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派人送到印度的寺院。印度的寺院竟然同意尊者继续留在西藏,而且对尊者所著的《菩提道灯论》赞叹不绝!
尊者回到藏地,在桑耶寺先后翻译了《摄大乘论》及世亲菩萨的《摄大乘论释》等很多经论。后来他又被请到拉萨聂塘(现在的聂塘度母寺),译出《中观心要释思择焰》。
尊者有许多著作,修行仪轨方面有:《独勇成就法》、《金刚座金刚歌》、《吉祥集密世自在成就法》、《圣观自在成就法》、《大威德遍照现观》、《法界见歌》、《定资粮品》、《超世间七支仪轨》、《不动成就法》、《一切如来三昧耶守护成就法》、《摄一切三昧耶论》等。般若方面有:《般若波罗蜜多摄义灯》、《般若心经释》。中观方面有:《入二谛论》、《一念优波提舍》、《中观优波提舍》、《经集摄义》、《菩提道灯论》、《心要略摄》、《菩提宝鬘论》、《显示归依论》、《成大乘道方便略录》、《经义集优波提舍》、《业分别论》。佛经解释方面有:《业障清净仪轨疏》等等。译籍有:《十真性》、《现观庄严论注释难疏》、《金刚手成就法》、《大威德成就法》、《中观破迷论》、《中观心要颂》、《中观心要分别燃论》、《摄中观义论》、《菩萨地注》、《摄大乘论释》、《异部分派解说》等。
以上用了大量时间介绍尊者弘法利生的事情,是为令大家对尊者生起敬意,了解尊者是怎样的一位大德。
尊者是什么时候造《欲求解脱勇士之心宝》的呢?“阿底峡尊者入藏,先后于阿里停留两年,为以拉喇嘛菩提光为主的众弟子讲授了很多教诫。在即将返回印度时,菩提光复又请求教授,阿底峡尊者说:“铭记往昔之教授,足矣!”然由再再祈请故,尊者赐予如下教授”。尊者在阿里地区待了两年,在准备返回印度的时候,以拉喇嘛菩提光为主的众弟子祈请尊者,走之前请再给予教授。尊者说,“我已经讲了很多法,你们记住这些就行了”。但是,弟子们很想在师父即将返回印度之前,得到最后一次教授,所以一再祈请。于是,尊者慈悲地赐予了《欲求解脱勇士之心宝》这个教授。
这个教授非常重要!因为《菩提道灯论》虽然非常完备地讲述了显密一切修行的次第,但《欲求解脱勇士之心宝》则把《菩提道灯论》
里面最为精要、最为核心部分的教授提出来,着重强调的是实修要点,把在实践当中、生活当中最容易遇到的、最难克服的部分,又做了一个完整的教诫,所以说这个教授非常好!
现在开始讲解正文。
奇矣哉!智高愿广 慧深辨明 诸位善友前
才疏慧劣 我予劝诫 于理实不当
挚爱正士 再再劝请 难拂汝等意
凡庸智浅 我为善友 至诚如是说
“奇矣哉”,藏文里叫“唉玛吙”,意即非常神奇。“智高愿广 慧深辨明”,意思是智慧非常高深,愿力非常广大,辨别能力非常明快。“诸位善友”,就是阿里地区以菩提光为首的,所有听受阿底峡尊者教授的大德。从阿底峡尊者对菩提光等众弟子的赞扬中,可以看出他对这些大德有多么的重视。这些大德确实都是非常了不起的菩萨。
“才疏慧劣 我予劝诫 于理实不当”,这是阿底峡尊者自谦的话。尊者的修行如此殊胜,是非常稀有的一位大德。但他却谦虚地说,“才疏慧劣”没有任何本事的我,给你们作修法的教诫实在是不适当啊。
“挚爱正士 再再劝请 难拂汝等意”。“挚爱正士”是指尊者发自内心非常喜爱的修行弟子,具有德相的善士,就是“正士”。你们再再地劝请,所以说我很难拂你们的心意。
“凡庸智浅 我为善友 至诚如是说”,极其普通、智慧非常浅薄的我,为我的善友——修佛法的弟子们,发自内心地真诚地作如下宣说。
下面进入正题:
诸友! 未获菩提 仍需上师 恒依善知识
无论是依《菩提道灯论》还是依《菩提道次第广论》而修,一切修法的基础就是依止善知识。所以尊者在这里第一个教授就是依止善知识。不是一时地依止,而是长时地依止,直到证得菩提果位为止,都不能离开依止善知识!不仅今生依止、来世依止,直到证得佛陀果位之前,都要无间断地依止善知识。
《菩提道次第摄颂》里有两个偈颂,第一个:
“所有现后诸福聚,其能最初成就者,
谓由意乐及加行,如法亲近善知识”。
所有一切福德的根源,就是“依止善知识”。依止善知识分“意乐依止”和“加行依止”。“意乐依止善知识”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生起信心一切修道之根本,是对善知识生起“视为真佛”的坚定信心;第二,念恩生敬。其中,(一)生起信心分为:上师为佛乃金刚持所许;视上师为一切如来专门为度化我等众生,而示为凡庸之显现,现见上师之过患,视为自己内心不净之显现。由此断除一切观师过失之心,生起观察上师的一切功德之心相,由此生起信心。(二)念恩生敬分为:师恩胜佛、加持心相续之恩德、说法之恩德、财物摄受眷属之恩德等等。“加行依止善知识”,指身体侍奉、服务;财物供养;依教奉行——依上师所授的佛法,来修自己的心。以上是意乐、加行依止善知识。
第二个偈颂:
“纵至命缘终不舍,如教修行法供养,
至尊恩师如是修,欲解脱者如是行”。
即便失去生命,也不舍弃依止善知识。依止善知识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如教修行法供养”。给上师的供养当中,最好的供养就是“如教修行”的供养——按照上师所说的法来修行,让自己的内心生起真正的觉受,得到证悟。过去所有的高僧大德已如是修,今天我们作为欲求解脱者也应该这样修行。
在依止善知识的问题上,也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念起依止善知识的功德;二是念起不如法依止善知识的过患;三是意乐依止善知识;四是加行依止善知识。所谓的意乐,就是如何从心里面依止善知识;所谓的加行,就是从行动上如何去依止善知识。依止,简单地说就是拜师修行。
依止善知识的八大功德:第一,“得以趋近佛陀宝位”,与佛陀果位接近了;第二,“能令诸佛欢喜”,如法依止,能令一切佛陀生起欢喜;第三,“生生不乏善知识摄受”,来世你还能得到具德的善知识摄受,生生世世不缺乏善知识摄受;第四,“不为诸恶业烦恼所败”,依止善知识的人,恶业和烦恼不能摧坏自己善的心智;第五,“不违菩萨大行,常生随念,诸功德聚渐次增长”,不违背菩萨广大行,并生起随念,一切功德逐渐增长;第六,“成办现前究竟一切大义”,如法依止善知识,一切现在和未来究竟的大义利都能成办;第七,“由恭敬承侍善知识故,当于恶趣所受诸苦,即于现世身心少受损恼,或于梦中而领受之,昔诸恶业即得拔除净尽”,如果如法依止善知识,本将要遭受地狱、畜生、饿鬼等恶趣的业报,或者由今生遭遇一些身心不快乐的事及损恼,或者是恶梦,或者生病,往昔无量劫中的业障即可全部消尽、拔除;第八,“能映蔽以诸珍财供养十方无量诸佛所得善根”,如法依止善知识,以诸珍财供养善知识,比供养十方一切诸佛菩萨的功德还要更广大,这就是依止善知识的八大功德。如果想了知详细内容,可以看《掌中解脱》。
“不依止善知识”的过患,正好与上述所说相反。
“不如法依止善知识之过患”有八:一“若轻毁上师即轻毁诸佛”,如果轻视、毁辱自己师父的话,比轻视毁辱一切佛的罪业更大;二“若于上师生嗔,即坏与彼刹那数相等劫之善根,并经等量劫生于地狱”,对自己师父生起嗔恨心的话,与生起嗔恨心的每一个刹那数目相等的劫当中所修善根全部消尽,并且在等量的劫当中,遭受地狱等诸多苦报;三“虽依咒乘亦不得殊胜成就”,如果违背了善知识教言或者不如法依止善知识,就算修密乘的一切密法,也不会得到任何成就;四“虽勤修续义亦与修地狱相似”,虽然精进修法,不如法依止善知识,毁辱或轻视善知识,修法跟修地狱一样,只会得到苦报;五“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功德没有生的不生,已经生起的会退失;六“此生中为病等不如意事缠绕”,此生中会被疾病等一切不如意的事情缠绕;七“后世漂流于无边恶趣”,来世漂流于无边无尽的地狱饿鬼畜生等恶趣当中,不得解脱;八“一切生中匮乏善知识”,生生世世中缺乏善知识的摄受。这就是八过患。
意乐依止:“意乐依止之为修信根本”。心里应该这样去想:那些善知识,其实是真正的佛。圆满正觉的佛陀在诸多经续中开示:金刚持在浊世示现为凡庸的善知识的形相来饶益众生。因此,这些善知识实在就是真佛。上师是佛乃金刚持所许,上师是一切佛事业之作者。“意乐依止之随念深恩”。清晰缘念: 这些善知识,对我有极大的恩德。断除一切轮回恶趣痛苦,获得殊胜圆满解脱的大觉宝位的贤善妙道,我如今能通达明了,全是善知识的恩德所赐,师恩胜佛;说法恩;加持心相续恩;以财物摄受为眷属恩等等,不断念起善知识的殊胜恩德。
加行依止:清晰地念想,有三法令上师欢喜:一、财物供养;二、身体侍奉;三、依教奉行,也就是依佛法的教典如说修行,是报师恩的最好选择。
密勒日巴大师曾经说:
“世间财富我未有,师父恩德以修报,
苦行艰难之修行,供养上师欢喜故”。
就是说,我没有财富,但是我把苦行作为供品供养上师。依教奉行是非常重要的。
未证本性 尚需多闻 应听师教授
在没有证得万法的本性——成佛之前,应该谛听上师的教授。“未证本性”就是没有成佛之前。证本性在这里不能理解为证悟空性,因为证悟性空与佛果位是不一样的,比如阿罗汉就已经了达了万法体性皆空。而这里所说的“证本性”,是指到达佛果位,在到达佛果位之前需要多闻,需要听闻佛法,需要谛听上师教授。
为什么要拜师?拜师是为了听师父的教授和指导。但我发现,有很多居…
《欲求解脱勇士之心宝(夏坝仁波切 讲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