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欲求解脫勇士之心寶(夏壩仁波切 講授)▪P3

  ..續本文上一頁派人送到印度的寺院。印度的寺院竟然同意尊者繼續留在西藏,而且對尊者所著的《菩提道燈論》贊歎不絕!

  尊者回到藏地,在桑耶寺先後翻譯了《攝大乘論》及世親菩薩的《攝大乘論釋》等很多經論。後來他又被請到拉薩聶塘(現在的聶塘度母寺),譯出《中觀心要釋思擇焰》。

  尊者有許多著作,修行儀軌方面有:《獨勇成就法》、《金剛座金剛歌》、《吉祥集密世自在成就法》、《聖觀自在成就法》、《大威德遍照現觀》、《法界見歌》、《定資糧品》、《超世間七支儀軌》、《不動成就法》、《一切如來叁昧耶守護成就法》、《攝一切叁昧耶論》等。般若方面有:《般若波羅蜜多攝義燈》、《般若心經釋》。中觀方面有:《入二谛論》、《一念優波提舍》、《中觀優波提舍》、《經集攝義》、《菩提道燈論》、《心要略攝》、《菩提寶鬘論》、《顯示歸依論》、《成大乘道方便略錄》、《經義集優波提舍》、《業分別論》。佛經解釋方面有:《業障清淨儀軌疏》等等。譯籍有:《十真性》、《現觀莊嚴論注釋難疏》、《金剛手成就法》、《大威德成就法》、《中觀破迷論》、《中觀心要頌》、《中觀心要分別燃論》、《攝中觀義論》、《菩薩地注》、《攝大乘論釋》、《異部分派解說》等。

  以上用了大量時間介紹尊者弘法利生的事情,是爲令大家對尊者生起敬意,了解尊者是怎樣的一位大德。

  尊者是什麼時候造《欲求解脫勇士之心寶》的呢?“阿底峽尊者入藏,先後于阿裏停留兩年,爲以拉喇嘛菩提光爲主的衆弟子講授了很多教誡。在即將返回印度時,菩提光複又請求教授,阿底峽尊者說:“銘記往昔之教授,足矣!”然由再再祈請故,尊者賜予如下教授”。尊者在阿裏地區待了兩年,在准備返回印度的時候,以拉喇嘛菩提光爲主的衆弟子祈請尊者,走之前請再給予教授。尊者說,“我已經講了很多法,你們記住這些就行了”。但是,弟子們很想在師父即將返回印度之前,得到最後一次教授,所以一再祈請。于是,尊者慈悲地賜予了《欲求解脫勇士之心寶》這個教授。

  這個教授非常重要!因爲《菩提道燈論》雖然非常完備地講述了顯密一切修行的次第,但《欲求解脫勇士之心寶》則把《菩提道燈論》

  裏面最爲精要、最爲核心部分的教授提出來,著重強調的是實修要點,把在實踐當中、生活當中最容易遇到的、最難克服的部分,又做了一個完整的教誡,所以說這個教授非常好!

  現在開始講解正文。

  奇矣哉!智高願廣 慧深辨明 諸位善友前

  才疏慧劣 我予勸誡 于理實不當

  摯愛正士 再再勸請 難拂汝等意

  凡庸智淺 我爲善友 至誠如是說

  “奇矣哉”,藏文裏叫“唉瑪吙”,意即非常神奇。“智高願廣 慧深辨明”,意思是智慧非常高深,願力非常廣大,辨別能力非常明快。“諸位善友”,就是阿裏地區以菩提光爲首的,所有聽受阿底峽尊者教授的大德。從阿底峽尊者對菩提光等衆弟子的贊揚中,可以看出他對這些大德有多麼的重視。這些大德確實都是非常了不起的菩薩。

  “才疏慧劣 我予勸誡 于理實不當”,這是阿底峽尊者自謙的話。尊者的修行如此殊勝,是非常稀有的一位大德。但他卻謙虛地說,“才疏慧劣”沒有任何本事的我,給你們作修法的教誡實在是不適當啊。

  “摯愛正士 再再勸請 難拂汝等意”。“摯愛正士”是指尊者發自內心非常喜愛的修行弟子,具有德相的善士,就是“正士”。你們再再地勸請,所以說我很難拂你們的心意。

  “凡庸智淺 我爲善友 至誠如是說”,極其普通、智慧非常淺薄的我,爲我的善友——修佛法的弟子們,發自內心地真誠地作如下宣說。

  下面進入正題:

  諸友! 未獲菩提 仍需上師 恒依善知識

  無論是依《菩提道燈論》還是依《菩提道次第廣論》而修,一切修法的基礎就是依止善知識。所以尊者在這裏第一個教授就是依止善知識。不是一時地依止,而是長時地依止,直到證得菩提果位爲止,都不能離開依止善知識!不僅今生依止、來世依止,直到證得佛陀果位之前,都要無間斷地依止善知識。

  《菩提道次第攝頌》裏有兩個偈頌,第一個:

  “所有現後諸福聚,其能最初成就者,

  謂由意樂及加行,如法親近善知識”。

  所有一切福德的根源,就是“依止善知識”。依止善知識分“意樂依止”和“加行依止”。“意樂依止善知識”分爲兩個部分:

  第一,生起信心一切修道之根本,是對善知識生起“視爲真佛”的堅定信心;第二,念恩生敬。其中,(一)生起信心分爲:上師爲佛乃金剛持所許;視上師爲一切如來專門爲度化我等衆生,而示爲凡庸之顯現,現見上師之過患,視爲自己內心不淨之顯現。由此斷除一切觀師過失之心,生起觀察上師的一切功德之心相,由此生起信心。(二)念恩生敬分爲:師恩勝佛、加持心相續之恩德、說法之恩德、財物攝受眷屬之恩德等等。“加行依止善知識”,指身體侍奉、服務;財物供養;依教奉行——依上師所授的佛法,來修自己的心。以上是意樂、加行依止善知識。

  第二個偈頌:

  “縱至命緣終不舍,如教修行法供養,

  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

  即便失去生命,也不舍棄依止善知識。依止善知識最核心的內容就是“如教修行法供養”。給上師的供養當中,最好的供養就是“如教修行”的供養——按照上師所說的法來修行,讓自己的內心生起真正的覺受,得到證悟。過去所有的高僧大德已如是修,今天我們作爲欲求解脫者也應該這樣修行。

  在依止善知識的問題上,也可以分爲四個部分:一是念起依止善知識的功德;二是念起不如法依止善知識的過患;叁是意樂依止善知識;四是加行依止善知識。所謂的意樂,就是如何從心裏面依止善知識;所謂的加行,就是從行動上如何去依止善知識。依止,簡單地說就是拜師修行。

  依止善知識的八大功德:第一,“得以趨近佛陀寶位”,與佛陀果位接近了;第二,“能令諸佛歡喜”,如法依止,能令一切佛陀生起歡喜;第叁,“生生不乏善知識攝受”,來世你還能得到具德的善知識攝受,生生世世不缺乏善知識攝受;第四,“不爲諸惡業煩惱所敗”,依止善知識的人,惡業和煩惱不能摧壞自己善的心智;第五,“不違菩薩大行,常生隨念,諸功德聚漸次增長”,不違背菩薩廣大行,並生起隨念,一切功德逐漸增長;第六,“成辦現前究竟一切大義”,如法依止善知識,一切現在和未來究竟的大義利都能成辦;第七,“由恭敬承侍善知識故,當于惡趣所受諸苦,即于現世身心少受損惱,或于夢中而領受之,昔諸惡業即得拔除淨盡”,如果如法依止善知識,本將要遭受地獄、畜生、餓鬼等惡趣的業報,或者由今生遭遇一些身心不快樂的事及損惱,或者是惡夢,或者生病,往昔無量劫中的業障即可全部消盡、拔除;第八,“能映蔽以諸珍財供養十方無量諸佛所得善根”,如法依止善知識,以諸珍財供養善知識,比供養十方一切諸佛菩薩的功德還要更廣大,這就是依止善知識的八大功德。如果想了知詳細內容,可以看《掌中解脫》。

  “不依止善知識”的過患,正好與上述所說相反。

  “不如法依止善知識之過患”有八:一“若輕毀上師即輕毀諸佛”,如果輕視、毀辱自己師父的話,比輕視毀辱一切佛的罪業更大;二“若于上師生嗔,即壞與彼刹那數相等劫之善根,並經等量劫生于地獄”,對自己師父生起嗔恨心的話,與生起嗔恨心的每一個刹那數目相等的劫當中所修善根全部消盡,並且在等量的劫當中,遭受地獄等諸多苦報;叁“雖依咒乘亦不得殊勝成就”,如果違背了善知識教言或者不如法依止善知識,就算修密乘的一切密法,也不會得到任何成就;四“雖勤修續義亦與修地獄相似”,雖然精進修法,不如法依止善知識,毀辱或輕視善知識,修法跟修地獄一樣,只會得到苦報;五“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功德沒有生的不生,已經生起的會退失;六“此生中爲病等不如意事纏繞”,此生中會被疾病等一切不如意的事情纏繞;七“後世漂流于無邊惡趣”,來世漂流于無邊無盡的地獄餓鬼畜生等惡趣當中,不得解脫;八“一切生中匮乏善知識”,生生世世中缺乏善知識的攝受。這就是八過患。

  意樂依止:“意樂依止之爲修信根本”。心裏應該這樣去想:那些善知識,其實是真正的佛。圓滿正覺的佛陀在諸多經續中開示:金剛持在濁世示現爲凡庸的善知識的形相來饒益衆生。因此,這些善知識實在就是真佛。上師是佛乃金剛持所許,上師是一切佛事業之作者。“意樂依止之隨念深恩”。清晰緣念: 這些善知識,對我有極大的恩德。斷除一切輪回惡趣痛苦,獲得殊勝圓滿解脫的大覺寶位的賢善妙道,我如今能通達明了,全是善知識的恩德所賜,師恩勝佛;說法恩;加持心相續恩;以財物攝受爲眷屬恩等等,不斷念起善知識的殊勝恩德。

  加行依止:清晰地念想,有叁法令上師歡喜:一、財物供養;二、身體侍奉;叁、依教奉行,也就是依佛法的教典如說修行,是報師恩的最好選擇。

  密勒日巴大師曾經說:

  “世間財富我未有,師父恩德以修報,

  苦行艱難之修行,供養上師歡喜故”。

  就是說,我沒有財富,但是我把苦行作爲供品供養上師。依教奉行是非常重要的。

  未證本性 尚需多聞 應聽師教授

  在沒有證得萬法的本性——成佛之前,應該谛聽上師的教授。“未證本性”就是沒有成佛之前。證本性在這裏不能理解爲證悟空性,因爲證悟性空與佛果位是不一樣的,比如阿羅漢就已經了達了萬法體性皆空。而這裏所說的“證本性”,是指到達佛果位,在到達佛果位之前需要多聞,需要聽聞佛法,需要谛聽上師教授。

  爲什麼要拜師?拜師是爲了聽師父的教授和指導。但我發現,有很多居…

《欲求解脫勇士之心寶(夏壩仁波切 講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