  ..续本文上一页他人,甚至毫无顾惜地做出自杀等极其愚昧的行为。

  这些被烦恼所控制的众生是真正的弱者,是非常悲惨、可怜的。我们应该对无数世来被贪嗔痴等烦恼所惑、一直迷茫地轮转在六道轮回中的一切众生,念起他们未来世当中还要在地狱、饿鬼、畜生中遭受无穷无尽的种种苦恼的情形,应该对他们生起如同自己唯一独子遭受苦难一般的大悲之心、同情之心,令他们脱离苦恼,千万不可以对他们产生嗔恨之心,更不能生轻辱之心。

  于众敌友 并诸辖属 远离偏执贪

  不要对曾经伤害过自己的敌人及其辖属产生偏执的嗔恨,对曾经于自己有恩者及其辖属产生偏执的贪心。远离嗔恨、贪执和偏心,这是住平等舍的道理。在生死流转中,父母等亲人在他世中转为怨敌,怨敌转为自己的亲属,父亲转为孩子,孩子转为父亲,母亲转为妻子,妻子转为母亲等等。而这样的次第流转,没有任何可以凭信之处。《亲友书》里说:

  “父转为子母为妻,怨仇众生转为亲,

  及其返此而死殁,故于生死全无定”。

  所以,我们不应把怨敌当做固定的怨敌,说不定他们是我们前世的父母。今生的父母,说不定前世是杀你的敌人。生生世世中没有任何一层不变的关系。释迦牟尼佛曾经在《妙臂请问经》中这样说过:

  “有时怨敌转为亲,亲爱如是亦为怨,

  如是一类为中庸,即诸中庸复为怨,

  如是亦复为亲爱,具慧了知终莫贪,

  于亲当止爱分别,于心善法安乐住”。

  就是说,有时怨敌转为自己的亲属,有时自己亲爱之人转为怨敌。不要说来世了,就今生也是这样的:上半生最好的朋友,下半生可能会变成相互非常仇恨的敌人;上半生水火不相容的敌人,下半生可能会变成交心的朋友。今生当中都是世事多变,何况来世呢!所以不必在乎和固执这些事,要把心住于善法当中修正法,这才是真正永久的利乐之本。

  我们尽其一生为了亲眷,忙忙碌碌地劳累了一辈子,受尽了辛苦。无时不受着苦苦和坏苦的煎熬,心中没有一丝快乐。而终生所忙的又唯是恶业,没有生起善心,所以死后一定会立刻堕入恶趣,备尝种种长时剧烈的大苦。一切众生也都如此,他们若能远离一切痛苦及痛苦之因该有多好!“惟愿他们远离一切痛苦及痛苦因!我当令他们远离一切痛苦及痛苦因!惟愿上师加持,令我能如是而行!”此为“大悲”。“愿一切众生具得一切安乐及安乐因,岂不善哉!愿其具足!我令具足!愿一切诸佛菩萨保佑我能如是行!”此为“大慈”。“愿一切众生永不堕入地狱、饿鬼、畜生等三恶道之苦,在三善道的安乐当中走向涅槃的永久安乐处,岂不善哉!我令如此,愿我能如是行!”此为“大喜”。“愿一切众生远离一切亲仇之贪嗔之心,住平等舍岂不善哉!愿其安住!我令安住!愿一切诸佛菩萨保佑我能如是行!”这是“大舍”。以这样的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四无量”心,对待前面所说的“众敌友及辖属,远离偏执贪爱”,是为殊胜方便。

  不嫉有德 倍加恭敬 虔心取其德

  不要嫉妒有德之人,而要学会倍加恭敬,并且以非常虔诚的心来学习有德之人的所有功德,向他们学习,以他们为榜样,这非常重要。

  《入菩萨行论》中说:

  “赞扬令我心驰散,亦能坏失厌离心,

  于他有德生嫉妒,亦能坏诸圆满事”。

  得到赞扬能够令自己的心散乱,并且失坏厌离轮回之心。对有德者产生嫉妒,能坏一切圆满事。所以要尽可能避免赞扬我德,学会对有德之人不嫉妒,倍加恭敬。

  “是故若人恒趣求,破坏我之名闻等,

  岂非恒进防护我,免令堕于恶趣中”。

  有些补特伽罗,恒时勤求破坏我之名闻等,他们岂非恒进防护,免我堕于恶趣吗?那么,我为什么还要嗔恨呢?因此千万不要去嗔恨那些对自己损害的人,千万不要嫉妒有德之人。

  勿寻他短 返观己过 弃之如坏血

  不矜已长 恒念他德 敬众自如仆

  “出坏血”,是古代的一种医疗方法。扎出坏血,以此祛病。这里是说不要去寻找他人的短处,要观察自己的过失。发现了过失之后,如同坏血一样弃掉。

  《入行论》中说:

  “愚夫于苦非所欲,而于苦因常贪慕,

  咎由自取受其害,何能嗔恚责他人,

  譬如地狱诸逻卒,亦如刀山剑叶林,

  皆由自业之所生,当于何人生嗔恨”。

  愚夫受苦,并不是他想受苦,而是由于贪欲等烦恼所致,是咎由自取受到的侵害。我们今天所受的任何灾害疾病痛苦,怨不得任何人。譬如地狱猛烈的火和刀山剑树等,都是自己的业力所致,并没有人专门制造一个地狱让我们去受苦。所以,一定要学会不去观察他人的缺点、过失,不去怨他人,多多地“返观己过”。其实,越是观察他人的短处,就越增加自己的烦恼,自己的缺点和过失就会增加。为什么呢?有两个因素:第一个,“他都这样,我为什么不可以呀?”有这种攀比心态。第二个,由于你长时间观察他人的这个过、那个过之后,自己很容易起傲慢心,“你看他有这个缺点,我没有”。这使得自己的功德未生不令生,已生渐渐会退失。在僧团及居士当中,有的人喜欢用佛法的镜子去照别人,从来不照自己。说别人的时候,比谁的口才都好,喜欢挑这个人的毛病,找那个人的缺点,心里面总觉得“别人都不如我”,觉得自己特别委屈,从来都不觉得“我欠缺什么”,或者“他人具有的品德我还不具有”。这样的心态非常可怕。所以一定要学会观察自己的过失,越多越好。千万不要观察他人的短处,而一定要观察他人的功德。

  比如,想拥有一个和睦的家庭,必须做到四件事:第一,对自己的丈夫或妻子、父母和孩子,多看他们的功德,千万不要观察他们的短处,否则你就会渐渐地厌恶他、鄙视他,这样将永远也不会有一个让自己满意的家庭。第二,一定不要去算自己的功劳,要多算算自己的过患和过失,自己的过失越多,就越觉得“我欠他的”,就能越对他好,由此营造出一个幸福的家庭。第三,一定要多看、多算他人在这个家中的功劳,因为你觉着他们的功劳比你大,由此产生满足,于是你就会觉得自己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第四,千万不要去算自己的功德,不要去想“我做了什么什么”,否则你会起傲慢心,由此会毁坏幸福的。这就是居家的道理。要学会观他人的德,不去观他人的短处;学会观自己的过失,不要观自己的德。

  对于出家人而言要学会一件事:一个寺院就是一个家庭,这个寺院里面每一个僧人就是这个家庭的一个成员。必须牢牢地记住一件事,除了专门管纪律的人和管理寺院的人之外,任何人不要挑他人的毛病,要多挑自己的毛病。千万不要看自己的功德,要多看他人的功德。唯有这样,你的功德才能未生令生,已生者增长广大;唯有这样,你的过失才能未生不令生,已生渐渐消退。由此也就能造就出一个和睦、和谐、和顺的僧团。要学会念他人之德,莫观他人之过;念自己的过,切莫观自己的德。由此相互宽容,相互牵就,相互包容,相互善待,方能够令这个寺院成为永远团结、和顺、和睦、和合的殊胜道场。把它记在你们内心的最深处,千万不要忽视它!

  “不矜已长,恒念他德,敬众自如仆”。我们的僧团当中有些僧人,居士中也有很多人,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仆人,始终把自己当成主人,这样很不好!应该学会把自己当成这个团体中的一个仆人。只要有这个念想,那一切都好了,要是没有这个念想,一切皆坏了。有一个典故:在一个法会上,噶当派有两位格西相互争吵了半天还没入座。有人说:“哇,这么大的法会还争位置啊?”后来才明白,原来是互相推让,让对方坐上座。现在争做主人的人太多,满地都是,别去学他们,要学争做仆人。“勿寻他短 返观己过 弃之如坏血,不矜已长 恒念他德 敬众自如仆”这两句话一定要深刻的记住。  

  下面讲一下《宝鬘论》中与之相关的内容。有二十五种支分方便能够增长智慧资粮。

  第一,“于正法法师,汝应胜承事”。对于讲正法的法师,应倍加恭敬侍奉和侍候。对于正法内明的论典和说法师,自己应以胜妙衣服和饮食等而作承事。

  第二,“恭敬听闻法”。要以非常恭敬的心去听法,不要起傲慢和骄慢之心。

  第三,“亦恒行法施”。送别人法本也好,给他人讲一些佛法的道理也好,总之恒常之中做法布施。这也是增长自己的智慧资粮。

  第四,“莫爱世间语”。不要去说那种对他人有损害或既使无损害但无意义的闲话,比如说绮语、恶口、妄言、挑拨离间的两舌等等,这些是积集正法资粮的障碍。

  第五,“应乐出世言”。应该喜欢宣讲解脱生死轮回的方便言语,或做这方面的探讨。

  第六,“如自生功德,亦应令他生”。如果自己已生起功德,想办法令他人也生起。比如,有人自己手里有佛教的好书,却害怕别人也得到这本书,人家想借来复印一份都不行,这种做法是极其恶劣的。自己有好书,恨不得布施给更多的人,让他们都得到利益,那多好啊。譬如自己对闻思修三种功德生乐欲一样,亦应令其他人生起闻思修等功德。

  第七,“闻法无厌足”。听法永远不厌烦、不知足。对财富权贵,对一切事物,唯有当下知足是最好的,然而对于法,不论听得再多也不应厌烦满足。大家已经听了不少的甚深之法,但我相信今天讲的法,虽然比较浅显,但在这浅显的道理当中,你们也会得到很多的收获。因此听法千万不能厌足,并且应该希求增进。

  第八,“摄义”。听闻佛法要力求明理,这样才能正确行持佛法的道理,才能勤奋受持自己已明的佛法道理。

  第九,“应分析”。对佛法的甚深密义,应以善巧的智慧一次又一次地分析、思考,以增长智慧。

  第十,“于师修供养,常恭敬陈白”。以你自认为最好的东西对师父进行供养,并在恒常之中恭敬陈白礼拜等…

《欲求解脱勇士之心宝(夏坝仁波切 讲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