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士对拜师有一种错误的概念,拜了某位师父之后,好像是加入了某个团体,变成了这一派的成员。这种心态,很不如法。拜师的目的就是听法,听法的目的就是修法。那么怎么样听法,才能达到如法?
听法事分三:第一,“思惟闻法之胜利功德”;第二,“于法及说法者生起承事”,就是对法生起信心,对说法的师父生起信仰之心;第三,“正明听之轨理”,就是正确地明白听法的轨理。如果不知道听法有什么殊胜功德,那么对听法就不会感兴趣。就像2002年我刚到沈阳北塔护国*轮寺的时候,当时人们最感兴趣的是灌顶,而对听法不感兴趣,就是因为不知道听法的功德。
第一,听法的殊胜功德。《听闻集》中说:“多闻能知法,多闻能远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如果多闻佛法,我们就会知道越来越多的实修的方便,听法越多,相续当中的贪嗔痴慢疑等恶念烦恼、业力等越来越远离我们;听法越多,越能舍弃一切没有意义的繁碌世间琐事,而能做广大义利;听法越多,就会了知解脱之道,最终证得佛的果位。《广论》里说:“此颂谓依于闻法,如其次第,能知取舍处。知已,乃持止恶之戒,以遮止无益已,则心安住于善所缘,自能发生定也”。这是说“多闻能知法”,知法才能知道该取什么,该舍什么。知道以后,便能够“持止恶之戒”,从而才能遮止一切无意义的事情,就能将“心安住于善所缘”当中修行,最终得到涅槃果位。“次以通达无我真实之慧,断世间系缚根本,遂得解脱”。“知法”、“远恶”、“舍无义”、“得涅槃”是一个次第,这是宗喀巴大师所释。
在《菩萨本生鬘论》当中,马鸣菩萨写到:
“若人由闻起正信,当成坚固妙欢喜。
慧生愚痴即当无,虽货自肉亦应理。
闻为破暗之明灯,贼所难劫殊胜财,
是杀痴暗仇人剑,教示方便胜伴侣,
虽贫不弃是亲友,无损疗除忧病药。
摧大罪军胜眷属,复是胜名德珍藏,
上流相遇好赠品,众中英俊所爱乐”。
是说因为听法能够生起正确的信仰,并且成为坚固、殊妙的欢喜,由此能生起智慧,愚昧痴暗皆当消失。为了听闻佛法,即便切自己的肉去卖也是应该的。《摩诃般若》中有常啼菩萨传,常啼菩萨为供养胜法菩萨,把自己的肉割下来卖,洒扫时找不到水,就拿自己身上的血当水来洒。
听闻佛法是破除一切无明黑暗的“明灯”;是贼人强盗等没办法劫持的殊胜财富;是能够杀掉愚痴仇人的“利剑”;是教示方便最殊胜的“伴侣”;其他的亲朋好友,当你贫穷的时候不理你,但是多闻所得到的知识,即便你贫穷了,也不会丢弃你而去,这才是最可信赖的“亲友”;是无任何损害就能治疗一切忧恼疾病的“良药”;是摧伏一切大罪之魔军最殊胜的“眷属”;是令自己得到殊胜名德的“珍宝”;是有德行人当中最尊贵的赠品;是众多英雄豪杰感到最欢喜、最爱不释手的珍爱品。“闻后以修为心要,少功即脱生死城”。
听闻之后即刻如说修行,用少量工夫就会得到脱离轮回生死城最殊胜的果位。这就是听闻佛法之功德。
第二,对法及说佛法的师父,应该如何承事恭敬。《地藏经》(《地藏十轮经》)说:“专以信敬而听法,于彼不应生讥谤,说法师前兴供养,于彼当生如佛想”。就是说应以非常信仰和恭敬之心听法,对法师千万不要起任何诽谤、轻侮之心,对弘扬佛法的师父做供养时应像对佛做供养一样,尊重他,恭敬地侍奉他。“视之同佛,当以狮子座等,恭敬利养而行礼供,断除不敬”。比如说,在讲法时为什么大家必须坐在地上,而我一定坐在高广宝座上呢?不是因为我个人跟大家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而是出于对佛法和讲法上师的恭敬。所以讲法者要坐在狮子宝座上面,听法者应恭敬礼供,并且要断除一切不敬之处。释迦牟尼佛圆寂后,第一次结集时,虽然阿难尊者比迦叶尊者年少,正常应坐在迦叶尊者下首,但因结集佛经之缘故,五百罗汉将袈裟敷为座垫,请阿难坐在上面,然后阿难以“如是我闻……”,开始复述佛在某某处说了什么什么,那时就是以这样方式结集佛法。就是因为对佛法的恭敬。正如《地藏经》里说:“当离高举与轻蔑。于法与说法人二者应当敬重”。《菩萨本生鬘论》中说:“当住极下座,生起调伏德,喜眼而瞻视,如饮甘露语。敬重专一礼,净信无垢意,如病听医言,起承事听法”。听法者一定要坐得比上师低,也不要表现出傲慢、无礼的样子,要非常调柔、调伏、恭敬。应该用非常欢喜的眼神看着师父,面带笑容。对师父所说的每一句话,就像喝甘露水一样;心里要非常敬重师父,专心致志地礼敬师父,以纯净的信仰,无烦恼垢染的心去谛听佛法。视自己如同即将要死亡的病人,为了生命,非常认真听取医生所说的每一句话,以这样的承事去听闻佛法。
第三,听法的轨理分两个部分:一是除三种过;二是依六种想。
“三种过”:“若器口下覆,或器虽仰而内不洁,或内虽洁而下有罅”,什么意思呢?或是容器口朝下倒置;或是器口虽然朝上,但里面不干净,有毒;或者没有毒,但下面有窟窿。这就是容器的三过。同样,我们听法的时候,师父讲师父的,你想你的,想这个想那个,还要悄悄地说话。这就如同“口下覆”之过,人虽然坐在道场,但不曾听见师父说什么,走的时候容器是空的,这为一过。
虽然没有“口下覆”,然而容器里边有毒,倒进去的食物也不能吃,因为中毒了。虽然能认真听法,可是听法的目的不纯洁,不是为了修正自己的心,而是为了试探师父有没有知识、有没有学问、讲的法有没有错误和漏洞;或者虽然不是这样,但目的是学法之后到别处去讲法,然后赚很多很多钱,可以发财;或者用嗔怒心、贪欲心、愚昧心、疑惑心、傲慢心听法,皆为容器不洁之过。这是虽认真听法,但不调伏内心,反因听法而造罪,是为一过。
容器虽然洁净,但下面有漏洞,即使容器里装满水,也会慢慢地漏出去,最终什么都没有。比如在道场虽然认真谛听佛法,可回去以后,一次也没有复习,也没有重复去听、去看、去想,此为漏器。虽听了法却起不到调伏相续的作用。所以,听法者必须断除三过而谛听佛法。释迦牟尼佛在诸多经典里再再地说:“谛听谛听,善思念之”。第一个“谛听”是说不要如器“口下覆”,要专心听法;第二个“谛听”是说不但要谛听,而且要以清净的目的而谛听;第三“善思念之”,谛听之后,要反复思考听过的教法。此为断除三过。
“六种想”:“第一,于己须如病者想;第二,于说法者须如医师想;第三,于教法生起药物想;第四,于修行生起疗病想;第五,于如来须作正士想;第六,于正法生起久住想”。当依这六种想来谛听佛法。一是把自己当成病人。我们无数世来患有贪嗔痴三毒的重病,我们无数世来就有而且非常严重。有人或许在想,如果有病,我为何感受不到病痛的折磨?事实上,这个病的折磨比一般病的折磨更甚,一旦发作,将会令我们尝受地狱当中的冷热之苦,饿鬼道当中的饥饿之苦,畜生道中的相互残杀之苦,折磨大矣!所以说,六想当中,把自己当成病人想是最重要的。二是把说法的师父当成“医师”。我们的病不是肉体上的,而是思想上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病,可是却给我们带来灾祸,所以必须有非常好的医师,才能医治好我们的病。三是把正法当成“药物想”。把师父所说的每一句法,都当成药物来对治自己的毛病。四是把修行当作治病。按照师父所说的去修行,“修”等于是吃药。五是把为治疗我们烦恼疾病的医方创始者——释迦牟尼佛当成是无有过失、无有错谬的正善士夫。六是祈愿正法久住世间,永不衰微。
仅明法义 不成正觉 知已如理修
拜师的目的是为听法,听法的目的是为“如理修”,“应听师教授”是多闻,“知已如理修”是远恶。《入行论》中说:
“于自身心应随时,数数审观毋放任,
总摄而言唯此法,是护正知之行相,
此事实践须躬行,唯诵文词有何益,
岂有徒诵医方文,便能疗愈诸病疾”。
听法之后,对自己的行为、言谈举止、起心动念等随时随地都要依佛法的内容来审察,千万不要任意放纵,唯有这样才能够守持正知的行相。“此事实践须躬行”,一切佛法的道理,必须认真实践,踏踏实实落实在行动上。仅明法义而不去实践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必须如法地去做才是解脱之道。就如同病人要祛除疾病,必须按照医生所开的药方抓药,并遵医嘱服用,才会见效。如果只拿着药方念“什么病……吃什么药……”念多少遍,病情也不会好转。瑾俄瓦大师在学《律藏》时,看到比丘不可以坐皮垫子、穿皮鞋、皮衣等等,“噢,比丘原来不可以坐皮垫子”,他马上站起来,把身体下面仅有的一个牛皮垫子,扔到他修行的山洞外面。接着又往下看:“雪域之地,寒冷之地是允许比丘用皮革的”。他便又把扔出去的垫子捡回来。修佛法就应当这样,说做就做。
在《菩提道次第摄颂》当中,也有一个劝说实修的偈颂:
“暇身胜过如意宝,唯有今生始获得,
难得易失如空电,思已则觉世间事,
徒劳无益如扬糠,故应昼夜取坚实,
至尊恩师如是修,欲解脱者如是行”。
暇满人身就像如意宝一样非常难得,唯有今生才获得,但是很容易失去,如同空中的闪电,闪现仅一刹那,马上就消失了。人身难得易失啊!所以,应该放弃徒劳无益的世间之事,无论白天还是黑夜都不虚度,努力地去修行,将心安住在正法当中,随念正法而修。
唯有久久随念正法,方能了达一切万法性空的正见。由此才能得到最终脱离轮回苦海的涅槃果位。
扰心之处 宜应远离 恒住增善地
学佛者应该远离扰心之处,恒常住于使善增长的地方。《菩提道次第·速道六加行》,第一加行就是净扫居…
《欲求解脱勇士之心宝(夏坝仁波切 讲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