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欲求解脫勇士之心寶(夏壩仁波切 講授)▪P5

  ..續本文上一頁室與陳設身語意叁所依,無論在寺院、草原或山林中都一樣。尤其在山林中,若所住處比較寬敞,可以在茅蓬四周安置四垛,向四大天王供獻供品及朵瑪,囑托事業,以此淨除違緣,成辦順緣。特別是高僧大德曾經修行過的山洞,以及有加持力的寺院,更是非常殊勝之地,堪稱“增善地”。漢地的五臺山、九華山、峨眉山、普陀山等,藏地的岡波神山、岡底斯神山等,這些地方都有很大的加持力,對修行確實有幫助,我個人也深有體會。

  我曾經在勝樂金剛的八大意加持聖地之一岡波神山做金剛瑜伽母的閉關實修。一到那裏,內心立刻發生改變,與原來完全不一樣。所以,初學者應尋找一些善知識曾經修行過的地方來修行,這是很殊勝的。寺院裏也是很殊勝的地方,因爲它有僧團會衆的加持。其它的像草原、山林等地也可以,但是衆人集會、鬧市等地方,就不太適合修行。像我們富裕正潔寺,就是修行的好地方。因爲不是鬧市區,基本沒有閑雜人,與塵世隔離得很遠,所以非常好。

  未得堅固 喧雜易染 當隱幽靜處

  前面講修行的增善地,主要是指寺院等地方,這裏非常明確地提出,在沒有得到堅固的禅定之前,“喧雜”很容易汙染自己的心,所以一定要到幽靜之處。這主要是針對修禅定而言。《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講諸瑜伽師先積集修禅定的資糧,之後修禅定才會非常圓滿。如果不具備資糧,修禅定不會圓滿。修禅定須具備六方面資糧:第一,住隨順處。住隨順處是指隨順自己的內心之處,這需要具備以下德相:1.易獲資具;2.處所賢善,意爲沒有毒蛇,猛獸,盜賊的侵擾;3.土地賢善,意爲沒有寒病、熱病且水土合適的地方。第二,少欲。第叁,知足。第四,斷諸雜務。第五,清淨屍羅。第六,斷除貪欲等諸惡思。

  莫忘遠離 生惱惡友 親近增善友

  修禅定或修其他法,必須遠離容易使自己生起煩惱的“惡友”。所謂惡友不一定是怨恨仇敵,即便你最好的朋友,只要他的煩惱太重、習氣太壞,也一定要遠離。善友就是修善的、德行非常好的道友。《廣論》中說:“伴友賢善,謂具良友戒見相同”。“伴友賢善”主要指的是心地善良、對佛法非常虔誠的善友,戒律、見解相同就不容易發生爭吵,不容易發生矛盾。《廣論》中說:“具善妙相,謂日無多人,夜靜聲寂。如《莊嚴經論》雲:“具慧修行處,易得賢善處,善地及善友,瑜伽安樂具”。修行之處白天沒有太多人走動,晚上沒有太吵的噪音和聲音,比較容易得到食物的地方和友伴賢善,具備“瑜伽安樂具”,在這樣的地方修禅定是比較好的。

  世事繁碌 永無窮盡 速棄坦然住

  世間的事太多,永遠做不完,永無止盡,應該立刻放棄,坦然安住下來修行。上面提到了修止六資糧中的第一個“住隨順處”,在此講其余的五個資糧:

  第二個資糧是“少欲,不貪衆多上妙衣服等事”。就是不要追求太多太好的衣服、食物、用具等等,貪欲要少一點,這樣才能“坦然住”。

  第叁個資糧是“知足,雖得微少粗弊衣等常能知足”。就是說雖然得到的是很少的、很粗糙的、很差的衣服食物等等,也要知足,不要不知足。有了不知足的心再多也不會滿足,不滿足,就無法 “坦然住”,所以要讓自己學會知足,不能被不知足的心動搖。知足,街道上的乞丐同樣享受快樂;不知足,即便是國王,也是心的窮人。只有知足才能“坦然住”。

  第四個資糧是“斷諸雜務,皆當斷除行貿易等諸惡事業,或太親近在家出家,或行醫藥算星相等”。斷除什麼雜務?第一“斷除行貿易”,就是不要做生意。尤其是出家人,千萬不要從事做生意等“諸惡事業”。第二不要與在家人、出家人天天在一起說閑話。有重要的事,可以簡明扼要地說。第叁不要當醫生。第四,不要做算命的。如果從事算命,做醫生,經常喜歡與出家人和在家人聊天,喜歡做生意,就無法“坦然住”。所以不要去做這些,要依正法修行。

  第五個資糧是“清淨屍羅”,就是要嚴持戒律,守戒清靜。“于別解脫及菩薩律,皆不應犯性罪遮罪破壞學處,設放逸犯,速生追悔如法悔除”。作爲出家人、受菩薩戒的人,一定不要犯別解脫戒當中的性罪和遮罪,以及菩薩戒當中的性罪和遮罪,如果由于放逸而違犯,要立刻追悔、忏悔,通過叁十五佛忏悔文、總忏悔文、《別解脫經》裏面的忏悔儀軌、菩薩律儀當中所說的儀軌如法忏悔。

  第六個資糧是“斷除貪欲等諸惡尋思”。不要去尋思、幻想容易産生貪欲的、惡的事情,“我如果這樣這樣,然後就那樣那樣……”很多人喜歡這樣惡尋思,要將惡尋思轉化爲正知正念,這是非常重要的,唯有這樣才能“坦然住”。

  上述這六個資糧是修習禅定和修一切法的前提,是實現“坦然住”的五個條件。

  晝夜永時 回向諸善 常常觀自心

  無論是白天黑夜,一切時中所造的一切功德和善根悉皆回向,並且常常觀照自己的內心。關于回向“晝夜永時回向諸善”,有六個方面的內容:第一,以何回向?以所修的善來回向;第二,爲何回向?爲令善根永不竭盡;第叁,回向何所?無上菩提;第四,回向何事?

  爲利益一切有情;第五,以何方法回向?以所回向物、回向者我、回向處叁輪體性皆空的方便回向;第六,回向的體性是什麼?是希求善根永不竭盡,並且把一切世間和出世間的善根轉化爲證得圓滿菩提果位的心所。

  帕繃喀大師說過發願的力量是很大的。例如:我們現在能夠聽到正法,那是因爲大師佛陀的願力所致;舍利弗能成爲“智慧第一”,也是因爲他以前發願的力量。善業如馬,發願如辔。正如金、銀等材料是用來製成佛像,還是用來製成器皿,全依賴于工匠的做法一般。

  善業的結果是優、是劣,也依賴于回向發願。例如:過去有個人,具有大力善根,本來能受生爲“六事”婆羅門,但因爲臨終前看見一頭漂亮的大象而生起貪愛,從而受生爲帝釋的座騎大象。帕繃喀大師還說,他也是因爲年輕時,只顧發“最上大寶聖教未普及”等等這樣的願,致使現在沒完沒了地講經說法,那時候沒有發願在寂靜的山林中一心專修,真是太可惜了!這個願是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最後的發願文的偈頌:

  “最上大寶勝教未普及,

  或雖普及轉衰諸方所,

  願由大悲搖動我心意,

  光顯如是利益安樂藏”。

  記得我十六歲那年,准備去西藏學習。那天的天氣比較好。根據我們藏地的規矩,我換上出門穿的行裝,背上包,從我們家樓上佛堂的第一步開始,邊走邊念誦龍樹菩薩發願文,行走到我們鄰居那邊很遠的地方,再回來,手裏拿著拐杖,當我踏進佛堂的那一句話是“願滿一切衆生願”。我覺得我現在能講些經,爲佛教做點事情,滿足了部分信衆的心願,也算是有這樣發願的緣故吧。

  我們千萬不要爲了現世快樂的目的而發願回向。如果我們不作回向的話,善根就會被嗔恚所摧毀。《入行論》中說:

  “千劫所修集,布施供佛等,

  一切諸善行,一嗔恚能壞”。

  嗔恚能摧毀千劫所修的沒有回向的一切善根。但只要把一切功德回向于爲利一切有情父母衆生而證得無上佛陀果位的話,其功德將不會被內心煩惱所摧毀。所以,避免善根被嗔恚摧毀的最好方法是回向。《慧海請問經》說:

  “猶如滴水落海中,海水未竭彼無盡,

  如是回向菩提善,未獲菩提亦無窮”。

  釋迦牟尼佛說,一滴水落到大海當中,只要大海沒有幹,這滴水是不會幹的。同樣,我們把所有功德回向于菩提善根當中,只要我們沒有成佛,我們的功德是不會竭盡的。

  《大乘莊嚴經論》中說:“諸堅固回向,具足希求思”。回向善根的方式有叁種:第一種,回向自他相續當中教證二法的一切功德增長。第二種,回向生生世世中都有具德善知識攝受,不缺乏具德善知識的攝受。第叁種,回向速疾獲得圓滿菩提。以此叁種方式來回向善根,都是非常殊勝的。

  在回向上,如果把七支供——頂禮、供養、忏悔、隨喜、求轉*輪、請求住世、回向加起來,更有利于對治內心相續的一切罪障,從而消除一切罪障,積集一切福德資糧並使其增長廣大。七支作爲叁毒的對治情況如下:“禮敬”對治我慢,“供養”對治悭吝,“忏悔”

  對治叁毒,“隨喜”對治嫉妒,“請轉*輪”對治謗法,“請不入涅槃”對治輕毀上師,“回向”對治嗔恚。七支也可以包括在積、淨、增叁事中:頂禮、供養、求轉*輪、請求住世爲積福,忏悔爲淨罪,隨喜的一部分和回向爲增長善根。

  雖具竅訣 不修何益 謹遵師教行

  雖然得到很多竅訣,但不實修,沒有任何意義,因此應當謹遵師言,依教奉行。這是非常重要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于說法師住如醫想者。如遭極重風膽等病,便求善醫,若得會遇發大歡喜,隨教聽受恭敬承事。如是于宣說法善知識所,亦應如是尋求,既會遇已,莫覺如負擔,應持爲莊嚴,依教奉行,恭敬承事。攝功德寶中作是說故”。比如得了肝病、風膽病、癌症等疾病,到處尋找良醫,一旦找到,便會非常高興言聽計從,恭敬承事。我們對說法的善知識,千萬不要把師父當成負擔,也要如是尋求,如是承事,持爲莊嚴。《攝功德寶》中說:

  “故諸勇求勝菩提,

  智者定應摧我慢,

  如諸病人親醫治,

  親善知識應無懈”。

  就是說,勇于追求勝菩提的智者,應當摧伏傲慢,依止善知識就像病人對醫生的話言聽計從一樣,應當依教奉行,千萬不要懈怠。

  《入菩薩行論》中說:

  “尋常病惱之所怖,

  猶當謹畏奉醫言,

  況複欲貪諸過患,

  百千重病常相逼”。

  得了尋常的疾病我們都會心生恐怖,所以對醫生的話言聽計從,何況得了貪欲、嗔恨等重病,而且是無數世所患的重病!因此,我們怎能不聽從善知識所說而依教奉行呢?《入菩薩行…

《欲求解脫勇士之心寶(夏壩仁波切 講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