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欲求解脫勇士之心寶(夏壩仁波切 講授)▪P15

  ..續本文上一頁。波羅蜜意爲到彼岸。

  爲使我們的布施成爲圓滿的布施波羅蜜,當如是祈請:我爲了一切如母有情的義利,必須速疾證得無上正等覺佛位。爲此,當毫不在乎敬奉、名聲等,對于正法匮乏的衆生,盡己所能地行教示正法的法施;對于遭受人非人、魔怪傷害的衆生,當施與從怖畏中救護出來的無畏施;對于窮困匮乏的衆生,當不冀求異熟回報,斷除悭吝,布施與其所需資具的財施。叁種布施法行,悉應如理修學。總之,我爲了一切如母有情的義利,必須速疾證得無上正等覺佛位,爲此,我的身軀、受用及所有善根當毫不顧惜地施舍一切衆生,如此有力行持,祈求上師佛加持。每次行施之前,皆做如是發願。

  莊嚴今生 利樂後世 恒守清淨戒

  爲了端嚴今生,也爲了利樂後世,應該恒常守護清淨的戒律。《入菩薩行論》當中說:

  “盡驅魚鳥至何方,令彼悉免遭殺害,

  由其成就斷離心,說名持戒波羅蜜”。

  這裏以戒殺爲喻,比如說如果一定要將鳥獸魚類等等送往一個不死的地方,才叫做守殺戒的話,那麼不管將它們放到哪裏,它們也會受到傷害。令衆生免遭殺害,在內心當中斷除一切殺念,生起一切救護之心,像這樣斷一切惡的守戒之心,並且達到“所守的戒律、所守的對象、守戒者我”叁輪體空,便是持戒波羅蜜。

  爲令持戒圓滿,我們當如是修習:我爲了一切如母有情的義利,必須速疾證得無上正等覺佛位,爲此,我當斷除與斷十惡等自所承諾的律儀相違的種種惡作,不僅在自心上令布施等六度及屍羅等清淨善法未生令生起、已生令增長,也令一切衆生結合著屍羅等清淨善業,安置衆生于成熟、解脫之道,如此有力行持。不恒常守持清淨戒律,衆生是不會真正受益的。

  濁世多恚 慎勿生嗔 當披忍辱铠

  濁世當中,嗔恚甚多。我們一定要謹慎,千萬不要讓自己生起嗔恨心,而且面對嗔恚,我們當披上忍辱的铠甲,即行忍辱波羅蜜。怎麼達到忍辱波羅蜜呢?《入菩薩行論》中說:

  “悖逆有情等虛空,何能一一皆折伏,

  但能摧自忿恚心,一切怨敵皆調伏”。

  逆反而造業的有情遍滿虛空,不可能將所有有嗔恨心的有情都一一折服,但是可以把自己內心的嗔恨心和憤恚心徹底摧毀,這樣一切怨敵也就被調伏了,調伏自己的忿恚心才是忍辱。又如:

  “欲持廣皮覆大地,爾許皮革何可得,

  但敷皮革襯富羅,大地無處不普覆”。

  爲了讓自己的腳走到哪裏都感到很舒服,就想把整個大地都用皮子覆蓋上,到哪裏去找那麼多的皮子呢?如果穿上厚厚的皮底鞋,舒服又柔軟,無論走到哪裏都像踏在皮子上面一樣很舒服。就像要滅掉所有嗔恨對象,那是不可能的,有情無盡,嗔恨對象也無盡。但若能調伏自己,達到內心沒有嗔恨心,那麼一切敵人也就沒有了。就如同雖然沒辦法用皮子覆蓋整個大地,但可穿上皮底鞋,一切問題就解決了。

  “如是外境一切法,非我力能所遮止,

  但須遮止于自心,何須更複遮余法”。

  外界的一切,不是我的能力所能遮止的,但是只要把自己的心遮止住,就不再需要其他任何遮止法。若達到叁輪體空,就是忍辱波羅蜜。

  修忍辱波羅蜜時當如是發願:我爲了一切如母有情的義利,必須速疾證得無上正等覺佛位。爲此,即使所有衆生趨變爲敵,我刹那頃也不起嗔心,應當成辦利益以回報傷害,並令自他心續圓滿忍辱度等佛的種種法行。此外,當遭致食物、財聚、住處、臥具等等的匮損,遭致自所不欲的疾病痛苦等等,應想:這些痛苦的蒙受原是我過去世中造了諸多惡業果報所致,依著此諸果報,淨除了過去所造的許多惡業,何不樂哉。其實也沒什麼不好,尤其如果是爲了正法而蒙受痛苦的話,當心生堅忍之心,依此更得趨近于一切種相智的佛陀果位道中。所有這些痛苦應自願取受,由是得以斷除自他輪回、惡趣之苦的續流。如是思惟:痛苦的遭遇其實是黑白業的異熟,是叁寶的加持,是諸佛菩薩摩诃薩的不可思議力量,是無上菩提,是十二分教,是諸菩薩學處。能生起如此信解,果利極大。如此信解後,爲了證得無上菩提,我應如理修學十二分教的所诠之義,諸菩薩學處,如此有力行持,並了達“忍辱的對象、忍辱之法本身、忍辱者我”如夢如幻的叁輪體空,便是忍辱波羅蜜。

  懈怠力故 尚滯凡庸 當燃精進火

  由于長期懈怠的緣故,到現在爲止我們仍然滯留在凡庸當中,爲此在得到這暇滿人身之時,應當燃起精進的猛火!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中說:

  “一念淨心所生果,能生梵淨諸天等,

  唯由身語所起行,得果微劣不如是”。

  僅僅生起一念淨心,也能投生到梵天等處。惟有身、口、意所行,以非常猛勵精進的心,才能證得無上正等覺佛陀果位。

  關于精進波羅蜜的修習,當念想:我爲了一切如母有情的利益,必須速疾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佛位。爲此,我應成辦莊嚴相好等佛的一一法行,成辦布施等菩薩一一法行。即使必須以十萬劫恒住無間獄中成就佛位,我也應不舍精進,生起好樂。不僅在自心上聚集甚深廣大的善法,也應安置衆生于善道,令證無上正等覺佛陀果位。如此勵力修持。

  “忍辱”和“精進”不容易分清。忍辱是指不畏苦行而修法的心念,面對苦,不怕苦,苦心修行。而精進,則是不把苦當苦,以苦當樂,也就是把“苦念轉爲樂念”,這便是忍辱與精進之差別。

  達到“所精進的法、精進本身和精進者”叁輪體空便是精進波羅蜜。

  散亂道中 耗盡此生 當即修禅定

  平常凡夫就是在散亂當中耗盡一生,所以應該早日修習禅定。

  關于禅定波羅蜜,《入菩薩行論》中說:

  “佛言從于長時中,念誦勤修諸苦行,

  心于余境而馳散,雖持明咒終無益”。

  佛說即使在非常長的時間當中,念誦經文、咒語、佛號、修善法的苦行,只要內心散亂,不是一心專注,那麼所做的一切最終都沒有太大利益。

  現在,有很多人把“一心不亂”理解得太淺,太簡單了。比如《阿彌陀經》裏“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另外《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寶積經》、《華嚴經》裏面也都提到“一心不亂”。“一心”指的是達到禅定,“不亂”指的是遠離掉舉和昏沈,達到一禅以上,才稱得上“一心不亂”,並非是指通常所說的“專心致志”。修禅定,一般是把自己的心放在一個所緣上,比如念想一尊佛像等,心絲毫不搖動,叁天、五天、七天不起任何分別心,把所緣的佛像念想得如同佛立在眼前一樣,幾乎可以抓住一樣的清晰堅固,生起這樣的心,並且生起身輕安和心輕安的覺受時,稱爲“一心”,與我們平常所說的“一心一意”的“一心”絕然不同,這是佛教闡述禅定狀態的代名詞。

  修行禅定波羅蜜時,應當發願:我爲了一切如母有情的義利,必須速疾證得無上正等覺佛陀果位。爲此,對于在自性上,有世間及出世間的靜慮;從品類上,有止、觀及止觀雙運的靜慮;在作業上,則有現法樂住的靜慮、引發現證功德的靜慮及饒益有情的靜慮。一一所有菩薩修行的一切靜慮(禅定),我悉應修學。把禅定者我、心所安住的所緣以及禅定本身,叁者皆視爲如夢如幻,體性皆空,這就是禅定波羅蜜。

  無論漢地、藏地,以及東南亞等地,修禅定者甚多,但對禅定有周全理解的比較少。修禅定需要具備的因緣非常多,不要以爲什麼都不想,在那坐著就是修禅定,不是的。關于修禅定的問題,從修禅定所需的資糧、修禅定所應具備的因緣、修禅定的方法、修禅定的次第到修禅定的結果,我們反複講過幾次,請大家有空的時候詳細完整地好好看看,會有裨益的。

  邪見障故 未見本性 谛察清淨義

  現在講智慧波羅蜜。“邪見障”分二:一者常恒障,二者斷見障。常恒障,視自性爲實有之障;斷見障者,視一切爲無有之障。斷見者,否定十二因緣,否定苦集滅道四聖谛、前世與來世、因果緣起不虛之理,否定一切解脫與涅槃之理。持斷見者,必墮惡趣。曆史上有順世派,就是專持斷見的。常見者,認爲有造物主,造物主是永恒不變的,視一切萬物都被所謂的造物主所主宰、控製,並且視一切萬法爲實有、有自性。比如印度的一些數論派等外道,以及一些教派,都是持常見的。持常見者,只能造“世間”的福德資糧,沒辦法造“出世間”的福德資糧,由此只能投生到人天道,不能得涅槃。

  得涅槃必須斷除無明,而只有了達“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的萬法體性皆空的實相,才能斷除無明,才能斷除“我執”和“我所執”,由此方能永斷一切苦因,證得涅槃果位。無論常見,還是斷見,都屬邪見。由于這樣的邪見障礙故,見不到萬法體性皆空的本性。

  說到萬法體性皆空的本性,千萬不要墮入斷見。既然一切本性皆空,還談什麼因果不虛呢?緣起不虛的現象和緣起性空的本質是從兩種不同角度而言。學佛者一定要記住:當你講空的時候,千萬不要破壞因果不虛之理;當你講因果不虛之理的時候,千萬不要把因果視爲自性實有。如果把因果視爲自性實有,那就墮入了常見;如果否定因果、四聖谛及涅槃等一切佛經,則又進入斷見。墮入這兩種障中任何一種都是非常危險的。千萬要“谛察清淨之義”。何爲清淨之義?最爲究竟、最爲真實、最無垢染的萬法性空之理。關于這個問題,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中說:

  “若人于此勝法要,心之秘密不了知,

  欲求安樂除諸苦,唐勞漂流無義淵”。

  就是說,如果不了解最秘密的殊勝法要——萬法性空妙有之理,想要除掉一切痛苦因而欲求安樂,爲此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勞無意義的,不可能獲得永久安樂的殊勝果位。

  關于智慧波羅…

《欲求解脫勇士之心寶(夏壩仁波切 講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