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欲求解脱勇士之心宝(夏坝仁波切 讲授)▪P15

  ..续本文上一页。波罗蜜意为到彼岸。

  为使我们的布施成为圆满的布施波罗蜜,当如是祈请:我为了一切如母有情的义利,必须速疾证得无上正等觉佛位。为此,当毫不在乎敬奉、名声等,对于正法匮乏的众生,尽己所能地行教示正法的法施;对于遭受人非人、魔怪伤害的众生,当施与从怖畏中救护出来的无畏施;对于穷困匮乏的众生,当不冀求异熟回报,断除悭吝,布施与其所需资具的财施。三种布施法行,悉应如理修学。总之,我为了一切如母有情的义利,必须速疾证得无上正等觉佛位,为此,我的身躯、受用及所有善根当毫不顾惜地施舍一切众生,如此有力行持,祈求上师佛加持。每次行施之前,皆做如是发愿。

  庄严今生 利乐后世 恒守清净戒

  为了端严今生,也为了利乐后世,应该恒常守护清净的戒律。《入菩萨行论》当中说:

  “尽驱鱼鸟至何方,令彼悉免遭杀害,

  由其成就断离心,说名持戒波罗蜜”。

  这里以戒杀为喻,比如说如果一定要将鸟兽鱼类等等送往一个不死的地方,才叫做守杀戒的话,那么不管将它们放到哪里,它们也会受到伤害。令众生免遭杀害,在内心当中断除一切杀念,生起一切救护之心,像这样断一切恶的守戒之心,并且达到“所守的戒律、所守的对象、守戒者我”三轮体空,便是持戒波罗蜜。

  为令持戒圆满,我们当如是修习:我为了一切如母有情的义利,必须速疾证得无上正等觉佛位,为此,我当断除与断十恶等自所承诺的律仪相违的种种恶作,不仅在自心上令布施等六度及尸罗等清净善法未生令生起、已生令增长,也令一切众生结合着尸罗等清净善业,安置众生于成熟、解脱之道,如此有力行持。不恒常守持清净戒律,众生是不会真正受益的。

  浊世多恚 慎勿生嗔 当披忍辱铠

  浊世当中,嗔恚甚多。我们一定要谨慎,千万不要让自己生起嗔恨心,而且面对嗔恚,我们当披上忍辱的铠甲,即行忍辱波罗蜜。怎么达到忍辱波罗蜜呢?《入菩萨行论》中说:

  “悖逆有情等虚空,何能一一皆折伏,

  但能摧自忿恚心,一切怨敌皆调伏”。

  逆反而造业的有情遍满虚空,不可能将所有有嗔恨心的有情都一一折服,但是可以把自己内心的嗔恨心和愤恚心彻底摧毁,这样一切怨敌也就被调伏了,调伏自己的忿恚心才是忍辱。又如:

  “欲持广皮覆大地,尔许皮革何可得,

  但敷皮革衬富罗,大地无处不普覆”。

  为了让自己的脚走到哪里都感到很舒服,就想把整个大地都用皮子覆盖上,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皮子呢?如果穿上厚厚的皮底鞋,舒服又柔软,无论走到哪里都像踏在皮子上面一样很舒服。就像要灭掉所有嗔恨对象,那是不可能的,有情无尽,嗔恨对象也无尽。但若能调伏自己,达到内心没有嗔恨心,那么一切敌人也就没有了。就如同虽然没办法用皮子覆盖整个大地,但可穿上皮底鞋,一切问题就解决了。

  “如是外境一切法,非我力能所遮止,

  但须遮止于自心,何须更复遮余法”。

  外界的一切,不是我的能力所能遮止的,但是只要把自己的心遮止住,就不再需要其他任何遮止法。若达到三轮体空,就是忍辱波罗蜜。

  修忍辱波罗蜜时当如是发愿:我为了一切如母有情的义利,必须速疾证得无上正等觉佛位。为此,即使所有众生趋变为敌,我刹那顷也不起嗔心,应当成办利益以回报伤害,并令自他心续圆满忍辱度等佛的种种法行。此外,当遭致食物、财聚、住处、卧具等等的匮损,遭致自所不欲的疾病痛苦等等,应想:这些痛苦的蒙受原是我过去世中造了诸多恶业果报所致,依着此诸果报,净除了过去所造的许多恶业,何不乐哉。其实也没什么不好,尤其如果是为了正法而蒙受痛苦的话,当心生坚忍之心,依此更得趋近于一切种相智的佛陀果位道中。所有这些痛苦应自愿取受,由是得以断除自他轮回、恶趣之苦的续流。如是思惟:痛苦的遭遇其实是黑白业的异熟,是三宝的加持,是诸佛菩萨摩诃萨的不可思议力量,是无上菩提,是十二分教,是诸菩萨学处。能生起如此信解,果利极大。如此信解后,为了证得无上菩提,我应如理修学十二分教的所诠之义,诸菩萨学处,如此有力行持,并了达“忍辱的对象、忍辱之法本身、忍辱者我”如梦如幻的三轮体空,便是忍辱波罗蜜。

  懈怠力故 尚滞凡庸 当燃精进火

  由于长期懈怠的缘故,到现在为止我们仍然滞留在凡庸当中,为此在得到这暇满人身之时,应当燃起精进的猛火!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中说:

  “一念净心所生果,能生梵净诸天等,

  唯由身语所起行,得果微劣不如是”。

  仅仅生起一念净心,也能投生到梵天等处。惟有身、口、意所行,以非常猛励精进的心,才能证得无上正等觉佛陀果位。

  关于精进波罗蜜的修习,当念想:我为了一切如母有情的利益,必须速疾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佛位。为此,我应成办庄严相好等佛的一一法行,成办布施等菩萨一一法行。即使必须以十万劫恒住无间狱中成就佛位,我也应不舍精进,生起好乐。不仅在自心上聚集甚深广大的善法,也应安置众生于善道,令证无上正等觉佛陀果位。如此励力修持。

  “忍辱”和“精进”不容易分清。忍辱是指不畏苦行而修法的心念,面对苦,不怕苦,苦心修行。而精进,则是不把苦当苦,以苦当乐,也就是把“苦念转为乐念”,这便是忍辱与精进之差别。

  达到“所精进的法、精进本身和精进者”三轮体空便是精进波罗蜜。

  散乱道中 耗尽此生 当即修禅定

  平常凡夫就是在散乱当中耗尽一生,所以应该早日修习禅定。

  关于禅定波罗蜜,《入菩萨行论》中说:

  “佛言从于长时中,念诵勤修诸苦行,

  心于余境而驰散,虽持明咒终无益”。

  佛说即使在非常长的时间当中,念诵经文、咒语、佛号、修善法的苦行,只要内心散乱,不是一心专注,那么所做的一切最终都没有太大利益。

  现在,有很多人把“一心不乱”理解得太浅,太简单了。比如《阿弥陀经》里“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另外《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宝积经》、《华严经》里面也都提到“一心不乱”。“一心”指的是达到禅定,“不乱”指的是远离掉举和昏沉,达到一禅以上,才称得上“一心不乱”,并非是指通常所说的“专心致志”。修禅定,一般是把自己的心放在一个所缘上,比如念想一尊佛像等,心丝毫不摇动,三天、五天、七天不起任何分别心,把所缘的佛像念想得如同佛立在眼前一样,几乎可以抓住一样的清晰坚固,生起这样的心,并且生起身轻安和心轻安的觉受时,称为“一心”,与我们平常所说的“一心一意”的“一心”绝然不同,这是佛教阐述禅定状态的代名词。

  修行禅定波罗蜜时,应当发愿:我为了一切如母有情的义利,必须速疾证得无上正等觉佛陀果位。为此,对于在自性上,有世间及出世间的静虑;从品类上,有止、观及止观双运的静虑;在作业上,则有现法乐住的静虑、引发现证功德的静虑及饶益有情的静虑。一一所有菩萨修行的一切静虑(禅定),我悉应修学。把禅定者我、心所安住的所缘以及禅定本身,三者皆视为如梦如幻,体性皆空,这就是禅定波罗蜜。

  无论汉地、藏地,以及东南亚等地,修禅定者甚多,但对禅定有周全理解的比较少。修禅定需要具备的因缘非常多,不要以为什么都不想,在那坐着就是修禅定,不是的。关于修禅定的问题,从修禅定所需的资粮、修禅定所应具备的因缘、修禅定的方法、修禅定的次第到修禅定的结果,我们反复讲过几次,请大家有空的时候详细完整地好好看看,会有裨益的。

  邪见障故 未见本性 谛察清净义

  现在讲智慧波罗蜜。“邪见障”分二:一者常恒障,二者断见障。常恒障,视自性为实有之障;断见障者,视一切为无有之障。断见者,否定十二因缘,否定苦集灭道四圣谛、前世与来世、因果缘起不虚之理,否定一切解脱与涅槃之理。持断见者,必堕恶趣。历史上有顺世派,就是专持断见的。常见者,认为有造物主,造物主是永恒不变的,视一切万物都被所谓的造物主所主宰、控制,并且视一切万法为实有、有自性。比如印度的一些数论派等外道,以及一些教派,都是持常见的。持常见者,只能造“世间”的福德资粮,没办法造“出世间”的福德资粮,由此只能投生到人天道,不能得涅槃。

  得涅槃必须断除无明,而只有了达“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万法体性皆空的实相,才能断除无明,才能断除“我执”和“我所执”,由此方能永断一切苦因,证得涅槃果位。无论常见,还是断见,都属邪见。由于这样的邪见障碍故,见不到万法体性皆空的本性。

  说到万法体性皆空的本性,千万不要堕入断见。既然一切本性皆空,还谈什么因果不虚呢?缘起不虚的现象和缘起性空的本质是从两种不同角度而言。学佛者一定要记住:当你讲空的时候,千万不要破坏因果不虚之理;当你讲因果不虚之理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因果视为自性实有。如果把因果视为自性实有,那就堕入了常见;如果否定因果、四圣谛及涅槃等一切佛经,则又进入断见。堕入这两种障中任何一种都是非常危险的。千万要“谛察清净之义”。何为清净之义?最为究竟、最为真实、最无垢染的万法性空之理。关于这个问题,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中说:

  “若人于此胜法要,心之秘密不了知,

  欲求安乐除诸苦,唐劳漂流无义渊”。

  就是说,如果不了解最秘密的殊胜法要——万法性空妙有之理,想要除掉一切痛苦因而欲求安乐,为此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无意义的,不可能获得永久安乐的殊胜果位。

  关于智慧波罗…

《欲求解脱勇士之心宝(夏坝仁波切 讲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