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欲求解脱勇士之心宝(夏坝仁波切 讲授)▪P6

  ..续本文上一页论》里面又说:

  “不论为自或为他,任何时处何作行,

  如经所言诸学处,于彼时处当勤学,

  佛子未学之学处,任于何处亦无有,

  如是住戒善巧者,有何福德不能生”。

  无论为自己还是为他人,何时何地做任何一件事,都要依佛经中所教授的学处,时时刻刻勤奋地修学。发了菩提心的佛子,无论是别解脱的律仪、菩萨的学处还是密乘的三昧耶,只要有利于众生,任何一种学处,没有菩萨不学的。正因为如此,他能住于戒的善巧之中。所以,对于菩萨而言,没有一个福报他不能够增长。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摄颂》中说:

  “通达圣教无相违,能知佛语皆教授,

  速得如来甚深意,极大罪恶自消亡。

  是故印藏诸大德,咸共依此胜教授,

  由此三士道次第,宁有智人不欢喜”。

  通过菩提道次第教授的修行,能够通达一切圣教无违之理,此为功德之一;能知一切佛语皆为教授,此为功德之二;速疾证知如来甚深密义,此为功德之三;由此,能够消除极大罪恶,比如“这个教派殊胜,那个教派不殊胜,佛说的这个法最殊胜,那个法不如这个法殊胜……”这一类的诽谤罪业可以全部消除,从此再也不做诽谤佛法分宗分派的罪行了,此为功德之四。具有这样四功德的正法,无论是印度还是西藏的大德们都把它当成最殊胜的教授,是下士、中士、上士三种根器众生都适合修行的次第。有智慧的人谁不欢喜,谁不如理依教奉行呢?

  诚敬修行 毋需多时 速疾证妙果

  只要虔诚恭敬地如法修行,不需要太长时间,很快就能证得殊妙之果位。

  诚敬修行包含四个方面:一、积集福德资粮;二、净治罪障;三、视自己的根本上师与本尊无二无别,非常虔诚恭敬地祈祷与祈请加持;四、非常勤奋地实修所缘。《菩提道次第广论》里,宗喀巴大师引用噶当派大格西铎巴仁波切的一句话,说明诚敬修行这件事:“若能兼修积集资粮,净治罪障,祈祷本尊及诸尊长,并发刻勤殷重思惟,虽觉百年亦不能生,然诸无常不安住故,略觉艰难即得生起”。

  意思是,只要积集资粮,净诸罪障,向与本尊无二无别的上师祈祷,并精进殷重思惟,虽然觉得一百年也生不起来的觉受,然而由于诸法无常不安住的缘故,稍微下些功夫就能生起。在修行过程中,由于前世所积的资粮不一样,有些人容易生起,有些人不容易生起。但是只要具备了上面四个条件,就会快速证得殊妙果位。

  “速疾证妙果”的“速疾”,意思是很快证得佛陀果位。在发菩提心时,尤其是发殊胜心时,会有两个速疾,即通常我们所念诵的“速疾速疾证得无上正等觉佛果位”。温萨瓦大师曾说,依菩提道次第引导的方式而修,证得佛陀果位非常快速。现在我们依照《速道》的实修仪轨——《成就盛宴》来修,其中有积累福报很殊胜的五个方便:顶礼、供养、随喜功德、请转*轮、请永住世间不入涅槃。如果从积累福报和净治业障两个方面来说,回向也属于积累福报的范畴。所以说,七支供里除了忏悔之外都是积集福报。忏悔是净治业障的方便。从“空乐无分”开始是依上师资粮田的修行,本身属于上师瑜伽的修法,就是上师与本尊无二无别的祈请的方便。从正行中的“依止善知识”开始,加上自己所修的,比如菩提道次第实修的所缘内容《如意宝梯》,这样就具备了四因缘,所以非常殊胜,由此产生第一个速疾。之所以称“速疾证妙果”,就是因为具足四因缘才能速疾。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次灯论》也具备这样实修的内容,所以能够速疾。这是第一个层面的速疾。

  以上师瑜伽为命根而修,此为第二个速疾。把《菩提道次第广论》和《速道》当中的上师瑜伽修法作为命根来进行修行,会更加速疾,

  因此产生第二个速疾。正文当中的“速疾”也包含了这两层含义。

  另有一些上师对“速疾”的解释与此有所不同。他们认为,不需要经历三个阿僧祗劫积集资粮,现生即可成佛,是第一层速疾。在浊世短寿时,能一生中成就佛果,是第二层速疾。像这样的解释法,用在“上师供养观心法”里合适,因为这个直接涉及到密法的问题。按照显宗般若乘的修行,必须要三大阿僧祗劫积集福德资粮,净治业障,才能够证得佛陀果位。然而,通过显密双运的修行,可在即生中证得佛陀果位。这是非常快速的!所谓“一生”也是比较的概念。比如说,西方极乐佛国是一生成佛,我们娑婆世界也是一生成佛,有什么不一样呢?西方极乐佛国一生的时间太长太长了,是几亿、几百个亿年,而我们可以利用几十年的短暂人生,或十二年左右的实修就能证得佛陀果位,所以说这是速疾当中的速疾。这是从密宗无上瑜伽部的角度对两个速疾的解释。前面是属于依 《菩提道次第》和《菩提道灯论》的实修来解释两个层面的速疾,后面是加上无上瑜伽部实修对两个速疾的解释。尽管叙述的文字都是“速疾”,在修道次第的背景下,和在道次第的基础上修显密双运的背景下,其含义是不一样的。

  善知识仲敦巴说:“祈祷尊者较之祈祷其他任何佛像经塔等加持力更大”。祈祷自己的师父,比祈祷佛像、祈祷佛塔等其他任何一个对象的加持力更大,所以向与本尊无二无别的上师祈祷非常重要。宗喀巴大师说:“故于听闻不能持之,思惟不能解义,修习相续不生,慧力至极微劣时,依福田力是要教授”。就是说,当我们听法时走神,听不进去或听不懂;看佛经理解不了其中的含义;修行时相续中生不起信心和觉受,当智慧的力量极其微劣时,怎么办?依靠福田力。以上师佛为资粮田,为祈祷的对象,非常诚敬地祈请,这是最重要的教授。确实是这样,有时候一打坐就发困,一听法也发困,看书不解其义,修习也生不起觉受,心神不定,慧力极差时怎么办?就把自己的师父视为与本尊无二无别进行祈祷,很快就会见效。

  我自己就是这样的检验者和真正的感受者!每当我见到了我的某一位师父,在他那里听法,就虔诚地祈祷、供养,经过非常虔诚地祈祷,哪怕只与师父接触两天、三天,也能明显地感觉到修行的精进心比平时增强十倍或几十倍,很容易生起觉受,记忆、理解能力迅速增长,闻思的速度飞速加快,这是我的亲身经历。我感觉在师父面前听三、五天的法,内心所生起的觉受比自己独自修行三年两载,来得更快,更殊胜,更加速疾。

  大成就者帝洛巴曾经对那诺巴说:“具效之中最胜者,惟上师乎瑜伽士!”在具有效果的修法当中最为殊胜的,就是祈祷上师!莫觉巴大师也曾经说:“勤修解脱犹可疑,敬信解脱无可疑”。勤奋和精进地修行,能不能得到解脱还值得怀疑;但是,非常恭敬和信仰自己的师长,以此而修行,得到解脱是毫无疑问的。

  诚修正法 衣食随至 此乃当然理

  这主要是对出家人说的。出家人只要虔诚认真地修行正法,那么吃的、穿的是用不着操心的,“衣食随至”。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当中,一个真正诚修正法者是不会饿死、冻死的。佛曾经发过愿,在未来修行者当中,绝不会有饿死和冻死者。所以,怕的就是不以诚心修行正法,只要诚心依正法修行,无需担忧衣食。

  宗喀巴大师的弟子,就更不需要担心了。我听很多宁玛巴和萨迦巴的大德说:“格鲁巴是不一样的,因为宗喀巴大师积累的福报太大太大了,一进到道场就可以感到这种气氛,这种福报是不一样的”。理塘有一个红教的寺院,其住持也是一位了不起的高僧大德,他在寺院大殿中心塑了一尊宗喀巴大师的像,他说有了宗喀巴大师的像,僧团的福报是绝不会一样的,因为宗喀巴大师磕了三百五十万长头,供了那么多曼扎等等,这种修行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格鲁巴的道场极具福报,不需要担忧什么。

  再者,一切有为法的因果规律真是奇妙!怎么奇妙呢?如果专门寻求衣食利养,衣食利养反而离你越来越远,毕生追求也得不到满足。

  如果为利一切有情父母,而舍弃个人利养的话,这一切所谓的福报却会随之而聚,甚至无法拒绝。所以,出家人千万不要为自己的享用,为自己衣食而操心,应该为弘扬正法而操心。只要这样,成千上万的信众就会聚集而来,想拒绝也拒绝不了。如果只为谋求私利而寻求个人的名闻利养,其结果不但得不到,最后很有可能会饿死冻死。《入菩萨行论》中有这样一段话:

  “为求安乐作诸业,得乐不得不可知,

  若作此业定生乐,不做安乐何由生”。

  为了求今生的安乐,而耗尽毕生精力,最终能不能得到很难说,如果为了一切有情父母众生,而寻求无上正等觉佛陀果位,行菩萨行,定能使自己生起快乐,也能令他人生起快乐。贾曹杰在解释这段话时说:“世间之人,为求身心之安乐,从事耕种等业,然其果能否得乐,仍非所知。于得安乐未得决定之菩萨,若作何种事业,决定能成分位及究竟之安乐。不作如是事业,即不生如是安乐也”。利他的事业不但能得到现前安乐,究竟的安乐也能得到。如果不做利他的事业,岂能生这样的安乐?

  诸友! 耽著诸欲 如饮咸水 无厌应知足

  “诸友”就是诸位善友。“耽著诸欲,如饮咸水”,耽着世间诸欲,就像喝咸水一样,永远不会有歇止和知足的时候,所以要让自己学会“知足”,否则永远无厌。这是一个比喻。在西藏,有些野生动物半年一年也喝不上咸水。一旦碰到了带有咸味的温泉水,就觉得很好喝,一直喝,最后把肚子喝爆了。在藏地时常会看到一些动物因喝盐水太多,肚子撑爆而死在泉水旁。耽欲就像喝咸水一样,永远也不会解渴,永远也不会想“我不喝了”。因此我们要学会克制自己,知道知足。要经常念想耽欲的过失,令自己的相续当中,对欲念产生腻烦,对欲念产生知足,这非常重要。

  贾曹杰大师在《入菩萨行论广解》中详细讲述了耽欲的过患及对治方法:“一、自无主宰速疾舍寿;二、为他自在诸苦随逐;三…

《欲求解脱勇士之心宝(夏坝仁波切 讲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