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切众生,分别替换而缘念,由此生起大悲心。虽然有的现在没有受这么悲惨的苦,然而由于他所造的一切恶业故,即将会遭受这样的苦等等,心里如是念想。
第六,要修“增上心”。受苦折磨、安乐乏损的一切众生,离苦及离苦因当由我承办;得乐及得乐因当由我承办;特别是一切如母有情都能证得堪能断除一切二障习气的无上正等觉佛陀果位的事业当由我承办。如此有力行持,这就是增上心。
第七,“发菩提心”。你真的具有把一切众生安置在圆满佛陀果位的能力吗?事实上,现在的你并没有把一切众生安置于圆满佛位的能力。不但如此,即使是证得了两种阿罗汉的果位,也只能承办众生的少数义利,把一切众生安置在圆满佛位的能力根本是没有的。那么具足这种能力的是谁呢?唯有佛陀才具有。他的身功德,相好庄严圆满具足;他的语功德,具六十种妙音,不待劬劳,于每一刹那也有能力以一切众生各自的语言讲说法义;他的意功德,为如所有智、尽所有智,于一切所知品类悉皆现见无碍。此外,对一切众生,具有如慈母对独子般的慈爱。大悲心则离诸亲疏而趋行,已到众生该予调伏教化的时节因缘,刹那顷也不会逾时,佛行事业任运成办。尤其,即使仅仅是身语意每一道光芒的照射,也有能力把无量众生安置于一切种相智的果位。简言之,能令功德种类全部具足,缺失种类全部远离的,唯有正觉佛陀。如果想要彻底地成就自他一切利益,诚然必须证得如此的佛位。因此,我为了一切如母有情的义利,必当速疾速疾证得无上正等觉佛陀果位,如此有力行持。这里所说的“如子生慈心”,就是菩提心。它是核心内容。
常以笑容 念起慈爱 无忿如实言
应常以笑容,面对一切众生,用慈爱和无忿恨的心,以实事求是的言语来引导众生,令修正法。
《入菩萨行论》中说:
“如是自身得, , 自在,常时悦愉含笑颜,
颦眉蹙额若见时,是为亲友正直语”。
遇到态度非常不好的人的时候,要把他当成亲密的善友。当他发言时,应看作耿直语。与他谈话时,用他能受用的语言来教化他。
无关语滥 易生错乱 谨慎言适当
总是说很多毫无意义的话,会产生很多贪嗔痴等错乱之心。说话应谨慎,而且不能太多。该说的一字不漏,不该说的一句不说,要学会“言适当”。龙树菩萨在《亲友书》里说:
“佛说三种语,人美实虚言,
犹如蜜花粪,弃后可行前”。
佛说语言可分三种:一是美语,二是实语,三是虚言。美语如蜜,实语如花,虚言如粪,所以对虚言、谄媚、拍马屁等话,应该把它当成粪一样弃掉。说话时,包括引导他人、教化他人,一定要用美语、实语。美语是赞扬他人的功德,赞扬功德不是拍马屁;“虚言”才是所谓的拍马屁。那种凭空捏造的无稽之谈,妄说他人有什么什么德,才是拍马屁。世间的每一个人都不可能一点德都没有,只是不说他的过失部分,实话实说他的功德部分,这是美语。如蜂蜜一样甜美,别人就会非常喜欢听,心里也会高兴,“这人怎么这么好啊,老说我好”。其实人心是很软的,你就跟他说“你这个人一看就是个好人”,他就高兴了,就这么一句话,马上就把人给说动了。但是不要说虚言,要实事求是地说。看他有什么德,从德的方面去说,说美语让他高兴,而且又不失为实语。怎么说实语呢
比如说,“你有如此如此之德,但有一件事你如果做到了,那你肯定是很了不起的,那是什么呢?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把正确的取舍之理适当的给他讲一下,他就会觉得做到了这一点会变得更加完善,他焉能不接受啊?他一高兴就会听进去,就会真的去做,这就是实语。但也不要只说实语不说美语。顺便说一种现象,有的人总是挑别人的毛病,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然后还有掩盖错误的法子,“我这个人说话就是直,不会说话,对不起”。说实话,他挑别人的毛病是很直,但他说别人的功德却从来不直,他看不到别人的功德,这是有偏心的,不能叫直,叫偏。其实,你把他的功德部分直言直语说出来,他的过失你不说,然后适当地给他指出一个取舍之理。若又看到其有什么过失,再重点地给他指出几个……如此反复,过了一年半载他大部分的过失就会不见了,这不就是你的功德嘛。
《宝鬘论》曰:
“妄言招诽谤,两舌亲乖离,
粗语闻恶声,绮语言失信”。
说妄言和假话的人,会招来他人的诽谤;挑拨离间、两舌的人,最后将一个朋友都没有,所有的亲朋好友都会远离他;粗语、恶口的人,会得到一个恶名声。你辱骂他人,他人也一定会辱骂你。你不恭敬他人,他人怎么会恭敬你呢?绮语会使你的信任度大大降低,以后他人对你所说之话大打折扣,不能相信,自己也只是增长邪说的辩才。菩萨利益众生的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四摄法非常重要,是利益众生之本。由财施等三种布施(财布施、法布施及无畏布施)摄受徒眷,名为布施;教导徒眷修增上生和决定善的语言,名为爱语;令他修习有利益的事,名为利行;如教别人一样,自己亦精进修学,名为同事。由于修此四摄法,暂时能摄持世间,究竟亦能摄持正法,因此应当修学。
无义事多 有碍行善 应舍非法事
没有意义的事情做多了,会妨碍行善积德,所以应该舍弃一切不如法的、非法的事情。关于“无义事多,应舍非法事”有三种:一是舍弃一切恶行;二是取一切善;三是辨应不应做之相,即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
首先,舍恶。《入菩萨行论》中说:
“自他罪恶多无量,我曾誓愿悉摧毁,
是中仅唯一一罪,亦经劫海难消尽,
精勤消除罪障事,于我纤毫未见有,
无量众苦出生处,我心于此能不裂”。
曾经我在发菩提心的时候,就立了誓言要摧毁一切众生的一切罪障。但是,就算消除一个罪障也需要经历如劫海长的时间,如果修行不能消除罪业,又须受无量恶趣之苦,我的心不碎才怪!所以我一定要精进勤奋修行。这是舍恶之理。
第二,取善。
“自他功德广无边,我曾誓愿悉修行,
是中仅一分功德,亦须修行经劫海,
我于如是功德分,纤毫亦未修生起,
此生获得何其难,我令无义而已矣”。
自他一切无量的功德,我曾经在发菩提心的时候发誓,都要修行。其中每一个功德都需要经过长劫修行,如今我于少分功德,丝毫没有生起,我得到暇满人身何其难,如果我令今生无意义地彻底浪费了,那可怎么办呢?
第三、辨应不应作三相。
“我未供养诸世尊,亦未曾设大施会,
圣教所示未随行,贫匮意乐未令满,
怖畏者未施无畏,衰损者未施安乐,
唯于母人胎藏中,生起大痛奇苦耳”。
我没有作过供养世尊这样的功德,也未曾完成很大布施,也没有如圣教当中所开示的那样随顺行一切正法,也没有令那些匮乏意乐的人们满足,也没有给遭受恐怖和怖畏的人无畏布施,令他们远离恐怖,也没有令衰损者得到安乐。我唯于母胎中,生起奇痛大苦而已,如果利他之事我丝毫没有做,确实应该好好追悔。从此以后,一定要精进勤奋地去作饶益有情之事,制止非法,行持正法。这种信念非常重要。
若非要务 莫要勤作 所行劳无义
若不是能够带来现前和究竟利益的事,千万不要去勤做,否则所做之事就变成所劳无义。
为令所行有义,当发善愿。发愿极为重要,原因有三:
其一,“愿唯为利他之因”。“愿于何时缘我身,勿作此微无义事”。愿诸有情,任何时中,缘于我身,悉勿令为无义及出生不可爱乐事之因。这就是不做无义事。
其二,“愿为意乐不虚之因”。“愿任何人缘我身,或生嗔恼或生信,即彼常时能转变,为彼成办众事因”。若有何人,缘于我身,或生嗔心,或生信心,愿即依彼心,转为成办彼人现前究竟一切义利之因。就是成大义之心。
其三,“愿为加行不虚之因”。“若人于我作讥毁,或复于我作损恼,乃至施以骂辱言,愿悉转成菩提因”。如果有人于我讥毁,损恼于我,或辱骂于我,愿悉转为能证无上菩提之因。总而言之,无论是善恶因缘的众生,我都愿将自己的行为、言谈举止、起心动念,变成饶益一切有情的根本大义,即全部转化为利益一切众生而证得无上菩提之因。
来世随业 不由己欲 舒缓即为乐
我们的一切痛苦和快乐,并不是我们想得到就能得到。我们今天的一切得、一切失、一切福、一切祸,都是由于过去身口意所造的业力所致。所以我们要断除一切恶业,行一切善业,从贪嗔痴的恶业中舒缓出来,这才是真正安乐之因。
这里说的是关于业果问题,经中说由修善因唯生乐果,绝不会出生痛苦;而由不善因唯将生起苦果,不会出生安乐。乃至一个被酷热所苦的人,突然一阵凉风吹来,所生起的快乐,也是从过去所集的善业中产生;即使不慎被一根刺刺中,所生起的痛苦,也是从过去所集不善业中产生的。因而业果是决定的。虽然仅作了微小的善因或恶因,如果没有遇到相违的缘,也会出生极大的果报。过去沙弥金德曾对一位嗓音不好的比丘说:“你的声音像狗吠”,由此五百世生在犬中。对一位身体敏捷的比丘说:“你像个猴子”,因而后世生在猴中。这就是业会增长广大的特点。
如果没有造作善恶二因,也就不会领受苦乐二果。这就是未作之业不会遭遇的特点。
如果造作了善恶二因,没有对治它,所造的业不会失坏。如经中说:
“纵使经百劫,所造业不失,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这就是业不失坏的道理。一切苦乐,一切得失,一切福祸,无论是大是小,全部都是由善恶业力所推,绝没有“无因之果”。因此切莫继续造作恶业,应如法而行。
嗟乎! 为士所耻 则同死殁 勿谄应正直
…
《欲求解脱勇士之心宝(夏坝仁波切 讲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