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欲求解脫勇士之心寶(夏壩仁波切 講授)▪P4

  ..續本文上一頁士對拜師有一種錯誤的概念,拜了某位師父之後,好像是加入了某個團體,變成了這一派的成員。這種心態,很不如法。拜師的目的就是聽法,聽法的目的就是修法。那麼怎麼樣聽法,才能達到如法?

  聽法事分叁:第一,“思惟聞法之勝利功德”;第二,“于法及說法者生起承事”,就是對法生起信心,對說法的師父生起信仰之心;第叁,“正明聽之軌理”,就是正確地明白聽法的軌理。如果不知道聽法有什麼殊勝功德,那麼對聽法就不會感興趣。就像2002年我剛到沈陽北塔護國*輪寺的時候,當時人們最感興趣的是灌頂,而對聽法不感興趣,就是因爲不知道聽法的功德。

  第一,聽法的殊勝功德。《聽聞集》中說:“多聞能知法,多聞能遠惡,多聞舍無義,多聞得涅槃”。如果多聞佛法,我們就會知道越來越多的實修的方便,聽法越多,相續當中的貪嗔癡慢疑等惡念煩惱、業力等越來越遠離我們;聽法越多,越能舍棄一切沒有意義的繁碌世間瑣事,而能做廣大義利;聽法越多,就會了知解脫之道,最終證得佛的果位。《廣論》裏說:“此頌謂依于聞法,如其次第,能知取舍處。知已,乃持止惡之戒,以遮止無益已,則心安住于善所緣,自能發生定也”。這是說“多聞能知法”,知法才能知道該取什麼,該舍什麼。知道以後,便能夠“持止惡之戒”,從而才能遮止一切無意義的事情,就能將“心安住于善所緣”當中修行,最終得到涅槃果位。“次以通達無我真實之慧,斷世間系縛根本,遂得解脫”。“知法”、“遠惡”、“舍無義”、“得涅槃”是一個次第,這是宗喀巴大師所釋。

  在《菩薩本生鬘論》當中,馬鳴菩薩寫到:

  “若人由聞起正信,當成堅固妙歡喜。

  慧生愚癡即當無,雖貨自肉亦應理。

  聞爲破暗之明燈,賊所難劫殊勝財,

  是殺癡暗仇人劍,教示方便勝伴侶,

  雖貧不棄是親友,無損療除憂病藥。

  摧大罪軍勝眷屬,複是勝名德珍藏,

  上流相遇好贈品,衆中英俊所愛樂”。

  是說因爲聽法能夠生起正確的信仰,並且成爲堅固、殊妙的歡喜,由此能生起智慧,愚昧癡暗皆當消失。爲了聽聞佛法,即便切自己的肉去賣也是應該的。《摩诃般若》中有常啼菩薩傳,常啼菩薩爲供養勝法菩薩,把自己的肉割下來賣,灑掃時找不到水,就拿自己身上的血當水來灑。

  聽聞佛法是破除一切無明黑暗的“明燈”;是賊人強盜等沒辦法劫持的殊勝財富;是能夠殺掉愚癡仇人的“利劍”;是教示方便最殊勝的“伴侶”;其他的親朋好友,當你貧窮的時候不理你,但是多聞所得到的知識,即便你貧窮了,也不會丟棄你而去,這才是最可信賴的“親友”;是無任何損害就能治療一切憂惱疾病的“良藥”;是摧伏一切大罪之魔軍最殊勝的“眷屬”;是令自己得到殊勝名德的“珍寶”;是有德行人當中最尊貴的贈品;是衆多英雄豪傑感到最歡喜、最愛不釋手的珍愛品。“聞後以修爲心要,少功即脫生死城”。

  聽聞之後即刻如說修行,用少量工夫就會得到脫離輪回生死城最殊勝的果位。這就是聽聞佛法之功德。

  第二,對法及說佛法的師父,應該如何承事恭敬。《地藏經》(《地藏十輪經》)說:“專以信敬而聽法,于彼不應生譏謗,說法師前興供養,于彼當生如佛想”。就是說應以非常信仰和恭敬之心聽法,對法師千萬不要起任何誹謗、輕侮之心,對弘揚佛法的師父做供養時應像對佛做供養一樣,尊重他,恭敬地侍奉他。“視之同佛,當以獅子座等,恭敬利養而行禮供,斷除不敬”。比如說,在講法時爲什麼大家必須坐在地上,而我一定坐在高廣寶座上呢?不是因爲我個人跟大家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而是出于對佛法和講法上師的恭敬。所以講法者要坐在獅子寶座上面,聽法者應恭敬禮供,並且要斷除一切不敬之處。釋迦牟尼佛圓寂後,第一次結集時,雖然阿難尊者比迦葉尊者年少,正常應坐在迦葉尊者下首,但因結集佛經之緣故,五百羅漢將袈裟敷爲座墊,請阿難坐在上面,然後阿難以“如是我聞……”,開始複述佛在某某處說了什麼什麼,那時就是以這樣方式結集佛法。就是因爲對佛法的恭敬。正如《地藏經》裏說:“當離高舉與輕蔑。于法與說法人二者應當敬重”。《菩薩本生鬘論》中說:“當住極下座,生起調伏德,喜眼而瞻視,如飲甘露語。敬重專一禮,淨信無垢意,如病聽醫言,起承事聽法”。聽法者一定要坐得比上師低,也不要表現出傲慢、無禮的樣子,要非常調柔、調伏、恭敬。應該用非常歡喜的眼神看著師父,面帶笑容。對師父所說的每一句話,就像喝甘露水一樣;心裏要非常敬重師父,專心致志地禮敬師父,以純淨的信仰,無煩惱垢染的心去谛聽佛法。視自己如同即將要死亡的病人,爲了生命,非常認真聽取醫生所說的每一句話,以這樣的承事去聽聞佛法。

  第叁,聽法的軌理分兩個部分:一是除叁種過;二是依六種想。

  “叁種過”:“若器口下覆,或器雖仰而內不潔,或內雖潔而下有罅”,什麼意思呢?或是容器口朝下倒置;或是器口雖然朝上,但裏面不幹淨,有毒;或者沒有毒,但下面有窟窿。這就是容器的叁過。同樣,我們聽法的時候,師父講師父的,你想你的,想這個想那個,還要悄悄地說話。這就如同“口下覆”之過,人雖然坐在道場,但不曾聽見師父說什麼,走的時候容器是空的,這爲一過。

  雖然沒有“口下覆”,然而容器裏邊有毒,倒進去的食物也不能吃,因爲中毒了。雖然能認真聽法,可是聽法的目的不純潔,不是爲了修正自己的心,而是爲了試探師父有沒有知識、有沒有學問、講的法有沒有錯誤和漏洞;或者雖然不是這樣,但目的是學法之後到別處去講法,然後賺很多很多錢,可以發財;或者用嗔怒心、貪欲心、愚昧心、疑惑心、傲慢心聽法,皆爲容器不潔之過。這是雖認真聽法,但不調伏內心,反因聽法而造罪,是爲一過。

  容器雖然潔淨,但下面有漏洞,即使容器裏裝滿水,也會慢慢地漏出去,最終什麼都沒有。比如在道場雖然認真谛聽佛法,可回去以後,一次也沒有複習,也沒有重複去聽、去看、去想,此爲漏器。雖聽了法卻起不到調伏相續的作用。所以,聽法者必須斷除叁過而谛聽佛法。釋迦牟尼佛在諸多經典裏再再地說:“谛聽谛聽,善思念之”。第一個“谛聽”是說不要如器“口下覆”,要專心聽法;第二個“谛聽”是說不但要谛聽,而且要以清淨的目的而谛聽;第叁“善思念之”,谛聽之後,要反複思考聽過的教法。此爲斷除叁過。

  “六種想”:“第一,于己須如病者想;第二,于說法者須如醫師想;第叁,于教法生起藥物想;第四,于修行生起療病想;第五,于如來須作正士想;第六,于正法生起久住想”。當依這六種想來谛聽佛法。一是把自己當成病人。我們無數世來患有貪嗔癡叁毒的重病,我們無數世來就有而且非常嚴重。有人或許在想,如果有病,我爲何感受不到病痛的折磨?事實上,這個病的折磨比一般病的折磨更甚,一旦發作,將會令我們嘗受地獄當中的冷熱之苦,餓鬼道當中的饑餓之苦,畜生道中的相互殘殺之苦,折磨大矣!所以說,六想當中,把自己當成病人想是最重要的。二是把說法的師父當成“醫師”。我們的病不是肉體上的,而是思想上的,是看不見、摸不著的病,可是卻給我們帶來災禍,所以必須有非常好的醫師,才能醫治好我們的病。叁是把正法當成“藥物想”。把師父所說的每一句法,都當成藥物來對治自己的毛病。四是把修行當作治病。按照師父所說的去修行,“修”等于是吃藥。五是把爲治療我們煩惱疾病的醫方創始者——釋迦牟尼佛當成是無有過失、無有錯謬的正善士夫。六是祈願正法久住世間,永不衰微。

  僅明法義 不成正覺 知已如理修

  拜師的目的是爲聽法,聽法的目的是爲“如理修”,“應聽師教授”是多聞,“知已如理修”是遠惡。《入行論》中說:

  “于自身心應隨時,數數審觀毋放任,

  總攝而言唯此法,是護正知之行相,

  此事實踐須躬行,唯誦文詞有何益,

  豈有徒誦醫方文,便能療愈諸病疾”。

  聽法之後,對自己的行爲、言談舉止、起心動念等隨時隨地都要依佛法的內容來審察,千萬不要任意放縱,唯有這樣才能夠守持正知的行相。“此事實踐須躬行”,一切佛法的道理,必須認真實踐,踏踏實實落實在行動上。僅明法義而不去實踐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必須如法地去做才是解脫之道。就如同病人要祛除疾病,必須按照醫生所開的藥方抓藥,並遵醫囑服用,才會見效。如果只拿著藥方念“什麼病……吃什麼藥……”念多少遍,病情也不會好轉。瑾俄瓦大師在學《律藏》時,看到比丘不可以坐皮墊子、穿皮鞋、皮衣等等,“噢,比丘原來不可以坐皮墊子”,他馬上站起來,把身體下面僅有的一個牛皮墊子,扔到他修行的山洞外面。接著又往下看:“雪域之地,寒冷之地是允許比丘用皮革的”。他便又把扔出去的墊子撿回來。修佛法就應當這樣,說做就做。

  在《菩提道次第攝頌》當中,也有一個勸說實修的偈頌:

  “暇身勝過如意寶,唯有今生始獲得,

  難得易失如空電,思已則覺世間事,

  徒勞無益如揚糠,故應晝夜取堅實,

  至尊恩師如是修,欲解脫者如是行”。

  暇滿人身就像如意寶一樣非常難得,唯有今生才獲得,但是很容易失去,如同空中的閃電,閃現僅一刹那,馬上就消失了。人身難得易失啊!所以,應該放棄徒勞無益的世間之事,無論白天還是黑夜都不虛度,努力地去修行,將心安住在正法當中,隨念正法而修。

  唯有久久隨念正法,方能了達一切萬法性空的正見。由此才能得到最終脫離輪回苦海的涅槃果位。

  擾心之處 宜應遠離 恒住增善地

  學佛者應該遠離擾心之處,恒常住于使善增長的地方。《菩提道次第·速道六加行》,第一加行就是淨掃居…

《欲求解脫勇士之心寶(夏壩仁波切 講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