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欲求解脱勇士之心宝(夏坝仁波切 讲授)▪P8

  ..续本文上一页

  现在说说上述三种慢在平时的表现:“胜慢”,就是不与比自己好的比较,总跟比自己差的比或最差的人相比,发现彼此差不多的时候,就想:“哎呀,可以了,所有人都那么回事,哪有好人呢!我这样已经足够好的了”。或者,自己明显觉着与下劣的人相比还差一些,但心中却安慰和欺骗自己,“没什么了不起的,无所谓”。这种心态就是“胜慢”。“过慢”,别人明显比自己更胜一畴,或者具备很殊胜的条件,但自己却总想“我跟他是同等的”,这种心态叫“过慢”。“慢过慢”,当他人无论是修行还是其他各方面,明显比自己胜过一筹时,还妄以为自己一定比他更高,这种误认为自己一定胜过于别人的妄想心态,叫“慢过慢”。

  第四,“我慢”。

  “五取蕴本空,于彼等愚昧,

  计我起执著,故名为我慢”。

  五蕴本身是体空的,然而,由于自己愚昧无知的缘故,把“我”当成实有,当成自性存在的,这种心态为“我慢”。

  第五,“增上慢”。

  “未得果计得,故名增上慢”。

  自己没有得到神通、预流等果,但由于不学无术,故而自己认为“我得到了何种成就”,称自己有什么什么样的果位,此为“增上慢”。现在很多人有“增上慢”,比如,练气功或特异功能者,或某些修佛法者,说“我有神通啊”。如此等等。我曾经遇到一个人,他对自己有神通很有自信,我没有反驳他,就说:“好,你这神通是真的吗?能看到有阻隔之物吗?”他说:“能看到,没问题”。我随手把桌子上的一个东西攥在手里,问他我手里边有什么?他说不出来。我说:“你连我手掌都看不透,你还能看到有隔之物啊?”这就叫做“增上慢”。

  第六,“邪慢”。

  “称赞造恶业,智者知邪慢”。

  自己造了非常恶劣的罪,然而却觉得很了不起:“啊,我很勇敢,我能打仗,你看我打胜仗了吧”。或者“我很能欺骗,你看我骗来了什么什么东西”。或者“啊,我是很了不起,我把某某人耍得团团转”。这种心态叫“邪慢”,做恶还认为自己了不起。

  第七,“卑慢”。

  “谓我无作为,轻毁自己者,

  名为卑劣慢,是略说彼等”。

  现在卑慢的人也很多,尤其是年轻人当中,有卑慢的人很多。什么是“卑慢”呢?觉得“我活着有什么意义呢?死掉算了”。这种活着很无聊的心态,就叫“卑慢”。

  以上是“慢”的七种表现形式。

  我们说“慢心”时,就两个字,但这两个字里面包含了很多内容啊!要不是学经论,永远也不会知道这些内容。没有学佛的人只能用简单的方式去理解,结果疏漏了正法的要义,这就是我为什么一再劝大家一定要多读经、多看经的原因。现在我们讲《欲求解脱勇士之心宝》,就穿插了很多内容。可以说,包含了《入菩萨行论》的精要部分,《掌中解脱》的精要部分,《广论》的精要部分,《速道》的精要部分,《安乐道》的精要部分,《宝鬘论》的精要部分,《亲友书》的精要部分等等,涉及到佛教的诸多理论。所以,要学会融合贯通。佛教的各部分理论都不是独立的,只要在一个地方真正弄懂弄通之后,其他的地方就会很容易明白。因为佛教理论也是成体系的,互相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噶丹巴大德说:“一切圣教四方而取者是我的上师也”。对这个的解释有很多种。其中一种解释是,“四方”指的是法垫的四角,拉一个角,另三个角也随之而来。很多大德都比较倾向这种说法。如果我们学《欲求解脱勇士之心宝》时,也能做到一切大乘教法随之而来的话,说明我们对佛法的理解程度已经可以了。

  世间喧杂 妄称为福 立断此法障

  这主要是对出家人和修行的菩萨说的。“喧杂”主要指做生意、做医生、算命算卦之类的。另外,贪图享用荣华富贵等也属于“世间喧杂”。有时人们会说:“这个人的人气很旺,找他的人很多”。或者说:“这个人有福啊,聚集了那么多的人”。对于修佛法的人特别是出家人来说,这些都是修法上最大的障碍。因为忙于世间喧杂之事,修法的时间就少了,所以应立刻断除此障碍。《摩诃般若》里就有关于这方面的教授,善现菩萨问佛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善修治,常乐出家业”。佛陀回答善现说:“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一切生处。恒厌居家,喧杂迫迮,犹如牢狱。常欣佛法,清净出家。寂静无为,如空无碍。是为菩萨摩诃萨以无所得而为方便。应善修治,常乐出家业”。

  善现菩萨问世尊:“什么是“菩萨以无所得而为方便”的法,应善修治,恒常中乐于出家,应怎样修这样的法呢?”佛陀回答说:“善现,菩萨摩诃萨无论在何时何地,恒常之中厌烦居家,把在家里面享受的荣华富贵,视为喧杂迫迮犹如监狱一样,感到很难受,很压抑。因此,恒时欣喜佛法而愿意出家,菩萨生起这样的心态,并且在幽静之处,寂静无为地修习佛法,如同虚空无有任何障碍,这就是菩萨以无所得而为方便,所以应该善修治,恒常乐于出家事业”。此处把居家和喧杂视为一义,出家与远离喧杂视为一义,为何呢?出家者,为脱离喧杂热闹的世间,而寻找幽静之处的清净修行者。有的人虽得剃度出家,穿上了袈裟,但仍然做生意、算命、行医,做种种与世俗人无有分别的事业,名则是出家,实则是居家。所以出家人应该放下一切修法障碍,远离居家的喧杂,不要将其“妄称为福”。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提出了关于出家人做布施方面的一些教授:“总之,经说在家菩萨应修财施,出家菩萨应行法施”。总体上来说,在家的菩萨应多行财布施,而出家的菩萨则应多做法布施,不应该以财布施为主。这是宗喀巴大师引佛经中的原文。在《菩萨别解脱经》中说:“舍利子,若有在家菩萨,以七珍宝充满殑伽沙数诸佛国土,供养如来应正等觉。舍利子,若有出家菩萨,开示宣说一四句颂,此所生福极多于彼”。意思是在家菩萨以勀伽河(恒河)沙子那样多数目的奇珍异宝充满十方诸佛国佛土,供养如来应正等觉,其功德非常大。但是,如果有出家的菩萨,对众生宣说一个四句的偈颂,比如“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槃寂静”,宣说这样四句偈颂的功德,远远超过在家菩萨以奇珍异宝充满恒河沙数佛的净土来供养如来的功德。因此出家人应该做法布施,无量功德,不要以财物布施为主,更不要为了做财施而先聚财,然后再财布施,大可不必。原则上,在家的菩萨应该以财物布施为主,出家的菩萨应该以法布施为主,法布施即讲法。

  释迦牟尼佛对舍利子说:“如来未许出家菩萨修诸财施”。寂天菩萨在《集学论》中对此是这样解释的:“此中密意障碍闻等,谓遮出家特集财宝而行布施。若无妨害自善所作,由宿福力多所获得,当行财施”。佛陀不允许出家人做财布施,其密义在于,防止出家人为了做财物布施而到处汇集财宝,而由此浪费利益自他修法的时间。如果家境富贵,所拥有的供养品不是花大量时间特意聚集的,也应该多做些财布施,这是《集学论》中所开许的特殊情况。我们应知道总义与特殊二者的区别。仲敦巴大师从在阿里地区遇到阿底峡尊者后,十二年之久,一直随侍尊者,不离尊者左右,直到尊者圆寂为止。但中间有一个多月的时间离开了阿底峡尊者。什么原因呢?为了供

  养上师。回到家乡向信徒化缘,为阿底峡尊者做一次大供养。除此之外,仲敦巴再未离开过阿底峡尊者,这就是特殊情况。所说总义和特殊,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霞惹瓦大师说:“我不为汝说施功德,我是宣说摄持过患”。出家人非常勤劳地积累财宝,而后再行于布施,这样做会使得净戒产生瑕疵。如果为了做财物布施而耽误修法的话,宁可不做。不能浪费宝贵时间,应该立即断除修法的种种障碍。

  利养魔索 犹如路石绊脚 应清除

  “路石绊脚应清除”,修佛法当中的绊脚石是“利养魔索”。非常在意利益和供养,就像被魔鬼的绳索束缚一样。《瑜伽师地论》中对贪利养的解释是:“为利养故,自说种种无有义利不实功德。诳惑于他,招集利养”。为了得到利养,宣说很多没有义利而且不是自己真实功德的话,用以欺骗和迷惑他人,以此为自己招集利养。

  在利养问题上,确实得小心对待。有些修学佛法的人,往往会好心办坏事,无缘由地说没有佛经论典实据的迷惑他人的话,来骗取信任。当然,我们可以宣说有根有据、如法的功德,不能凭自己的想象而编造那些所谓的功德,这就不如法了。宣讲功德,要以佛经论典为依据,才是真实功德。欺诳与真实之间,只是一念之差,千万要小心。

  《入菩萨行论》中说:“于障己利得者不应嗔”。并从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所得速坏故,不应嗔于彼为障者,第二遮邪命得利,第三喻明不应贪利,第四不应贪利之理,第五遮应求利”。这是断除贪求世间利养魔索的最好教义。

  其一,“所得速坏故,不应嗔于彼为障者”。不管我们得到多少,怎么得到,最终都会坏掉。所以当别人得到了而自己没有得到时,或者应该自己得到却被别人得到了,千万不要为此生嗔怒之心。《入菩萨行论》中说:

  “若由障我之所求,故我于彼心不悦,

  所求必舍终归尽,嗔心诸罪恒坚住”。

  如果有人障碍和妨碍我得到利益的时候,千万不要对障碍者产生不悦等仇恨心。我们所求的利益,不管得到多少,最后必定会失去,必定会坏散的,决不会永久地存在。但是,如果对妨碍自己所求的人产生嗔恨心,其嗔恨的罪障却不会散去,而会恒常驻扎在自己的相续中,给自己带来沉重的恶果,这是不划算的。我们做任何事业时,包括弘扬佛法的如法事业,都会有人妨碍我们行这样那样的事,无论是对自己的妨碍,还是对众生的妨碍,千万不要对妨碍者和妨碍者的行为产生嗔恨和愤怒之心。

  其二,“遮…

《欲求解脱勇士之心宝(夏坝仁波切 讲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