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欲求解脫勇士之心寶(夏壩仁波切 講授)▪P7

  ..續本文上一頁、是能障解脫唐捐暇滿;四、思惟過患發解脫心;五、思惟貪著欲境爲一切過患的生源”。

  第一,“自無主宰速疾舍壽”。自己的生命沒有辦法由自己做主,很快會失去。

  “或有也賣自己身,他所雇傭無自在,

  仍懼妻室育子時,樹下祠中無宅舍,

  欲貪欺诳諸愚人,常稱求活故謀生,

  不顧生命臨軍陣,爲利甘爲人役使”。

  有些人爲了生存,自賣其身,爲人奴役,自己沒有任何主宰自己或者自己做主的權利,完全聽從他人的號令。當有了妻子,生兒育女的時候,內心仍然擔心,因爲沒有家宅,或在樹下,或在神祠,隨其所遇,隨地生産。這是以奴仆的命運來比喻被貪欲所诳的愚昧人。爲求自己的利益,被他人奴役,遭受種種苦,這就是因爲欲求,而被欲求所奴役,導致自己完全被動。現在的人就是這樣,本來完全可以自己做主的事情,可爲了貪求多利,就乖乖地聽從他人的安排、指使。本來求利益、求名聲是爲了主宰自己,結果倒變成了失去主宰自己的因緣,這就是耽欲的過失所致。

  第二,“爲他自在,諸苦隨逐”。

  “具貪欲者或斷肢,或貫尖扡爲人幢,

  或被弋矛相刺擊,亦見投火焚其身”。

  前面說,爲了自己、爲了貪欲、爲了得到名聲利養,爲人做牛、做馬。更甚者,爲了達到貪欲的目的,或斷自己的肢體;或因盜竊被關進監獄受到法律的懲治;或者爲了貪欲而刀兵相見、互相慘殺而失去生命;或者因達不到貪欲的目的,就跳樓、投河自盡。從古至今,這樣的人爲數不少。以貪欲心來求名聲利養,結果只會一切痛苦隨之而來,想躲都躲不開。其實很多人都經曆過這樣的情形。比如說,由于耽欲的烈火燃燒了自己的內心,便與自己的家人、妻子、丈夫、兒女,相互之間發生利益爭奪,或者爭風吃醋,或者嫉妒,由此家庭鬧得不可開交,內心煩得簡直沒有辦法形容。或者與鄰居、朋友、親眷之間相互鬧得水火不容,究其根源就是貪欲。仔細想想,

  耽欲到底是給自己帶來了利益還是痛苦呢?

  第叁,“是能障解脫唐捐暇滿”。

  “積聚守護散壞諸熱惱,財爲無邊衰損汝應知,

  諸有貪著資財散亂者,陷叁有獄脫苦終無期。

  于諸具足貪欲者,所欲害多而利少,

  猶如俯首轅下駒,偶一嚼齧路旁草,

  畜生如是不爲奇,何可人爲瑣屑事,

  造諸惡業生諸苦,壞我難得暇滿身”。

  積聚和守護無常的財物,能令人內心散亂,無有安穩,遭受諸多逼惱,是導致無邊衰損之門。貪著資財的人,由于貪欲等業力所推,在叁有中永無休止地輪回,無有出期。

  今生我們得到了如此難得的暇滿人身,一定不要貪圖今生的名聞利養,應該盡力求得解脫。

  第四,“思惟過患發解脫心”。

  “所欲決定必壞滅,能令墮于地獄等,

  非爲成于大義利,長時所生疲極苦。

  若僅以其俱胝分,唯苦即能成大覺。

  具欲而行菩提道,苦多菩提不可成”。

  比如一個國王,雖然他擁有色聲香味觸等五欲的種種受用,但最後也一定會蕩然無存,徹底壞滅的。但爲求五欲所造的種種惡業不會一同壞滅,必然會導致墮入叁惡趣的果報。對于貪欲的過患可不能不小心啊!我們無數世來,爲了滿足色聲香味觸而經受了極大的諸苦,如果用其中百萬分之一的苦作爲修行,足夠讓我們得到永久的安樂解脫。甯願承受百萬倍的痛苦去追求那些沒有用的終究壞滅的五欲,也不願意付出百萬分之一的苦爲徹底脫離輪回而努力,這是不對的。我們應該以小苦而取大利。爲求五欲的享樂而所受之苦,比修菩提行之苦要多出千百萬倍。但是,爲求五欲而得到的“快樂”,不會是像修菩提行那樣獲得永久的安樂,而是很快就會失壞的東西。

  因此,爲求五欲而受種種苦,太不值得了。

  第五,“思惟貪著欲境爲一切過患生源”。

  “當思地獄等諸苦,利刃毒藥及猛火,

  危岩及與諸怨敵,無可比喻貪欲者”。

  應當思惟貪求五欲是造罪的根源,想想地獄裏的各種苦,利刃斬斫的苦、毒藥的苦、猛火燒身的苦、危岩及諸怨敵威脅所受的苦,無法用語言來概述貪欲所帶來的種種痛苦。如果貪欲不止,所致的苦也是生生世世無止盡的。《親友書》裏有個非常簡單而又非常容易理解的比喻:“癞蟲穿已痛,求安就火邊,止息無由免,耽欲亦同然”。是說麻瘋病人的身上有很多癞蟲,這些癞蟲到處竄時,會使病人身體癢得難以忍受。有時癢得實在受不了,就到火邊烤火,希望以熱暖來緩解奇癢難受的痛苦,結果越烤越難受、越癢,身上癰瘡愈來愈嚴重。比喻爲求快樂反而遭來更多、更大的苦痛。爲了滿足眼、耳、鼻、舌、身的享受,眼睛只愛看美好的東西,不願意看難看的東西。耳朵願意聽奉承順意的話,不願意聽粗惡語言或粗劣的聲音。所聞的、所嘗的、所觸的,都強烈希望是最美好的東西。然而,欲望就像癰瘡烤火一樣,無法滿足,越來越大,最後變得不可收拾,這就是貪欲的過患。所以說要學會知足,知足就是不管當下擁有多少,都要滿足,覺得這樣就很好,就會立刻得到快樂。如果不滿足于當下,期望值不斷提高,就會永遠沒有知足的時候。

  驕恣慢心 理當呵責 調柔清靜行

  “驕恣”,就是驕傲。“慢心”,就是傲慢心。對此應該呵責製止。

  “調柔清靜行”就是由于持別解脫戒、菩薩戒和密戒等等,身、語、意等具調伏行。調者,依戒律而調伏;柔者,因定、慧而柔和,內心無有煩惱垢染。調伏的戒行有叁:一是以別解脫戒而調伏。如果是出家人,比丘以二百五十多條律儀調伏自己的叁行,比丘尼以叁百多條戒律調伏自己的叁行;二是以菩薩戒而調伏。以十八根本戒或二十八戒或四十五墮戒調伏自己的叁行;叁是依密法中五佛的叁昧耶戒等來調伏自己的叁行。調伏的對象有叁:調伏身,調伏語,調伏意。調伏身,不以身體做任何損害自他的行爲;調伏語,不說任何損害自他的言語;調伏意,不起任何損害自他的貪嗔邪見等惡念、邪念。調是以強迫的方式,用戒律來約束;柔是通過菩提心、六波羅蜜的修行,尤其是通過修禅定等來遠離一切掉舉、沈沒之心,住于定中,令心慈悲柔和,無有散亂,無有懈怠,是爲柔。身口意由此變爲清靜,是爲“調柔行”。如果是居士,別解脫戒當中則依五戒、十善等方式來調柔自己的身、語、意。

  現在順便說一下《寶鬘論》中所說的不調柔自己身口意,尤其是沒有調柔自己內心忿怒的十四個法,這樣就比較完整的解釋了不調柔的違緣。偈頌是:

  “仇心所激擾,隨行既執恨,

  覆謂隱藏罪,惱爲貪執罪,

  詐他名欺诳,谄爲心歪曲,

  嫉于他德尤,吝心怖畏舍。

  無羞及無慚,于自他無恥,

  慢者不敬他,造罪因嗔起。

  自負及高舉,放逸不修善”。

  從嗔忿開始,內心總共有十四個不調柔的惡因緣。

  第一,“忿”。忿就是忿恨,是內心擾亂的一種心態。

  第二,“恨”。與忿恨有直接關系的就是隨著嗔忿而行,就是忿恨心態的延續不舍,用所嗔恨的心不斷地去思考,延續下來的這個嗔恨叫執忿。

  第叁,“覆”。就是遮蓋或者隱藏隱瞞。別人揭露自己的罪行時,用種種辦法來掩飾,令自己的罪行不暴露,這種心態和作法爲覆。

  第四,“惱”。就是對自己喜歡造的一些惡事,堅持不舍。這種不舍棄、不改正的心態,叫惱。

  第五,“欺诳”。就是欺騙他人,是一種虛妄行爲。

  第六,“谄”。就是“心不正直,曲折爲性”。對待任何問題均用歪曲的心態和以各種陰謀詭計爲手段,爲谄。

  第七“嫉妒”。以貪著供養和恭敬爲緣,對他人所得到的利養和恭敬,産生極強烈的、無法忍受的嫉妒之心。

  第八,“悭吝”。也就是吝啬。“悭謂于舍而起怖畏,堅持資財,不作惠施”。舍不得自己的財富,悭吝資財不作布施。

  第九和第十是無慚無愧。無慚是做了虧心事自己從來不覺得良心應受到譴責,不以自己所造的性罪而感到羞恥。無愧是在他人面前造作罪行,而不感到羞恥。其實慚愧是兩個內容:一個是慚,一個是愧。慚是什麼呢?因自己做了不該做的事情,內心受到良心的譴責,而産生非常強烈的後悔之意。愧是什麼?他人看到自己做這樣的罪行,自己深感羞恥,爲愧。做人要知慚知愧,不能無慚無愧。

  第十一,“傲”。比如對自己的師父不恭敬,不敬仰,對自己的父母不恭敬,不孝敬,就是傲。要想調伏傲慢,就要對自己的父母、長輩盡孝道,對自己的師長要恭敬奉事。

  第十二,“怒”。由嗔忿而導致顯露出非常憤怒的形相及身體的行爲等爲“怒”。

  第十叁,“驕”。因爲自己有了錢,有了地位,所以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內心很高慢,事事處處表現不謙虛。這種沒有調伏的傲慢心態,爲“驕”。

  第十四,“放逸”。就是放縱自己,修善不精進,做惡不防護、不製止,任所欲爲。總共十四種。

  現在,解釋一下“慢”。“慢”是“五十七法”當中之一,有七種:

  第一個是“慢”,也叫“勝慢”。對此賈曹傑在《寶鬘論釋》中是這樣解釋的:“此中慢的行相者,謂于劣而計己劣,或于相等而計相等,又于劣而計己勝,或計相等,故名爲慢”。就是總是和比自己差的人比較,這種心態叫“勝慢”。

  第二是“過慢”。有很多人,看不到他人很明顯具有殊勝或勝于自己的地方,然而妄以爲自己與他人是相等的,這種心態爲“過慢”。這種“自以爲是”的心態很容易遭受諸多的罪障,並且很難調伏。由于很難調伏,可能會因此墮落到地獄、餓鬼、畜生等惡道,遭受種種苦報。

  第叁,“慢過慢”。偈頌中說:

  “于勝而計勝,名爲慢過慢,

  猶如瘡上庖,有極大過患”。

  認爲比自己更殊勝的人和自己是相等的,或者認爲自己比那些殊勝的人更優秀,這種心態就是“慢過慢”…

《欲求解脫勇士之心寶(夏壩仁波切 講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