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能障解脱唐捐暇满;四、思惟过患发解脱心;五、思惟贪著欲境为一切过患的生源”。
第一,“自无主宰速疾舍寿”。自己的生命没有办法由自己做主,很快会失去。
“或有也卖自己身,他所雇佣无自在,
仍惧妻室育子时,树下祠中无宅舍,
欲贪欺诳诸愚人,常称求活故谋生,
不顾生命临军阵,为利甘为人役使”。
有些人为了生存,自卖其身,为人奴役,自己没有任何主宰自己或者自己做主的权利,完全听从他人的号令。当有了妻子,生儿育女的时候,内心仍然担心,因为没有家宅,或在树下,或在神祠,随其所遇,随地生产。这是以奴仆的命运来比喻被贪欲所诳的愚昧人。为求自己的利益,被他人奴役,遭受种种苦,这就是因为欲求,而被欲求所奴役,导致自己完全被动。现在的人就是这样,本来完全可以自己做主的事情,可为了贪求多利,就乖乖地听从他人的安排、指使。本来求利益、求名声是为了主宰自己,结果倒变成了失去主宰自己的因缘,这就是耽欲的过失所致。
第二,“为他自在,诸苦随逐”。
“具贪欲者或断肢,或贯尖扦为人幢,
或被弋矛相刺击,亦见投火焚其身”。
前面说,为了自己、为了贪欲、为了得到名声利养,为人做牛、做马。更甚者,为了达到贪欲的目的,或断自己的肢体;或因盗窃被关进监狱受到法律的惩治;或者为了贪欲而刀兵相见、互相惨杀而失去生命;或者因达不到贪欲的目的,就跳楼、投河自尽。从古至今,这样的人为数不少。以贪欲心来求名声利养,结果只会一切痛苦随之而来,想躲都躲不开。其实很多人都经历过这样的情形。比如说,由于耽欲的烈火燃烧了自己的内心,便与自己的家人、妻子、丈夫、儿女,相互之间发生利益争夺,或者争风吃醋,或者嫉妒,由此家庭闹得不可开交,内心烦得简直没有办法形容。或者与邻居、朋友、亲眷之间相互闹得水火不容,究其根源就是贪欲。仔细想想,
耽欲到底是给自己带来了利益还是痛苦呢?
第三,“是能障解脱唐捐暇满”。
“积聚守护散坏诸热恼,财为无边衰损汝应知,
诸有贪著资财散乱者,陷三有狱脱苦终无期。
于诸具足贪欲者,所欲害多而利少,
犹如俯首辕下驹,偶一嚼啮路旁草,
畜生如是不为奇,何可人为琐屑事,
造诸恶业生诸苦,坏我难得暇满身”。
积聚和守护无常的财物,能令人内心散乱,无有安稳,遭受诸多逼恼,是导致无边衰损之门。贪著资财的人,由于贪欲等业力所推,在三有中永无休止地轮回,无有出期。
今生我们得到了如此难得的暇满人身,一定不要贪图今生的名闻利养,应该尽力求得解脱。
第四,“思惟过患发解脱心”。
“所欲决定必坏灭,能令堕于地狱等,
非为成于大义利,长时所生疲极苦。
若仅以其俱胝分,唯苦即能成大觉。
具欲而行菩提道,苦多菩提不可成”。
比如一个国王,虽然他拥有色声香味触等五欲的种种受用,但最后也一定会荡然无存,彻底坏灭的。但为求五欲所造的种种恶业不会一同坏灭,必然会导致堕入三恶趣的果报。对于贪欲的过患可不能不小心啊!我们无数世来,为了满足色声香味触而经受了极大的诸苦,如果用其中百万分之一的苦作为修行,足够让我们得到永久的安乐解脱。宁愿承受百万倍的痛苦去追求那些没有用的终究坏灭的五欲,也不愿意付出百万分之一的苦为彻底脱离轮回而努力,这是不对的。我们应该以小苦而取大利。为求五欲的享乐而所受之苦,比修菩提行之苦要多出千百万倍。但是,为求五欲而得到的“快乐”,不会是像修菩提行那样获得永久的安乐,而是很快就会失坏的东西。
因此,为求五欲而受种种苦,太不值得了。
第五,“思惟贪著欲境为一切过患生源”。
“当思地狱等诸苦,利刃毒药及猛火,
危岩及与诸怨敌,无可比喻贪欲者”。
应当思惟贪求五欲是造罪的根源,想想地狱里的各种苦,利刃斩斫的苦、毒药的苦、猛火烧身的苦、危岩及诸怨敌威胁所受的苦,无法用语言来概述贪欲所带来的种种痛苦。如果贪欲不止,所致的苦也是生生世世无止尽的。《亲友书》里有个非常简单而又非常容易理解的比喻:“癞虫穿已痛,求安就火边,止息无由免,耽欲亦同然”。是说麻疯病人的身上有很多癞虫,这些癞虫到处窜时,会使病人身体痒得难以忍受。有时痒得实在受不了,就到火边烤火,希望以热暖来缓解奇痒难受的痛苦,结果越烤越难受、越痒,身上痈疮愈来愈严重。比喻为求快乐反而遭来更多、更大的苦痛。为了满足眼、耳、鼻、舌、身的享受,眼睛只爱看美好的东西,不愿意看难看的东西。耳朵愿意听奉承顺意的话,不愿意听粗恶语言或粗劣的声音。所闻的、所尝的、所触的,都强烈希望是最美好的东西。然而,欲望就像痈疮烤火一样,无法满足,越来越大,最后变得不可收拾,这就是贪欲的过患。所以说要学会知足,知足就是不管当下拥有多少,都要满足,觉得这样就很好,就会立刻得到快乐。如果不满足于当下,期望值不断提高,就会永远没有知足的时候。
骄恣慢心 理当呵责 调柔清静行
“骄恣”,就是骄傲。“慢心”,就是傲慢心。对此应该呵责制止。
“调柔清静行”就是由于持别解脱戒、菩萨戒和密戒等等,身、语、意等具调伏行。调者,依戒律而调伏;柔者,因定、慧而柔和,内心无有烦恼垢染。调伏的戒行有三:一是以别解脱戒而调伏。如果是出家人,比丘以二百五十多条律仪调伏自己的三行,比丘尼以三百多条戒律调伏自己的三行;二是以菩萨戒而调伏。以十八根本戒或二十八戒或四十五堕戒调伏自己的三行;三是依密法中五佛的三昧耶戒等来调伏自己的三行。调伏的对象有三:调伏身,调伏语,调伏意。调伏身,不以身体做任何损害自他的行为;调伏语,不说任何损害自他的言语;调伏意,不起任何损害自他的贪嗔邪见等恶念、邪念。调是以强迫的方式,用戒律来约束;柔是通过菩提心、六波罗蜜的修行,尤其是通过修禅定等来远离一切掉举、沉没之心,住于定中,令心慈悲柔和,无有散乱,无有懈怠,是为柔。身口意由此变为清静,是为“调柔行”。如果是居士,别解脱戒当中则依五戒、十善等方式来调柔自己的身、语、意。
现在顺便说一下《宝鬘论》中所说的不调柔自己身口意,尤其是没有调柔自己内心忿怒的十四个法,这样就比较完整的解释了不调柔的违缘。偈颂是:
“仇心所激扰,随行既执恨,
覆谓隐藏罪,恼为贪执罪,
诈他名欺诳,谄为心歪曲,
嫉于他德尤,吝心怖畏舍。
无羞及无惭,于自他无耻,
慢者不敬他,造罪因嗔起。
自负及高举,放逸不修善”。
从嗔忿开始,内心总共有十四个不调柔的恶因缘。
第一,“忿”。忿就是忿恨,是内心扰乱的一种心态。
第二,“恨”。与忿恨有直接关系的就是随着嗔忿而行,就是忿恨心态的延续不舍,用所嗔恨的心不断地去思考,延续下来的这个嗔恨叫执忿。
第三,“覆”。就是遮盖或者隐藏隐瞒。别人揭露自己的罪行时,用种种办法来掩饰,令自己的罪行不暴露,这种心态和作法为覆。
第四,“恼”。就是对自己喜欢造的一些恶事,坚持不舍。这种不舍弃、不改正的心态,叫恼。
第五,“欺诳”。就是欺骗他人,是一种虚妄行为。
第六,“谄”。就是“心不正直,曲折为性”。对待任何问题均用歪曲的心态和以各种阴谋诡计为手段,为谄。
第七“嫉妒”。以贪着供养和恭敬为缘,对他人所得到的利养和恭敬,产生极强烈的、无法忍受的嫉妒之心。
第八,“悭吝”。也就是吝啬。“悭谓于舍而起怖畏,坚持资财,不作惠施”。舍不得自己的财富,悭吝资财不作布施。
第九和第十是无惭无愧。无惭是做了亏心事自己从来不觉得良心应受到谴责,不以自己所造的性罪而感到羞耻。无愧是在他人面前造作罪行,而不感到羞耻。其实惭愧是两个内容:一个是惭,一个是愧。惭是什么呢?因自己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内心受到良心的谴责,而产生非常强烈的后悔之意。愧是什么?他人看到自己做这样的罪行,自己深感羞耻,为愧。做人要知惭知愧,不能无惭无愧。
第十一,“傲”。比如对自己的师父不恭敬,不敬仰,对自己的父母不恭敬,不孝敬,就是傲。要想调伏傲慢,就要对自己的父母、长辈尽孝道,对自己的师长要恭敬奉事。
第十二,“怒”。由嗔忿而导致显露出非常愤怒的形相及身体的行为等为“怒”。
第十三,“骄”。因为自己有了钱,有了地位,所以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内心很高慢,事事处处表现不谦虚。这种没有调伏的傲慢心态,为“骄”。
第十四,“放逸”。就是放纵自己,修善不精进,做恶不防护、不制止,任所欲为。总共十四种。
现在,解释一下“慢”。“慢”是“五十七法”当中之一,有七种:
第一个是“慢”,也叫“胜慢”。对此贾曹杰在《宝鬘论释》中是这样解释的:“此中慢的行相者,谓于劣而计己劣,或于相等而计相等,又于劣而计己胜,或计相等,故名为慢”。就是总是和比自己差的人比较,这种心态叫“胜慢”。
第二是“过慢”。有很多人,看不到他人很明显具有殊胜或胜于自己的地方,然而妄以为自己与他人是相等的,这种心态为“过慢”。这种“自以为是”的心态很容易遭受诸多的罪障,并且很难调伏。由于很难调伏,可能会因此堕落到地狱、饿鬼、畜生等恶道,遭受种种苦报。
第三,“慢过慢”。偈颂中说:
“于胜而计胜,名为慢过慢,
犹如疮上庖,有极大过患”。
认为比自己更殊胜的人和自己是相等的,或者认为自己比那些殊胜的人更优秀,这种心态就是“慢过慢”…
《欲求解脱勇士之心宝(夏坝仁波切 讲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