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嗟乎”是一種呼喊聲,“士”就是善知識。正士認爲是恥辱的事情,如果做了,就跟死沒有兩樣,所以應該住在正法之中,住在正確的取舍之中。要做到正確的取舍,首先必須要勵力忏悔過去所做的、一切善知識視爲恥辱的身、口、意之業障,淨除業障是非常重要的。
忏悔時需要依靠四力。首先,淨掃居室,恭敬陳設身語意所依(佛像、佛經、佛塔等),應生起真實叁寶想。把身語意所依視爲真實的佛寶、法寶、僧寶。然後思惟面前虛空之中安住著上師、本尊、諸佛菩薩、勇士、空行及護法衆,如同上師供資糧田一樣。如有上師供資糧田,直接陳設在面前即可。觀想在前面的虛空中有諸聖衆,自己至心對以往所作的諸惡業,生起強烈的追悔心,把能憶起的罪障,一一發露出來,對每一個所造的罪障,生起如同服毒藥後的後悔心以及縱使舍命也不再作的防護心。如有時間可依《金光明經》、叁十五佛忏悔文、總忏悔文、叁律儀別別忏法、上師金剛持頌、金剛薩陲百字明等方式,進行四力忏悔。
總之,皈依發心爲所依力;對已往的罪惡深生追悔爲拔除力;念誦甚深經典、修習罪性叁輪不可得的甚深空性、念誦金剛薩陲百字明咒、修造像塔、廣修供養、以及稱頌諸佛菩薩殊勝名號等爲對治力;數數思惟生起不令絲毫罪墮沾染的防護心爲遮止力。通過這樣的四力忏悔,才能安住于正法中。
今生苦樂 昔日業引 切莫怨他人
今生的苦樂,皆是自己往昔所造之善惡業的成熟,是自造自受,沒有理由怨恨他人。自所造之業果分叁。一、不善業感壽命短促等等流果;二、感惡趣異熟果;叁、善業招感與彼相反的果。
第一,不善業感壽命短促等等流果。首先,作惡的等流果報:殺生和損害他人,會得到短壽報;侵害他人,定會招來損害和逼惱自己的果報;偷盜的人將會變得貧窮和缺乏資財;邪淫者將會帶來很多敵人和招來怨恨;妄言招來誹謗;挑撥離間的兩舌者,親朋好友都會遠離他;說粗語的人,會聽到很多惡聲;說绮語的人沒有信譽;貪欲會摧毀自己的所求,最終不會如願得到;嗔恨的人,一定會有衆多恐怖和痛苦之事;不相信有因果、四聖谛、前世與來世等的邪見者,會有許多惡執;喝酒的人如瘋子一樣,心智狂亂;不做布施的人會越來越窮;以五種邪命的方式獲取財物者,會遭欺诳和欺騙;驕慢的人會轉生到卑劣種族之中;嫉妒的人,逐漸失去威信和減少威德;經常發怒和憤恨的人無論今生和來世都會變得越來越醜;不去聽有智慧人的法音會越來越愚昧。這就是造惡之等流果報。
第二,感惡趣異熟果。不善業所感的異熟果當往地獄、餓鬼和畜生等惡趣。經中也說,十不善業重者,投生到地獄,中者投生
爲畜牲,輕者投生爲餓鬼,這是異熟果報。
第叁,善業招感與彼相反的果。一切善業的果報正好與不善業相反。經常放生者得長壽;利他者快樂多;財物布施者財圓滿;
不偷盜者不貧窮;不邪淫者親友多;不妄言者受敬重;不惡語者親眷聚;不粗語者常聽敬贊言;不绮語者話語有分量;不貪之人所求之物必能成;不嗔恨者無恐怖且多安樂;無邪見者立正見;不飲酒者心智明;不做邪命者不遭他人欺诳;謙虛謹慎者人們都會敬重;不嫉妒他人並且隨喜他人之德者;必然威德圓滿;不忿恨並經常發慈心的人形貌端正;經常聽有智慧人講經就會得到智慧等等。
一切安樂 由師加被 勵力報其恩
一切快樂都是由上師及佛菩薩的加被所致,所以應該盡己所能報其恩德。
一切安樂主要指八種異熟功德。
靠守持戒律、舍棄十不善,雖可獲得善趣之身,但遠遠不夠,還應當努力獲得具有八種異熟功德的殊勝所依身,以此來修習佛法。具有八異熟功德後,其修道的進程是迅速的。所以首先當了知八種異熟功德的作用如何以及它的因。八種異熟功德爲:壽量圓滿,形色圓滿,種姓圓滿,自在圓滿,信言圓滿,具足大勢名稱,具丈夫性,具足大力。其作用是什麼呢?壽長可以長時積集善根;形色圓滿可以攝諸所化,自己所說,他所樂聞;由于種族高貴,自己所吩咐的事他人不會違背;由自在故,可以攝受衆多有情,令其成熟;信言則自己之言爲他信受;大勢名稱則他人速受教化;具丈夫性有大無畏,且少障礙;具足大力則任作何事常生歡喜,速發神通。
它們的因:長壽之因是不損有情、心依不害意樂、贖放生命、遮止害他、布施醫藥、看護病人等;形色圓滿之因是摧伏嗔心,供花、燈、及鮮淨的衣飾等;種姓圓滿之因是舍棄我慢;自在圓滿之因是布施衣食,雖無來乞討者,也常懷利益他人之心施與財物;信言是因爲遠離四種語不善業;大勢名稱是因爲敬事叁寶、上師、和尚、阿阇黎及父母等;具丈夫性是因爲觀見女人過患,不希望成爲女身,于將斷男根者令得解脫;具足大力之因,他人無力完成的,自己發心代作,或作助伴及惠施飲食等。這八種因,應當至心希求,努力去修習,所生的善回向圓滿菩提,對上中下士的同行道友,當遠離嫉妒、攀比及輕蔑心,隨喜他們的善行,自己暫時未能做到的應當常加觀察,自己能做到的應當長期堅持勵力修行。
這就是八異熟果。我們應該經常對照八異熟功德來尋找自己的不足,不斷祈禱上師之加持,從而作諸功德,使自己今生和來世更加完美。這樣更有能力更有條件自己修習佛法,帶領他人修習佛法,從而努力報答上師之恩德。
自心未調 焉能調人 先從自調起
自己的相續沒有調伏,怎麼能調伏他人的相續呢?要想調伏他人必先調伏自己。輪回的根源就是無明我執,因此,必須證得斷盡一切痛苦、獲得最勝解脫的圓滿佛陀果位,如此才有能力利益他人,爲此當如理修學珍貴的(戒定慧)叁學之道。首先要戒律清淨,然後修定,而後修慧,由此調伏自己內心當中的貪欲、嗔恨、愚昧、傲慢、疑心等等一切煩惱,尤其是要調伏煩惱的根本——無明我執。無明我執乃是萬惡之首,只有調伏無明我執,才能斷除輪回的根源,得到永久安樂。
無有神通 何能熟他 精進修叁昧
神通是教化衆生的一種方式,所以應該勤修戒定慧。阿底峽尊者在《菩提道燈論》中說:
“如鳥未生翼,不能騰虛空,
若離神通力,不能利有情”。
鳥沒有翅膀,無法遨遊天空;同樣,若無神通力就無法更好地利益有情。阿底峽尊者還說具神通者,一日一夜所做利益衆生的事業,比沒有神通者,一百次生命中所做事業的總集還要大。
“若欲速圓滿,大菩提資糧,
要勤修神通,方成非懈怠”。
如果想速疾圓滿大菩提的資糧,應該勤修神通力,方能成辦利益一切衆生的事業。
“若未成就止,不能起神通,
爲修成止故,應數數策勵”。
如果沒有成就禅定,神通就沒有辦法生起,所以要不斷地修習奢摩他。
“止支若失壞,即使勤修習,
縱然經千載,亦不能得定”。
如果沒有修習奢摩他,即使再勤奮修行,縱然經千百年,也不能得定。
宗喀巴大師在《廣論》中也說:諸菩薩通過神通力方便示現,令衆生了解諸趣等相,令他們厭離不善,進而趣入聖教,並使各種不同根器的人都能歡喜信受佛法、勤修佛法。
所積資財 死時定舍 爲財莫積惡
所積資財,無論是誰,在死亡的時候必舍無疑,所以爲了積財而造惡,實在是得不償失。不管我們積累了多少資財,就算金山銀山,當死的時候,誰能帶走一分一毫?唯能帶走的是你一生爲積財所造的惡業。所以說,千萬不要爲了積財而作惡!這非常重要!正如佛教中常說的那句話: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請大家要刻骨銘心地記住《欲求解脫勇士之心寶》當中的每一句話,非常殊勝!
現在我們講“死無常九因相法”當中的財無益之理。縱然我們富貴如梵天、帝釋或轉輪王,死的時候還是連一名仆人、一件財物都帶不走,所以這些東西在死時都無益處。“國王須舍河山去,乞丐須舍棍杖去”。國王臨終時,只能是山河依舊在,獨自一人歸。而乞丐如同國王一樣,獨自一人去,棍杖丟一邊,沒有誰能帶走任何東西。佛在《大樹經》中說:
“縱然積有百年糧,死之次晨空腹行,
縱然積有百年衣,死之次晨赤身行”。
盡管積累了足夠吃一百年的糧食,死亡的第二天早晨必須是空腹而走;縱然積聚了可以穿一百年的衣服,死亡的次日早晨也是赤身而行。《入行論》中說:
“死時皆須舍,然我不了知,
爲諸親與仇,造種種罪業”。
因爲不明白死時全部舍棄的道理,結果爲諸多的親和仇,造了種種罪業。關于財無益之理,帕邦喀大師曾經舉了這樣一個非常恰當的比喻:以前有個人將一塊大石頭打磨成工整的四方形,別人問他這將派什麼用場,他回答說沒什麼用,以後准備把它扔掉。我們的情況與此人相似:最終將放下現世中苦苦積攢的所有財物而去。
受用如貸 終無實義 立行殊勝施
我們所受用的財富,如同借貸到期歸還一樣,只是活著的時候,暫時使用,臨終時就人財分離了。所以,我們應該趁著還擁有資財的使用權時,多做一些對衆生有利益的事情,多做些殊勝的供養和布施。《入菩薩行論》中說:
“若須盡救衆生貧,方名布施波羅蜜,
現前今尚有貧人,諸佛雲何到彼岸”。
如果竭盡全力救度天下所有的貧窮之人,使他們都富有起來,才叫布施波羅蜜。可是至今爲止,還有很多窮人,怎麼能說過去諸佛已經圓滿布施波羅蜜了呢?那麼如何才能稱圓滿布施波羅蜜呢?寂天菩薩說:把自己的一切及善因所得的果報,包括身體、受用、資財、功德等全部布施于他人,沒有任何舍不得的吝啬之心,這才叫布施波羅蜜。心中沒有吝啬,那就是布施,但要達到波羅蜜,則需要了悟和達到叁輪體空——沒有布施的對象、布施之物和布施者,一切緣起性空,皆如夢如幻。這樣才能稱爲波羅蜜…
《欲求解脫勇士之心寶(夏壩仁波切 講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