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切衆生,分別替換而緣念,由此生起大悲心。雖然有的現在沒有受這麼悲慘的苦,然而由于他所造的一切惡業故,即將會遭受這樣的苦等等,心裏如是念想。
第六,要修“增上心”。受苦折磨、安樂乏損的一切衆生,離苦及離苦因當由我承辦;得樂及得樂因當由我承辦;特別是一切如母有情都能證得堪能斷除一切二障習氣的無上正等覺佛陀果位的事業當由我承辦。如此有力行持,這就是增上心。
第七,“發菩提心”。你真的具有把一切衆生安置在圓滿佛陀果位的能力嗎?事實上,現在的你並沒有把一切衆生安置于圓滿佛位的能力。不但如此,即使是證得了兩種阿羅漢的果位,也只能承辦衆生的少數義利,把一切衆生安置在圓滿佛位的能力根本是沒有的。那麼具足這種能力的是誰呢?唯有佛陀才具有。他的身功德,相好莊嚴圓滿具足;他的語功德,具六十種妙音,不待劬勞,于每一刹那也有能力以一切衆生各自的語言講說法義;他的意功德,爲如所有智、盡所有智,于一切所知品類悉皆現見無礙。此外,對一切衆生,具有如慈母對獨子般的慈愛。大悲心則離諸親疏而趨行,已到衆生該予調伏教化的時節因緣,刹那頃也不會逾時,佛行事業任運成辦。尤其,即使僅僅是身語意每一道光芒的照射,也有能力把無量衆生安置于一切種相智的果位。簡言之,能令功德種類全部具足,缺失種類全部遠離的,唯有正覺佛陀。如果想要徹底地成就自他一切利益,誠然必須證得如此的佛位。因此,我爲了一切如母有情的義利,必當速疾速疾證得無上正等覺佛陀果位,如此有力行持。這裏所說的“如子生慈心”,就是菩提心。它是核心內容。
常以笑容 念起慈愛 無忿如實言
應常以笑容,面對一切衆生,用慈愛和無忿恨的心,以實事求是的言語來引導衆生,令修正法。
《入菩薩行論》中說:
“如是自身得, , 自在,常時悅愉含笑顔,
颦眉蹙額若見時,是爲親友正直語”。
遇到態度非常不好的人的時候,要把他當成親密的善友。當他發言時,應看作耿直語。與他談話時,用他能受用的語言來教化他。
無關語濫 易生錯亂 謹慎言適當
總是說很多毫無意義的話,會産生很多貪嗔癡等錯亂之心。說話應謹慎,而且不能太多。該說的一字不漏,不該說的一句不說,要學會“言適當”。龍樹菩薩在《親友書》裏說:
“佛說叁種語,人美實虛言,
猶如蜜花糞,棄後可行前”。
佛說語言可分叁種:一是美語,二是實語,叁是虛言。美語如蜜,實語如花,虛言如糞,所以對虛言、谄媚、拍馬屁等話,應該把它當成糞一樣棄掉。說話時,包括引導他人、教化他人,一定要用美語、實語。美語是贊揚他人的功德,贊揚功德不是拍馬屁;“虛言”才是所謂的拍馬屁。那種憑空捏造的無稽之談,妄說他人有什麼什麼德,才是拍馬屁。世間的每一個人都不可能一點德都沒有,只是不說他的過失部分,實話實說他的功德部分,這是美語。如蜂蜜一樣甜美,別人就會非常喜歡聽,心裏也會高興,“這人怎麼這麼好啊,老說我好”。其實人心是很軟的,你就跟他說“你這個人一看就是個好人”,他就高興了,就這麼一句話,馬上就把人給說動了。但是不要說虛言,要實事求是地說。看他有什麼德,從德的方面去說,說美語讓他高興,而且又不失爲實語。怎麼說實語呢
比如說,“你有如此如此之德,但有一件事你如果做到了,那你肯定是很了不起的,那是什麼呢?你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把正確的取舍之理適當的給他講一下,他就會覺得做到了這一點會變得更加完善,他焉能不接受啊?他一高興就會聽進去,就會真的去做,這就是實語。但也不要只說實語不說美語。順便說一種現象,有的人總是挑別人的毛病,說“這個不好,那個不好……”然後還有掩蓋錯誤的法子,“我這個人說話就是直,不會說話,對不起”。說實話,他挑別人的毛病是很直,但他說別人的功德卻從來不直,他看不到別人的功德,這是有偏心的,不能叫直,叫偏。其實,你把他的功德部分直言直語說出來,他的過失你不說,然後適當地給他指出一個取舍之理。若又看到其有什麼過失,再重點地給他指出幾個……如此反複,過了一年半載他大部分的過失就會不見了,這不就是你的功德嘛。
《寶鬘論》曰:
“妄言招誹謗,兩舌親乖離,
粗語聞惡聲,绮語言失信”。
說妄言和假話的人,會招來他人的誹謗;挑撥離間、兩舌的人,最後將一個朋友都沒有,所有的親朋好友都會遠離他;粗語、惡口的人,會得到一個惡名聲。你辱罵他人,他人也一定會辱罵你。你不恭敬他人,他人怎麼會恭敬你呢?绮語會使你的信任度大大降低,以後他人對你所說之話大打折扣,不能相信,自己也只是增長邪說的辯才。菩薩利益衆生的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四攝法非常重要,是利益衆生之本。由財施等叁種布施(財布施、法布施及無畏布施)攝受徒眷,名爲布施;教導徒眷修增上生和決定善的語言,名爲愛語;令他修習有利益的事,名爲利行;如教別人一樣,自己亦精進修學,名爲同事。由于修此四攝法,暫時能攝持世間,究竟亦能攝持正法,因此應當修學。
無義事多 有礙行善 應舍非法事
沒有意義的事情做多了,會妨礙行善積德,所以應該舍棄一切不如法的、非法的事情。關于“無義事多,應舍非法事”有叁種:一是舍棄一切惡行;二是取一切善;叁是辨應不應做之相,即應該做什麼和不應該做什麼。
首先,舍惡。《入菩薩行論》中說:
“自他罪惡多無量,我曾誓願悉摧毀,
是中僅唯一一罪,亦經劫海難消盡,
精勤消除罪障事,于我纖毫未見有,
無量衆苦出生處,我心于此能不裂”。
曾經我在發菩提心的時候,就立了誓言要摧毀一切衆生的一切罪障。但是,就算消除一個罪障也需要經曆如劫海長的時間,如果修行不能消除罪業,又須受無量惡趣之苦,我的心不碎才怪!所以我一定要精進勤奮修行。這是舍惡之理。
第二,取善。
“自他功德廣無邊,我曾誓願悉修行,
是中僅一分功德,亦須修行經劫海,
我于如是功德分,纖毫亦未修生起,
此生獲得何其難,我令無義而已矣”。
自他一切無量的功德,我曾經在發菩提心的時候發誓,都要修行。其中每一個功德都需要經過長劫修行,如今我于少分功德,絲毫沒有生起,我得到暇滿人身何其難,如果我令今生無意義地徹底浪費了,那可怎麼辦呢?
第叁、辨應不應作叁相。
“我未供養諸世尊,亦未曾設大施會,
聖教所示未隨行,貧匮意樂未令滿,
怖畏者未施無畏,衰損者未施安樂,
唯于母人胎藏中,生起大痛奇苦耳”。
我沒有作過供養世尊這樣的功德,也未曾完成很大布施,也沒有如聖教當中所開示的那樣隨順行一切正法,也沒有令那些匮乏意樂的人們滿足,也沒有給遭受恐怖和怖畏的人無畏布施,令他們遠離恐怖,也沒有令衰損者得到安樂。我唯于母胎中,生起奇痛大苦而已,如果利他之事我絲毫沒有做,確實應該好好追悔。從此以後,一定要精進勤奮地去作饒益有情之事,製止非法,行持正法。這種信念非常重要。
若非要務 莫要勤作 所行勞無義
若不是能夠帶來現前和究竟利益的事,千萬不要去勤做,否則所做之事就變成所勞無義。
爲令所行有義,當發善願。發願極爲重要,原因有叁:
其一,“願唯爲利他之因”。“願于何時緣我身,勿作此微無義事”。願諸有情,任何時中,緣于我身,悉勿令爲無義及出生不可愛樂事之因。這就是不做無義事。
其二,“願爲意樂不虛之因”。“願任何人緣我身,或生嗔惱或生信,即彼常時能轉變,爲彼成辦衆事因”。若有何人,緣于我身,或生嗔心,或生信心,願即依彼心,轉爲成辦彼人現前究竟一切義利之因。就是成大義之心。
其叁,“願爲加行不虛之因”。“若人于我作譏毀,或複于我作損惱,乃至施以罵辱言,願悉轉成菩提因”。如果有人于我譏毀,損惱于我,或辱罵于我,願悉轉爲能證無上菩提之因。總而言之,無論是善惡因緣的衆生,我都願將自己的行爲、言談舉止、起心動念,變成饒益一切有情的根本大義,即全部轉化爲利益一切衆生而證得無上菩提之因。
來世隨業 不由己欲 舒緩即爲樂
我們的一切痛苦和快樂,並不是我們想得到就能得到。我們今天的一切得、一切失、一切福、一切禍,都是由于過去身口意所造的業力所致。所以我們要斷除一切惡業,行一切善業,從貪嗔癡的惡業中舒緩出來,這才是真正安樂之因。
這裏說的是關于業果問題,經中說由修善因唯生樂果,絕不會出生痛苦;而由不善因唯將生起苦果,不會出生安樂。乃至一個被酷熱所苦的人,突然一陣涼風吹來,所生起的快樂,也是從過去所集的善業中産生;即使不慎被一根刺刺中,所生起的痛苦,也是從過去所集不善業中産生的。因而業果是決定的。雖然僅作了微小的善因或惡因,如果沒有遇到相違的緣,也會出生極大的果報。過去沙彌金德曾對一位嗓音不好的比丘說:“你的聲音像狗吠”,由此五百世生在犬中。對一位身體敏捷的比丘說:“你像個猴子”,因而後世生在猴中。這就是業會增長廣大的特點。
如果沒有造作善惡二因,也就不會領受苦樂二果。這就是未作之業不會遭遇的特點。
如果造作了善惡二因,沒有對治它,所造的業不會失壞。如經中說:
“縱使經百劫,所造業不失,
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這就是業不失壞的道理。一切苦樂,一切得失,一切福禍,無論是大是小,全部都是由善惡業力所推,絕沒有“無因之果”。因此切莫繼續造作惡業,應如法而行。
嗟乎! 爲士所恥 則同死殁 勿谄應正直
…
《欲求解脫勇士之心寶(夏壩仁波切 講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