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欲求解脱勇士之心宝(夏坝仁波切 讲授)▪P5

  ..续本文上一页室与陈设身语意三所依,无论在寺院、草原或山林中都一样。尤其在山林中,若所住处比较宽敞,可以在茅蓬四周安置四垛,向四大天王供献供品及朵玛,嘱托事业,以此净除违缘,成办顺缘。特别是高僧大德曾经修行过的山洞,以及有加持力的寺院,更是非常殊胜之地,堪称“增善地”。汉地的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等,藏地的冈波神山、冈底斯神山等,这些地方都有很大的加持力,对修行确实有帮助,我个人也深有体会。

  我曾经在胜乐金刚的八大意加持圣地之一冈波神山做金刚瑜伽母的闭关实修。一到那里,内心立刻发生改变,与原来完全不一样。所以,初学者应寻找一些善知识曾经修行过的地方来修行,这是很殊胜的。寺院里也是很殊胜的地方,因为它有僧团会众的加持。其它的像草原、山林等地也可以,但是众人集会、闹市等地方,就不太适合修行。像我们富裕正洁寺,就是修行的好地方。因为不是闹市区,基本没有闲杂人,与尘世隔离得很远,所以非常好。

  未得坚固 喧杂易染 当隐幽静处

  前面讲修行的增善地,主要是指寺院等地方,这里非常明确地提出,在没有得到坚固的禅定之前,“喧杂”很容易污染自己的心,所以一定要到幽静之处。这主要是针对修禅定而言。《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讲诸瑜伽师先积集修禅定的资粮,之后修禅定才会非常圆满。如果不具备资粮,修禅定不会圆满。修禅定须具备六方面资粮:第一,住随顺处。住随顺处是指随顺自己的内心之处,这需要具备以下德相:1.易获资具;2.处所贤善,意为没有毒蛇,猛兽,盗贼的侵扰;3.土地贤善,意为没有寒病、热病且水土合适的地方。第二,少欲。第三,知足。第四,断诸杂务。第五,清净尸罗。第六,断除贪欲等诸恶思。

  莫忘远离 生恼恶友 亲近增善友

  修禅定或修其他法,必须远离容易使自己生起烦恼的“恶友”。所谓恶友不一定是怨恨仇敌,即便你最好的朋友,只要他的烦恼太重、习气太坏,也一定要远离。善友就是修善的、德行非常好的道友。《广论》中说:“伴友贤善,谓具良友戒见相同”。“伴友贤善”主要指的是心地善良、对佛法非常虔诚的善友,戒律、见解相同就不容易发生争吵,不容易发生矛盾。《广论》中说:“具善妙相,谓日无多人,夜静声寂。如《庄严经论》云:“具慧修行处,易得贤善处,善地及善友,瑜伽安乐具”。修行之处白天没有太多人走动,晚上没有太吵的噪音和声音,比较容易得到食物的地方和友伴贤善,具备“瑜伽安乐具”,在这样的地方修禅定是比较好的。

  世事繁碌 永无穷尽 速弃坦然住

  世间的事太多,永远做不完,永无止尽,应该立刻放弃,坦然安住下来修行。上面提到了修止六资粮中的第一个“住随顺处”,在此讲其余的五个资粮:

  第二个资粮是“少欲,不贪众多上妙衣服等事”。就是不要追求太多太好的衣服、食物、用具等等,贪欲要少一点,这样才能“坦然住”。

  第三个资粮是“知足,虽得微少粗弊衣等常能知足”。就是说虽然得到的是很少的、很粗糙的、很差的衣服食物等等,也要知足,不要不知足。有了不知足的心再多也不会满足,不满足,就无法 “坦然住”,所以要让自己学会知足,不能被不知足的心动摇。知足,街道上的乞丐同样享受快乐;不知足,即便是国王,也是心的穷人。只有知足才能“坦然住”。

  第四个资粮是“断诸杂务,皆当断除行贸易等诸恶事业,或太亲近在家出家,或行医药算星相等”。断除什么杂务?第一“断除行贸易”,就是不要做生意。尤其是出家人,千万不要从事做生意等“诸恶事业”。第二不要与在家人、出家人天天在一起说闲话。有重要的事,可以简明扼要地说。第三不要当医生。第四,不要做算命的。如果从事算命,做医生,经常喜欢与出家人和在家人聊天,喜欢做生意,就无法“坦然住”。所以不要去做这些,要依正法修行。

  第五个资粮是“清净尸罗”,就是要严持戒律,守戒清静。“于别解脱及菩萨律,皆不应犯性罪遮罪破坏学处,设放逸犯,速生追悔如法悔除”。作为出家人、受菩萨戒的人,一定不要犯别解脱戒当中的性罪和遮罪,以及菩萨戒当中的性罪和遮罪,如果由于放逸而违犯,要立刻追悔、忏悔,通过三十五佛忏悔文、总忏悔文、《别解脱经》里面的忏悔仪轨、菩萨律仪当中所说的仪轨如法忏悔。

  第六个资粮是“断除贪欲等诸恶寻思”。不要去寻思、幻想容易产生贪欲的、恶的事情,“我如果这样这样,然后就那样那样……”很多人喜欢这样恶寻思,要将恶寻思转化为正知正念,这是非常重要的,唯有这样才能“坦然住”。

  上述这六个资粮是修习禅定和修一切法的前提,是实现“坦然住”的五个条件。

  昼夜永时 回向诸善 常常观自心

  无论是白天黑夜,一切时中所造的一切功德和善根悉皆回向,并且常常观照自己的内心。关于回向“昼夜永时回向诸善”,有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以何回向?以所修的善来回向;第二,为何回向?为令善根永不竭尽;第三,回向何所?无上菩提;第四,回向何事?

  为利益一切有情;第五,以何方法回向?以所回向物、回向者我、回向处三轮体性皆空的方便回向;第六,回向的体性是什么?是希求善根永不竭尽,并且把一切世间和出世间的善根转化为证得圆满菩提果位的心所。

  帕绷喀大师说过发愿的力量是很大的。例如:我们现在能够听到正法,那是因为大师佛陀的愿力所致;舍利弗能成为“智慧第一”,也是因为他以前发愿的力量。善业如马,发愿如辔。正如金、银等材料是用来制成佛像,还是用来制成器皿,全依赖于工匠的做法一般。

  善业的结果是优、是劣,也依赖于回向发愿。例如:过去有个人,具有大力善根,本来能受生为“六事”婆罗门,但因为临终前看见一头漂亮的大象而生起贪爱,从而受生为帝释的座骑大象。帕绷喀大师还说,他也是因为年轻时,只顾发“最上大宝圣教未普及”等等这样的愿,致使现在没完没了地讲经说法,那时候没有发愿在寂静的山林中一心专修,真是太可惜了!这个愿是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最后的发愿文的偈颂:

  “最上大宝胜教未普及,

  或虽普及转衰诸方所,

  愿由大悲摇动我心意,

  光显如是利益安乐藏”。

  记得我十六岁那年,准备去西藏学习。那天的天气比较好。根据我们藏地的规矩,我换上出门穿的行装,背上包,从我们家楼上佛堂的第一步开始,边走边念诵龙树菩萨发愿文,行走到我们邻居那边很远的地方,再回来,手里拿着拐杖,当我踏进佛堂的那一句话是“愿满一切众生愿”。我觉得我现在能讲些经,为佛教做点事情,满足了部分信众的心愿,也算是有这样发愿的缘故吧。

  我们千万不要为了现世快乐的目的而发愿回向。如果我们不作回向的话,善根就会被嗔恚所摧毁。《入行论》中说:

  “千劫所修集,布施供佛等,

  一切诸善行,一嗔恚能坏”。

  嗔恚能摧毁千劫所修的没有回向的一切善根。但只要把一切功德回向于为利一切有情父母众生而证得无上佛陀果位的话,其功德将不会被内心烦恼所摧毁。所以,避免善根被嗔恚摧毁的最好方法是回向。《慧海请问经》说:

  “犹如滴水落海中,海水未竭彼无尽,

  如是回向菩提善,未获菩提亦无穷”。

  释迦牟尼佛说,一滴水落到大海当中,只要大海没有干,这滴水是不会干的。同样,我们把所有功德回向于菩提善根当中,只要我们没有成佛,我们的功德是不会竭尽的。

  《大乘庄严经论》中说:“诸坚固回向,具足希求思”。回向善根的方式有三种:第一种,回向自他相续当中教证二法的一切功德增长。第二种,回向生生世世中都有具德善知识摄受,不缺乏具德善知识的摄受。第三种,回向速疾获得圆满菩提。以此三种方式来回向善根,都是非常殊胜的。

  在回向上,如果把七支供——顶礼、供养、忏悔、随喜、求转*轮、请求住世、回向加起来,更有利于对治内心相续的一切罪障,从而消除一切罪障,积集一切福德资粮并使其增长广大。七支作为三毒的对治情况如下:“礼敬”对治我慢,“供养”对治悭吝,“忏悔”

  对治三毒,“随喜”对治嫉妒,“请转*轮”对治谤法,“请不入涅槃”对治轻毁上师,“回向”对治嗔恚。七支也可以包括在积、净、增三事中:顶礼、供养、求转*轮、请求住世为积福,忏悔为净罪,随喜的一部分和回向为增长善根。

  虽具窍诀 不修何益 谨遵师教行

  虽然得到很多窍诀,但不实修,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应当谨遵师言,依教奉行。这是非常重要的。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于说法师住如医想者。如遭极重风胆等病,便求善医,若得会遇发大欢喜,随教听受恭敬承事。如是于宣说法善知识所,亦应如是寻求,既会遇已,莫觉如负担,应持为庄严,依教奉行,恭敬承事。摄功德宝中作是说故”。比如得了肝病、风胆病、癌症等疾病,到处寻找良医,一旦找到,便会非常高兴言听计从,恭敬承事。我们对说法的善知识,千万不要把师父当成负担,也要如是寻求,如是承事,持为庄严。《摄功德宝》中说:

  “故诸勇求胜菩提,

  智者定应摧我慢,

  如诸病人亲医治,

  亲善知识应无懈”。

  就是说,勇于追求胜菩提的智者,应当摧伏傲慢,依止善知识就像病人对医生的话言听计从一样,应当依教奉行,千万不要懈怠。

  《入菩萨行论》中说:

  “寻常病恼之所怖,

  犹当谨畏奉医言,

  况复欲贪诸过患,

  百千重病常相逼”。

  得了寻常的疾病我们都会心生恐怖,所以对医生的话言听计从,何况得了贪欲、嗔恨等重病,而且是无数世所患的重病!因此,我们怎能不听从善知识所说而依教奉行呢?《入菩萨行…

《欲求解脱勇士之心宝(夏坝仁波切 讲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